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的PCR鉴定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1期,2006年2月 91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的PCR鉴定
李敏 杨双 阮燕晔 樊金娟 张立军*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161
Identification of atsuc3 with T-DNA Insertion by PCR
LI Min, YANG Shuang, RUAN Yan-Ye, FAN Jin-Juan, ZHANG Li-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 China
提要 应用两种植物T-DNA插入突变体PCR鉴定方法,即“三引物法”和“双引物法”对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
(目的基因两条染色体均发生T-DNA插入的纯合突变体)进行鉴定和比较的结果表明,“三引物法”由于易产生非特异性
扩增而无法得到PCR鉴定结果,从而导致鉴定失败;“双引物法”则可避免此种现象,得到可靠、有效的鉴定结果。
关键词 拟南芥;atsuc3;T-DNA插入突变;蔗糖转运蛋白;PCR
收稿 2005-05-30修定   2005-11-21
*通讯作者(E-mail:ljzhang@syau.edu.cn,Tel: 024-
88487163)。
基因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克隆相关
基因,进行异体超表达研究(Meyer等2000,
2004;Schulze等2003); (2)利用T-DNA插入突变
技术,获得目的基因敲出突变体(Bouche和
Bouchez 2001;Parinov和Sundaresan 2000),再
通过筛选出的纯合突变体,研究目的基因的功能
(Meyer等2004)。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许多优
势(Meyer等2004),已成为反向遗传学研究的主
要手段(Bouche和Bouchez 2001;Parinov和
Sundaresan 2000)。
蔗糖是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产物最主要的转运
形式,其转运的方向和速率对于高等植物的生长
发育至关重要,而其跨膜转运及在体内分配的过
程与蔗糖转运蛋白(SUTs或SUCs)密切相关(Barker
等2000;Dreyer等1999)。研究表明,拟南芥
基因组中包含9个编码蔗糖转运蛋白的基因(AtSUC1~
AtSUC9),构成拟南芥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
(Meyer等2000)。其中,AtSUC3是该家族中基
因和蛋白质结构最为特殊、功能最具争议的成员
(Barker等2000;Meyer等2004)。目前,关于
AtSUC3功能的信息多来自酵母突变体异体表达研
究的结果(Barker 等2000;Meyer等2000,2004),
而针对拟南芥植株本身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
AtSUC3表达规律的探索,尚未见生理功能的报
道。T-DNA插入突变技术的反向遗传学研究策略
是研究AtSUC3生理功能的一个系统和直观的途径
(Bouche和Bouchez 2001;Meyer等2004;Parinov
和Sundaresan 2000)。
反向遗传学研究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大量
AtSUC3基因敲除突变体,建立一套快速、可靠
的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很重
要。目前,鉴定方法主要有2种(http://signal.salk.
edu/tdnaprimers.html): “三引物法”和“双引物
法”。
“三引物法”的原理如图1所示,即采用三
引物(LP、RP、LB)进行PCR扩增。野生型植株
(wild type,WT)目的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上均未发
生T-DNA插入,所以其PCR产物仅有1种,分
子量约900 bp (即从LP到RP); 纯合突变体植株
(homozygous lines,HM)目的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上
均发生T-DNA插入,而T-DNA本身的长度约为
17 kb,过长的模板会阻抑目的基因特异扩增产物
的形成,所以也只能得到1种以LB与LP (或RP)
为引物进行扩增的产物,分子量约410+N bp (即
从LP或RP到T-DNA插入位点的片段,长度为
300+N bp,再加上从LB到T-DNA载体左边界的
片段,长度为110 bp); 杂合突变体植株
(heterozygous lines,HZ)只在目的基因的一条染色
体上发生了T-DNA插入,所以PCR扩增后可同
时得到410+N bp和900 bp两种产物。上述3种
DOI:10.13592/j.cnki.ppj.2006.01.038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1期,2006年2月92
图1 “三引物法”原理示意(http://signal.salk.edu/tdnaprimers.html)
  a: T-DNA插入目的基因编码序列的方式、位置以及PCR鉴定反应所需引物。LP、RP:与目的基因片段互补的特异引物;
LB:插入T-DNA片段的特异引物;N:T-DNA的实际插入位点与侧翼序列之间的距离(通常为0~300 bp)。 :3种可能的基
因型植株P C R产物的差异。W T:野生型植株;H Z:杂合突变体植株;H M:纯合突变体植株。
图2 双引物普通PCR法原理示意(http://signal.salk.edu/tdnaprimers.html)
  a:以LP、RP为引物,不同基因型植株PCR产物的差异。b:以LP、LB或LB、RP为引物,不同基因型植株PCR产
物的差异。N、W T、H Z、H M同图1。
情况的电泳结果差异明显,能有效区分不同基因
型的植株。此法优点是可同时鉴定出纯合突变体
并确证T-DNA的插入情况。
“双引物法”的基本原理与“三引物法”相
似,即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和T-DNA
插入片段,通过比对扩增结果进行突变体的鉴
定。具体方法如图2所示:首先以基因组DNA
作为模板,用一对特异引物(LP和RP)扩增目的基
因片段,初步鉴定出纯合突变体(图2-a); 然后再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由T-DNA片段的特异引
物(LB)与LP或RP组成一对引物,扩增目的基因
T-DNA插入片段,以确证所获突变体为T-DNA插
入目的基因的突变体(图2-b) (http://signal.salk.edu/
tdnaprimers.html)。此法的不足之处是完成最终鉴
定需进行两轮PCR扩增。
本文采用上述两种PCR方法,对T-DNA插
入突变体atsuc3进行了鉴定,并比较其鉴定结
果,旨在寻找一种针对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
快速、有效的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
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
1 植物材料和试剂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Columbia-
0型)和T-DNA插入突变系(Salk_077715) T1代种子
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BRC (Arabidopsis Biologi-
cal Resource Center)提供。种子播于混合基质(营
养土∶草炭土∶珍珠岩=1∶1∶1)中,16 h光照/
8 h黑暗,23~25℃控温培养。
2 单株总DNA的提取
采用改进的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法(杨双
等2005)提取单株总DNA。
3“三引物法”P C R鉴定
以所提取的植株总DNA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PCR所用引物的设计参照SIAGnAL的相关
资料(http://signal.salk.edu/isectprimers.html),PCR
试剂盒由大连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3条
物分别为:LP, 5 TCGACACCGAGTCACTCATCG
3;RP, 5 TCACCTTCACAATCACACACA 3;
LBa1, 5 TGGTTCACGTAGTGGGCCATCG 3。反
应体系共20 mL:1 mL模板、1 mL (20 mmol·L-1)
引物、0.4 mL (10 mmol·L-1) dNTPs、2 mL 10×PCR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1期,2006年2月 93
缓冲液、3.6 mL (25 mmol·L-1) MgCl2、Taq DNA
聚合酶1 U (BBI)、双蒸水。循环参数:94℃ 1 min,
58℃ 1 min,72℃ 2 min,30次循环。1.7%琼
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于波长300 nm的透
射光下观察,照相记录。
4“双引物法”P C R鉴定
4.1 纯合突变体的初步鉴定 以所提取的植株总DNA
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引物为LP、RP(序列
同3)。反应体系、循环参数及扩增结果的检测和
记录方法同3。
4.2 T-DNA插入突变的确证 以4.1初步鉴定为纯
合突变株的总DNA为模板,以LBa1、LP和
LBa1、RP(序列同3)分别作为一对引物,进行
PCR扩增。反应体系、循环参数及扩增结果的检
测和记录方法同3。
结果与讨论
1“三引物法”鉴定的结果
“三引物法”P C R鉴定结果如图3所示,
1~W均在溴酚蓝前沿出现较宽且模糊的条带,分
子量小于100 bp。改变反应温度后,仍无法得到
特异性扩增条带(资料未列出)。产生这种结果的
原因可能是PCR反应体系的引物浓度过高,或者
是某条引物与反应过程中某个阶段的PCR产物结
合,形成非特异扩增所致。
性扩增产物(1104 bp)基本上相同。表明3号植株
可能为目的基因被敲出的atsuc3突变体,而1、
2、4、5、6、7号植株为杂合突变体或野生型
植株。
以3号植株总DNA为模板,确证T-DNA的
插入突变,扩增结果如图5 (RP与LBa1)和图6 (LP
与LBa1)所示。图5中W和3只在溴酚蓝前沿出
现较宽且模糊的条带,分子量小于100 bp,具有
引物二聚体的典型特征。这说明RP与LBa1之间
图3 三引物(LP、RP、LBa1) PCR图谱
  M:Marker;W:野生型(Columbia-0型)植株;1~7:
待鉴定植株。
图4 特异引物(LP、RP) PCR图谱
  M:Marker;W:野生型(Columbia-0型)植株;1~7:
待鉴定植株。
图5 使用RP、LBa1进行PCR检测的图谱
  M:Marker;W:野生型(Columbia-0型)植株;3:上
述初步鉴定的纯合突变体植株。
图6 使用LP、LBa1进行PCR检测的图谱
  M:Marker;W:野生型(Columbia-0型)植株;3:上
述初步鉴定的纯合突变体植株。
2“双引物法”鉴定的结果
纯合突变体的初步鉴定结果如图4所示,除
3外,1~W均得到清晰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物
分子量在1 031~1 200 bp之间,与目的基因特异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1期,2006年2月94
片段过长,不能有效扩增,导致引物二聚体的形
成,所以RP与LBa1不能用于鉴定T-DNA插入
atsuc3突变体。图6中只有初步鉴定的纯合突变体
(3号)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物分子量大约为
700 bp。根据图4和图6的结果可以确证3号植株
为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可用于进一步的鉴
定和基因功能研究。
总之,“三引物法”虽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PCR反应体系的引物浓度过
高,或者是某条引物与反应过程中某个阶段的
PCR产物结合,形成非特异扩增等原因,还无法
获得理想的PCR扩增结果而导致鉴定失败。这虽
可能采用特定的方法,即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以
减少非特异扩增条带的产生,但这会大大增加实
验的成本和复杂程度;而“双引物法”则可避
免上述现象产生,鉴定成功率高,结果可靠,更
适用于从大量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中快速鉴
定出atsuc3突变体。本文结果对其他拟南芥T-
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参考文献
杨双, 阮燕烨, 樊金娟, 张立军(2005). 一种简易的拟南芥幼苗单
株微量DNA提取方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36 (1): 99~100
Barker L, Kühn C, Weises A, Schulz A, Gebhardt C, Hirner B,
Hellmann H, Schulze W, Ward JM, Frommer WB (2000).
SUT2, a putative sucrose sensor in sieve elements. Plant
Cell, 12: 1153~1164
Bouche N, Bouchez D (2001). Arabidopsisgene knockout: phe-
notypes wanted. Curr Opin Biotechnol, 4: 111~117
Dreyer I, Horeau C, Lemaillet G, Zimmermann S, Bush DR,
Rodriguez-Navarro A, Schachtman DP, Spalding EP, Sentenac
H, Gaber RF (1999).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 transporters using heterogonous expression systems. J
Exp Bot, 50: 1073~1087
Meyer S, Melzer M, Truernit E, Hümmer C, Besenbeck R, Stadler
R, Sauer N (2000). AtSUC3, a gene encoding a new Arabidopsis
sucrose transporter, is expressed in cells adjacent to the vas-
cular tissue and in a carpel cell layer. Plant J, 24 (6): 869~882
Meyer S, Lauterbach C, Niedermeier M, Barth I, Sjolund RD,
Sauer N (2004). Wounding enhanced expression of AtSUC3,
a sucrose transporter from Arabidopsis sieve elements and
sink tissues. Plant Physiol, 134: 684~693
Parinov S, Sundaresan V (2000). Functional genomics in
Arabidopsis: large-scale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comple-
ments th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Curr Opin Biotechnol,
11: 157~161
Schulze WX, Reinders A, Ward J, Lalonde S, Frommer WB (2003).
Interactions between co-expressed Arabid psis sucros trans-
porters in the split-ubiquitin system. BMC Biochem, 4: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