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考证 ·
山慈菇源流考
熊兴军
(湖北长阳县中医院 ,湖北 长阳 443500)
摘要 《本草拾遗》所载山慈菇为兰科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 后因资源锐减而被与之相似的杜鹃兰 Cre-
mastraappendiculata、独蒜兰 Pleionebulbocodioides和云南独蒜兰 P.yunnanensis取代并沿用至今。宋代《大明本草》
记载的 “团慈菰”为百合科老鸦瓣 Tulipaedulis,明代诸家本草将其与山慈菇相混淆 , 造成后世的混乱。 现代有将百
合科丽江山慈姑 Iphigeniaindica作山慈菇入药 , 纯属错用 ,应予纠正。
关键词 山慈菇;独花兰;杜鹃兰;独蒜兰;老鸦瓣;正伪品考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9)01-0146-02
收稿日期:2008-04-21
中药山慈菇始载于唐代陈藏器的 《本草拾遗》 ,
谢宗万先生考证认为该书记载的山慈菇应是兰科杜
鹃兰 Cremastraappendiculata(D.DON)Makino的假
鳞茎〔1〕。 199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山慈菇即是杜
鹃兰和另外两种兰科独蒜兰 Pleionebulbocodioides
(Fr.)Rolfe和云南独蒜兰 P.yunnanensisRolfe的干
燥假鳞茎。前者习称 “毛慈菇 ”,后二者习称 “冰球
子 ”〔2〕。在尚志钧先生辑释的 《日华子本草 》一书
中 ,认为百合科的丽江山慈姑 Iphigeniaindica
Kunth.etBenth是山慈菇的正品 〔3〕。 《云南省药品
标准》〔4〕和《中药学 》〔5〕所载的山慈菇均为本品 。黄
胜白先生则考证认为 《日华子本草 》所载的 “团慈
菰 ”应是百合科老鸦瓣 Tulipaedulis(Miq)Baker,并
谓此即历代本草收载的正品山慈菇 〔6〕。现老鸦瓣
以光慈菇之名入药 ,有人仍认为老鸦瓣才是山慈菇
的正品 〔7〕。
那么《本草拾遗 》中的山慈菇究竟是哪一种植
物 ,为什么后世会出现这么多种山慈菇 ,笔者在此提
出自己的观点 ,以供诸位先生及同仁参考 。
1 《本草拾遗》中的山慈菇
陈藏器在 《本草拾遗 》中对山慈菇的描述:“生
山中湿地 ,一名金灯花 , 叶似车前 , 根如慈菰 ”〔8〕。
笔者认为 ,兰科独花兰 Changnieniaamoena的形态
及生长环境与陈藏器的描述完全一致 。
首先 , 山慈菇 “叶似车前 ”。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4 ~ 15)cm,
宽(4 ~ 9)cm,金缘或有不规则波状浅齿 ,弧形脉 5
~ 7条 ,叶柄长(5 ~ 22)cm。”〔9〕独花兰:“叶片近圆
形或宽椭圆形 ,椭圆状长圆形 ,长 (7 ~ 11)cm,宽
(4.5 ~ 8)cm,基部圆形 ,全缘 ,下面紫色 , 9 ~ 11条
脉 ,叶柄长(5.5 ~ 9.5)cm。”〔10〕叶片的形状大小及
叶柄长短都十分相似 ,而且都是叶脉凹陷明显使叶
片微折而不平展。
其次 ,山慈菇 “根如慈菰 ”。慈姑新鲜球茎:“呈
长卵形或椭圆形 , 长(2.2 ~ 4.5)cm,直径(1.8 ~
3.2)cm,表面黄白或黄棕 ,有微呈青紫色 ,具纵皱纹
或横状环节。”〔11〕独花兰假鳞茎:“卵状长圆形或宽
卵形 ,具 2 ~ 3节。”〔10〕二者的形状颜色及环节都十
分相似 ,而且二者的含水量都较高 ,质地脆嫩 ,干燥
后都十分瘦瘪 。
再次 ,山慈菇 “生山中湿地”。独花兰生长的环
境也是:山地林下及沟谷中 ,海拔 (400 ~ 1 500)m,
云雾多 ,湿度大 ,气温低 。”喜散射光 ,不耐强光 ,喜
凉爽湿润 ,怕高湿高燥 〔12〕。
陈藏器在 《本草拾遗 》中用了短短 3句话 , 13个
字 ,就把山慈菇(独花兰)的形态和生境描绘得维妙
维肖 ,十分传神 ,李时珍也称赞他 “博及群书 ,精核
物类 ”〔13〕。后世为何弃独花兰不用 ,以至于最终不
知其为何物 ,这完全是由于独花兰的一些生物学特
性造成的 。
独花兰为单种属植物 ,我国特有种 , “产于我国
东部至中部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南 、湖北 、陕
西南部和四川岷江以东 。”〔14〕陈藏器是四明人 ,很显
然他见过独花兰 ,才能作出如此准确的描述 ,现江浙
一带民间仍把独花兰用作治疗疮毒和蛇伤的良
药〔14〕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笔者的结论。
独花兰分布虽广 ,但亦星散 ,数量都不多 ,其种
子细如粉尘 ,发芽率极低 ,假鳞茎的寿命也较短 ,仅
2 ~ 4年 ,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很慢〔15〕。笔者推测 ,经
过持续不断的采挖 ,在 《本草拾遗 》成书后 ,老产区
独花兰的数量急剧减少 ,人们不得不寻找代用品。
因此与独花兰形态十分相似的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
·146·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1期 2009年 1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9.01.041
便被采作山慈菇使用 ,并很快取代了独花兰的地位 。
2 独蒜兰 、杜鹃兰与山慈菇
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区别甚微 ,古人未必将二
者区分 ,下文统称为独蒜兰 。
独蒜兰的花形 、花色与花期都与独花兰相近 ,假
鳞茎均顶生一枚叶片 ,但叶片大小 、形状与独花兰差
异较大 ,且花期常无叶 ,因此极可能被当作山慈菇采
挖 。此外 ,独蒜兰的多数种成熟假鳞茎每年至少可
以增殖 3 ~ 4倍 〔16〕。在独花兰资源锐减的情况下 ,
独蒜兰很快代替了它 。 《本草纲目 》引段成式 《酉阳
杂俎》云:“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 ,人恶种之 ,谓之无
义草 ”〔13〕。 “花与叶不相见 ”正是独蒜兰的特性 。
《酉阳杂俎》成书迟《本草拾遗》约一百年 ,可见此时
独花兰已完全被独蒜兰取代了 。
杜鹃兰因植物形态与独蒜兰相似而被采挖 ,应
算作山慈菇的混淆品 。但杜鹃兰为地生兰 ,适于生
长的环境更广 ,产量更大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山慈菇
的正品 。代用品 、混淆品取代正品的例子在中药史
上并不少见 。独蒜兰 、杜鹃兰虽当作山慈菇使用至
今 ,但不是 “叶似车前 ,根如慈菰 ”,所以其后历代本
草少有记载 ,现代的学者提出异议也不足为怪 。
3 老鸦瓣与山慈菇
宋代《日华子本草 》山慈菇条 ,前段抄自 《本草
拾遗》的后一句说:“零陵间又有团慈菰 ,根如小蒜 ,
所主略同 ”〔3〕。黄胜白先生考证认为是老鸦瓣 ,是
正确的 。显而易见 , 《日华子本草 》的作者并不认为
“团慈菰 ”就是《本草拾遗》中的山慈菇 ,而是另一种
药材。到了明代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山慈菇条释
名项下说 ,山慈菇根状如水慈菇 ,故有诸名;在集解
项下说 ,如水仙花之叶而狭 ,状如慈菇及小蒜 〔13〕。
《本草原始》山慈菇条下说:根状如水慈菰故为山慈
菰 ,又在绘制的山慈菇图下注 “类独蒜头”〔17〕。李时
珍和李中立虽因山慈菇更像小蒜而不像慈菇 ,造成
了困惑 ,但仍认为这就是正品 。 《本草蒙签 》中说:
“山慈菇叶如韭菜长青 ,根与老鸦蒜略同 ”〔18〕 ,完全
抛弃了 “叶似车前 ,根如慈菰 ”的描述 。这样就引起
了山慈菇药材品种的混乱 ,老鸦瓣也变成了山慈菇
的正品 。
4 丽江山慈姑与山慈菇
丽江山慈姑分布于云南和四川 ,生长于较高海
拔 ,与 《日华子本草》中所说的 “零陵间”及 《本草纲
目 》所说的 “处处有之 ”不符。丽江山慈姑一直是贝
母的伪品〔19〕。当老鸦瓣被用作山慈菇 ,丽江山慈姑
即因形状与老鸦瓣相似而又被冒充山慈菇入药 。但
其毒性较大 ,外用尚可 ,内服则极易中毒。现代丽江
山慈姑多用作抗癌药或提取秋水仙碱的原料 ,与山
慈菇的功用不符 ,只能算作山慈菇的伪品。
5 小结
山慈菇的原植物是独花兰。在独花兰资源枯竭
后与之相似的独蒜兰 、杜鹃兰逐渐取代独花兰沿用
至今 。老鸦瓣最初被称作团慈菰 ,明代后期被诸多
医药家当作了山慈菇 ,现以光慈菇之名入药 ,丽江山
慈姑只能算作山慈菇的伪品 。
参 考 文 献
[ 1]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 [ M] .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90:382.
[ 2]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S] .一部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0:21.
[ 3] 尚志钧 .日华子本草·蜀本草 <合刊本 >[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11.
[ 4] 云南省卫生厅 .云南省药品标准 [ S] .昆明:云南大学
出版社 , 1975:36.
[ 5] 成都中医学院 .中药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78:266.
[ 6] 黄胜白 .本草学 [ M] .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 1988:
252.
[ 7] 王惠民 .老鸦瓣药用历史的变迁 [ J] .中药材 , 1992, 15
(6):35.
[ 8] 唐慎微 .证类本草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7:
46.
[ 9] 湖北省卫生局 .湖北中草药志 [ M] .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 , 1978:168.
[ 10] 林泉.浙江植物志 <第七卷 >[ M] .杭州:浙江科技
出版社 , 1993:348.
[ 1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 M] .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 1986:3526.
[ 12] 刘贤旺 ,赖学文 .独花兰 [ J] .植物杂志 , 1999, (2):8-
9.
[ 13]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94:3, 352.
[ 14] 郎楷永 .三种中国特有兰科植物 [ J] .植物杂志 ,
1996, (1):48-52.
[ 15] 谢宗强 , 吴金清 ,熊高明.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保护
生态学研究 [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5:
42.
[ 16] 卢思聪 .中国兰与洋兰 [ M] .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02:108.
[ 17] 李中立 .本草原始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90.
[ 18] 陈嘉谟 .本草蒙筌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86.
[ 19] 任仁安 .中药鉴定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3:217.
·147·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1期 2009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