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茅堂集》序言略论



全 文 :第 33 卷第 1 期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33 No. 1
2013 年 2 月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13
《白茅堂集》序言略论
刘开田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 要:在鄂东文化研究里,黄冈蕲春人顾景星所著的《白茅堂集》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把
《白茅堂集》里的十篇序言作为探讨对象,这些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平的介绍、著述概况、
《白茅堂集》传世的原因和他人对其诗文的评价等。
关键词:《白茅堂集》序言;顾景星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3)01-0089-03
收稿日期:2012-09-29 doi:10. 3969 / j. issn. 1003 - 8078. 2013. 01. 28
作者简介:刘开田(1970 -) ,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顾景星撰著的《白茅堂集》①前有序言十篇:
金州喻成龙撰写的《白茅堂文集序》,三韩张士伋
撰写的《顾赤方征君诗文集序》,顾景星自撰的
《白茅堂集叙》及后叙,《乐府钞自叙》,淮南陶征
撰写的《南渡集序》,黄冈杜绍凯撰写的《顾子诗
钞序》,新建陈弘绪撰写的《顾黄公诗集叙》,华亭
沈麟撰写的《跋顾黄公集》,顾昌撰写的《皇清征
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略》,顾昌摘录的诸
家评语等。这十篇序言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
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介绍顾景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格
康熙岁次癸酉十月朔日(1663 年 10 月初
一) ,顾景星第三子顾昌撰写《皇清征君前授参军
顾公黄翁府君行略》,简述了其父的生平事迹。
除了《皇清征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
略》这篇序言对顾景星的一生作了简略的回顾之
外,在顾昌所写的另一部书《耳提录》中则比较详
细的记载了顾景星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如《耳
提录》中“杂记”“论诗文”“制举说”等篇。淮南
陶征的《南渡集序》对顾景星的一生也有叙述。
顾景星忠君爱民的精神品格一直贯穿在其人
生经历之中。其五岁时,“岁饥,荆王命有司元夕
张灯,家人衣以彩襦纵往观,府君蹙然曰:‘何不
以此赈饥,吾不愿往’。”少年时代便有一副悲天
悯人的济世情怀。崇祯十七年,“马士英使人密
诏附己,府君力却。”不与阉党为伍。在清兵南下
之时,“命以原职随征闽,府君力辞。”清朝建立之
后,在仕途上顾景星更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决裂的
态度。“顺治十六年诏征天下山林隐佚之士,抚
藩强之不起。”“康熙戊午诏求鸿儒六科,公荐府
君,称其专心诵读,雅擅诗文,品行端方兼精字学,
论者以府君为无愧云。府君力以病辞。”以顾景
星的才情和声名,在仕宦之路上本可一帆风顺,但
他显然不同于曾赞美过他的龚鼎孳,“闯来则降
闯,满来则降满。”顾景星多次拒绝清朝的科举考
试,尤其是对康熙戊午诏求鸿儒六科的病辞,更体
现出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恬淡自然是顾景星性格的另外一面。“府君
既性不好名,又寂自韬晦。”“府君天性纯挚,与物
无竞,虽横逆终无怒詈。”“府君曰:不然,吾有三
事,善饮酒,性静,生平计恩不计怨耳。”顾昌的这
些叙述表明了顾景星的这种性格特点。顾景星在
临死之前的晚上,指《秋山图》云:“老人家在青溪
住,绕屋青溪万章树。有时曳杖看青云,写入秋风
辋川句。”唐朝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顾景星晚
年杜门白茅,对恬淡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
的追求正是两位诗人的共同之处。梅川张仁熙为
顾景星撰铭,其中有句:“有美一人宛清扬,高风
靖节谁与方?吁嗟千载留文章。”这正是顾景星
精神品格的写照。
二、顾景星的著述概况
顾景星先是自订其文若干卷,以后陆续将其
诗文若干卷续入其内,曰《白茅堂集》,并在康熙
丁未(1667 年)七月望撰写《白茅堂集叙》: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33 卷
黄公自叙曰: “《三经蒙解》若干卷,《戒史》七
十卷,《纪五行灾异举史》三十卷,《纪选举燕京物
纪》十卷,《黓兄集》二卷,《茅轩集》三十八卷,
《津门三书》四卷,先君子壬午以前作也。《童子
集》三卷,《愿学集》八卷,《书目》十卷,景星壬午
前作也。癸未正月《癸亥并先世遗集》毁于寇。
《石柜集》六卷,《五经论孟说》七卷,《读史平论》
二十卷,《历代改元考》八卷,《蕲州志》六十卷,
《素问灵枢直解》六卷,《针灸至道》三卷,《焦氏筮
法》二卷,《玉京捂录纪道家言》一百卷,先君子癸
未以后作也。《顾氏历代列传》五十卷,《阮嗣宗
咏怀诗注》二卷,《李长吉诗注》四卷,《读史集论》
九卷,《贉池录》百十八卷,《南渡》《来耕》二集七
十三卷,盖岁有增者,景星癸未以后作也,丙午十
二月壬子毁于火,《南渡集》有选钞在宣城施氏、
梅式,钱塘宋氏,山乐郭氏,武进杨式、邵氏,宝应
陶氏,桐城何氏,莱州姜氏,丹徒江氏,商丘练习,
黄山沙门楚云,厺取不同,历年增损复异,《阮诗
注》有本,今在俟官许氏。《李诗注》镇江谈氏录
数十条,刻《十字注》于济南当火作,室人取《南
渡》《来耕》十之三,幼儿自塾奔归取十之一,人问
钞写儿辈随收即兹集也,故无岁月先后……”
顾景星是按照编年的体例记录其父和自己
的若干著作。之所以按照编年的体例,顾景星在
《后叙》中认为:“盖编年可以考岁月时地,征问学
之就,将应时之骪曲,故古人以编年为善本。”
《白茅堂集叙》还介绍了著作的流传情况。
如记录在癸未正月,《癸亥并先世遗集》毁于寇;
《南渡》《来耕》二集七十三卷毁于火,《南渡集》
选钞和《李诗注》的流传情况。
因为《白茅堂集叙》写于 1667 年,完稿于晚
年的《黄公说字》并没有记录在内。顾昌在《皇清
征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略》记载了这本关
于文字学的书籍:“又撰《黄公说字》以正《正字
通》之误。”
顾景星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其流传状况也
很复杂,《四库全书库目总要·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别集类存目八》有关于顾景星著述
的记载:
景星有《黄公说字》( 一百三十卷) ,已著录。
景星著述甚富。初有《童子集》三卷,《愿学集》八
卷,《书目》十卷,皆崇祯壬午以前作,明末毁于
寇。《顾氏列传》十五卷,《阮嗣宗咏怀诗注》二
卷,《李长吉诗注》四卷,《读史集论》九卷,《贉池
录》一百八十卷,《南渡集》、《来耕集》共七十三
卷,皆崇祯癸未以后作,康熙丙午毁于火,仅《南
渡》、《来耕》二集,存十之三四。乙酉、丙戌之间,
又有《登楼集》、《避地泖淀集》亦皆散佚。《白茅
堂集》是集,为其子畅所辑,而其子昌编次音释
之。凡赋骚一卷,乐府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二十
卷。……
以上记载可以同《白茅堂集叙》相互佐证。
三、《白茅堂集》传世的原因
金州喻成龙曾说自己在顾景星小照中论过其
文,后来顾昌在《白茅堂集》行将授梓行世之际,
又嘱喻成龙为集作序。在这篇《白茅堂文集序》
里,喻成龙认为《白茅堂集》能够传之于世有两大
原因。
其一在于顾景星重文章之“心”。“夫人固有
为文而自得于己者矣,卷舒乎天地万物之间,或传
也听之,或不传也亦听之,而无所系,系于其心。”
文章能否传诸于世,喻成龙认为不关乎其它,主要
在于文章之“心”,即取决于文章的思想感情。
《白茅堂集》包括乐府民歌、诗赋、策论、志论、奏
疏、史论、传记、序文、铭诔、杂著等凡四十六卷,有
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仅以其乐府诗而论,“有诅
咒不义战争、哀悼阵亡将士的诗歌,有反映北方民
族混战情景的诗歌,也有反映商贾别离情怀的诗
歌。而至于富者的荒淫,贫者的饥馁,官吏的贪
暴,士庶的困顿,征人的血泪,家人的怅望,游子
他乡的苦楚,孤儿寡妇的悲伤,沽客商妇的相互
怀恋,痴男倩女的双双热恋也无不触及。同时,
对于北疆壮丽辽阔的景色,南国锦秀蓊郁的山
川,北方各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南方士民婉转
热烈的情怀,也无不表现。”[1](P19)《白茅堂集》里
的诗文思想内容与其乐府诗歌比较接近,总体上
体现出的是顾景星儒家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就
是喻成龙所说的“心”。“故其集中散行之文与
声律之文,率衷雅正。”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说“先
生盖以必传系其心者也。”
其二在于顾景星的文章具备有本之学。文章
流传于世除了要有正面的思想感情之外,还需要
一定的机遇。“而其必欲传者,天下文人之通情
也,而传不传又视乎幸与不幸也。”喻成龙认为天
下文人的通情是无不欲使自己之文传于后世,但
能否传于后世又有幸与不幸之别。接着喻成龙提
出了这样的观点:“其间幸不幸亦有有本无本之
·09·
第 1 期 刘开田:《白茅堂集》序言略论
辨。”即便是机遇幸运,也有有本之学与无本之学
之别。而“如先生者,幸矣而有本以致之者也籍
甚。”曾有公卿向天子推荐顾景星为官,但顾景星
担心做官损其读书怀古之志,因而辞归,一心一意
朝夕研究文章学问。顾景星同时“又惟恐其人以
无本之学讥之也。”看来顾景星的文章是重视文
章的学问,因此其文“又于其事当剖晰是非异同
者,无论官曲繁重纤细,靡弗出其精识以断之。”
这就是其文有本之学的表现。后顾昌把《白茅堂
集》授梓给曹寅,而曹寅“是能文者,是能知先生
学之有本者。”因此,《白茅堂集》得以流传,并且
该集刊刻达十余次之多,居清代湖北和黄州诗人
诗集刊刻次数之首。
四、对顾景星诗文的评价
顾景星的诗文在清初流传不是很广泛,这与
顾景星那种甘于平淡不求闻达的性格有关。但其
诗文的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从一些文人对
其诗文的评价就可略知一二。序言中的“诸家评
语”是顾昌摘录当时文人对其父诗文的十数条评
价而组成,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顾景星乐府诗的评价。在《白茅堂
集》里,最为人称颂的是顾景星的乐府诗歌,兹列
几例加以说明:
商丘练石林诗曰: “顾侯才似海,乐府妙无
双。”
周屺公曰: “黄公乐府上下八千年,纵横一万
里。又曰:读顾先生乐府,知其胸中原本正大。”
汤次曾曰: “予和西涯乐府多矣,不敢自谓过
前人,亦庶几近之,及见顾先生乐府,不觉失其步
履。”
谈长益曰: “黄公乐府是千余年来第一手。”
又曰: “气象万千。”
田纶霞语陈子山曰: “昨见顾先生乐府,虽骤
不能解,然望而知其光焰万丈。”
在顾景星的诗文里面,他的乐府诗歌得到人
们的首肯不是偶然的。从幼时起开始学诗的顾景
星,不到二十岁就有诗作一囊,稍长酷嗜汉乐府诗
歌,并认为:“故必知乐府而后可言诗。”(乐府钞
自叙)对乐府诗歌的喜爱乃至于研究,为其乐府
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前提。
其次是对顾景星诗歌风格的评价。如:陈其
年曰:“黄公诸诗,力厚而气完,笔健而法密,五百
年无此作矣。”宋蓼天寄秦补念曰:“昨睹顾先生
不独其诗文雄迈千古,窥其胸臆,应是管葛一流人
物。”顾诗丰富的内容、雄迈的风格、诗法的严谨,
从以上的评价中可以看得出来。
再次是关于顾景星诗歌的师承。有的认为顾
景星的诗歌虽宗法杜甫,但又不为其所束缚,既能
深入其中,又能熔铸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如
沈友圣书七律后曰:“近人学杜者,空同雄而杂
大,复英而织,俱得其偏,若沧溟则又守而不变,步
摩诘李颀后尘,则近之欲入少陵之室,则未梦见黄
公此调有独行之妙。”空同和沧溟是明代著名诗
人李梦阳和李攀龙的号,他们分别是前后七子中
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的观点。尽管顾景星和李梦阳、李
攀龙在诗歌上都向杜甫学习,但沈友圣以为李梦
阳的诗“雄而杂大”,李攀龙则“守而不变”,独顾
诗有“独行之妙”。这与徐伯调的评价有类似之
处:“大概似杜,以不似处得似。”顾景星的诗歌在
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之外,在艺术的借
鉴上也能汲取百家之长,求变创新,形成自己独特
的风格而自成一家。何令远云:“太白之放少陵
之严长吉之精浑乎出之是,真一代风骚之主!吾
师乎黄公是哉!”李白的豪放,杜甫的严谨,李贺
的精深等各种特征在顾诗里面都有体现。
顾景星是一代宗盟,霸才,张公亮曰:“弼自
石斋卒私幸可自为霸,而不幸遇赤方,嗟乎!止
矣,不得不俯首而为之臣矣。”当时的东南名宿,
除张公亮外,还有周简臣,钱牧斋等一批文人,对
他“皆敬惮之。”所以张士伋这样高度评价顾景星
的诗歌:“与唐之李、杜,宋之欧、苏,并传不朽
哉。”(《顾赤方征君诗文集序》)
注释:
①本文所据《白茅堂集》系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参考文献:
[1]余彦文. 顾景星和他的乐府民歌[J]. 黄冈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7,(2).
责任编辑 张吉兵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