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蛇莲八珍汤治疗无症状 HBV携带者 40例
沅陵县中医男性病医院 ( 419600) 刘 瑛 石成生
主题词 肝炎 ,乙型 /中药疗法 @蛇莲八珍汤 /治疗应用
自 1994年 2月至 1997年 2月笔者采用蛇莲八珍汤治疗
无症状 HBV携带者 40例 ,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 30例作对
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两组 7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采用随机分
组法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 40例中 ,男 29例 ,女 11
例 ;年龄 17~ 45岁。 对照组 30例中 ,男 24例 ,女 6例 ;年龄
18~ 47岁。
1. 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
准 , HBV阳性持续在半年以上 ,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肝
功能正常。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用蛇莲八珍汤:太子参 2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熟地 10g 白芍 15g 当归 10g 川芎 8g 白花蛇舌
草 15g 半枝莲 15g 白茅根 20g 郁金 10g 丹参 20g,每
日 1剂 ,文火煎汁 250ml,分早晚 2次服用 ,连服 3个月。
2. 2 对照组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第 1个月 2mg ,肌注隔
日 1次 ,第 2、 3个月每周 2次 ,肌苷 0. 2g , 1日 3次 ,维生素
C0. 3g ,每日 3次。
3 治疗结果
HBs Ag、 HBeAg连续 2次以上转阴者评为转阴。治疗组
治疗前 HBs Ag阳性者 40例 ,治疗后转阴 13例 ,阴转率为
32. 5%。 对照组治疗前 HBs Ag阳性者 30例 ,治疗后转阴 2
例 ,阴转率为 6. 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
疗组治疗前 HBeAg阳性者 18例 ,治疗后转阴 8例 ,阴转率
为 44. 4% ,对照组治疗前 HBeAg阳性者 14例 ,治疗后阴转
2例 ,转阴率为 14. 3%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抗
HBC转阴率及抗 HBs、抗 HBe阴转率比较 ,两组无显著性差
异 (P> 0. 05) , HBs Ag和 HBeAg治疗前均为阳性者治疗组
19例 ,治疗后同时转阴者 5例 ;对照组为 13例 ,治疗后无同
时转阴病例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4 讨 论
一些作者认为 HBV携带者 ( ASC)肝组织基本正常 ,但
近几年文献报道 ,经肝活检证实 , ASC肝损害达 70%以上 ,
而 HBV标志物自行阴转是极低的 ,所以对这类患者进行治
疗对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肝病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从本文观察结果来看 ,治疗组 HBs Ag阴转率为 33. 5% ,
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 HBeAg阴转率为 44. 4% ,亦优于对
照组 ,抗 HBC阴转率低 ,可能与非近期感染有关。 ASC无明
显症状 ,近于无症可辨 ,但患者 HBV标志物携带时间较长。
近代研究亦表明 ,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调控紊
乱 ,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肝炎病毒又具有较强的
传染性 ,是一种湿热疫毒之邪 ,因此 ,笔者采用四君 (党参易
太子参 )益气健脾 ;四物补血调血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
解毒利湿 ;白茅根凉血利尿 ;郁金、丹参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全方立足于扶正祛邪 ,通过双补气血 ,活血化瘀 ,清热化湿 ,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收稿日期: 1997- 10- 22)
愈肝汤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100例
岳阳县人民医院 ( 414100) 陈新元
主题词 乙型肝炎 /中药疗法 @愈肝汤 /治疗应用
自 1984年以来 ,笔者采用自拟愈肝汤治疗慢性活动性
乙型肝炎 100例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并与用西药治疗
的 100例作对比观察 ,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本院家庭病床科和传染科。
治疗组 100例中 ,男 93例 ,女 7例 ;病程 2~ 3年 36例 , 4~ 5
年 37例 , 6年以上 27例 ; HBsAg阳性 60例 , HBeAg阳性 64
例。对照组 100例中 ,男 90例 ,女 10例 ;病程 1~ 2年 36例 ,
3年以上 64例 ; HBs Ag阳性 58例 , HBeAg阳性 62例。
1. 2 诊断标准 HBs Ag阳性 , HBeAg阳性 ,肝功能异常。临
床症见胁痛 ,倦怠 ,乏力 ,纳呆 ,大便稀溏 ,小便黄 ,舌质红 ,苔
黄腻或薄黄 ,脉弦。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用愈肝汤治疗: 黄芪 15~ 60g 柴胡 9~ 15g
淮山 15~ 30g 大黄 6~ 10g 山豆根 6~ 15g 板蓝根 15
~ 40g 丹参 30~ 50g 赤芍 30~ 60g 仙灵脾 10~ 15g 鸡
·45· 第 14卷第 2期 湖南中医杂志 Vo l. 14 No . 21998年 3月 HUNAN JOURNAL OF T 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Mar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