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扁秆藤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初报
陈 俊 陈培 红
(国营临海农场农科站 )
扁秆蕉草为我场主要恶性杂草。 据 9 187年调查 , 在我场 4 . 3万亩水稻田中 , 重发生 田 0 . 42
万亩 , 占总面积的 9 。 8% ; 中发生 田 0 . 87 万亩 , 占总面积的2 0 . 2% , 轻发生田 3。 01 万 亩 , 占
总面积的 70 % 。 1 9 8 7年我们对扁秆蕉草化除技术进行了研究 。
一 、 材料与方法
( 一 )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有 50 %莎扑隆 ( 江阴农药厂生产 ) , 60 %丁草胺 ( 美国产 ) , 25 %除草醚 ( 泰
兴农药厂生产 ) , 20 % 2 甲 4氯 (泰兴农药厂生产 ) , 20 %敌稗 (北京双桥农药厂生产 ) , 10 %
农得思 (美国产 ) , 30 %莎稗灵 (西德产 ) , 48 %苯达松 ( 西德产 ) , 48 %百草敌 ( 美国产 ) 。
( 二 ) 试验处理及设计
1
.试验处理 : ①50 %莎扑隆 3 50 克 / 亩 , ② 60 %丁草胺 1 25 毫升 / 亩 , ③25 %除草 醚 50 0
克 / 亩加 20 % 2 甲 4 氯 10 毫升 / 亩 , ④ 10 %农得思 40 克 / 亩 , ⑤ 30 %莎稗灵 12 5毫升 / 亩 ,
⑥48 %苯达松 1 0 毫升 / 亩加 20 %敌稗 1 50 毫升 / 亩 , ⑦ 20 % 2 甲 4 氯 1 75 毫升 / 亩加 20 % 敌
稗 17 5毫升 / 亩 , ⑧ 4 8%百草敌 20 毫升 / 亩加 20 % 2 甲 4 氯 10 0毫升 / 亩 , ⑨ 20 % 2 甲 4 氯 20 0
毫升 / 亩加 20 %敌稗 1 0 毫升 / 亩 , L对照 , @ 人工拔草 。
2
.试验设计 : 试验田前茬为杂交稻 , 冬季休闲 , 当季水稻品种为汕 优 63 , 5 月 29 号 移
栽 , 秧龄 37 天 , 田中扁秆蕉草每平方米 30 株以上 。 重复 3 次 , 小区面积 10 米 “ , 随机区 组 排
列 , 用药时间分栽秧前 、 栽秧后一周和栽秧后三周三种 。
栽秧前 ( 5 月 2 9日 ) 做畦作埂后 , 将莎扑隆兑成毒土混入土中 , 随后栽秧 , 保水一周 。
栽秧后一周 ( 6月 5 日 ) 将 60 %丁草胺 12 5毫升 / 亩 、 25 %除草醚 5 0 克 / 亩加 20 % 2 甲
4 氯 10 0毫升 / 亩 、 10 %农得思 40 克 / 亩 , 30 %莎稗灵 12 5毫升 / 亩 , 分别拌成毒土撒施 , 保
水一周 。
栽秧后三周 ( 6 月 20 日 ) 稻田脱水落干 , 在上午 10 ~ 12 时分别用 48 %苯达松 1 0 毫升 /亩
加 2 0%敌稗 1 50 毫升 / 亩 、 20 % 2 甲 4 氯 175 毫升 / 亩加 20 %敌稗 1 75 毫升 / 亩 、 48 %百 草 敌
2 0毫升 / 亩加 2 0% 2 甲 4氯 2 0 0毫升 / 亩 、 2 0% 2 甲 4 氯 2 0 0毫升 / 亩加 2 0%敌稗 1 0 0毫 升 /
亩喷杀 , 两天后上水 。
6 月 9 日用 9 6%禾大壮 1 50 毫升 / 亩撒毒土灭稗 。
( 三 ) 调查 内容及方法
1
. 消长规律 : 栽秧后第 4 天 , 每个对照处理区和两边保护行区各设一个点 , 共 5 个点 ,
每个点 0 . 3米 “ , 每隔 5天调查一次 , 记载扁秆蕉草发生数和生育进程 。
本试验为省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的国家攻关课题 《 扁秆蕉草综合防除技术研究 》 内容之一 。 在研究过程中 , 承蒙本场
谷正农艺师指导 , 本站郭书才 、 张桂华也参加部分田 间调查工作 , 在此一并致谢 。
一 1 5 一
2
. 除草效果 : 每个药剂处理区定两点 , 每点定 1 0株 , 分别在用药后 7天 、 15 天 、 30 天观
察其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小区扁秆蔗草的消长情况 , 并 以用药后 30 天扁秆蕉草的残留株数和鲜
重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 。
3
. 保苗效果 : 每个小区定 5 穴水稻 , 分别在用药后 7 天 、 15 天 、 30 天调查其分桑动态和
抽出叶片数 , 用药后 15 天用 比色卡进行叶色分级 、 水稻拔节以前 ( 7 月 10 日 ) 调查株高 , 成
熟后 ( 9 月 2 日 ) 各自单独收割脱粒得实产 , 并取样室内考种。
( 四 ) 大田示范
( 1 )栽秧后 5 ~ 7天 , 每亩用 60 %丁草胺 1 25 毫升 / 亩加细土 5 ~ 6 斤加碳钱 30 斤拌匀 ,
一次施下 , 保水 3 ~ 5 厘米 5 ~ 7天 , 以禾大壮灭稗作为对照 。 用药后 15 天 , 抽取代表面积
进行调查 , 抽样田调查 5 点 , 每点 1 米 “ , 并结合面上普查结果 , 得出防效。 ( 2) 栽秧后 20 ~
2 5天用敌 2 合剂 ( 20 % 2甲选氯 2 0 毫升 /亩加 20 %敌稗 10 0毫升 /亩 , 20 % 2 甲4氯 1 75 毫升 /亩
加 2 0%敌稗 1 75 毫升 /亩两种 ) 喷杀 , 用药后一周调查杂草死亡株数 , 调查方法同前期 。
二 、 结果与分析
( 一 ) 消长规律 :
栽秧后 9 天 , 扁秆蕉草处于缓苗阶段 ,
平均每天发生 0 . 5株 / 米 2 。 9 天后发生量猛
增 , 至栽秧后 24 天达高峰 , 尤其是栽秧后 19
一 24 天平均每天发生 3 株 /米 “ , 此时发生量
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生量的一半左右 (图 1 ) 。
栽秧后 30 天左右大田处于始花阶段 , 3 5天后
进入盛花期。
( 二 ) 除草效果 :
7 月 6 日调查了前期药 剂 处 理 区① 、
结果表明 , 处理区① 、 ④防除效 果 较 好 , 处 理
兴长阵\举à州剑娜
图 1
12 2 2 7月 1 2 2 2 8 / l
日栩 ( 月 / 日 )
扁杆篇草发 生消长曲线
② 、
② 、
③ 、 ④ 、 ⑤和对照的残留株数及鲜重 ,
③防除效果较差 , 处理⑤对扁秆蕉草基本无效 ( 表 1 ) 。 定株 观 察 表 明 , 在② 、 ⑧ 、
表 1 各处理衬扁杆蕉草的防除效果
{ 株防效 ! 鲜重防效处理号 } }— 阵一兰墅生一卜一 11竺—土 } “ 4 · 9 1 } ” 9 · 6 3“
{
2 5
·
56
}
2 ,
·
2 8
“
)
” 6 · 4 6 … ` 8 · 0 1
4
{
” 4 · 4
{
” “ · 3 4
5 { o { o
④ 、 ⑤四种药剂处理中 , 只有处理④对 已成
株 的扁秆蔗草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 用药后 7
天 , 植株浓绿 , 15 天后有 15 % 的植株开始死
亡 , 3 0天后有 85 % 的植株萎缩矮化而死 , 而
其它三个处理效果甚差 , 用药后一个月只有
10 % 的幼苗被杀死 , 且封闭性差 。 据全区调
查 , 用药后 10 天即有大量的扁秆蕉草开始萌
发 , 15 天后与对照基本同步增加。
7 月 2 0日调查的⑥、 ⑦ 、 ⑧ 、 ⑨四个茎 叶喷雾的药剂处理小区的残留株数和残留鲜重 ,
结果表明 : ⑥ 、 ⑦ 、 ⑨三个药剂处理效果明显 , 基本上控制了扁秆藻草的为害 , 防除效果均
达 90 % 以上 , 处理⑧防效低于其它三个处理 , 达显著水平 。 定株观察的结果与此表现基本一
致 ( 表 2 ) 。
( 三 ) 大田 示范结果 :
表2 不 同处理对扁杆篇草的防除效果
定株观察情况 鲜重防效
处理号 观察株数 死亡株数 防 效 (% )用药前株数 (株 / 0 3米2 )用药后
0 3天株数
(株 / 0 3米2 )校正防效 % ( )残留鲜重 (克 / 30米2 )防 效 (% )
74
7 1
2 1 1
5 2
1 16 1
工 9 0. 6
14 6
.
6
5 84
.
1
1 0 3
.
8
9 35 9
.
1
9弓。 19
9 6
.
3
5 8
.
5 2
9 6
.
7
/
`
6门才 J土 . s… 6 /2 J l八乙4 O产 J8 0了,上Jj内气J弓」一J八jl J6工了6匕.ù叮Jú阮J月公弓J八」、.80/O了Q沙8CU
,二
另卯的60/60/
k
乙U78QZC
示范面积 : 丁草胺 2 2 3 4 4亩 , 敌 2 合剂 8 7 0 5亩 。 调查结果 表 明 , 丁 草 胺 防 效在 7 . 1~
7 9
.
1%之间 , 春茬稻 田在 30 %左右 , 麦茬稻田在 65 %左右 , 平均防效 3 3 . 6 7% 。 敌 2 合 剂 防
效较为理想 , 一般在 90 % 以上 , 个别条 田 , 由于用药后随即下雨致使 防 效 降 低 , 只有 30 %
一 4 0% 。
( 四 ) 水稻 药害情况 :
与处理L相比 , 在九个药剂处理中 , 除① 、 ⑤处理外 , 其余七个药剂处理区水稻均有叶
色褪淡现象 , ② 、 ③ 、 ④平均约低 0 . 5级 , ⑥ 、 ⑦ 、 ⑧ 、 ⑨平均约低 1 . 0级 。 此外 , ⑥ 、 ⑦ 、
⑧ 、 ⑨处理区水 稻在用药后第二天即出现株型松散 , 叶片张开角度大的现象 , 尤其是处理区
⑧。 在出叶速度上 , 只有处理区⑨显著慢于人工拔草区 , 某它各处理区差异不显著 。 在株高
上 , 处理区①矮化明显 , 分别比处理L和@低 7 . 4%和 3 . 9% 。 在分桑动态上 , 处理区L和L
的水稻分粟速率显著快于处理区⑦ 、 ⑧ 、 ⑨ , 与其它各处理区差异不显著。 在产量结构上 ,
各处理间每穗总粒数无显著差异 , 而千粒重 、 结实率和亩产量均是处理①最低 , 比处理@分
别低 2 . 3% 、 1 3 . 4%和 5 . 9% ( 表 3 ) 。
表 3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处 理 号
(厘米 ) 每穗总粒数
实 产
(公斤 / 亩 )
率实川结重粒彭千
5 8 0
.
4
6 1 1
.
8
5 8 6
.
4
6 1 8
.
5
5 8 3
.
1
6 0 7
。
3
6 0 1
.
2
6 3 7
。
8
6 0 9
.
8
5 9 7
.
4
6 1 7
.
0
n,月子U内乙曰jo声8均qùjlj八87231456
ǎj4内乙弓山OJc2CU
;
.…八,,一OJ,上nUJlCUlló1ù几U2C3八乙住Jj八内Jqù389547240叮12534679O护曰j片18门八2户0JI护乙有山539弱78肠弘貂工2354675910
三 、 小结与讨论
1
. 移栽大田栽秧后 10 天之内和栽秧后 20 ~ 25 天分别是扁秆蕉草缓苗期和发生高峰期 , 在
这两个时期 , 选择有效的除草剂 , 分别进行毒土处理和茎 叶喷雾 , 可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
( 下转第37 页 )
化学灌溉在杂草防除中的应用
在美国 , 许多农场正在采用将化学品混入灌溉水中施用的灌溉系统 , 这种灌溉方法叫做
化学灌溉 。 灌溉水中掺进的化学品起初只有肥料 , 后来发展到除草剂 、 杀虫剂 、 杀菌剂及杀
线虫剂。 据估计 , 目前美国化学灌溉的耕地面积在 52 0万公顷以上 。 化学灌溉系统由 6 个 部
分组成 , 包括灌溉泵 、 药剂注入泵 、 化学品贮存容器 、 校准装置 、 回流阻止系统及 安 全 设
备 。 化学灌溉应用到杂草防除上是从 1 9 7 8年开始 由佐治亚州 T i ft o n海湾 平 原 试 验 站 进行
试验研究的 。 这些研究在 中心枢轴灌概系统和模拟实验的灌溉系统上进行。 除草剂灌溉在东
南部海湾平原的各种类型土壤上试验 , 灌溉水量为 25 . 4 ~ 12 7千升 / 公 顷。 结果表明 : 这个
用水量足以使除草剂渗透到上壤的特定深度 , 这些用水量也能为除草剂活化 、 作物种子萌发
和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 。 在播后苗前 , 化学灌溉的除草效果等于或高于常规施药 技 术 的 防
效 。 芽后除草剂一般是直接喷洒 , 喷液量为 9 一 1 87 升 / 公顷 。 使用地面喷雾器喷洒药 液 量
在 90 0升 / 公顷左右时 , 药液会在叶面上流失 , 因而降低了除草剂的活性 。 目前 , 在苗 后 喷
雾水量小于 25 . 4千升 / 公顷的喷灌系统是不行的 。 用于芽前除草剂灌溉的品种有 : 甲草胺 、
养去津 、 乙丁氟乐灵 、 苏达灭 、 豆科威 、 伏草隆 、 氟乐灵和灭草猛 。 用于苗后除 草 剂 灌 概
( 喷灌系统 ) 的品种有 a ic fl u o fr e n 、 嗅苯脂 、 豆科威 、 稳杀得 、 虎威 、 苯达松 、 草甘 嶙 和
百草枯。 上述的芽前除草剂灌溉常与液体肥料混灌。 研究表明 , 除草剂灌溉有下列优越性 :
( 1 ) 施药均匀 , 可 以按需施药 , 一般为常规用药的 3 4一 60 % , 因而节省农药费用 , ( 2 ) 由
于除草剂随灌溉水入土 , 增加了土壤湿度 , 利于杂草出苗及提高除草剂活性 ; ( 3 ) 降低上
壤的紧密度 ; ( 4 ) 减轻对农作物的机械损伤 ; ( 5 ) 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 避免了对药械操
作者的毒害 ; ( 6 ) 节省操作费用 , 除草剂灌溉的费用为每公顷 1 3 . 0 6美元 , 比常规施 药 下
降了 7 % 。 但是 , 除草剂灌溉的缺点也不可忽视 , 它为害虫和杂草的寄生生物和病原菌的传
播提供了环境条件 。 ( 薛 光辑 )
( 土接 第17 页 )
2
. 农得思防除扁秆蒲草效果好 , 用药时间弹性大 , 使用方便 , 容易掌握主动权 , 在栽秧
后 5 一 10 天 , 每亩使用商品量 40 克的情况下 , 就能有效的控制扁秆蔗草的为害 , 且对水稻安
全 , 利于壮苗早发 , 是比较理想的化学除草剂。
3
. 处理⑥ 、 ⑦ 、 ⑨对扁秆蕉草具有 良好的防除效果 , 与处理④相比 , 更具有针对性 , 适
用于喷杀各种类型田的扁秆蕉草 , 尤其适用于扁秆蕉草轻发生和中等偏轻发生的田块 , 但是
用药期正好是梅雨季节 , 容易错过防除适期或因雨水冲刷而降低防除效果 。
4
.处理② 、 ③在春茬稻 田使用 , 只能起到抑制扁秆蕉草的作用 , 对基数高的田块 , 仍必
须 采取一些其它补救措施 。
5
. 在本试验条件下 , 处理①虽然除草效果好 , 但对水稻有一定的药害 , 尚须进行深入研
究 , 目前必须慎重使用 。
6
.处理⑤防除扁秆篇草基本无效 , 不宜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