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the earagriculture mode of~ nl‘ce low dissipation in Huanghuaihai Plain

黄淮海平原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全 文 :第 13卷 第 1期
2 0 0 5年 1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01.13 NO.1
Jan., 2005
黄淮海平原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侯满平 郝晋珉 丁忠义 孟 鹏
(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北京 10160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94)
摘 要 筒述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及农业能耗等态势,提出该 区发展资源低
耗生态农业模式策略,并分析论证了曲周模式可行性。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资源低耗 生态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Rw h on the earagriculture mode of~ nlce low dissipation in Huanghuaihai Plain.HOU Man—Ping(China Institute
of 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1601),HAO Jin—Min,DING Zhong—Yi,MENG Peng(Co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CJEA,2005,13(1):189~191
Abstract The situations about the area predominance,water,soil and environment status,agriculture energy dissip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uan ghuaihai Plain are analyzed.The ecO—agriculture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ource low
dissipation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lain.Finaly,the feasibility of Quzhou mode is demonstrated.
Key words Huanghuaihai Plain,Resource low disipation,Eco-agriculture mod 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黄淮海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6,其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相应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及产量的20%~50%,是“北粮南调”及食物安全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近期全国性粮食涨价“风
波”首先发生在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表明该区粮食生产对全国的影响力及重要性。黄淮海流域水资源
总量仅占全国的7.6%,人均水资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5,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适
应的地区-1j。由于气候环境、作物熟制的变化及人口膨胀等多因素胁迫作用 ,使该区水资源成为制约其农
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子。经笔者计算2000年该平原总需水量约为996亿m3,而三大农作物耗水量为819.1
亿 m3,缺水量为 176.9亿 m 。该区耕地数量及垦殖率均居全国1级农区首位,2000年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
为 0.101hm /人,该平原各区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该区同年耕地面积降至 1600,04万
hm2
,比1985年减少 84.61万 hm2,年均递减率 0.35%,农用土地面积已达宜农林牧土地总面积的 86.1%,
而中低产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 84.5%L2j,是制约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也是农业增产潜力所在。
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黄淮海流域污染河流长度已达 65%-80%,2001年黄河、淮海、海河符合和优于Ⅲ
类河流长度分别占43.7%、39.3%和 26.9%。因地下水超采产生大面积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问
题,该区大面积次生盐渍化土地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最大潜在因素,沙化也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重金
属 CA等严重超标,部分地区 NOr—N超标,如河北省曲周县土壤 CA 及菜田NO;一N含量分别为 3.39mg/kg
和 13.96mg/L,地膜、农药等化学制剂残留物严重污染土壤。2000年全国农村用电量、化肥、地膜、柴油和农
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率分别为 1861.97kW ·h/hmz、318.85kg/hmz、5.56kg/hm2、108.05
kg/hma、9.84kg/hma、404kW/hma和 41%,而黄淮 海平 原 分别 为 2167.72kW ·h/hm2、556.41kg/hma、
8.09kg/hm2、228.53kg/hma、13.34kg/hma、9
.65kW/hm2和 62%,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该区农村用电量、化
肥用量等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居第 6、3、4、4、9、1和7位)-3J,表明其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较高,同时也显示其
农业生产处于高能耗状态。该区粮油棉肉等人均产量位于全国前列,但近年来农民整体收入增长明显减
缓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相对增长率由 1994年的8.85%降至2000年的 3.51%,而同期该区农业人均纯
*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高产区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 及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3—12—30 改回日期 :2004—02—29
19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3卷
收入年相对增长率则由11.26%降至4.16%(按 1978年可比价格计),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与未来小康标
准差异甚大,也表明其处于高能耗低效益的生产状态。
2 发展策略
鉴于现阶段该区农业生产尚处于高投入高能耗状态 ,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未来农业必须
向降低生产成本,以资源节约和技术替代紧缺资源 J,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方向发展,走
高效、低投入和低负面影响的资源低耗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该区发展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一是要实现农
业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既要节约资源,又充分利用资源。而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关键因素,应大力开展
节水技术系统研究,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构节水和管理节水等集成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用水利
用效率和农田水分生产效率,使农业高效用水,同时合理开采地下水,严格控制超采;加大老化水利工程维
修和新建重点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实施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节水宣传力度,强化农户节水意识;耕
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并重,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利用轮作换茬、间种套种技术 ,提高复种指
数,延长耕地有效生产周期 ;同时耕地保护必须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政府必
须对耕地保护加大投入,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必须充分保护农民的权益 ;加强耕地管制制度的实施,加大农地
整理力度,强化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综合利用生物资源,彻底改变传统焚烧
秸秆污染环境状况,合理利用各类作物秸秆资源,将秸秆加工成饲料或高质、环保型麦秸板 ,合成开发废弃
资源如平菇菌糠、啤酒糟、味精渣和鲜鸡粪等,生产优质酵母蛋白饲料,并综合利用这些副产品资源,减少资
源和能量投入,间接提高单位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生态一社会效益的统一。充分利用该区丰富的光
热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和立体农业,实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光合生产力。二是应以农业结构调整
为动力,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提高单位资源投入效益。农业结构调整即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
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规模及其配置关系,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和专业分工,有效避免区域之间、行业内
部农产品结构低水平重复,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规
模,集约高效利用资源,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该区种植业调整即调
整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饲料作物种植比例,适当减少普通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
小麦、玉米及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用水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粮、经作物二元结构向粮、经、
饲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并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基地化发展。加强种植业与畜牧业立体结合 ,在 自然条件适
宜地域适当加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为畜牧养殖业提供部分饲料。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
与农村服务业,通过产品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农村服务业既为产前、产中及产后提供服务,又为农村富余劳
动力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在该区城乡结合部及高产区逐步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
有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 ,以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有机整体”共创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J,从而
节省单位产品耗能量,缩短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时间,降低单位资源投入量,实现产值最大化,增加
农民收益。三是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实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安全农业是市场与环境共同制约农业生产
的结果,是降低能耗特别是降低化学能耗的有效途径。绿色食品有其特有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对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项目种类多且指标严,其关键是把握投入生产的能量与技术 ,减少无机肥料和有害
农药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使用低毒高效生物农药,更多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
安全农业,提高产品品质,使农业产业技术得到升级,降低化学能量投入,提高土壤化学能利用效率,从而提
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J。四是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的关
键在于有无充足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提高科技贡献率。目前该区乃至全国农业基础设施总
体尚较薄弱,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不少地区仍需靠天吃饭。当前需加大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农产品
市场设施建设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等领域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
土资源,利用轮作及施用有机肥培肥土壤,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控制污水排放量 ,减少土壤中农用资源残留
物,对污染区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建立生态隔离带及保护缓冲带,发展无公害农业。严格进行水土等
环境资源监控与保护工作,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3 曲周模式案例分析
近 10多年来黄淮海平原通过建立科技先导型试验区,形成了一批依靠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辐射带
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如河北省曲周县 自1996年以来先后投资 2800万元建起
第 1期 侯满平等:黄淮海平原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191
里岳地上防渗示范区和依庄管灌示范区等 4个灌溉区,共完成防渗斗农渠 6.7万 m和地下防渗管道 117万
m,发展喷滴灌 3333.3hm2,改善灌溉面积 1.2万 hm2,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 2.2667万 hm2,年节水 2400万
m3,年增效益 4000多万元,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调整了县域土地
利用结构 ,加大林业用地面积,改善农 田生态环境 ,建立优化的绿色生产基地,以河北赛博板业股份有限公
司为龙头,发展订单林业,促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该公司年产值1.5亿元,创利税1200万元,可带动发展
商品林 3.7333万 hm2。玉米为该县主要粮食作物,曲周试区提出特种玉米引进与梯度开发的发展战略 目
标,1996年引种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甜玉米品种,建立了 13.3hm2甜玉米生产基地及年加工 80t生产能力
的速冻甜玉米加工厂,1998年扩大其生产规模,并建立了年加工 3万 t生产能力的甜玉米保鲜加工厂,结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甜玉米规模生产与开发,形成 1套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并创建了以甜玉米系列产
品开发为主的“金日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甜玉米之乡”称号。曲周
试区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在研制开发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和高效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提出少用或基本不用
抗生素类药物防疫灭病体系以及畜牧场环境综合治理配套技术体系,并开发生产出无公害 AA级绿色食品
畜禽产品。该项技术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措施,增加了畜禽生产效益 ,带动全县无污染畜牧业的
发展。畜产品肉类年产量增加 78.86%,蛋类年产量提高 114.89 96,畜牧业在产业结构比重由26.06%提高
到 35.8%。曲周试区还系统研究设计了新型日光温室结构模型,研究与完善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建立了示范样板,成为曲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支撑。“九五”期间曲周县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2001年蔬菜栽培面积比“八五”期间增加 79%,蔬菜产量则提高 120 96。“九五”期间曲周县实施该模式其经
济总量和增长速率均有较大提高,且经济结构得到大大改善,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 比重
迅速上升。与 1995年相比1999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45.4%,下降了 8.7%;而第二、第三产业
则分别达 31.1 96和23.6 96,上升了 4.5 96和 4.3 96。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牧业和副业比
重逐年上升,与 1995年相比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产值比重达 49%,下降了 12.3 96;牧业和副业则分别达
41.7%和 7.8%,上升了7.3%和 5.1 96。种植业、牧业和副业产值(不变价)比 1995年分别提高 24.6%、
106.696和 309.296,林业产值则下降了 17.6 96。至 1999年全县完成农田防护林网格4.3247万 hm ,占宜
林农田面积的9O%,农林间作面积达2.896万 hm2,占适宜面积的 66%以上,四旁(公路、铁路、沟、渠)绿化
长度 1322km,绿化 比例达 99%,村庄绿化面积 508Ohm ,村庄林木覆盖率达 62%,全县林木覆盖率达
17.2%;土壤有机质由 1981年的 8.30g/kg增至 1999年 的 13.7g/kg,速效氮 由 36.48mg/kg增至 58.31
mg/kg,速效磷由4.65mg/kg增至 29.50mg/kg,阳离子交换量由 12.98cmol/kg增至 14.81cmol/kg,全县耕
地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该县在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
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95年的790.5元增至 1999年的 1682.1元,增长了 112.79%,恩格尔系数由 1995
年的0.56降至 1999年的 0.38,已超过我国平均消费水平;农村社会总产值由 1995年的 1370.0万元增至
1999年的2241.1万元,增长了 63.58%。实践证明黄淮海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
著,符合黄淮海平原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基本解决黄淮海平原普遍存在的
农民脱贫之后如何致富这一关键问题,为区域农民一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经济一
社会一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对完成综合治理阶段、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的广大农区均有借鉴作用,
且必将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产生示范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09~120
吴 凯,黄荣金.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开发潜力及对策.地理科学,2001(5):390~39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业经济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
李 俊.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2003(5):22~24
郝晋珉,李维炯,肖荧南 .县域绿色产业发展与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