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4 Forest & Humankind 2016.4
荒野丽人绿绒蒿
所有初次邂逅这种花的人都会因它而发狂。
352016.4 森林与人类
在四川海拔4500米
的巴朗山垭口,两株
全缘叶绿绒蒿在碎石
堆中脱颖而出。仿佛
对面的群山、蓝天、
白云成为它另一个广
博的舞台。
摄影/郑东黎
36 Forest & Humankind 2016.4
夏秋之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
藏高原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把高山地带
装扮得姹紫嫣红。在这些纷繁众多的美丽
的高山花卉中,最能代表青藏高原地质历
史和环境演变的,是有着“荒野丽人”之
称的绿绒蒿。
绿绒蒿属植物的花茎亭亭玉立,姿态
优美,花冠硕大,薄如蝉翼,色彩艳丽,
惹人瞩目,是青藏高原上最著名的观赏花
卉之一。花瓣具有黄、红、紫、粉、白等
多种典型高原亮丽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
呈现出绸缎般使人炫目的光泽。无数到过
青藏高原的旅游者,在高山灌丛和草甸中
第一眼瞥见绿绒蒿时,惊奇和喜悦会油然
而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这如
此苍凉荒野的大地上,竟然也会生长出如
此艳丽的花朵。
与青藏高原一起成长
根据最新发表的专著,罂粟科的绿绒
蒿属植物全世界有79种,约80%的种类在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
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青海和甘肃南部,
从海拔3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到5500米的
高山流石滩地带,都可以看到它们艳丽的
身影。绿绒蒿属植物的发生和发展与喜马
拉雅山脉的隆起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距今
1000万年-2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喜
马拉雅造山运动进入高潮,南亚印度板块
迅速向北飘移,并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
使该地区地壳发生强烈褶皱隆起与断裂,
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200万年以来的
第四纪,造山运动更为强烈,使这里成为
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陆地。一方面,喜马拉
英国植物猎人亨利·威尔逊(上)在成功引种绿绒蒿后,维奇园艺公
司奖励他一枚全缘叶绿绒蒿形状的胸针(下),胸针用5块纯金和41颗
钻石制成。供图/印开蒲
撰文/印开蒲
供图/印开蒲 等
372016.4 森林与人类
1910年8月,威尔逊第三次来到四川松潘(上)。1903年他曾在这附
近找到了红花绿绒蒿。
1908年7月,威尔逊拍摄的“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下)。
供图/印开蒲
雅造山运动使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貌格局
变得山川纵横,成为第四纪期间发生的三
次冰川的庇护所,很多古老的生物种类在
这一地区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在青藏高
原隆起过程中,更多的生物种类则是不断
地改变自身的生物学形态,去适应环境的
变化,绿绒蒿属植物就是其中之一。
分布于喜马拉雅高山地带的绿绒蒿,
随着海拔升高,为适应高原上气候寒冷、
干旱和大风的环境,通过一系列外部形态
的改变,如花冠的结构和颜色、植株的高
度,以及主根变粗状、肥厚,茎和叶片
上生长密被绒毛等,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传统观点认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绿绒蒿,
随环境变化向两个分支演化。其中一支向
大花绿绒蒿演化,从云南东北部水平延
伸至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另一支向
锥花绿绒蒿演化,沿西藏南部向西分布。
锥花绿绒蒿又向总状绿绒蒿和花茎绿绒
蒿演化,并形成了川西绿绒蒿和长果绿绒
蒿。随后,长果绿绒蒿演化出了具盘绿绒
蒿。绿绒蒿属植物逐渐向高海拔的灌丛、
草甸甚至高山流石滩地带发展,有的种类
直逼5000米以上的雪线。这种顽强的生
存能力,体现了地球上的生物在变中求存
的生存法则。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参加四川
和横断山植物考察,在海拔5000米靠近雪
线的流石滩地带,从冰川上刮下的寒风叫
人直不起腰,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又让人喘
不过气。此时,我竟然发现了有多种绿绒
蒿和水母雪莲、绵参、红景天等高山植物
共同生长在乱石缝中,尤以绿绒蒿最为抢
眼,它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轻盈地摇曳,似
乎对来自四周的“暴力”不屑一顾,展现
出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一见到它们便精神
倍增。
长期以来,在热爱花卉的人心目中,
绿绒蒿几乎成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
上空气稀薄荒野的象征。
38 Forest & Humankind 2016.4
征服西方的东方之花
绿绒蒿从中国西部引种到西方已超过
100年的历史。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
后,很多外国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西部,
他们在传教之余,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植物
采集。随后,一批专业的“植物猎人”被
派到中国西部收集奇花异卉,绿绒蒿便在
此时被带入了欧洲园林。
1889年-1890年,英国自然科学家普
拉特(A.E.Pratt)两次进入四川康定和泸
定县贡嘎山地区,把生长在青藏高原开着
黄花的全缘叶绿绒蒿介绍给西方,被西方
人称之为“黄罂粟”。他在日记中描述:“黄
色罂粟花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绸缎般炫目
的色彩”,这让狂热的西方花卉爱好者感
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诱惑。1903年,另一
名23岁的英国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Ernest Henry Wilson)被维奇园艺公司派
到中国西部,此次目的便是收集可供栽培
的全缘叶绿绒蒿的种子。在这以前,1899
年-1902年期间,威尔逊已经到过中国一
次,并成功收集了包括珙桐在内的2600种
植物,让他在西方园艺界渐露头角。
1903年3月22日,威尔逊乘坐蒸汽轮
船到达上海,与早已在此等候多日的宜昌
朋友汇合,这些人是几年前曾陪同他在中
国收集植物的忠实助手。在上海,他们改
乘木船沿长江而上,先经湖北武汉到达宜
昌,再由宜昌到重庆,随后到达四川宜宾,
再乘船沿长江支流岷江而上,到达四川乐
山。6月25日,他从乐山出发,沿着四川
西部的“茶马古道”,正式开始了他寻找
黄色罂粟花之旅。
当年从四川内地雅安到藏区康定,每
年数以千吨的茶叶、盐、布匹等必需品全
靠人背,然后再将藏区的羊毛、兽皮和药
材背回内地。背夫身负的重量,少则50公
斤,多的重达140公斤。在空气稀薄的高
原上,他们每走几十上百米,就要用打杵
支撑着背夹歇上一会儿,随后又继续上路。
威尔逊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这真是一项
残忍的劳动。”
历尽艰辛之后,威尔逊于7月14日到
达了位于康巴藏区东部的古城打箭炉,也
就是今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
地康定。7月16日。威尔逊离开康定县城,
沿着通向雅加埂的茶马古道进发,一路上,
考察队不断遭受到冰雹的袭击,刺骨的寒
风吹得人几乎窒息,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
头胀和心悸,当晚他们借宿在当地农户一
间漏雨的破房内,一夜无法入眠。第二天,
天空放晴,威尔逊一行缓慢地继续向高处
前进,由于高山缺氧,每走几步就必须停
下来喘一口气。终于,在海拔3300米一处
开阔的地带,他一眼就看见了一株正在盛
开的黄色罂粟花。随后,在海拔3650米以
上的高山草地上,他看到到处都覆盖着这
种植物,威尔逊在当天的日记中还写到 :
“由绿绒蒿、银莲花、报春、龙胆、翠雀花、
点地梅、兰花、千里光、鸢尾、百合以及
色彩多样的马先蒿组成的地毯,就像色彩
华丽的彩虹,高山草地以其迷人的风光凝
1889年,英国人普拉
特(A. E. Pratt)在
四川康定采集的全缘
叶绿绒蒿标本,现珍
藏于英国邱园植物标
本馆。
供图/杨福生
392016.4 森林与人类
聚着人们的目光。”
在成功完成了对全缘叶绿绒蒿的收集
之后,威尔逊决定前住四川西北部的松潘,
去收集另一种开红花的绿绒蒿。在离开英
国前夕,他曾经在皇家丘园的标本馆看到
过这种绿绒蒿的干燥标本。8月10日,他
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沿着岷江河谷溯
源而上,于8月27日到达了川西北重镇松
潘古城。
1903年8月30日,在5个士兵的护卫下,
威尔逊从县城北门出发,离开古镇向山里
进发。一路上他向当地人打听这种开红花
的草本植物,但当地人似乎对他心存戒心
而闭口不谈。当晚住在一个简易的民房内,
屋内两个火堆发出的浓烟薰得他睁不开双
眼,并差点让他窒息而死。好不容易熬到
天亮,第二天又继续寻找,终于在距县城
30英里处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红花绿绒蒿。
他在日记中满怀深情地写到 :“1903年8月
31日,在海拔11000英尺地带,在灌木丛
生的大草原上,我最先发现了它——我的
红色罂粟花绊住了我,仿佛要我验证它的
身份,它就是我要寻找的植物情侣”。
20世纪苏格兰植物学家乔治·泰勒
(George Taylor)曾经这样描述红花绿绒
蒿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它这样享有
最高、最奢华的名号。凡是能一睹其自然
风釆的人,看见它们用斑斓的色彩装饰着
四周的小灌丛时,都会歌颂它们一番。所
有初次邂逅这种花的人都会因它而发狂。”
此后,威尔逊在四川西部还先后收集
了多刺绿绒蒿、川西绿绒蒿、五脉绿绒蒿
及总状绿绒蒿等,并成功让其在西方的花
园之中盛开。
愿她永远盛开在青藏高原
除了观赏价值外,绿绒蒿在藏族历史
文化长卷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藏
传佛教中,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
中最重要的两个化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
在藏区寺庙墙壁绘制的唐卡上,度母手中
都会拿着一枝花,这便是被称为来自天上
的仙草“八瓣莲花”。然而高原上没有莲
花生长,经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度母
手中仙草的花瓣和叶片,其形状都和绿绒
蒿极为相似。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距
今已有1300年历史,我相信当初画师在绘
制唐卡时,一定将绿绒蒿作为创作仙草的
灵感。
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青藏高原从
事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1997年,
我开始追寻“植物猎人”威尔逊的足迹,
从湖北西部神农架到四川西部高原,通过
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图像以及他对沿途
在世界各国热爱花卉的人心目中,
绿绒蒿几乎成为地球“第三极”青
藏高原上空气稀薄荒野的象征。
绿绒蒿在藏文化中具
有重要地位,传说中
度母手中所拈的花朵
就是绿绒蒿。
供图/昵图网
40 Forest & Humankind 2016.4
动植物和景观的文字描述,并结合现实的
情况相对比,研究该地区100年来的环境
变化。我发现,这些地区植物的数量正在
逐渐减少。以绿绒蒿为例,1908年6月24
日,威尔逊在翻越汶川和小金两县交界处
的巴朗山垭口时,他对绿绒蒿是这样描述
的 :“在海拔11000英尺以上,华丽的全缘
叶绿绒蒿盛开着巨大、球形、内弯、亮黄
色的花朵,在山坡上盛开,延绵好几英里。
千万朵无与伦比的绿绒蒿,2英尺-2.5英尺
高的茎秆耸立于其他草本之上,呈现出一
派壮观的景象。” 1903年7月17日,威尔逊
第一次在康定雅加埂寻找全绿绒蒿时,也
看到同样的景象。100年后,当我来到这
些地方,情况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绿绒蒿
的数量已大不如从前,任何一位专业或业
余的旅行者,恐怕都难以用威尔逊当年使
用过的词汇来形容他们看到的景象了。
造成绿绒蒿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多种。
第一,近几十年全球气候的变化加剧,植
物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它们短期内还难
以适应。第二,草场过度放牧,牛羊的踩
踏对花卉植物的生长也造成一定影响。第
三,随着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往日
的茶马古道上,游客数量激增,尤其是自
驾车游客,较旅行团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自
然,一部分人环境意识薄弱,习惯釆摘野
花拍照,而绿绒蒿又最为惹眼,首当其冲
受损,这样的场景我在四川巴朗山和雅加
埂屡见不鲜。第四,绿绒蒿是藏药配方中
不可缺少的药材,有30多个配方都要用到。
藏医认为绿绒蒿具有清热、解毒、利尿、
消炎的功能,用于治疗肝脏和肺部疾病。
藏药产业的发展对绿绒蒿的需求量不断增
大,从而被大量采集。
面对上述诸多复杂的不利因素,我们
还有能力去挽救这些正在消失的仙草吗?
答案是肯定的。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
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解决上述
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和
研究,可以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自身每一件
小事做起,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过度
放牧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
产业结构、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进而解
决。减少和杜绝游客对花卉植物的损伤,
可以通过加强景区管理、提高全民环境意
识来解决。减少藏药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可以将原料由釆集野生变为人工栽培。
作为游客,我们也可以为绿绒蒿的保
护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当我们秋天来到
西部地区,在野外看到成熟的绿绒蒿果实
时,可以打开果实外壳,取出壳里像芝麻
般大小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绿绒蒿植株
的附近地上,无须覆盖泥土。这样,几年
后当你再次来到这里,会惊喜地发现,这
里已经变成了一小片花海,这些年来我
已有过这样的实践。这里必须提醒大家 :
千万别把绿绒蒿种子带回家。离开高原,
在低海拔和高温、富氧的地区,专业园艺
家也不容易让绿绒蒿成活。
让我们共同关心绿绒蒿的未来,愿它
永远盛开在青藏高原。
2004年9月19日,国
家邮政局发行《绿绒
蒿》特种邮票一套4枚,
分别是长叶绿绒蒿、
总状绿绒蒿 、红花绿
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
供图/周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