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2卷 第 3期
2 0 0 4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hure
Vo1.12 No.3
July, 2004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研究
— — 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王 新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外合作中心 北京 100035)
摘 要 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建国以来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和驱动因子
时间演进趋势及其分异规律,揭示出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即经济与环境矛盾更尖锐突出地表现为贫困
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的矛盾,贫困地区“脆弱一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人为作
用为主。贫困地区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
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和有效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贫困性 耦合关系 驱动因子 可持续发展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depressed aI1眨|_一A case study from Dingxi District.
Gansu Province.WANG Xin(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Office,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5),CJEA,2004,12(3):5~8
Abstract T s study introduces the factor model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envimnmental vatlnerability and
poverty,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ir driving factor,propos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poor reg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acutely and obviously the contra—
diction of eco-envimnm ental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in this region;the vicious circle of eco-envimnm ental vatlnerability
and poverty results fmm the natural and human action but mainly from the hum an action;the selecting space of survival
methods is due to the eco-envimnm ental v~lnerability.The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implemented in poor
regions &re notonlytheimportantcountermeasuresfor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and restoration,butalsothe efficientway
of its getting rid of poverty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environm ental vulnerability,Poverty,Coupling relationship,Driv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定西地区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也是我国生
态环境脆弱带腹地。定西地区7个县均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划定的国定扶贫县,具有一定区域代表
性,其案例研究有较大的辐射面和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生态环境脆弱性内涵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型脆弱性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胁迫型脆弱性两方面 1]。贫
困性内涵包括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两方面。生态环境脆弱性、贫困性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内容属于可持续
发展研究范畴,有关其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已多见报道 2叫』。本研究依据生态环境脆弱性、贫困性内
涵和oEc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构建其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测度指
标体系(见表 1)。并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可行性,样本年选取 1957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78年以
及 1980-2000年 26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因子分析方法为数理基础,采用逆向测度和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法,
构建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测度模型——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体系逆向测度模型,其中逆向测
度是指采用逆向测度法测度生态环境脆弱性 与贫困性。本研究所选取的原始指标均为逆指标,即对正指标
进行逆向处理,其逆向处理方法包括倒数法、差值法(即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A=1一A ,A 为正指标值,A
为逆指标值)和物理意义法(如降水量等正指标可采用此法处理,分别形成逆指标降水与土地人口承载)。对
定西地区26个样本年原始指标数据进行驱动因子定量分析降维处理,并按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 1提取出公
因子,各公因子累计贡献率大于 90%。各公因子是影响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贫困性的主要驱动因子,
收稿 日期 :2003—08—10 改回日期:2003—09—12
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2卷
表 1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测度指标体系
Tab.1 The index system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ra-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in Dingxi~smct
且可作为测度其生态环境脆弱度、贫困度新的综合指标。根据因子荷载,分析确定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因子
强度分布包括人口承载与结构、产业结构水平状况为 1级驱动因子,生态环境 自然背景值、投资水平与结构、
土地利用与垦殖状况为 2级驱动因子;其贫困性驱动因子强度分布包括经济贫困程度、人口状况为 1级驱动
因子,土地生产率、粮食生产状况为2级驱动因子。为对定西地区26个样本年问进行生态环境脆弱度与贫
困度比较,需建立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无量纲的综合量:
Fi=∑ × ( 1,2,⋯,26;J=1,2,⋯,5) (1)
式中, 表示第i样本(研究年度)生态环境脆弱度和贫困度综合得分, 表示第 因子指标权重(将各公因
子累计贡献率定义为 1,计算相应的归一化公因子指标新的权重 ),y 表示第i样本(研究年度)的第 J
因子单项得分值,即因子得分矩阵。依据因子得分矩阵进行各公因子得分加权求和计算公因子的综合得分,
作为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与贫困度得分值及排序分类的依据,各主要样本年聚类结果见表2。
表2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与贫困度综合得分值
Tab.2 The integrative vah】es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in Dingxi District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时间演替趋势。1978年前定西地区生态环境结构型脆弱度趋向减缓而
胁迫型脆弱度不断增加,1970年前人151高速增长,之后人 151增速趋于下降,此时段生态背景中自然灾害、
人口增长高峰、“以粮为纲”政策的大规模垦荒、破坏植被和以农业为主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导致其胁迫型脆
第 3期 王 新: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研究 7
弱度不断增加;而干燥度指数和人 口增速下降又导致结构型
脆弱度下降,由于结构型驱动力大于胁迫型驱动力,因而导致
总脆弱程度趋向减缓。1978年后结构型脆弱度不断增加而胁
迫型脆弱度趋向减缓,其原因是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和垦殖水
平及其程度等经济活动决定了胁迫型脆弱度趋向减缓,而干
燥度指数和人口承载指标变化趋向增加致使结构型脆弱度趋
向增强,这表明 1978年以来人类胁迫因子对生态环境脆弱虽
起到缓解作用,但由于其人 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文化教育落
后、科技不发达、投资力度小、地方经济薄弱和扩大再生产以
外延为主等因素,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遏制(见图
趔
瞳
嚣
因
襄基器 孽蒙交晷袤誊誊容器
年 份
图2 定西地区经济贫困、人口状况因子得分
与贫困度综合值时间演替轨迹
Fig.2 The curve of factors of economic poverty
and population,and integrative value of
poverty in Dingxi District
1)。定 西地 区
生态环境脆弱
趔
瞳
嚣
H’
因
量蓉吾孽蒙虽器系誊誊容器
年 份
图 1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时间演替轨迹
Fig.1 The curve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Dingxi District
性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人为作用为主,尤其
1 978年以来由于人类胁迫型驱动力的作用(产业结构水平与
投资状况、土地利用与垦殖状况)减缓,结构型脆弱度(生态
环境自然背景值、人口承载与结构驱动力)虽呈上升趋势,但
总体生态环境脆弱度呈波动式减缓趋势,其原因在于导致结
构型脆弱度因素依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并未发生质
的根本变化。
定西地区贫困度时间演替趋势。定西地区贫困程度随
时问的演进而呈显著下降趋势,即由高贫困型向低贫困型演
进(见图2),建国50多年尤其近20年来其经济贫困程度、人
口承载压力和质量结构水平与贫困度随时问发展呈同步演
进趋势,故其经济贫困程度的降低、人口数量的控制与质量
结构水平的提高对缓解其贫困性起到显著作用,尤其人为政策的作用显著,如国家“三西”农业建设计划项目
对其减轻贫困度起到重要作用;人口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结构水平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其贫困性问题。
2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及其政策解读
2.1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模型
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内涵,定义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为 J:
Cxy=(x+y)/(x2+y2) (2)
式中,x代表生态环境脆弱度,y代表贫困度,Cw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一1.414
调型、基本协调型、调和型(包括脆弱调和型、贫困调和型)、不协调型(包括脆弱不协调型、贫困不协调型)和
极不协调型。
2.2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时间演替轨迹
应用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模型,以上述计算结果生态环境脆弱度、贫困度与耦合度 3变
量作为聚类分析变量,计算定西地区26个样本年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综合值,各主要样本年
聚类结果见表 3。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时间变化特征是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
耦合度值逐渐减少,其中 1982年前一直处于缓慢下降,1983~1985年度出现急剧下降,1987年和 1997年
则向不协调方向波动,该区总的时间演进轨迹表现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沿时间由不协调型
向协调型演进的趋势。
2.3 政策解读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及其耦合关系时间演替趋势表明一是国家扶贫政策效应显著,1982
年 12月 10日国务院决定以甘肃省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三西”农
业建设计划;1992年国务院为支持“三西”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决定将“三西”农业建设计划再延长10年。
0 5 0 5 0 5 0
2 l l 0 0 0 l
8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2卷
表3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度综合得分值
Tab.3 The integrative values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ra-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 in Ding】【i district
1999年“三西”农业建设项目验收时明确指出,“三西”地区整体已解决温饱问题。2000年定西地区得到的实
际扶贫资金投资总额达21亿元。二是制度政策效应显著,1978年我国实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
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0年定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由2.49亿元增至43.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114元增至 14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至 1268
元,因此定西地区有条件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三是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定西地区通过开发洋芋、畜牧、
药材和果菜支柱产业,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已初步改变传统格局,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至 2000年一、二、
三产业比重由 1982年的83:10:7调整到47:25:28,农产品商品率大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为
其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发挥了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政策的作用,该区为缓解土地压力
不断探索省内外移民开发方式,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其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移民累计
2.8131万人,其中省外移民5691人,有力地缓解了人口压力。
3 小 结
定西地区结构型脆弱度、胁迫型脆弱度与生态环境脆弱度综合值时间演替轨迹说明,其产业结构水平不
断提高是胁迫型脆弱度趋向减缓的重要因子,而人口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是结构型脆弱度趋向增强的关键因
子。定西地区贫困度综合值时间演替轨迹说明,经济贫困程度降低对缓解其贫困性起到显著作用,而人口状
况却是区域摆脱贫困的严重障碍。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分析表明,国家一系列可持
续发展政策尤其是扶贫政策,有效地促进定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由不协调型向协调型
演进趋势发展。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横向比较,定西地区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贫困性仍较高,二者
关系仍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即该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这说明贫困人口
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贫困不是环境退化的全部因素,它只是一
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真正的深层次原因是贫困地区人口高自然增长率、人力资本贫乏、生存方式可选择余
地小,导致贫困转化成驱使环境退化的动因。因此中国政府针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
政策与措施,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缓解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有效地促进其经
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燕华,李秀彬 .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01
2 冉圣宏,金建君等.脆弱生态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17-122
3 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4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 张晓东 ,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 调度分析.地理研究,2001,20(1):5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