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一种基于报告基因体系的拟南芥非寄主抗性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全 文 :


2008 年 第 53 卷 第 4 期: 426 ~ 432


426 www.scichina.com csb.scichina.c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论 文
一种基于报告基因体系的拟南芥非寄主抗性突变体的
筛选方法
陈华民①②, 潘俊松①, 赵秀香③, 周俭民②, 蔡润①*
①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上海 200240;
②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2206;
③ 沈阳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沈阳 110161
* 联系人, E-mail: cairun@sjtu.edu.cn
2007-11-21收稿, 2008-01-07 接受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批准号: B209)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3AA210080)资助

摘要 植物生长的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病原微生物, 但任何一个物种都仅仅对
有限数量的病原微生物表现出感病性, 而对大多数的病原微生物表现出抗性. 这种
对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广谱抗性被称作非寄主抗性. 迄今为止, 对于非寄主抗性
的机制和信号传导过程还知之甚少. 本文介绍了一种筛选拟南芥非寄主抗性突变体
的简单方法. 在突变体的初筛过程中利用融合了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 的
RAP2.6启动子报告系统来代替冗长的细菌生长测定实验. 报告基因 RAP2.6-LUC通
常可以被毒性细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强烈诱导, 但不能被非寄主细菌
病原物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所诱导. 用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接种
RAP2.6-LUC 的转基因植物后, 从中筛选具有较高 LUC 活性的植株. 通过这种筛选
方法我们分离到了 4个对非寄主细菌病原物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刺激表现出
强烈报告基因活性的突变体. ebs1 (enhanced bacteria susceptibility), ebs2, ebs3和 ebs4
丧失了或者部分丧失了对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和/或对 P. syringae pv tomato的
抗性. 此外, ebs4还对低浓度的非亲和病原微生物P. syringae pv tomato (avrB)表现出
了增强的超敏反应. 筛选结果表明这个方法适合于大批量筛选非寄主抗性的突变体.
关键词
Pseudomonas syringae
非寄主抗性
拟南芥
RAP2.6-LUC
ebs


植物总是处于许许多多病原微生物的包围之中,
然而 , 每种植物都表现出对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
抗性 . 植物表现出的这种对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
抗性称作非寄主抗性 [1~3]. 相应地, 一种植物对于大
多数不能引起病害的微生物而言, 称为非寄主, 相反
针对那些有限的致病微生物而言则为寄主.
基因对基因抗性是由来源于植物的抗性基因(R)
和来源于病原物的相应无毒基因(avr)之间的相互识
别产生的 [4], 这种抗性比较容易被病原物所克服. 同
基因对基因抗性相比, 非寄主抗性更加稳定和持久.
然而 , 非寄主抗性突变体的缺少妨碍了我们对这种
重要抗性的理解和认识, 到目前为止非寄主抗性的
分子机制仍然并不清楚.
拟南芥 nho1 是分离到的第一个缺失了对大豆病
原物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抗性的突
变体. 另外, nho1 也降低了对其他两个病原物的抗性,
如 P. syringae pv tabaci, P. syringae pv syringae和 P.
fluorescens. 但是 nho1突变体对毒性细菌 P. syringae
pv maculicola ES4326 和 P.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 的生长却并没有影响[5], 说明毒性细菌可能
已经克服了NHO1的抗性. 实际上, 后来的研究表明,
NHO1 是一个刺激子诱导的基因 (elicitor-induced
gene), 它的表达被 DC3000的毒性因子给抑制了[6].
白粉病菌 Erysiphe cichoracearum可以穿透宿主




427
论 文
表皮细胞, 然后迅速地在寄主植物上生长繁殖, 但非
寄主菌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Bgh)不能穿透
拟南芥的表皮细胞, 所以不能在拟南芥上引起病害.
拟南芥 pen1, pen2, pen3代表了另外一类非寄主抗性
丧失的突变体 [7~9], 这些突变体丧失了限制非寄主病
原菌Bgh穿透表皮细胞的能力. 毒性病原菌如何克服
了 PEN1, PEN2, PEN3介导的对穿透能力的抑制仍需
进一步证明.
拟南芥 eds1 丧失了对几个 Brassica 病原物的抗
性, 包括 Peronospora的几个分离物, Albugo candida
的一个分离物[10], 说明 EDS1对于非寄主抗性具有部
分的贡献 . 沉默了 SGT1 的烟草对 P. syringae pv
maculicola (十字花科植物的病原物)和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vesicatoria (辣椒的病原物)的抗性降低
了[11]. 因为基因对基因抗性要求 EDS1和 SGT1 的功
能 , 所以这些研究暗示基因对基因抗性在非寄主抗
性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非寄主抗性基因的分离将会使我们对植物中非
寄主抗性的分子机制产生深远的理解. 然而, 非寄主
抗性突变体的分离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 由
于植物中非寄主抗性遗传组成上的复杂性, 非寄主
抗性突变体经常对不适应(nonadapted)病原物表现出
部分的感病性 , 因此基于疾病症状的筛选是不可行
的. 而基于细菌生长的筛选非常浪费时间, 并且要求
的工作量相当巨大. Lu等[5]提出了一个新的筛选方法,
用 GUS 报告基因作为植物叶部细菌群体的标记来筛
选非寄主抗性突变体, 但这种方法可变性较高(Zhou
Jian-min).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在菜豆上可以引起
疾病的发生, 但却不能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引起疾病
的发生, 比如在拟南芥[12]上就不能产生病害. Lu等[5]
在 17 个拟南芥的生态型上检测了 P.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株系 NPS3121 的致病力 , 结果表明
NPS3121 不能在拟南芥的任何生态型上形成病害或
者生长繁殖. 因此拟南芥和 NPS3121 之间的互作是
研究植物非寄主抗性机制的理想遗传模型.
RAP2.6 (At1g43160)编码一个乙烯反应因子家族
(ERF)中的转录因子[13], 对于植物的感病性而言, 它
是一个很好的标记基因[14]. RAP2.6可以被 P. syringae
的毒性株系如 DC3000强烈地诱导表达, 但却不能被
非寄主菌诱导表达, 如 NPS3121 在拟南芥上就不能
诱导 RAP2.6 的表达[14]. He 等[14]构建了一个 RAP2.6
promoter-LUC(以下简称 RAP2.6-LUC)的转基因植物,
实验表明 , 这个转基因植物非常适合研究疾病的感
病性.
本研究用 RAP2.6-LUC报告基因来筛选丧失或是
降低了NPS3121的非寄主抗性的拟南芥突变体. EMS
诱变 RAP2.6-LUC的转基因株系, 构建突变体筛选群
体, 从中筛选对NPS3121具有增强反应的突变株. 我
们分离到了 4 个新的突变体, 并且这些突变体支持
P.syringae 的生长. 筛选结果证明这个方法非常适合
用来筛选非寄主抗性缺失的突变体.
1 材料和方法
(ⅰ ) 植物和细菌株系 . EMS 处理过的携带
RAP2.6-LUC报告基因的突变群体如Shang等[15]所述,
报告体系所用的生态型是 Col-0. 为了克隆相关的基
因, 把生态型 Nossen 与突变体进行杂交. 拟南芥植
物在培养间里生长培养, 条件控制在 23℃, 每天 10 h
光照时间. 细菌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 KB培养基里进
行培养, 包括 NPS3121, DC3000和 DC3000 hrpL−(一
个缺失 hrpL 基因的 DC3000 突变株).
(ⅱ) CCD 图像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5 周左右
的植物用含 0.2 mmol/L 荧光素的细菌菌液接种, 细
菌浓度为 2×106 CFU/mL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在接种后相应时间收集接种过的叶片, 用含有 0.1%
Triton X-100的 1 mmol/L荧光素喷洒. 叶片黑暗中预
处理 6 min, 然后用高敏化学荧光发光系统收集荧光
图片 . 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测定用 Metavue 软件
(version 6.2r4)来完成.
(ⅲ) Northern blot. 植物总 RNA 用 TRIZOL
(Invitrogen)试剂提取, 取 10 µg总RNA进行甲醛变性
凝胶电泳, 再将 RNA 转移到尼龙纤维素膜上, 然后
进行杂交反应[16]. RAP2.6片段序列从拟南芥的 cDNA
中扩增, 引物是 5′-TGTCTATGCTGACTAATGTTG-
3′和 5′-ATTGATCGATGTATGTCAGAG-3′. 扩增的
DNA片段按照 DECAprimeTMⅡ试剂盒进行放射性标
记, 作为 Northern blot的杂交探针.
(ⅳ) 细菌生长和超敏反应测定. 细菌生长测定
是用一个不带针头的注射器将细菌注入苗龄在 5 周
左右的叶子中, NPS3121和 hrpL−采用的浓度为 2×106
CFU/mL, DC3000 采用的浓度为 2×105 CFU/mL. 在
相应的时间取注射过的叶片研磨后, 涂在含有相应
抗生素的 TSA 培养板上. 突变体和野生型之间细菌



2008 年 2 月 第 53 卷 第 4 期
428
量的差异采用 SPSS 14.0中的 one-way ANOVA进行
分析 , 图中的 “*”代表统计上的差异显著 (Fisher’s
LSD test; a = 0.01). 对HR测定, 我们按指示的浓度用
DC3000 (avrB)接种植物, 然后在指定的时间统计观
察出现症状的叶片. 所有的实验至少有 2 次重复, 并
且具有类似的结果.
2 结果分析
2.1 RAP2.6-LUC与细菌致病性间的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检测 RAP2.6-LUC 报告基因的活性与
细菌致病性间的相关性, 我们用 NPS3121 和 DC3000
接种了 RAP2.6-LUC 转基因植物. 然后在不同的时间
点检测 LUC的相对活性、内源 RAP2.6的表达和细菌
的生长. LUC的相对活性可以被 DC3000强烈的诱导,
但却不能被NPS3121诱导(图 1(a)). Northern结果也表
明, DC3000处理 12 h后可以诱导内源 RAP2.6的表达,
但H2O和NPS3121却不能诱导内源 RAP2.6的表达(图
1(b)). 这些结果与 RAP2.6 的表达和细菌的致病力正
相关是一致的[14]. 细菌的生长测定表明, NPS3121 不
能在拟南芥上繁殖, 相反, 毒性菌 DC3000 至少可以
增长 1000倍(图 1(c)). 这些实验表明, RAP2.6启动子
介导的 LUC 的相对活性与接种细菌的致病力是正相
关的 . 以上实验结果强烈地支持这个报告基因株系
可以作为研究细菌毒性或植物感病性的一个标记 .
因此 , 利用荧光素酶的荧光图片来分离对 NPS3121
非寄主抗性缺失的突变体是可行的.
2.2 缺失细菌非寄主抗性突变体的分离
EMS 诱变后的 8000 M1 植株种子混合构成 M2
群体作为突变体库. 接种 NPS3121 细菌后, 挑选对
NPS3121 反应有较高 LUC 活性的 M2 植株作为非寄
主抗性缺失的突变体. 我们一共筛选了 15000 个 M2
植株, 67个具有较高 LUC活性的突变体被分离出来,
留种, 在 M3 验证 NPS3121 接种后的 LUC 活性. 为
了排除 LUC 活性的提高是因为报告基因的突变引起
的, 我们用 Northern blot验证了内源 RAP2.6的表达.
NPS3121处理后内源 RAP2.6表达提高的突变体进一
步用细菌生长测定来判断突变体是否丧失了非寄主
抗性. 提高了 NPS3121生长的突变体命名为 enhanced
bacterial susceptibility (ebs).
2.3 ebs 突变体表现出细菌生长的增加
NPS3121 处理后, ebs 突变体具有比 WT 更高的

图 1 RAP2.6-LUC活性与细菌的致病力正相关
(a) H2O, NPS3121 和 DC3000 处理后 RAP2.6-LUC 植物中的 LUC
相对活性. (b) 野生型植物中 H2O, NPS3121 和 DC3000 诱导的内
源 RAP2.6的表达 . (c) NPS3121和 DC3000在 RAP2.6-LUC转基因
植物上的生长

相对 LUC活性. 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 这些突变体
中内源 RAP2.6 表达也比 WT 中要高, 图 2(a)和(b)显
示了代表性的结果. 在 RNA 水平上较小的表达差异
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因为 LUC 活性测定的是转录
比率. 同以前的研究一致的是, NPS3121在WT植物
上不能繁殖. 然而, 在 ebs1植物上, NPS3121接种后
4 d繁殖了 10倍. 统计分析表明, ebs1上的细菌群体
与 WT 上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图 2(c)), 这表明
ebs1 丧失了对 NPS3121 的非寄主抗性.
HrpL是 P. syringae毒性必需的一个 δ因子[17~20].
原来的研究表明, nho1 支持三型分泌系统缺陷型细
菌的生长 , 这种缺陷型细菌不能分泌细菌毒性必需
的效应蛋白到寄主细胞里[5]. 同增加的不适应菌生长
不同, nho1并不支持 DC3000更多的生长. DC3000细




429
论 文

图 2 ebs1丧失了非寄主抗性
(a) 接种 NPS3121后 ebs1 植物上的 RAP2.6-LUC活性; (b) ebs1 上
NPS3121诱导的内源 RAP2.6的表达; (c) NPS3121在 ebs1上的生长

菌以一个依赖于三型分泌系统的方式诱导了 RAP2.6-
LUC 报告基因的表达, 而 hrpL−突变体几乎丧失了这
种诱导能力. 为了检验 ebs1是否具有类似于 nho1的
表型, 我们用DC3000和 hrpL−突变体接种了 ebs1. 分
别接种 DC3000, NPS3121和 hrpL−后, ebs1表现出了
比野生型植物更高的 LUC 活性(图 3(a)和(b)). 因此,
与野生型植物不同的是 ebs1表现出了不依赖于 hrpL−
的 LUC 活性. 细菌生长测定结果表明, 同野生型植
物相比, ebs1突变体支持更多的 hrpL−和DC3000细菌
的生长(图 3(c)和(d)).
当用 NPS3121处理后, ebs2 同 ebs1 的表型非常
类似, 也表现出比野生型更高的 LUC 活性(图 4(a)).
此外, ebs2也支持 NPS3121更多的生长(图 4(b)). 同
样相较于野生型植物, ebs2 也支持了更多的 hrpL−和
DC3000的生长(图 4(c)和(d)). 这些结果表明, ebs1和
ebs2 在表型上并不完全与 nho1 相同, 它们可能定义
了新的基因, 当然这还需要通过上位分析来进一步
验证. EBS1和 EBS2可能是限制非寄主病原菌和毒性
病原菌生长所必需的.
接种NPS3121细菌后, ebs3突变体也表现出了比
野生型 RAP2.6-LUC 植物更高的 LUC 活性(图 5(a)).
此外, ebs3支持了 NPS3121更多的生长. 统计分析表
明, 与野生型上的 NPS3121 数目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图 5(b)), 表明 ebs3也缺失了对NPS3121的非寄主抗
性. ebs3是否增加了对 DC3000的抗性还需进一步的
测定.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突变体是 e b s 4 . 接种
NPS3121细菌后 ebs4也表现出了更高的LUC活性(图
6(a)), ebs4 表现出了更高的 NPS3121 的细菌生长(结
果未显示 ), 尽管差别不是很大但却是可以重复的 .
类似于其他的 ebs突变体, 在接种后第 3 天, ebs4 上
hrpL−的生长比野生型上高大约 5倍左右(图 6(b)). 在
高的接种浓度下, DC3000 (avrB)引起了由抗性基因
RPM1介导的小种专化性抗性[21]. 在拉接种高浓度的
DC3000 (avrB)后 , ebs4 可以更加迅速地形成可见的
超敏反应症状 (表 1). 有意思的是 , 当用低浓度的
DC3000 (avrB)接种后, ebs4 突变体仍然表现出类似
于 HR样的症状, 而野生型植物则没有(表 1, 图 6(c));
HR 反应结果表明, ebs4 也影响到了对非亲合细菌的
反应 . 这些结果与非寄主抗性和基因对基因抗性间
存在着某些机械的联系是一致的[11,14,19,22].
同野生型 RAP2.6-LUC转基因植物一样, 当用低
浓度的 DC3000 (avrB)处理时 Nossen 也没有可见的
HR形成. 为了克隆 EBS4基因, 先进行了一些遗传分
析. 这些遗体分析的结果表明, ebs4是一个隐性突变
体, 并且这个表型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表 2). 现
在已经初步把 EBS4定位在第 4条染色体上的 2个标
记之间, 即 nga1139 和 nga1107 之间.
3 讨论
在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中, 非寄主抗性是最持
久的抗性, 也是育种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抗性. 然而,
我们对非寄主抗性中的组分却知道得很少. 为了研
究拟南芥对细菌的非寄主抗性, 我们用非寄主的模
式系统拟南芥 NPA3121 来分离缺失了对细菌非寄主
抗性的突变体. 用 RAP2.6-LUC报告基因作为细菌致



2008 年 2 月 第 53 卷 第 4 期
430

图 3 ebs1突变体表现出不依赖于 hrpL的 RAP2.6-LUC的表达和增强的 DC3000的感病性
(a) 接种 hrpL−, DC3000 和 NPS3121 后 ebs1 上的 RAP2.6-LUC 活性 , M 示 ebs1; (b) 定量分析(a)中 ebs1 上
RAP2.6-LUC 的活性; (c) hrpL−在 ebs1 上的生长; (d) DC3000 在 ebs1 上的生长




图 4 ebs2丧失了非寄主抗性
(a) 接种 NPS3121 后 ebs2 上的 RAP2.6-LUC 活性; (b)~(d) ebs2 上的细菌生长分别接种 NPS3121(b),
hrpL−(c)和 DC3000(d)




431
论 文

图 5 ebs3丧失了非寄主抗性
(a) 接种 NPS3121后 ebs3 上的 RAP2.6-LUC活性; (b) NPS3121在
ebs3 上的生长


表 1 接种 DC3000 (avrB)后 ebs4上的 HR反应 a)
108CFU/mL 2×107CFU/mL 材料
5 hpi 6 hpi 8 hpi

21 hpi 24 hpi 48 hpi
WT 4/15 12/15 13/15 0/21 0/21 14/21
ebs4 5/19 16/19 17/19 0/22 21/22 22/22
a) 表示的是 HR 植株数/接种的总植株数


表 2 ebs4 的遗传分析 a)
HR植株数 总植株数 χ 2 检验*
ebs4 30 30
WT 0 28
Nossen 0 25
F1 of ebs4×Nossen 0 32
F2 of ebs4×Nossen 96 432 1.6325
a) DC3000 (avrB)的接种浓度为 3×106 CFU/mL, 接种后 72 h
统计出现 HR的植株. *, χ 2测验值<χ 20.05(3.84), P > 0.05, 符合期
望比率 1∶3

图 6 ebs4丧失了对疾病的抗性并表现出增强的 HR反应
(a) 接种 NPS3121后 ebs4上的 RAP2.6-LUC活性; (b) hrpL−在 ebs4
上的生长; (c) 接种低浓度的 DC3000 (avrB)后 , ebs4 上形成了典
型的 HR症状

病力的一个标记来代替繁锁的细菌生长测定 . 报告
基因和内源 RAP2.6基因对细菌的表达模式与细菌的
致病力是相关的.
用突变体筛选来直接地验证报告系统的作用 ,
结果我们分离出了几个对 NPS3121 非寄主抗性缺陷
的突变体. 非常有意思的是, 至少 ebs1 和 ebs2 还支
持了毒性菌 DC3000更多的生长, 这表明这些突变体
定义的基因是反对毒性菌和非毒性菌所必需的基础



2008 年 2 月 第 53 卷 第 4 期
432
防卫反应基因(basal defense). 此外, ebs4突变体对不
适应菌的感病性增强, 而对不亲合性菌的 HR反应也
增强了 .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个筛选方法分离到
了新的突变体 . 与基于症状的筛选和细菌生长的筛
选相比 , 这个方法不仅提高了筛选效率同时也减少
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Heath M C. Evolution of plant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to fungal invaders. Can J Plant Pathol, 1987, 9: 389—397
2 Heath M C. Plant resistance to fungi. Can J Plant Pathol, 1996, 18: 469—475
3 Staskawicz B J, Ausubel F M, Baker B J,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Science, 1995, 268: 661—667
4 Flor H H. Current status of the gene-for-gene concept. Annu Rev Phytopathol, 1971, 9: 275—296
5 Lu M, Tang X, Zhou J M. Arabidopsis NHO1 is required for general resistance against Pseudomonas bacteria. Plant Cell, 2001, 13:
437—447
6 Li X, Lin H, Zhang W, et al. Flagellin induces innate immunity in nonhost interactions that is suppress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12990—12995
7 Assaad F F, Qiu J L, Youngs H, et al. The PEN1 syntaxin defines a novel cellular compartment upon fungal attack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timely assembly of papillae. Mol Biol Cell, 2004, 15: 5118—5129
8 Lipka V, Dittgen J, Bednare P, et al. Pre- and postinvasion defenses both contribute to nonhost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005, 310: 1180—1183
9 Stein M, Dittgen J, Sánchez-Rodríguezc C, et al. Arabidopsis PEN3/PDR8, an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contributes to non-
host resistance to inappropriate pathogens that enter by direct penetration. Plant Cell, 2006, 18: 731—746
10 Yun B W, Atkinson H A, Gaborit C, et al. Loss of actin cytoskeletal function and EDS1 activity, in combination, severely compro-
mises non-host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against wheat powdery mildew. Plant J, 2003, 34: 768—777
11 Peart J R, Lu R, Sadanandom A, et al. Ubiquitin ligase-associated protein SGT1 is required for host and nonhost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 10865—10869
12 Yu G L, Katagiri F, Ausubel F M. Arabidopsis mutations at the RPS2 locus result in loss of resistance to Pseudomonas syringae
strains expressing the avirulent gene avrRpt2. Mol Plant-Microbe Interact, 1993, 6: 434—443
13 Okamuro J K, Caster B, Villarroel R, et al. The AP2 domain of APETALA2 defines a large new family of DNA binding proteins in
Arabidop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7, 94: 7076—7081
14 He P, Chintamanani S, Chen Z, et al. Activation of a COI1-dependent pathway in Arabidopsis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type Ⅲ ef-
fectors and coronatine. Plant J, 2004, 37: 589—602
15 Shang Y, Li X, Cui H, et al. RAR1, a central player in plant immunity, is target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AvrB.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9200—19205
16 Goldsbrough P B, Hatch E M, Huang B, et al. Gene amplification in glyphosate-tolerant tobacco cells. Plant Sci, 1990, 72: 53—62
17 Xiao Y, Heu S, Yi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putative alternate sigma facto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lticomponent regulatory cas-
cade controlling the expression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Pss6l hrp and hrmA genes. J Bact, 1994, 176: 1025—1036
18 Fouts D E, Abramovitch R B, Alfano J R, et al.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 promoters
controlled by the HrpL alternative sigma fact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 2275—2280
19 Kamoun S. Nonhost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novel prospects for a classical problem.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1, 4: 295—300
20 Kazmierczak M J, Wiedmann M, Boor K J. Alternative sigma factors and their roles in bacterial virulence. 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05, 69: 527—543
21 Bisgrove S R, Simonich M T, Smith N M, et al. A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in Arabidopsis with specificity for two different pathogen
avirulence genes. Plant Cell, 1994, 6: 927—933
22 Heath M C. Nonhost resistance and nonspecific plant defenses.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0, 3: 31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