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Quantitative index and techniques for sound seedling and thin planting of rice after wheat harvested

麦茬稻壮秧稀植最化指标与配套技术



全 文 :9 9 6年 3月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ECO—AGRICULTURE RESEARCH
V0【
M ar h
No.1
1996
麦茬稻壮秧稀植量化指标与配套技未
㈧ol{,
孙全德 白有善L, 俊杰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邯郸 057150)
摘 要 孙全葡·白有善 ,韩俊杰.麦茬稻壮秧 话植量化指标与配套技术.生态农业研究.
1996,4(1) 65~ 67.
对麦茬稻进行了品卑、密度、育秧、施肥、喷剂试验;结果表 明,壮秧稀植与高穗重品种、N
素 V 字施肥是统一的 提 出高 理想棒型、错植程度和 量结构.肯定了湿润育秧方武,证宴
了 N、P、K、Zn配合 、施 si.疃 担
关键词 麦茬稻 壮袂稀植 : 肥约增 作 。
Al~tract Sun Q~ande-Bal Youshan and Hart Junjle(Handaa Agricultural College,Handan
057150/tQaantitatlve index and techniques for sound seedling and thin plan ting of rice after
wheat harvested -EAR .1996,4(I)165~ 67.
Experiments on rice varieties,density.seedling raising,fertitizer application and spray—
ing were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und seedling and thin planting coordinated
~,ithlarge hea~y ear rice variety nndV ~fertilizing 0fN f0 growing rice a~terwhearharvest-
ed·Ideal type of plant·rational density of thin planting and favorable yield structure were
necessary for high yietd of the rice The resu[ts a[so confi rmed that yield of the rice c0uld be
increased bywet raising seedtings,combination ofN 。P.K and Znferti[izers。apptication ofSi.
spraying bilineurine compound and minor etements.
Key words Growing rice after wheat harvested.Sound seedling and thin planting
l 试验土壤条件
试验设在邯郸市刘庄和王庄。土壤有机质 3 ~4 6 .全 N0.1 6 ~0.26 ,全
P0·05 ~0·09 ,有效磷 10~25mg·kg~,碱懈氮 lo7~136mg·kg一,速效钾 98~
145rag。kg~,有效硅 23O~250mg·kg-’,有效锌 0.4mg·kg~,pH值 7.2~8.0。
2 选 种
1990年从国内推广品种中选定 6个 ,进行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品比试验 。密度为30cm
×lOcmX8~10棵,基本苗 297万株/hm 。结果以京花 101的产量(801 9kg/hmz)为最高,
与其它品种相比,均达到显著(95 )差异水平。京花 101较高的穗粒重 (2.3g)是其高产的
原因。1991年对京花 101进行壮秧稀植栽培,基本苗 i05~165万株/hm ,产量 9252~
1.10]J-kg/hm ,穗粒重 3.o4~3.58g。1992年密度为 28cm×1 5eraX 5~6棵,基本苗 107
河北省科委“市郁型农业决策 课题子课题
车文 于 】994年 l2闩 31口收到 ,1995年 3H 19日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6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第 4卷
万株/hm ,鉴定验收产量 1.05万 kg/hm ,穗粒重为 2.94g,单株成穗 2.5~3个。可见,麦
茬稻壮秧稀植,体现了壮秧稀植与大穗品种的统一性 ,能使高穗重的品种充分发挥个体优
势和增产潜力。
京花 101在不同稻田表现出不同的株型。在壮秧稀植情况下其理想 株型为:株高
lOOcm,倒 1叶长 26cm.,倒 2叶 长40cm,倒 3叶长 47cm,上三叶总长 113cm。低于或超出
上述指标,均会使产量受到影响。
3 育秧方式和技术
培育麦茬稻长龄壮秧,通常采用旱育秧、湿育秧和两段育秧三种方式。1991~1992年
采用三种方式进行七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两段育秧 比湿育秧增产 2.2 ,差异不显著。
由于两段育秧需要两次拔秧、两次运秧和两次插秧 ,增加用工 90个/hm。;寄秧需要增加
秧田面积,也不适于当地人多地少的特点。旱育秧受鸟、病、虫、草的危害较重,成秧率低,
秧苗素质差。防治这“四害”是旱育秧成败的关键,由于技术性较强,群众不易掌握,且需增
加投资,目前在当地难以推广。湿育秧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产量高。湿育秧与水育秧的
主要差别是前期保持湿润、没有水层 其优点是克服了水育秧的烂种、烂秧问题 ,还可长出
低位蘖育出壮秧。中后期稻田可以湿润,也可以保持水层,栽培方式较简单,群众易接受。
由此确定湿育秧为当地可行的育秧方式。
湿 育秧的关键技术概括 为稀播、调酸、喷多效唑、麓送嫁肥。壮秧 指标为:株高
32.4cm,叶龄7.6,单株分蘖1.3个,根 26.8条,基部宽0.68cm,单株干重0.226g。用该套
指标实现的产量为 8745~1.05万 kg/hm
4 群体结构和通径分析
1 991年的密度试验以每穴 5棵苗 ,基本苗 99万株/hm。产量最高。1 992年以每穴 4~
6棵苗,基本苗67.5~102万株/hm。的处理产量最高,两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分蘖动
态和考种结果,最高蘖为 315~375万个/hm ,成穗约 315万个/hm ,单穗重约 2.6g。
对 1990~1992年 42组数据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是影响产
量的第一因素。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净效应也为负值。千粒重为次要
因素,但与每穗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上 ,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每穗
颖花数和结实率,并力争二者同步提高,带动千粒重的增加,才能获得高产。
5 施 肥
5.1 V字施肥模式的确定
大穗品种 ,采用稀植才能实现大穗;而稀植以壮秧为基础,大穗品种往往结实率不高 ,
而 V字赭肥可起到保花作用,还可促低位蘖成大穗。因此 ,大穗品种、壮秧稀植和 V字撼
肥是统一的。据分蘖动态和穗分化规律,在壮秧稀植时,7月 12 It左右为有效分蘖终止
期,8月 4日为减数分裂期 因此 V字施肥时间宜在 6月底(促蘖BE)和 8月初(保花肥),
即 7月份不施肥。进一步试验表明,促蘖肥与保花肥的比例在 2:1左右为好。这一技术
与春稻要求“长绿长稀 而采用前稳、中补、后保的施肥技术不同。
5.2 N、P、K、Zn配合底施
1992年按常规用量进行 N、P、K、Zn与 N、P、Zn和 N、P、K底施三处理试验,重点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l期 孙全蒋等 :麦茬稻壮杖稀植量化指标与配套技术 67
究K和 zn的增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四元素配合,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最多,产量最
高(9678kg/hmz),与缺K处理(即N、P、Zn)相比,增产 12%+增收 3oo元/hm ;与缺 zn处
理(即 N、P、K)相比,增产 18.8 ,增收 795元/hm 。由于稻区 K素处于缺 K临界值边
缘,有效锌低于缺 zn临界值 ,因此 K和 zn都有较好增产作用,尤其 Zn的增产增收作用
最明显。N、P、K、2n的肥料用量为碳铵 675kg/hm。、过磷酸钙 750kg/hm 、硫酸钾 150kg/
hm 硫酸锌 22.5kg/hm。。
5.3 钢渣 si肥
水稻属于典型的“si酸植物”。充分吸收 sj素,可使叶片伸出角度小,加强表皮细胞角
质层的 si质沉积,对形成良好株型和增产抗逆有利。1989~1992年利用邯郸钢铁厂排出
的钢渣废物加工制成 si肥(含 SiO。21.2 、Mg029.2s%、CAO26.8 和少量 P)进行试
验。从 11个点次试验结果看,施 si比对照增产 12.9 ,千粒重增加 1.6g,株高、单位面积
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 ,说明施 si可提高千粒重而增产。试验 施 l125kg/hm 钢渣 si
肥的产量最高 。
5.4 叶面喷剂
为了实现高穗重 ,在分蘖盛期、抽穗期、灌浆期进行叶面喷剂试验。结果是胆碱复合物
(氯化胆碱和 P、K、Ca、Zn的复配剂)促进穗粒数、si复合肥促进结实率 、KHzPO 促千粒
重的效应最大 ,胆碱复合物增产(28 )最多。水稻微肥(复配剂 )对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增产 22 。
参 考 文 献
1 王幼辉.河北水稽栽培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9~239.
2 孙垒蔼等.冀南京花 101麦茬稻高产拄术探索.北京农业科学,19 ,19增刊:12~14.
3 何若天.瓤化眶碱对小麦水稻幼苗生理的影响.广西哀学院学报t1987,6(1):32~34.
世界首株抗病毒转基因小麦育成
据近日报道,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黄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榜
保护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生榜系合作培育成功。经国内权威专 家鉴定此项研究为世界首创,
达到 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
据悉。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韵小麦黄矮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病毒病害,在我国分布近
2O个省(市)、自治区,流行年份将砷世界所有小麦产区造成 2O ~3O 的减产。
(南山摘 自 1996.1.1S《科技 日报 》刘关权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