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4-06;修回日期:2008-08-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762)
作者简介:张宇(1982-),男 ,四川省绵阳市人 , 2004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茂林.E-mail:mlwang@scu.edu.cn
文章编号: 0490-6756(2008)06-1492-07
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突变基因的遗传
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张 宇 , 李晓晨 , 高 勇 , 王茂林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成都 610064)
摘 要:以拟南芥黑胫病感病突变体及抗病野生型为材料 ,对不同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 ,结
果表明 ,该突变性状为细胞核内两对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 ,感病植株为隐性突变体 ,其基因
型为 sc1sc2.同时对突变位点 sc1及 sc2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证实 , sc1位于 1号染色
体的长臂上 , sc2位于 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为进一步研究拟南芥抗病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拟南芥;油菜黑胫病;抗病突变;遗传分析;染色体定位
中图分类号:S565.403   文献标识码:A
Genetic analysis and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he resistance genes to
Brassica napus blackle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L.
ZHANG Y u , LI X iao-Chen , GAO Y ong , WANG Mao-L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64 , China)
Abstract:Genetic study w as conducted for a Brassica napus blackleg (Leptosphaeria maculans)susceptible
mutan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utated trait w as controlled by two pairs of re-
cessive genes , which named as sc1sc2.The susceptible mutant Sc346 and the highly resistant ecotype colom-
bia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were used as parent materials to construct the mapping population of F2 , F2:3 ,
B11 and B12 , and the entire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ome sequence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w as utilized fo r
molecular marker design.CAPS(Cleaved Amplified PCR Sequence)markers were analyzed for linkage of the
five pairs of the different Arabidopsis thaliana chromosom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tw o resistance
mutated loci were located at chromosome 1 and chromosome 2 respectively.
Key words:Arabidopsis thal iana , Brassica napus blackleg , genetic analy sis , chromosomal location.
1 引 言
油菜黑胫病广泛发生于全世界 ,对油菜生产影
响严重(Punthalingam 和 Holidany1972),油菜黑胫
病抗性问题是西方国家油菜病害研究热点之一.研
究表明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在整个生长
期均对黑胫病有极强的抗病力 ,是油菜最有希望的
新抗源(Bohman等 1997).作为模式植物的拟南芥
有了精度较高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 ,全基因组测
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
2000),为基因的定位作图 、克隆及功能的研究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因此 ,在我国特有的生态条件下 ,对
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在遗传育种方面进行研究 ,以
获取拟南芥的抗性基因资源 ,并将发现和克隆的新
2008年 12月  
第 45卷第 6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 ion)
  Dec.2008
Vol.45 No.6
抗性基因连接上油菜的调控序列再转化油菜 ,以培
育本地适宜的抗病品种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组利用 EMS 化学诱变剂对拟南芥生
态型 Ler 的干种子进行处理 ,获得一黑胫病感病突
变体 ,命名为 Sc346.通过构建 F1 、F2 、F2:3群体以及
回交群体B11与 B12 ,对拟南芥黑胫病感病突变进行
遗传分析 ,同时选取拟南芥 AGI 图谱上五对染色
体的不同臂端一些已精确定位的 CAPS(Cleaved
Amplified PCR Sequence)分子标记 ,对抗病性基因
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定位 ,为克隆拟南芥抗
油菜黑胫病基因并认识拟南芥植株抗病的分子机
理奠定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试剂
2.1.1 植物材料 拟南芥抗性生态型:Columbia
(Col), Landsberg ercta(Ler);拟南芥感黑胫病突变
体:Sc346 ,为 Ler经 EMS 处理获得的黑胫病苗期
感病突变体;Col与 Sc346人工去雄授粉配制正反
交 F1 ,F 1植株自交产生 F2 , F1 植株分别与 Col与
Sc346回交形成回交群体 B11与 B12 ,根据抗性鉴定
结果 ,F2 选株自交 ,获得 F 2∶3群体.所有实验用拟
南芥生态型均来源于 Arabidopsis Stock Center.
2.1.2  病原菌材料  黑胫病病原真菌(Lep-
tosphaeria maculans)生理小种:Lerog ,具有强侵染
力及致病性 ,由瑞典 Upsala 遗传中心 C.Dixelius
教授提供.
2.1.3 引 物  利用拟南芥 AGI 图谱上现已精
确定位的 CAPS 分子标记 ,对拟南芥五对染色体的
不同臂各选取一些标记进行抗病性基因位点的连
锁分析 ,染色体定位所用引物见表 1.
表 1 染色体定位使用的 CAPS 标记的引物序列及限制性内切酶
Tab.1 The primers and restriction enzymes used fo r chromosomal mapping
标记名称 PCR引物(5′-3′) 限制性内切酶
UFOa AAGGCATCATGACTGTGGTTT TTC TaqⅠ
GTGGCGGTTCAGACGGAGAGG
F11I4T7 ggggatccCCGTTCTATGTAGATGGCGTGGCG DdeⅠ
gggaattcGAGGAGCCACCCTTCTGCTCGACA
m305a TGAAGCTAATATGCACAGGAG HaeⅢ
TTCTCCAGACCACATGAT TAT
ADHa AAAAATGGCAACACTTTGAC Xba Ⅰ
GCGTGACCATCAAGACTAAT
PHYB1 CAATCCTATGAAGAATGGCG XhoⅠ
ATAAACCAT TAGCCCACGTG
GPA1 GGGATT TGATGAAGGAGAAC A f1Ⅲ
AT TCCTTGGTCTCCATCATC
Era GAG TTTATTCTGTGCCAAGTCCCTG DdeⅠ
CTAATGTAGTGATCTGCGAGGTAATC
VE017 GAGCAATCCAGTAGAGGATA Pst Ⅰ
CTTGAAGCTTAAATCTCAGC
m429a GGCAGTTATTATGAATGTCTGCATG Scr f 1
TGGTAACATGTTGGCTCTATAATTG
G4711 CCTGTGAAAAACGACGTGCAGTT TC Hind Ⅲ
ACCAAATCTTCGTGGGGCTCAGCAG
NIT 1 CGGAATTGATGT TTTGGACC Non
CCCTACATTCTACAACCATGTAGCC
GA1.1 CCGGAGAATCGTACGGTAC BsabⅠ
AAGCT TCGAACTCAAGGTTC
G4539 GGACGTAGAATCTGAGAGCTC Hind Ⅲ
GGTCATCCGTTCCCAGGTAAAG
PHYC.1 GAAGACT TTCAAAAACACCACAC Msp Ⅰ
CGCT TACTGAAAACTATAGCCGCG
LFY3 GACGGCGTCTAGAAGATTC Rsa Ⅰ
TAACT TATCGGGCTTCTGC
1493第 6期 张宇等: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2.1.4 试 剂  Taq DNA 聚合酶 , Mg2+购自上
海申能博彩公司.dNTPs 、琼脂糖和限制性内切酶
Dde Ⅰ , Xba Ⅰ , Msp Ⅰ , Taq Ⅰ 等酶类均购自
TaKaRa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2.2 方 法
2.2.1 拟南芥的黑胫病抗性鉴定 种植收获的
M 1种子 ,当 M1 植株群体的所有第 4 片真叶均已
展开后(播种出苗后 20 d),开始接种黑胫病真菌.
每株均用 20 μL 微量移液器的枪头轻轻刺破 2片
真叶的上表皮(不洞穿叶片),再将 10 μL 黑胫病夏
孢子(pycnidiospore)溶液(孢子数量为 1×107 个/
mL)滴于伤口 ,对照用灭菌蒸馏水.注意保持孢子
液滴附于伤口处不流走 ,同时于温度 25 ℃采用覆
膜保湿 3 d ,以保证为孢子的萌发和侵染提供最佳
的条件.两周后 ,观察叶片的发病症状.通过观察 ,
发现感病植株的感病情况表现为:整个植株中有部
分叶片快要坏死脱落 ,未接种的叶片有的开始出现
病斑 、整个叶片枯黄 ,同时发现感病株的叶片以后
均要枯萎脱落 ,并影响植株的发育 ,整个植株株呈
深绿矮缩状 ,不过在整个生长期的后期会出现病症
恢复的现象.
根据 Delw iche scale 标准统计分析每个植株的
感病情况 ,发现 0 ~ 2级叶片在随后的生长中接种
处的斑点不再扩大 ,植株其他部位及生长均不受影
响 ,而 3 ~ 9级植株叶片均会枯萎脱落现象 ,其他叶
片也会出现病斑 ,并影响植株的发育 ,使病株呈深
绿矮缩状.故此 ,将 0 ~ 2级植株定为抗病性植株 ,
将 3 ~ 9级植株定为感病性植株.在 F 2 群体中 ,一
些植株可能处于抗病和感病的中间状态 ,并和生理
胁迫及其他因素造成的症状相混淆而使抗性鉴别
困难 ,利用 F2:3及回交群体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
2.2.2 拟南芥的黑胫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在相同
的条件下 ,在光照培养室内种植 Col与 Sc346正反
交F 1 、F2 、回交群体B11与B12以及F2:3群体.对以上
群体单株抗性表现情况进行统计 , 数据利用 DPS
进行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遗传分离比值的适合
性分析.
2.2.3 拟南芥基因组 DNA 小规模的提取 用液
氮在 1.5 mL EP 管中研磨单株幼苗的叶片;加入
800 μL 抽提缓冲液(1 mol/L Tris-HCl pH 8.0+0.
5 mol/ L EDTA +10% SDS)和 200 μL 5 mol/ L
NaCl溶液 ,混匀 ,55 ~ 60 ℃水浴.保温 10 ~ 20 min
并不时摇匀;冷却后 12 , 000 r/min离心 5 min ,上
清液用等体积的苯酚抽提 , 10 , 000 r/min 离心 5
min后再取上清液 ,用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
(24∶1)抽提 ,离心最后用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抽提
离心取上清液;用 1/10体积 3 mol/L KAC ,2倍体
积的无水乙醇 -20℃沉淀;10 , 000 r/min 离心 3
min ,70%乙醇洗涤沉淀 ,干燥 ,将沉淀溶于 50 μL
ddH2O中做 PCR模板用.
2.2.4 特定引物的 PCR 扩增  一般条件是 ,
PCR反应体系为 20 μL 体系 ,其中含有 10×扩增
Buf fer 2 μL , 2.5 mmol/L , Mg2+ 1.6 μL , 0.15
mmol/L dNTPs 0.7 μL ,1.0U Taq酶 ,上下游引物
各 40 ng , 50 ng 基因组 DNA作为模板.PCR反应
循环:95 ℃预变性 5 min;95 ℃变性 45 s;退火 45
s;72 ℃延伸 1.5 min;30 个循环.最后 72 ℃延伸
10 min.反应产物在 4 ℃保存 ,并根据引物特性调
整体系中各组分的用量和扩增条件.
2.2.5 酶切反应及电泳分析 根据 www .Ara-
bidopsis.o rg 网站中 marker 的已知数据选择进行
切割的酶 , 然后采用1.0%琼脂糖凝胶对酶切产物
进行电泳分离 ,溴化乙锭染色.标准分子量为上海
生工提供的 1 kb DNA Ladder(Gene ruler TM).使
用凝胶成像系统(GDS 8000 , 美国 UVP)拍照分
析.
2.2.6 连锁的检验 、重组率及遗传距离的计算 
CAPS标记与突变位点连锁的 χ2 检验 ,在 F2 感病
群体中独立分配的期望比为 1∶1 ,自由度为 1 ,需
要进行校正 ,校正系数为 0.5.故 χ2=∑[ O -E
-0.5)2/E ] .利用 MAPMAKER3.0 软件进行遗
传作图 ,用 kosambi 函数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
离.R =[ col的个数×2+杂合体的个数] /分析个
体总数×2;遗传距离(cM)D =25×ln[(1+2r)/
(1-2r)] .
3 结果分析
3.1 拟南芥黑胫病感病突变的遗传分析
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发现 ,所有正 、反交的 F1
植株均表现出完全抗病的特点 ,细胞质的影响可以
排除.F2 群体共分析了 659个植株 ,表现抗性的植
株 611个 ,感病植株 48个.用一对基因的遗传假设
进行适合性检验 ,其 χ2 达 110.0074 , P <0.0001.
用 3对基因的遗传假设进行适合性检验 ,在几种互
作模式下 ,其 χ2 值均超过极显著水平.而在2对重
叠作用基因假设模式下(15抗∶1感),其 χ2 分析
结果表明 F2 群体分离比符合 15 抗∶1 感(P =
1494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45卷
0.3097).故采用 2对重叠隐性基因假设作进一步
的遗传分析.
3.2.1  二对基因假设的适合性分析  对 Col 、
Sc346 、F 1 、F2 以及回交群体 B11与 B12 ,进行二对基
因假设的适合性分析(表 2).结果表明 ,F 2 的抗性
分离比例符合隐性重叠作用 15 抗∶1 感(P =
0.3097),而不符合抑制作用的 13∶3(P <0.0001)
及 9∶7(P <0.0001).对于回交群体 ,B11没有出现
抗性分离情况 ,B12出现了 3∶1的分离比例 ,这与二
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假设预期值吻合较好(P =
0.2634).
表 2 二对基因假设的 χ2分析结果
Tab.2 Result o f χ2 test for two loci hypothesis
世代 总观察株数(个)
观察抗/感
株数(个) 期望比值
期望抗/感
株数(个) χ
2 P
Col 37 37/ 0 1∶0 37/ 0 0 1
S c346 82 0/ 82 0∶1 0/ 82 0 1
F1 65 65/ 0 1∶0 65/ 0 0 1
F2 659 611/ 48 15∶1 618/ 41 1.0320 0.3097
659 611/ 48 9∶7 371/ 288 354.6 0.0000
659 611/ 48 13∶3 535/ 124 56.122 0.0000
B11 151 151/ 0 1∶0 151/ 0 0 1
B12 141 112/ 29 3∶1 106/ 35 1.2506 0.2634
3.2.2 F2∶3群体的遗传验证 根据 F2 群体单株
抗性鉴定结果 ,选取各种类型的单株自交形成了
F 2∶3家系群体 ,应用上述二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的
遗传假设对这些家系进行了 χ2 分析 ,在所分析的
25个家系中 ,有 21个符合预期的抗性分离比例 ,
不符合的均为样本较小或生长过程中受到其他影
响所致.表 3列出了部分遗传验证的结果 ,实际分
离及表现情况与理论预期相符 ,概率值在 0.0758
~ 1之间.
表 3 部分 F2∶3家系对二对基因重叠作用遗传假设的 χ2 分析结果
Tab.3 Result of χ2 test fo r F2∶3 populations under two loci hypo thesis
F2∶3编号 F2 抗性表现 总观察株数(个)
观察抗/感
株数(个) 期望比值
期望抗/感
株数 χ
2 P
12 抗病 113 89/ 24 3∶1 85/ 28 0.6637 0.4152
33 抗病 136 136/ 0 1∶0 136/ 0 0 1
106 抗病 306 236/ 70 15∶1 249/ 57 3.1537 0.0758
298 抗病 110 76/ 34 3∶1 83/ 28 1.7454 0.3097
299 抗病 222 186/ 36 15∶1 180/ 42 0.7766 0.3782
464 抗病 78 49/ 29 3∶1 59/ 20 5.5385 0.2634
551 抗病 136 136/ 0 1∶0 136/ 0 0 1
632 感病 128 0/ 128 0∶1 0/ 128 0 1
653 感病 106 0/ 106 0∶1 0/ 106 0 1
3.2.3 拟南芥感油菜黑胫病突变的遗传模式 根
据以上不同世代群体遗传分析结果 ,该突变性状为
细胞核内两对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 ,感病为隐性
突变.如果突变基因用 sc1 、sc2 表示 ,则拟南芥感
油菜黑胫病突变体的基因型为 sc1sc2 ,野生型基因
型为 SC1SC2.对 Col与 Sc346杂交后代的遗传模
式可如图 1所示.
3.3 拟南芥抗黑胫病突变位点的染色体定位结果
利用拟南芥 AGI 图谱上现已精确定位的
CAPS分子标记 ,对拟南芥五对染色体的不同臂各
选取一些已知 CAPS 标记进行抗病性基因位点的
连锁定位分析 ,分析群体为 F2 中的所有感病植株 ,
共计 78 株感病株 ,对感病特征不太确切的 ,参考
F2∶3及回交群体植株的抗病性表现.统计所有分析
1495第 6期 张宇等: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图 1 拟南芥感油菜黑胫病突变的遗传模式
F ig.1 Genetic model for the Brassica napus blackleg susceptible mutated genes in A .thaliana
植株的谱带类型 ,计算重组率 ,进行连锁检验 ,并计
算连锁标记与突变位点的遗传距离(cM),结果见
表 4.分析表明 ,1号染色体和 2号染色体上所检测
的CAPS 标记与目标位点连锁检验达到显著或极
显著水平 ,而 3 、4 、5 号染色体没有连锁的目标位
点.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 Sc346感病突变基因的
两个位点分别位于 1号染色体的长臂和 2号染色
体的长臂 ,与标记 ADHa和 VE017的距离最近(电
泳图谱如图 2 、3所示),分别为 7.56(cM)、9.62
(cM),连锁定位情况如图 4所示.
表 4 拟南芥抗黑胫病突变位点的连锁检验
Tab.4 χ2 test for chromosomal linkage of the blackleg susceptibility muta ted lo ci in A .thaliana
标记 染色体号 ,位置(RI , cM) 重组率 与突变位点遗传距离(cM) 连锁检验
UFOa C1 , 49.63 0.46 76.38 1.6
F11I4T7 C 1 , 63.4 0.44 66.65 3.4*
m305a C1 , 89.78 0.21 22.38 67.3**
ADHa C 1 , 115.41 0.08 7.56 144.5**
PHYB1 C 2 , 34 0.23 24.34 55.9**
GPA1 C 2 , 48.9 0.16 16.58 92.5**
ERa C2 , 50.64 0.11 11.18 121.7**
VE017 C2 , 69.14 0.10 9.62 131.2**
m429a C2 , 73.19 0.21 21.78 69.6**
G4711 C3 , 38.06 0.48 ---- 0.5
NI T1 C 3 , 101.20 0.55 ---- 2.0
GAI C4 , 17.72 0.49 ---- 0.2
G4539 C4 , 57.64 0.45 ---- 2.4
PHYC C5 , 71.13 0.53 ---- 0.5
LFY3 C 5 , 116.88 0.46 ---- 1.3
χ20.05 , 1=3.84;χ20.01 , 1=6.63;**χ2>χ20.01 ,1观察与理论假设极显著不符合 , χ2>χ20.05 , 1观察与理论假设显著不符合.
1496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45卷
图 2 标记 ADHa在 F 2感病群体中的分布(部分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maker ADHa in the blackleg susceptible plants of F 2(partial results)
1道为 1 kb DNA Ladder;2~ 25道均为 F2 感病单株;2道显示的为杂种(F1)所具标记的电泳带型;
3道显示的为 Col所具标记的电泳带型;5道显示的为 Ler与 Sc346所具标记的电泳带型
图 3 标记 VE017 在 F2 感病群体中的分布(部分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maker VE017 in the blackleg susceptible plants of F2(par tial results)
1道为 1 kb DNA Ladder;2道显示的为 Ler 与 S c346所含标记的带型;3道显示的为 Col所含标记的酶切带型;18道显示
的为杂种(F1)所含标记的酶切带型;4~ 19道均为 F2 感病单株
图 4 突变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Fig.4 Chromosomal mapping of the blackleg susceptibili-
ty mutated loci in A.thaliana
 
3 讨 论
黑胫病是危害油菜生产的世界性病害 ,但农药
难以有效控制其发生 ,培育油菜抗病品种是解决这
一问题的首选策略 ,抗性基因资源的获得是关键.
源于芸苔属的抗黑胫病基因遗传比较复杂 ,有 1
对 、2对 、3对寡基因控制的 ,也有数量性状控制的
(Pang ,1996;Rimmer 等 , 1992).而拟南芥生态型
均表现高抗黑胫病 ,由于缺乏相对的感病突变位
点 ,其抗性基因遗传还未见报道.我们以诱变实验
中收获的一拟南芥对黑胫病感病突变体(Sc346)和
高抗病性野生型哥伦比亚(Col)为材料 , 构建了
F2 、F2:3 、B11和 B12等群体.通过正 、反交和 F 2 群体
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的遗传为细胞
核内两对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 ,感病植株基因型
为 sc1sc2.
利用构建的 F 2 、F 2:3等作图群体 、已公开的拟
南芥全基因组序列和现有较高密度的连锁图谱中
五对染色体的不同臂端已精确定位的 CAPS 分子
标记进行突变位点的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
证明 ,突变涉及两个抗性基因位点 , SC1位于 1号
染色体的长臂上 ,与标记ADHa距离为 7.56(cM);
1497第 6期 张宇等:拟南芥抗油菜黑胫病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SC2位于 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与标记 VE017距
离为 9.62(cM).Mayerhofer 等(2005)对甘蓝型油
菜(B.napus L)苗期显性黑胫病抗性基因进行了
作图分析 ,将抗性突变基因定位于甘蓝型油菜 N7
连锁群上 ,同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 ,获得了油菜的
抗性基因候选克隆 ,克隆测序后与拟南芥的基因组
序列进行了比对 ,发现其位于拟南芥的基因组 1号
染色体的末端两个区域:标记 rapd184(29.95 mb)-
BN1D37E13R(30.03 mb)和 est126m9(30.282
mb)-estYAY175(30.403 mb).而后一个区域也
是本研究突变位点定位区域 ,本区域还没有抗性基
因克隆的报道.Bohman 等(2004)获得了拟南芥抗
黑胫病突变体 ,遗传分析表明受一对隐性基因控
制 ,位点位于 2 号染色体上 , 介于分子标记 F7F1
(62.7cM)与 T21L14(63.4 cM)之间 ,与本研究确
定的位点(62.1 cM ~ 62.6 cM)相近 ,是否是同一
个位点还有待研究.Jens等(2006)以两个抗病亲本
Col-0与 Ler-0杂交 ,在其 F2 群体中获得了拟南芥
感黑胫病后代植株 ,且其分离比用 χ2 测验 ,符合
15∶1 ,该遗传分析表明拟南芥存在两个独立的抗性
位点 , 分别用杂交组合 Col-4×Ler-0 和 Ler-2×
Cvi-1的 100个重组自交系和 50 个重组自交系单
株 ,将 Col-0的抗性位点(RLM1)和 Ler-0 抗性位
点(RLM2)分别定位在了 1号染色体长臂的 m305
标记和 4号染色体的长臂.在这两个位点 ,发现具
TIR-NBS-LRR特征基序的抗性基因(At1g64070)
的两个独立 T-DNA 插入位点均表现出对黑胫病
的感病特点 ,而且在该基因附近的 T-DNA 插入植
株也表现出来了中等程度的感病.序列分析证明
At1g64070基因被一个突变的的终止子提前结束
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基因产物.在 Ler-0中缺失了抗
性基因 At1g63880 ,从而必须是 RLM1抗性位点的
抗性基因发挥作用才表现出抗性 , RNAi干扰实验
证明了这点.但在本研究过程中未发现类似现象 ,
且抗性基因定位的区域也未发现有抗性基因 TIR-
NBS-LRR特征基序 ,这可能说明抗性产生的机制
存在多样性特征 ,就如在遗传上已经揭示的有单基
因抗性 、寡基因抗性和系统性多基因抗性一样 ,具
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作物害虫害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79.
[ 2]  Bohman S , Walhberg S , Dixelius C.Studies of Phoma
lingam resistance in Brassica nigra , B.juncea and A ra-
bidopsis thaliana [ C] ∥X Ⅷ Cong ress of the Scandina-
vian Society for Plant Physiology.Uppsala , Sweden:
1997:208.
[ 3]  Bohman S , Forsberg B J , Glimlius K , et al.Lnheri-
tance of Arabidopsis DNA in offspring from Brassica
napus and A .thaliana somatic hybrids [ J] .Theor Ap-
pl Genet , 1999 , 98:99.
[ 4]  Bohman S , Staal J , Thomma B P , et al.Characterisa-
tion of an A rabidopsis-Leptosphaeria maculans pathosys-
tem:resistance par tially requires camalexin biosynthesis
and is independent of salicy lic acid , ethy lene and jas-
monic acid signalling [ J] .The Plant Journal , 2004 ,
37:9.
[ 5]  Pang E C K , Hallo ran G M.The genetics of blackleg
[ Leptosphaeria maculans (Desm.)Ces.et de Not.]
resistanc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1.Adult
plant resistance in F2 and first-backcross populations
[ J] .Theo r Appl Genet , 1996 , 93:932.
[ 6]  Punthaling am E , Holidany F.Leptosphaeria macu-
lans , comm., mycol.Inst.descriptions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 M] .1972.
[ 7]  Mayerhofer R , Wilde K , Mayerho fer M , et al.Com-
plexities of chromosome landing in a highly duplicated
genome:toward map-based cloning of a gene contro lling
blackleg resistance in brassica napus [ J] .Genetics ,
2005 , 171(4):1977.
[ 8]  Roy N N.Interspecific transfer of Brassica juncea-type
high blackleg resistance to Brassica napus[ J] .Euphy ti-
ca , 1984 , 33:295.
[ 9]  Rimmer S R , van den Berg C G J.Resistance of oilseed
Brassica spp.to blackleg caused by Leptosphaeria mac-
ulans[ J] .Can J P lant Pathol , 1992 , 14:56.
[ 10]  Salisbury P A , Ballinger D J , Wratten N , et al.
Blackleg disease on oilseed brassica in Australia:a re-
view [ J] .Austr J Exp Agrc , 1995 , 35:665.
[ 11]  Staal J , Kaliff M , Bohman S , et al.T ransg ressive
seg regation reveals two A rabidopsis T IR-NB-LRR re-
sistance genes effective against Leptosphaeria macu-
lans , causal agent of blackleg disease [ J] .The P lant
Journal , 2006 , 46(2):218.
[ 12]  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Analysis of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flowering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 J] .Nature, 2000 , 408:796.
[责任编辑:白林含]
1498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4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