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丹参(甘西鼠尾草)的研究与应用评价



全 文 :参 考 文 献
1  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4∶7
2  谢明权.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 , 2002∶80
(2003-03-06收稿)
·综述·
甘肃丹参(甘西鼠尾草)的研究与应用评价
赵建邦
(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兰州 730000)
  中药丹参来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
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为我国传统中药材 ,国
内外有关丹参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该植物开展 。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国内学者对鼠尾草属(Salvia)其它
药用植物进行研究 ,发现甘西鼠尾草 S.przewalskii
为品质优良的药用资源 ,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前景 。
本文对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进行概述 ,从中了解其开
发潜力 ,为合理利用资源参考 。
1  本草及药用历史
诸本草对丹参的认识基本一致 ,原植物即丹参
S.miltiorrhiza ,本品在国内分布广 ,各地均作丹参 ,
为古代药用丹参主流品种不容置疑 。
鼠尾草属(Salvia)其它植物在古代作丹参药用
亦见记载 ,明《滇南本草》收录丹参 ,据考订 ,原植物
与云南鼠尾草 S.yunnanensis相符 。清《植物名实图
考》尚记录小丹参 、劲枝丹参 ,分别与云南鼠尾草和
长冠鼠尾草 S.plectranthoides相符 ,产地至今作为丹
参代用品 。
文献中有关甘肃丹参的药用历史仅见《中药志》
(1984年)所谓 “甘肃丹参的使用 ,是近几年发展
的” ,这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甘肃丹参做为区域性
药材 ,其药用历史远久。历史上甘肃是我国边疆地
区 ,由于文化 、经济 、交通等发展落后 ,与内地交流限
制 ,特别是历史上这一地区未形成地区性本草 ,因
此 ,当地开发的物产资源(包括中药)记载甚少 ,但我
们通过甘肃省地方志的考察 ,从中发现甘肃丹参药
用的珠丝马迹。如清·康熙(岷县志》 、乾隆《狄道州
志》 、光绪《通渭县志》等物产类均收录丹参 ,从甘肃
省鼠尾草属植物资源分布及沿用情况分析 ,应指现
代甘肃丹参 ,原植物主要为甘西鼠尾草 Salvia prze-
walskii ,而正品丹参仅见栽培 ,据此认为 ,至迟在三百
年前 ,甘肃已发掘出本省的丹参资源 ,沿用至今 ,成
为甘肃的一大特产药材。
2  资源及药用现状
2.1  资源分布 甘西鼠尾草分布于甘肃 、青海 、宁
夏 、四川 、云南 、西藏等省区。主产于甘肃 、云南等
省 。1987年甘肃中草药资源普查探明全省蕴藏量
7026吨 ,甘肃中部及东南部均出产。变种褐毛甘西
鼠尾草 S .przewalskii var.mandarinorum 分布于甘
肃 、云南 、青海 、四川 、西藏等省 ,本品与甘西鼠尾草
极相似 ,唯其叶背被褐色柔毛 ,药材性状与甘西鼠尾
草无明显差异 ,但褐毛甘西鼠尾草在甘肃资源较少 ,
主产于云南。甘肃将上述两种同做丹参收购 , 1957
年全省收购 150吨 ,临夏州 1975 ~ 1977年共收购 86
吨 ,1981年全省收购 148.9吨 ,1982年为 286.5吨 ,
1983年 377.2吨 。
近年甘肃省岷县 、渭源等地引种甘西鼠尾草获
得成功 ,两年生药材性状与野生品相似 ,为今后扩大
应用提供了后备资源。
2.2  药用现状 甘肃丹参除主产区代用丹参外 ,
并销往西北 、西南及北京 、上海等地。1989 年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全国中药材经营品种质
量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甘肃丹参已在全国 11个省
区作丹参使用 。20 世纪 70 年代北京 、上海等地科
研 、制药企业专程来甘肃考察甘肃丹参 ,与甘肃医学
部门协商 ,提出向他们供应甘肃丹参 。随着化学 、药
理等研究的深入 ,甘肃丹参被认为是丹参的优质品 ,
引起医学界高度关注 ,呼吁在全国推广 ,一些学者提
出做为中国药典丹参的品种加以增补 。
云南省卫生厅通过科研立项研究 ,已将褐毛甘
西鼠尾以大紫丹参列入《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年
版),后来又提出将甘西鼠尾草并列入《云南省药品
标准》(修订版)〔1〕 。丁永辉通过对甘肃丹参的资源 、
生药 、化学等系统研究 ,开展质量评价 ,制定甘肃丹
参的地方标准 ,已由《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
(1994年)收载 ,并由甘肃省卫生厅颁布实施;同时
进行“中药丹参质量标准起草及修订的说明”研究 ,
增补甘肃丹参中药丹参的来源 ,提交药典会审核 。
·529·中药材第26卷第 7 期 2003 年 7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3.07.032
3  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
3.1  化学成分 甘西鼠尾草所含化学成分与丹参
基本相同 ,现已从中分得丹参酮 ⅡA 、丹参酮 Ⅰ 、丹参
酸甲酯 、羟基丹参酮 、隐丹参酮〔3〕 ,紫丹参甲 、乙素
(Przewaquinone A 、B)、次甲基丹参酯(Methytan-
shiquinone)、 1 , 2-二 氢 丹 参 醌 (1 , 2-dihydrotan-
shiquinone))〔4〕 ,丹参新醌乙(Danshenxzinkun B)、丹参
内酯(Tanshenlactone)、去甲丹参酮(Nortanshinone)、二
氧丹参酮 Ⅰ(Dihydrotanshinone)、丹参酮 ⅡB(Tanshi-
none ⅡB)、齐墩果酸(5〕 ,丹参螺旋缩酮内酯(Dan-
shenspiroketallactone)、柳杉酚(Sugiol)、丹参新醌甲
(Danshenxinkun A)、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
droxyl-3-methoxyl-benzo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
chual vdchyde)和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6〕 ,蒽酮类
Przewal skinone B 、ziganein 、przewanoicA 、B 以及丹参
醛 、正二十七烷 、B-谷甾醇等〔7〕 。最近又分离到甘西
鼠尾草酸乙和丙 ,结构为阿魏酸和异阿魏酸的丙二
酸酯衍生物〔8〕。从褐毛甘西鼠尾草分离到紫丹参素
甲 、乙 、丙 、丁 、戊 、己等〔9 、10〕。
3.2  质量评价 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通过
对丹参及近缘品种的化学 、药理及临床研究 ,认为其
活性成分主要来自脂溶性的二萜醌和水溶性酚酸两
大类 ,具较广泛的常理作用 ,基本上阐明了中药丹参
的临床功效。
近二十年来 ,国内学者对丹参的类同品进行了
质量评价 ,由于样品及方法等原因影响 ,部分数据有
一定出入 ,但甘肃丹参成为丹参类药材中优良品种
和具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成为研究者共识。
连文琰等〔11〕(1978)对丹参类药材进行总丹参
酮 、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含量测定 ,结果丹参(产河
北)分别为 1.9%、0.85%和 0.71%,甘西鼠尾草(产
甘肃)分别为 1.99%、0.34%和 1.60%,褐毛甘西鼠
尾草(产云南)分别为 1.30%、1.06%和 0.30%。黄
绣兰等〔12〕(1980)对上述药材进行丹参酮 ⅡA 、丹参
酮 Ⅰ 和次甲丹参酯测定 , 丹参(产山东)分别为
0.32%、0.23%和 0.13%;甘西鼠尾草(产西藏)分别
为 0.35%、0.12%和 0.10%;褐毛甘西鼠尾草(产西
藏)分别为0.53%、0.04%和0.03%。另有报道国内
不同产地的丹参中水溶性总酚在 0.27%~ 2.28%,
而甘西 鼠尾 草(产 云南 、甘 肃)在 0.15% ~
0.37%〔13〕 。总体来看 ,甘肃鼠尾草脂溶性成分含量
高于或相近于正品丹参 ,而水溶性成分含量低于正
品丹参 。
1981年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秀兰等对鼠
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与分类群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
结果认为 ,甘西鼠尾草与丹参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基
本类型一致〔14〕 。1989年中国药科大学简洋辉 、徐国
钧等测定鼠尾草属 17种植物根中脂溶性成分总丹
参酮(编号为 1 ,下同)、丹参酮 ⅡA(2)、次甲丹参醌
(3)、丹参酮Ⅰ(4)、丹参酸甲酯(5)、隐丹参酮(6)、二
氧丹参酮 Ⅰ(7)、紫丹参甲素(8)、丹参酮ⅡB(9)等丹
参酮类的含量 ,以及水溶性总酚酸(10)和原儿茶醛
(11)、原儿茶酸(12)的含量〔16〕 ,各类成分测定结果
见表 。从表中可见甘西鼠尾草所测 10种成分中主
成分高于丹参 ,特别总丹参酮 、丹参酮 ⅡA 、隐丹参酮
等活性成分均较丹参为高 ,总酸酚类较低 。
  表 甘西鼠尾草和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含量(%)
成分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丹参 1.112 0.417 0.086 0.099 0.014 0.184 0.053 0.002 0.020 2.350 0.050 0.090
甘西鼠尾草 2.216 0.823 0.074 0.100 0.048 0.471 0.067 0.158 0.015 1.079 0.065 0.340
  丁永辉(1998)对甘肃 7个产地 10份样品的甘
西鼠尾草测定 , 丹参酮 ⅡA 的含量在 0.30% ~
1.24%之间 , 云南滇西为 0.93%, 均在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丹参所规定的下限之上(0.20%),考虑
到甘西鼠尾草丹参酮 ⅡA 的含量水平普遍较高 ,为
保证其优质特点 ,提出在制定质量标准时可将该品
丹参酮ⅡA 的下限定为 0.40%。
4  药理作用
国内外对正品丹参所含脂溶性 、水溶性成分的
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为评价丹参药材质量
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有关甘肃丹参的药理学研究偏少:(1)体外抑菌
试验证明 ,正品丹参 、甘西鼠尾草 、褐毛甘西鼠尾草
的乙醚液对金葡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甘西鼠尾
草略强。研究发现 ,此作用与其丹参酮类含量高低
有关〔11〕 。也有正品丹参略强于甘西鼠尾草的报
道〔15〕 。(2)通过对小白鼠常压缺氧试验 ,各类丹参
均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生活时间 ,以甘西鼠尾草最
强〔15〕 。(3)各类丹参均能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 ,以
甘西鼠尾草抑制率最高 ,褐毛甘西鼠尾草也强于正
品丹参〔15〕 。
5  临床与制剂研究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国内开始了丹参制剂的
研制 ,共有 19种制剂或方剂试用于临床。广泛应用
·530· 中药材第 26 卷第 7期 2003年 7 月
于冠心病 、心胶痛 、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疾病 ,并在
肝脏 、皮肤等疾病方面取得进展。其中投入生产 ,临
床应用较大 ,疗效确切的有丹参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
射液 、丹参酮ⅡA 磺酸钠 、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
丸。
甘肃以特产资源甘肃丹参为原料 ,研制出甘肃
丹参冲剂和复方甘肃丹参片。
6  小结与建议
丹参在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引人
注目的成就 ,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抗肿瘤 、保肝护肾 、
抗氧化和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而
日本用丹参酮治疗艾滋病等。从目前研究来看 ,丹
参酮类是主要的研究栽体 。甘肃丹参根系粗壮 ,生
物量较大 ,有效成分含量高 ,显示了进一步发掘与推
广应用的潜力。目前商品中甘肃丹参产量及使用地
区次于正品丹参 ,应积极研究与正视 ,使之成为中药
丹参的来源之一 。
参 考 文 献
1  杨雁滨.滇产丹参的研究.云南中医杂志 , 1989 , 10
(3)∶28
2  甘肃省卫生厅.甘肃中药材质量标准(试行).1994∶23
3  徐学民 , 等.藏药红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Ⅰ).中草药 ,
1982 , 13(11)∶5
4  徐学民 ,等.藏药红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Ⅱ).中草药 ,
1984 , 15(1)∶1
5  王宁 ,等.藏药红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 , 1989 ,
20(4)∶7
6  鲁学照.中草药 , 1992 , 23(9)∶487
7  史彦斌 , 等.甘肃鼠尾草植物.西北药学杂志 , 1999 , 14
(6)∶278
8  鲁学照.甘西鼠尾草乙和丙的分离与结构研究.中国中
药杂志 , 1995(增刊)∶5
9  钱名 ,等.紫丹参甲素和乙素的分离及甲素的化学结
构.药学通报 , 1980 , 15(5)∶193
10  杨保津 , 等.紫丹参中几种微星二萜醌的结构研究.中
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
1983∶833
11  连文琰 , 等.丹参资源的利用研究.中草药通讯 , 1978
(8)∶41
12  黄绣兰 ,等.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丹参酮 ⅡA 的资源
寻找.植物学报 , 1980 , 22(1)∶98
13  刘瑞珍 , 等.丹参及其注射液中水溶性总酚的测定.药
物分析杂志 , 1983 , 3(3)∶163
14  黄绣兰 , 等.鼠尾草属植物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它在
分类上的意义.植物分类学报 , 1981 , 19(4)∶421
15  徐国钧 , 等主编.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
一册).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 , 1994∶140
(2003-03-10收稿)
·临床用药·
清风胶囊用于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的临床观察
莫志贤1 王彩云1 罗晓云2 张希凡3
(1.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广州 510515;2.第一军医大学江村医院 ,广州 510450;3.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
心 ,广州 510440)
  摘要 目的:评价中药制剂清风胶囊用于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
开放式随机分组对照设计试验 ,对照药为盐酸洛非西丁 ,其中清风胶囊组完成 110 例 , 对照组为 76 例。按照 10 天
疗程给药方案量化评定 186例海洛因依赖者每日的戒断症状分值 、Hamilton 焦虑量表分值 、不良反应分值等 ,并进
行比较。结果:使用清风胶囊治疗 10 天 , 110 例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断症状逐日评分值及焦虑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
给药前 , 也明显低于阳性对照药洛非西丁组。清风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 , 无明显的血压下降及中枢神
经系统中毒症状。结论:清风胶囊单独使用能基本控制海洛因依赖者的早期戒断症状 , 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海
洛因依赖戒断症状的中药制剂。
关键词 清风胶囊 临床观察
  中医药的戒毒治疗已有 200 多年历史 ,有一整
套独特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药 ,是我国的特色和
优势〔1 、2〕。中药扶正驱邪 , 整体调理 , 标本兼治 ,低
毒无瘾的作用特点是西药无法比拟的 。中药复方的
多靶点作用可能比西药单靶点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能
解决毒品成瘾复杂的神经机制和部位〔3〕 。因此 ,中
·531·中药材第26卷第 7 期 2003 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