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顶枯病



全 文 :茶蕉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顶枯病
无。 a : :d 0 :J .R a, ,; 0 5等
摘要 从泉病芒果付分离到 茶谊艺子葡萄座腔 菌 ( B 。 : : 夕。 sP b ae : 切 ; i b is ) 的 分
生 抱子 阶社 , 病 亏菌经伤 口接种 而 灭病 。 此菌产生暗 色菌丝 休 , 大多数情况下 不产
犯 , 但形 成厚垃饱子和不 成 熟的分生 袍子原始体 。 在接种茎干 的疤派附近 , 此菌产
生具 子座的分 生花子 器 , 而 分生抱子 器 又产生浅 色 、 单胞的 器抱子 。 在燕麦粉琼 脂
上 , 暗 色菌丝体也产 生具 子庄 的分 生抱子 器 。 在染病组织 的切 片中看到菌丝 , 在木
质导管内发现大量侵填休 。 从呈现回枯在状的芒 果树偶 而 分离到 几 种别的真菌 , 包
括木叭镰袍 ( F “ : al’ 枷叽 绍而 se “ ) , 但它们 并不造成芒果回枯 。 本文首次报道美国
大陆芒果树上 出现 F . 绍戚 s对几
在佛罗里达州达德县约有 80 0公 顷 芒果
树 , 其中约 15 0公以受到芒 果 顶 枯 病 的 侵
害 , 此病有时称作芒果衰退病 。 芒果衰退病
的典型症状包括叶尖和叶缘坏死 , 最终导致
叶片死亡 , 回枯逐渐扩展到较大的枝条 , 引
起次生根数量减少 。 但是 , 自7G 年代末首次
出现此病以来 , 有关木病的病原学一直未弄
清楚 。
在波多黎 各 , 艺井口枯 病与柑桔囊袍壳
( p h , s a l o s p o ;
,
a : h o d i u a e o o k e ) 的分生抱
子阶段有关 。 在印度斋 i甫尔地 区 , 这种回枯
病由可可球二抱 ( B o t r y o d i p二o d i a t h e o b r o -
m “ e aP )t 引起 ; 但可可球二抱被认为 是 一
种弱寄生菌 , 在中美洲的萨尔瓦 多 , 此菌只
侵害衰弱的芒果树 。 在 巴西 , 症状与佛 州顶
枯病相似的芒果回枯病是 由 甘 薯 长 味 壳
( C e r a t t o e y s t i s f im b r i a t a
z E i l i s & H a ls t )
( 异名C e r a t o s t o m e zl a f i m b r i a t a )引起的 。
S m it h 等观察到 1 9 4 9年在佛州的艺果树死亡
是由于色二抱 ( D i p z o d i a s p ) 发 生 率高 ,
而不是由于植株营养状况差的缘故 。 最近 ,
据 R e o k h a su 报 道 , 在尼 日尔发现一种严重
损害艺果树 的回枯病 , 病原 菌 是 H e n d e r -
S o n u l a t o r u l o i d e a N a t t r a s , 此菌形成节
抱子和含浅色至淡绿色器抱子的黑 色分生泡
子器 , R e c h h a u s 认为胁迫因子加重了 病 害
程度 。
本文报道佛 州芒果顶枯 病的病原学研究
结果 。
材朴和方法
从呈现顶枯病症状的芒果树采集嫩梢 ,
用次氯酸钠表面消毒 3 分钟 , 然后用灭菌蒸
馏水漂洗 3 次 。 用消毒小刀从木质部切下小
块 , 置 于含 10 叩 g / m l硫酸链霉素的马铃 薯
葡萄糖琼脂 ( P D A ) 上 。 将菌丝顶 端 移 到
P D A
、 麦芽浸膏琼脂 、 玉米粉琼脂 、 。一 、 麦
粉琼脂 、 水琼脂或加有芒果茎干浸 提 液 的
P D A后进行纯培养 。
在实验室按分类检索表和参考书鉴定分
离菌 。 同时也将这 些分离菌送到英国邱园的
国际真菌研究所 ( IM )I 和佛州植物产业 部加
以确定 。 特别强调鉴定接种幼苗上的子座 。
另外 , 将几个分离菌放在含50 一 2 0邻 g /m l 放
线 茵 阴 的培养基上生长 , 曾用这种培养基
鉴别某 些真菌菌种 。
将 ` T u r p e n t i n e ’ 和 ` P e a e n ’ 芒果 实
生苗 ( 多胚种子 ) 种在 3 . 7升或 7 . 5升塑料钵
中 , 在生长室内生长 , 保持无病虫侵害 。 盆
钵土为土 十 5咪蛙石一泥炭鲜混合而成 , 而后
者含有养分 、 微量元素及铁鳌合物 ( F e 1 3 8 ) 。
每周施用 N o tr i l ea f Z。一 2 0 一 2 0以补充养分 。
用 3 一 4 月龄的芒果苗进行接种 。 所有
植株的年龄和大小都相同 。 将接种植株放在
30 ℃ 、 95 %相对湿度 ( R H ) 的雾室内保存
6 一 8 周 。 随后转移到 2 5℃ 、 6 0一 7 0% R H 、
2 5 。。L x 的生长室内保持 8 一 10 个月 。
第 1个致病性测验使用 60 株芒果苗 ( 品
种 T u r r e n t i n e ) 。 4 5株用于接种 4种分离菌
( 每种 12 株 ) , 12 株用作对照 。 用茶蕉子葡
萄座腔菌的菌丝体悬浮液和其它 3 种分离菌
的菌丝体 / 分生抱子悬浮液 ( 每毫 升 大 约
4 x 10 . 个 分生饱子 ) 喷施在芒果苗上 。 接
种前用砂给叶子造成机械损伤 。 第 2 个致病
性测验包括用 7 种不同的分离菌接种和 l 个
对 照 , 共 8 种 处 理 。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和
D IPI
。 肖 a 分别用 12 株苗 , 其它 6个分离菌和
对照各用 6 株苗 。 用 2一 3周龄 的 B ot r y o s 一
p h a e r i a 和 D j p飞o d i a 的 p D A培养菌 。 第 3 个
致病性测验包括 2 种不同菌龄 的 B ot r y o s 一
P h a e r i a和 D i p l o d i a 的培养菌和 1个 对 照 ,
共 5种处理 。 每种处理 12 株苗 (品种 P e a hc ) 。
在第 2 和第 3 个测验中 , 接种前用灭菌小刀
在茎干顶瑞以下 1 2 c m处 的 表 皮 作 一个长
s c m 的切 口 , 用 l %次氯酸钠擦抹该 处 的
表皮组织 。 用灭菌小刀将 P D A培养菌的分生
抱子和菌丝体混合物移入茎干伤口 内。 用含
有接种体的麻布盖住接种部位 。 · 对 照 也 致
伤 , 但只用水琼脂处理 。 接种后 2 一 3 周检
查接种植株茎干疤痕周围的坏死情况 , 之后
定期检查症状发展情况 5 一 10 个月 。 鉴于每
个致病性测验的分离菌数量很大 , 而雾室和
生长室的空间又有限 , 故将所有对照集中在
一个地方以免污染 。 此外 , 每个处理的芒果
苗都分成 2 组 , 放在雾室和生长室的不同位
置 。 不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试验 。
为研究 B . ir ib 。在茎干中如 何 向 上 蔓
延 , 接种后 3 . 5个月将接种茎干切成一 系 列
2

s c m 的片段 , 按上述方法对切段进行表百
消毒 , 然后置于 P p A上 。 用医用冰冻切片机
将 12 条健康的和 6 条染病的芒果茎干切成 20
微米厚的横切片。 将这些切片放入 5一 1 0 %
乙醇中脱水 , 在藏红一坚牢绿中染 色和 浮 载
在 P e r m 。 : nt 中 。 在显微镜下检查切片 组 织
中的菌丝和在木质导管内形成的侵填体
结 果
试验期间一年四季都可从表现严重顶枯
症状和维管褐变的芒果树组织 中分离到 B .
ir b三s 的分生抱子阶段 ( 子囊菌亚门 、 座 囊
菌目 、葡萄座腔菌科 ) 。 最初获得的分离物是
暗色不孕菌丝体 , 在通常条件下不产抱 。 对
它们的菌丝 、 厚垣抱子 、 一般形态学和菌落
结构等的相似性进行鉴定 。 将不同分离菌 并
排放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进行 比较 , 以测定
彼此的融合性 。 因为一般条件下 B . : ib i s 不
产抱 , 早先 IM I和佛州植物产业 部 试 图 在
实验室鉴定它们 ,但未获成功 。 但是 ,在接种
芒果苗茎干树皮上产生的子座分生抱子器被
看作 B ot yr os 曲 a e ir a 的一个渐变阶段 。 将 该
分离菌的分生抱子阶段的培养物送到 I M I ,
被鉴定为 B . ir b招 。
当用真菌悬浮浓接种叶片或将菌移入茎
干切 口时 , B . r i b r s诱发 T u r p e n t i n e和 P e a e h
芒果的顶枯病 ( 表 1 、 表 2 、 表 3 ) 。 受损
组织的接种更为有效 。
成龄芒果树的嫩枝和枝条或芒果苗 的主
茎顶端逐渐回枯 , 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 。 在
发病早期 , 一些枝条呈现叶柄和 中脉变褐 ,
然后向下扩展 。 枝条顶端的叶子死亡 , 但仍
附着在小枝上一段时间 。 当病菌到达幼苗主
茎的维管系统时 , 顶端枝条全部落叶。
表 4 1种真菌对芒果幼苗
(品种 :Tu r peo t ine )的致病性
” ’ .真’ 邵 一 ’ 一 兹妙 夔疲”万蒸摹然只 田 株数 株数 片坏死 (% )
R
0
.
Bo t r yo s pha
e ria 13 3 6 2
R :
.
Fua r :i :, m s p

1 2 0 2 5
R 3
.
C u : v u 工a r i a s p . 1 2 0 艺O
R
。 .
C h a l a r
o p s i s类 1 2 0 x s
对 照 12 0 0
菌 4 周龄 。 R : 和 R S真养加a 。 B 。 r i b i s P D A 培
菌从 T o m m y A t k s芒果分离得到
b
. 用弥雾法给芒果苗受伤叶片按种 , 将植珠
保存在有人造光的雾室内 4周 。
表 2 7 种真菌对芒果 (品种 ` P ae 出 , )
的致病性
R 1 5
.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1 2 6 8
. 找
R 5 3
.
D i p l o d i a s P

1 2 2 4
.
6
R 2 2

m a e r o P h o m a s P

6 0 6
.
6
R : ,
.
A l t e r n a r i a s P

6 0 4
.
0
R 1 0 0

P e s t a l o t i a s P

6 0 2
.
6
R 2 6
.
F u s a z i u m e g u i s e t i 6 0 吐 . 0
R i ,
.
s t i g m i n a s p 6 0 3
.
0
对 照 6 0 0
, 用 P D A上 2 一 3 周龄的每种真菌的分 生 泡
子和 / 或菌丝体接种损伤的茎干
表 3 B . r i b i s 和 D i p l o d ia s p 。 的致病性 比
较和菌龄对芒果苗 ( 品 种 ` P ae hc ’ )
顶端回枯症状的影晌
一— 一一一一一一菌一 续` 畜 荀写{蔽秦吉 , 龄 种 病 种茎干伤片 困 全 株 株 口周围的
/、 椒石 峨人 姜丁 J五 代了 _ _ 、、 .尸 夕 狡 乡 狡 六门、 , 乙、 J 1 1 J l l l
R 1 5
.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1 0一 1 4 1 2 1 0 5 . 4
R 1 5
.
B o t r y o即 h a e r i a 魂7 1 2 1 3 . 4
R 3 3
·
D i p 10 d i a s p
· 、 1 4 1 2 2 4 · 6
R 3 3
.
D IP l o d i a s P

4 7 1 2 1 3

0
对 照 1 2 0 0
* 用每个菌的分生拖子或茵丝混合浓接种损伤
的茎干
当将 B . r i b j s接种在 P D A或 麦 芽 琼 脂
( M A ) 上于 20 ℃ 培养 10 夭时 , 其径向 生 长
大 约 4 o m m 。 此菌开始产生一种 白色 、 絮状
菌丝体 , 但随着菌龄增长 , 茵落变成灰色 ,
最后变黑 。 此菌形成暗色菌 丝体 , 在大多数
培养条件下不能产生分生泡 子 。 在 P D A 、
M A
、 加有芒果浸出液的玉米粉琼 脂 、 水 凉
脂上 , 在各种光照条件下继代培养后 , 此菌
产生带色菌丝 , 膨大的菌丝细胞或厚垣抱子
以及象菌核的不成熟的分生抱子原始体 。 早
期的菌丝直径大约 1 . 1一 1 . 7微米 , 但暗色菌
丝体直径 2 . 8一 3 . 3微米 , 有隔膜 , 每节大约
2 0微米长 , 偶而有菌丝节。 在燕麦 粉 琼 脂
上 , 暗色菌丝体产生带有浅色无分隔分生泡
子 的具子座分生抱子器 , 象在 IM I蜡 叶标本
产生的那样 。 此菌在培养基中或在芒果组织
上不产生子囊壳 。
在芒果苗茎千树皮近接种的疤痕处产生
具子座的分生袍子器 , 该处也产生丰富的单
胞 、 浅色的器抱子 ( 7 . 2 x 1 6 . 8微米 ) 。 由
此菌产生的分生抱子与 G r os 。 e n b ac h e r 等描
述的 B . r ib i s 的分生袍子器阶段相符 。
B
.
ir ib s培养菌的年龄影响致病性 。 显
然当用 10 一14 天龄的培养菌代替 4 7天龄的培
养菌接种时 , 顶死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大大增
加 ( 表 3 ) 。
对 B . r ib i s 侵染 P e ac h芒果茎干向 上 扩
展的特点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 。 此菌以每月
约 3 . sc m的速度移动 。 由于生长缓慢 , 尽管
早期症状在接种后几周就可观察到 , 但在接
种幼苗的顶端和亚顶端出现完全的茎干顶死
或枯萎症状却需要 5 一 10 个月的时间。
接种芒果苗茎干的木质导管被 菌 丝 拓
殖 , 并在木质导管内形成暗色内含物和大量
侵填体 , 导致木质导管坏死 。 在未受侵染的
对照中未看到菌丝和侵填体 。 坏死导管 、 菌
丝和侵填体的存在可引起木质部的发生机能
障碍 , 限制水平和矿物质的流通 。
在染病芒果树组织中偶而发现产生次严
一茎平劝蕊肥一一ù一抓竺一种数一接株一菌一真
重顶死的第二种分离菌 。 此菌产生分生抱子
器和暗色双胞分生抱子 。 该菌被鉴定为色二
抱属 (D p i工 od ia s P . ) 。 甚至在接种芒果苗
的茎干树皮发现D ip lod a is p . 的有性 阶 段
时 , 也不可能根据形态学确定这种子囊是否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从呈现回枯病的芒果树上偶而 也分离到
其它真菌。 虽然在无症状的植株组织中也存
在这些真菌 , 在致病性测验中还是包括这些
真菌 ( 表 1 、 表 2 ) 。 这 些菌没有一种能诱
发回枯病 , 但有几种菌有一定程度 的 致 病
性 , 其中包括盘毛多抱属 ( p e s t a l o t i a s p ) 、
粉抱属 ( o i d i u m s p . ) 、 弯抱属 ( C u r v u l a r i a
s p
.
)
、 刺盘抱属 (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s P . ) 、
大茎点 菌 属 ( M a e r o p h o m a s p 。 ) 、 木 贼
镰抱 ( F u s a r i u m e q u i s e t i ( e o r d a ) : a e e )
和其它真菌 。 在接种疤痕周围大茎点菌属产
生大面积坏死 。 在这组分离菌中 , 木贼镰抱
菌在美国大陆芒果上出现是首次报道 。
讨 论
本文首次报道与佛州芒果顶死病有关的
B
. r
ib is 及其症状学 。 1 9 2 9年报道在夏威 夷
有该菌 。 B . r ib i s的分生抱子阶段似乎是 一
种致病性极强的病原菌 , 而 D IP lo id a 叩 .
分离菌似乎是一种弱寄生菌 。 一些作者将某
些 D i p z o d i a s p 。 归入囊抱壳 属 ( p h y s a 一
lo p or a )
, 根据最新修正 , 新的真菌刊物把
D i p里o d i a s p . 列入葡萄 座 腔 菌 ( B o t r y 一
。 s p h a牡 ia) 的渐变阶段 。 另一方面 , 在该属
内关于种 的分界也有争论 。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经常出现渐变阶 段 。 某 些 P h y s al os p or a 和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的测定曾是根据它们渐变阶
段迸行的 。
引起南佛州芒果回枯病的主要病原体被
鉴定为 B . r i b i s ( 异名B . d o t h i d e a ) 的 分
生抱子阶 段 。 第 二 种 分 离 菌 被 鉴 定 为
DI hP od ia
o p
. , 这是一种弱寄生菌 , 也能诱
发芒果回枯病 , 但正如前述 , D i p lo d ia 本身
被认为是 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 的一种渐变阶段 。
在南佛州引起芒果回枯病的B . r i ib s 与
别处引起芒果回枯病的病原菌和相关症状学
明显不同 。 在波多黎各 、 巴西 、 印度和尼 日
利亚引起芒果 回枯病的病原菌是柑桔囊抱壳
( P h ) s a zo s p o r a r h o d i n a )
、 甘 薯 长 嚎 壳
( e
e r a t o e y s t i s f i m b r i a t a )
、 可可 球 二 抱
( B
o t r y o d i p zo d i a t h e o b r o m a e )
、 大 茎 点
菌 属 ( M a e r o p h o m a ) 和 H e n d e r s o n u l a
t o n u l o i d e a
。 其中可 以把 B o t r y o d i p l o d i a 、
D I P zo d i a 和M a e r o p h o m a 看作是 B o t r y仍 一
p h a e ir a 的渐变世代复合体的一部分 。
B
. r i ib s有非常广泛的寄主范围 , 据 报
道有 20 个科 34 个属的植物 , 但其致病性因寄
主而异 。 据认为此菌只在美洲发生 , 在美洲
此菌可使茶蕉子属发生回枯病 , 紫荆属 、 连
翘 属 、 盐 肤 木 、 悬铃木属和锻树属发生回
枯病和溃疡病 。 在阿根廷此菌侵害柏树 、 按
树和其它树木 , 在佛州也有侵害凤凰木属和
栋属的报道 。
从未报道过在佛州或美国大陆的芒果树
上出现 B . r ib i s 。 但早在 19 2 9年就报道过在夏
威夷群岛的芒果树上有此菌。 在古巴油梨树
上也有此菌的报道 。 这些分离菌对茶蕉子也
是致病的 。 许多D I lP od ia 阶段作为伤痕寄生
菌或弱寄生菌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 , 有许多
热带和亚热带寄主植物 , 包括可可 、 橡 胶
树 、 凤梨 、 番 木 瓜 、 小粒种咖啡 、 椰 子 、
粉芭蕉 、 芒果 、 星 苹 果 、 柑 桔 ( C i t r u s
e h o r o n i a ) 等受到侵染
芒果回枯病的侵染来源尚不清楚 , 但主
要接种体源似乎来自生长季节仍然保留在树
上的小枝死树皮上的分生抱子器中 的 器 泡
子 ; 只要死树皮仍保留在病枝上就可继续形
成新的侵染 。 在苹果树上 , 分生抱子器在 6
年 内都可 排 出 B . r i b i s 和 p h y s a l o s p o r a
。 bt u s a 病原菌的有生活力的抱子 , 而含有
有活力的器抱子的成熟分生抱子器则在出现
( 下转第2 4页 )
生长的措施会严重影 响到达果 实 的 钙 量 。
Y。 :ng 等 ( 1 6 91)证实芒果树施用氮吧既但
进营养生长又使软鼻病发生率增高 。
灌溉量和次数及水质是影 响植株吸收钙
的重要因子 。 在调查植株的钙营养时 , 不 能
过于简单地只测定土壤中有效钙浓度 , 以此
确定植株是否缺钙 。 最近的研究表明 , 钙的
吸收不是取决于土壤 中的钙量 , 而是取决于
根 系可利用水中所含盐分的绝对量 。 不恰当
的灌溉可增加根区中水的盐分 , 从而降低对
钙的吸收 。 灌水过多 , 地面上的水洼蒸发后
就会在土壤表层形成矿质层 , 或者使地下水
位升高到土表 层蒸发 , 从而使土壤深层的犷
质营养进入到根区内。
防治 果实缺钙的猎施
在果实整个生长阶段 , 用钙溶液喷施植
株可能可以防治果实缺钙 , _ 因为这种方法可
有效地降低苹果苦豆斑病的发生 。 但是这种
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足够的钙能否通过果
皮渗入到果 肉 。 鉴于此 , 果皮的生理病害一
般可通过喷雾得到防治 , 而对果实内部的生
理病害如软鼻病则效果不大 。 另外 , 果实采
后可用钙液浸果或真空浸渗处理 。 采前 、 采
后的钙液处哩都可降低芒果果实除软鼻病外
的生理病害。 不过 , 钙液浸溃也可改善健康
芒果的贮藏和后熟性能 。 因此这可能表明不
管果实是否发生了生理病害 , 钙处理都有普
追的而不是特殊的效果 。 不进行任何处理 ,
只有稍微早采 , 也能改善从有软鼻病果实的
植株上采下的果实的采后状态 。 但是 , 这种
方法有风险 , 因为未成熟果实可能后熟不充
分或者根本不能后熟。 充分了解易使果实发
病的环境因子 , 并防止这些环境 因 子 的 出
现 , 就可达到消除软鼻病的 目的 。
展 望
如果在运销之前不重视果实的采收和分
级 , 则软鼻病的发生将严重影响芒果果实的
销售潜力 。 因此进一步研究引起果实发生这
种生理病害的因子具育广阔的前景 。 筛迭防
止软鼻病发生的方法如有选择性的 采果和采
后处理技术可 消除病害或降低发病程度 , 从
短期来看是有成效的 。 但是 , 如果能更全面
地了解诱导软鼻病的环境因子 , 果农就可采
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 最有效的 、 长期的解决
方法是培育对款鼻病不敏感的品种 , 或者提
高对软鼻病不甚敏感基因型的商品价值 。 但
是 , 很明显 , 任何新 品种要想成为商业栽培
品种 , 就必须在口感和贮藏性能以 及产量 、
生物学特性上能 一与目前栽培的品种相 媲美 。
( 胡位荣泽自 T h o P 、 川 ct 英文
e 7卷7 8 7期 1 9 9 1年 熊亏昌涓
周建南校 )
( 上接 第2 8 页 )
第一 个症状后 58 天内产生 ,
B
. r 、 b二s 病原茵侵入芒果树的 维 管 系
统 。 目前尚不了解该菌浸入和侵染未损伤茎
干或小 次的途径 。
芒果 扮铁 、 锌 、 铁等矿质缺素症状与引
起佛州芒采回枯病的浸染有关。 用葡萄座腔
菌 ( B . d o t h i d e 。 )在株木属 ( C o r n L、 5 s t o 飞o 一
in f e r a ) 上的研究表明 , 水分亏缺诱发形 成
层附近的嫩维管组织受到非侵 占性病原物的
侵袭 , 冷冻胁迫诱发茎干较老的木质部环受
害 , 但不诱发撇维管系统受害 。
( 张开明译自刃 a 川 D呈。 e 。 、 。 英文
了5卷 3 期 1 9洲 年 熊涓涓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