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麦条锈病在西藏的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全 文 :2012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2 ,Vol .32 .No .11
小麦条锈病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害
之一。在整个农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
由于西藏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作物布局、播种期等
存在差异,小麦条锈病病菌可完成越夏、越冬和流行
周年循环。西藏农区冬季不太寒冷、夏季不酷热的气
候特点,使小麦条锈病病菌在西藏农区可顺利越夏。
主要越夏场所是自生麦苗。 越夏菌源又能自然侵染
秋苗, 以潜育菌丝顺利越冬, 春季复苏后在全田流
行。在本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一般是东南区域早而
重,西北区域晚而轻。山南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
都位于西藏的东南部,条锈病流行频率较高,发病面
积较大, 为害程度也较严重。 由于小麦主推品种单
一、 小麦品种抗病性衰退及条锈病病菌新的生理小
种不断产生等原因, 小麦条锈病在藏东南及藏南边
境低海拔农区几乎年年发生流行, 且呈逐年加重趋
势,对本区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
1.1 侵染循环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低温病害。 菌丝体发育最
适宜的温度 13~16 ℃,夏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 9~
11 ℃,适温下的潜育期 10 d左右。 条锈病病菌不耐
热,高温可抑制菌丝体发育和孢子萌发。夏季最热一
个月平均气温 23 ℃,是条锈病病菌能否越夏的临界
温度。冬季气温不低或有积雪覆盖、麦叶不冻死的情
况下,条锈病病菌都可以潜伏在田边的杂草、枯叶以
及越冬小麦的叶片中越冬。 旬平均气温降到 1~2 ℃
时,病菌开始越冬,旬平均温度低于-6 ℃时难以越
冬。当旬平均温度上升到 2~3 ℃、旬平均最高气温上
升到 8~9 ℃时,由潜伏状态回苏显病,向四周传播为
害。 西藏大部分农区夏季最热月(7~8 月)的旬温在
11.5~16.4 ℃,因此,小麦条锈病病菌在西藏农区可
顺利越夏。主要越夏寄主是自生麦苗和晚熟的小麦。
越夏菌源又能自然侵染秋苗后, 以潜育菌丝在冬麦
田顺利越冬。西藏的东南部农区,最冷月(1~2月)温
度在 0.2~4 ℃, 条锈病病菌可安全越冬, 春季复苏
(3~4月)后发病流行,完成周年侵染循环。
1.2 小麦条锈病病菌群体结构
根据西藏小麦条锈病病菌在中国鉴别寄主上的
反应,鉴别出 5个生理小种类型。 以水源 11类群和
Hybrid46类群占优势,其次是贵 22类群、条中 17和
条中 21类群。说明西藏小麦条锈病病菌也是毒力分
离很复杂的一个群体。 西藏外与印度毗邻, 内与四
川、云南、青海、甘肃相连,小麦条锈病病菌可能存在
相互交流, 从而可能将小麦条锈病病菌流行区域的
外缘扩大了。 Hybrid46 类群在西藏占有一定比例,
又表明西藏小麦条锈病病菌群体组成的独立性和特
殊性。经毒力测试,西藏主要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病
菌表现为弱抗性,甚至无抗性。
1.3 发生区划
根据地势和气候的不同, 小麦条锈病在本区的
发生分为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 3个区域。①常发
区。 三江流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及喜马拉雅
小麦条锈病在西藏的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陈 俐
(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 小麦条锈病是西藏小麦上主要病害之一。 从侵染循环、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区划、为害情况等方面揭示了该病
在西藏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 分析了该病在西藏流行的温、湿度条件、小麦品种、桥梁寄主等因素。 认为小麦主栽
品种抗源单一、抗性差、菌源面积大以及锈菌新的生理小种不断产生等是小麦条锈病在西藏流行的主要原因,并通
过对小麦条锈病在西藏发生为害特点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为害特点;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820(2012)11-0028-03
收稿日期:2012-09-07
基金项目:农业(行业)科技专项经费项目(200903035-3)
作者简介:陈俐(1970- ).女,西藏拉萨人,高级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E-mail:xizangchenli@tom.com。
28· ·
2012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2 ,Vol .32 .No .11
南翼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和南部,气候凉爽、多雨,年
均温度 8.5~12 ℃,海拔 2 000~3 500 m,条锈病病菌
可顺利在冬麦田越冬,是主要的菌源基地。条锈病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越冬复苏,随后形成发病中心,
随着暖流顺着河谷通道和峡谷缓坡, 从东到西从南
到北,造成春季流行,6月中、下旬达流行高峰。②易
发区。三江流域北部、整个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域
农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和山南部分地区)及藏北农
区,位于西藏中西部,海拔 3 500~4 000 m,气候冷
凉、半干燥,年均温度 6~8 ℃,年雨量一般 400 mm
左右,雨季多集中在 6~9 月,6 月中、下旬始见发病
中心,盛发期 7 月中、下旬,造成局部流行。 ③偶发
区。 藏北高寒半农半牧区,海拔 4 000 m 以上,年均
温 0~3 ℃,海拔高、温度低、菌源少,发生流行慢。
1.4 为害情况
据山南、林芝和昌都地区调查,常年发生为害面
积约 2.33 万 hm2,占本区小麦总播种面积的 43.7%。
其中,山南地区常年发生面积 6 666.67hm2,乃东、贡
嘎、桑日、曲松、洛扎、加查等县发生比较严重,其他
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但面积较小;林芝地区条
锈病发生面积在 1 万 hm2 以上, 占总耕地面积的
56%。 为害严重的主要集中在林芝、米林、波密、察
隅、墨脱、朗县等县,米林农场、易贡茶场、察隅农场
每年也均严重发生为害,一般减产 20%左右,重者
减产 30%~60%,有些田块叶片成片枯黄,发病中心
植株枯萎,抽不出穗,颗粒无收;昌都地区常发面积
6 666.67 hm2,昌都县、洛隆县、左贡县、芒康县、江达
县发生为害比较严重。条锈病发生后,因病菌夺取寄
主体内营养,大量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使植株体内
水分散失,影响生育和子粒灌浆,造成空秕粒增加、
出粉率降低。 发病严重时,麦叶过早枯死,麦株停止
发育,引起小麦严重减产。
2 发生流行因素分析
2.1 温、湿度条件
在藏东南及藏南边境农区, 平均海拔 3 000 m
左右,温凉的气温,加上多雨、高湿条件,很适合条锈
病病菌孢子的萌发和对寄主的侵染, 适宜于条锈病
的发生流行,使病害在大范围内迅速扩展蔓延,造成
大面积流行。
2.2 小麦品种
长期以来, 在全区大面积种植的肥麦是冬小麦
高感品种,西藏主推的小麦品种都是弱抗性,甚至无
抗性品种, 长期大面积种植无抗性品种是导致条锈
病大面积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桥梁寄主
在藏东南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小麦以冬播为主,
亦有一定面积的春麦, 晚熟春麦和自生麦苗扮演了
桥梁寄主角色,使条锈病病菌容易从冬麦传给春麦,
再由冬、春麦传给自生麦苗和晚熟春麦,最后使大田
秋苗发病, 在小麦收获到播种出苗这段时间里使条
锈病病菌得以生存, 病害从前茬作物向后茬作物传
染流行。
3 综合治理策略
小麦条锈病之所以在西藏部分地区发生流行,
图 1 小麦条锈病在西藏的发生区划示意图
偶发区
易发区
常发区
29· ·
2012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2 ,Vol .32 .No .11
是由于存在大量致病力强的菌源、 大面积种植感病
品种、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发区是西藏小麦条锈病的主要菌源基地, 对该病
的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常发区的防治,可控制西
藏整个农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因此,应把常发区的
防治作为该病防控的重点。
1) 筛选和推广抗病品种。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
抗病品种,加强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逐年提高
抗病品种种植比率,降低条锈病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早春带药侦察,及早预防。 及早开展大田普
查,带药侦察,发现发病中心,及时选用三唑酮或烯
唑醇等药剂,喷施于发病中心病株及周边麦田。
3) 春季流行区化学防治。 春季病害流行区,要
及时组织采取应急防治措施,用三唑酮等药剂,尽量
选用机动喷雾器喷雾防治。
4) 越夏菌源控制。 开展人工铲除、化学除草等
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切断条锈病循环链条,有效降
低越夏菌源。
5) 秋播拌种。 加大秋播拌种力度,采取三唑酮
等拌种剂拌种,严格采用干拌技术,防止延缓出苗等
副作用发生。
6) 适期晚播。 在确保墒情的前提下,比当地正
常播期推迟 7 d 播种,控制冬前流行,减轻条锈病发
生程度。
7) 秋苗防治。 条锈病病菌源区秋苗发病,不论轻
重,一律采取防治措施。用三唑类农药,对发病田采取
全面防治,封锁菌源外传,减轻其他麦区防治压力。
8) 结构调整。条锈病病菌源关键越夏地带要尽
可能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等,压低小麦种植面积;其
他区域要采取物种多样性、 品种多样性和措施多样
性技术,有效降低菌源量,探索条锈病的可持续治理
长效机制。
!!!!!!!!!!!!!!!!!!!!!!!!!!!!!!!!!!!!!!!!!!!!
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属蛛形纲,植绥螨科,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捕食叶
螨,是蔬菜、果树、棉花等多种作物叶螨的重要天敌。
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拟长毛钝绥螨控制蔬
菜和观赏作物害螨为害进行了初步探讨[1-2],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 但由于防治成本和农业生产水平等因
素限制, 这项技术在当时未能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发
展。 当前,叶螨在我国发生严重,朱砂叶螨常与二斑
叶螨、截形叶螨混合发生,已成为为害茄果类、瓜类、
菜豆类等蔬菜作物及果树、棉花、玉米等重要农作物
的主要害螨,其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 [3-5]。 然而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化学杀虫剂残留和害虫
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综合考虑农产
品安全、害虫抗药性和环境友好等多方面因素,保护
和利用本地天敌,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可
持续性地控制害螨大面积发生为害, 已逐步为人们
释放拟长毛钝绥螨对草莓和
板栗害螨的控制作用
郭喜红, 董 杰, 岳 瑾, 尹 哲, 乔 岩, 李 超, 李清波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
摘要: 在北京海淀区草莓园和密云县板栗园进行释放拟长毛钝绥螨控制草莓和板栗害螨的试验。试验共设置益害比为
1∶10、1∶30、1∶90的 3个处理和常规农药处理,以不释放捕食螨,也不使用农药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在草莓园,益害比为
1∶10和 1∶30时释放 14 d后对害螨的防效分别为 90.46%和 85.02%,释放 28 d后防效分别为 95.2%和 98.3%,益害比为
1∶90时前期控制效果较差,28 d后防效也达到了 93.74%。 在板栗园,益害比为 1∶10和 1∶30时释放 28 d后对害螨的防
效分别为 77.28%和 72.19%,释放 42 d后防效分别为 94.00%和 86.86%,益害比为 1∶90 的防治效果较差,释放 42 d 后
防效也只达到 78.51%。 释放捕食螨的防治效果显现时间滞后于化学防治,但持效性好,在板栗园差异尤为明显。
关键词: 拟长毛钝绥螨; 叶螨;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7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820(2012)11-0030-03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