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名优花卉新品大岩桐栽培技术



全 文 :文章编号:1002-1302(2003)06-0088-02
名优花卉新品大岩桐栽培技术
刘晓青 , 陈尚平 , 李倩中
(江苏苏园园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播种育苗是大岩桐种苗的主要繁育方法 , 播种基质以 50%泥炭+30%河沙+10%蛭石+10%园土为
好;后期管理中 ,要注意协调控制好水 、肥 、气 、光 、温等各生长因子 , 水和肥料不要浇至叶面上 , 经常通风换气 , 光
照控制在 1.5万~ 2.5万 lx 左右 ,温度保持在 25 ~ 35℃,湿度维持在 80%以上。
  关键词:大岩桐;播种育苗;播种基质;生长管理
  中图分类号:S682.2+9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6-13
作者简介:刘晓青(1970-),女 ,山东平度人 , 助理研究员 ,一直从事
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Tel:(025)84390223;E-mail:
liuxiaoqing20032000@yahoo.com.cn。
  大岩桐又名落雪泥 ,为苦苣苔科多年生球根花
卉。其花朵典雅高贵 ,花色新奇艳丽 ,是近几年中高
档盆花中出现的不可多得的名优新品 ,深受人们喜
爱。大岩桐自然状态下 ,一年春秋两次开花;设施条
件下 ,其一年四季均可开花 。但南京花市上少有高
品质的大岩桐出现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是因为
本地及周边地区大岩桐生产水平较低 ,优质的大岩
桐主要依赖远距离调剂运输 ,而大岩桐叶肥质脆 ,运
输中极易折断受损 ,大大影响其观赏价值 ,并造成无
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 ,如何提高广大花卉生产
者的大岩桐栽培技术水平 ,做到就地生产 、就地销
售 ,是大岩桐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1 播种育苗
大岩桐生产中所用种苗大多用 F1 代杂交种直
播而得 ,很少用扦插苗。而播种苗更容易形成良好
的株形 ,可提高盆花的观赏价值 。但大岩桐种子极
小 ,每 1g约有种子数 30 000粒 ,对播种条件和技术
要求较高 ,难度较大 ,是大岩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
问题 。
1.1 播种基质
适宜的播种基质是大岩桐种子顺利发芽的前
提。播种基质要求疏松透气 、保水性好 、pH值适中 、
EC值在 0.50 ~ 0.75 之间 ,颗粒大小与种子等大或
比种子稍大 ,无病虫害 。通常用的播种基质有园土 、
蛭石 、珍珠岩 、泥炭 、河沙 、腐叶土等。为探讨不同基
质对大岩桐种子发芽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四种不同
基质进行比较试验。各基质均用 50倍液 40%福尔
马林泼浇 ,用量为 20kg m3 ,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7
~ 10d后揭开 ,将基质平摊于干净的地面上 ,厚度为
5 ~ 10cm ,待药味散尽后再用 。播种时间为 2001年 8
月 2日 。四种基质配方分别为 A:50%河沙+50%
园土;B:50%泥炭+50%园土;C:50%泥炭+30%河
沙+20%园土;D:50%泥炭+30%河沙+10%腐叶
土+10%园土。播种后用干净透光的塑料薄膜覆盖
保湿 ,并进行发芽时间及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的统
计(表 1)。
表 1 不同播种基质对大岩桐种子发芽的影响
基质配方 发芽时间(d) 发芽率(%) 成苗率(%)
A 8~ 14 51 40
B 8~ 11 63 58
C 8~ 11 79 75
D 8~ 9 85 82
从表1可以看出 ,用D配方的基质播种大岩桐 ,
其发芽速度 、发芽率 、成苗率都比其它配方高 ,发芽
时间分别比 A 、B 、C 提前 5d 、2d 、2d;发芽率分别是
A 、B的 1.67倍 、1.35倍 ,成苗率分别是 A 、B 的 2.1
倍 、1.5倍 。可见 ,选用 D配方基质播种大岩桐较为
合适。
1.2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将播种箱置于 25 ~ 30℃的环境中 ,保持
90%以上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3 ~ 4d后
—88—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年第 6期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03.06.035
揭开塑料薄膜检查 ,要看到土壤表面有水渍状反光;
否则 ,要用弥雾喷壶喷雾保湿 。这是因为大岩桐种
子发芽需要绝对潮湿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 ,否则
种子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 ,导致发芽率降低甚至不
发芽 。
待看到大部分种子有 2小片真叶展开时 ,揭去
塑料薄膜 ,每天 2次喷雾增湿 。待幼苗长出 4 片叶
时 ,将大岩桐从育苗箱中移出 ,移至 128孔或 78 孔
穴盘中 ,置于阴凉通风处 ,10d 后浇一次复配的营养
液 ,配方为:0.05% Ca(NO3)2 +0.05% KH2PO4 +
0.05%NH4NO 3+0.02%ZnSO4+0.03%FeSO4 。
2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2.1 定植基质
大岩桐属于多年生肉质球根花卉 ,要求富含腐
殖质 、疏松透气 、排水良好的土壤环境 ,基质的好坏
对大岩桐能否栽培成功非常重要。通过几年的栽培
试验 ,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基质配方有:①50%泥炭
+20%珍珠岩+20%园土+10%蛭石;②50%泥炭
+30%腐叶土+20%珍珠岩 。
2.2 定植技术
将大岩桐从穴盘中用竹签或镊子轻轻取出 ,尽
量不要抖落原土 ,以免落土时扯断根系。然后将幼
苗植于口径16 ~ 18cm 的塑料盆或瓦盆中 ,将根部周
围轻轻压实 。大岩桐叶柄较短且叶片横向伸展 ,上
盆时注意土壤不能埋住叶心 ,否则易腐烂生病 ,甚至
整株坏死 。
上盆后要浇透水 ,对不小心沾在叶片上的盆土
要尽量清洗干净 ,可用细眼喷壶喷水冲洗 ,也可用毛
笔或软毛刷沾水轻轻刷洗干净 。然后置于遮光率为
50%~ 70%的环境中 , 保持空气通风良好。一般 2
~ 3d后 ,待看到叶片坚挺 、叶色泛绿即确保植株成
活以后再酌情增加光照 ,纳入常规管理 。
2.3 定植后管理
2.3.1 水 大岩桐属肉质球根花卉 ,盆土积水易造
成球茎腐烂。浇水时坚持“见干则浇 ,不干不浇 ,浇
则浇透”的原则 ,并注意避免直接将水喷洒在叶片和
花朵上 ,尤其是在通风不良 、温度偏低时 ,水分蒸发
较慢 ,叶面积水易腐烂生病 。一般夏季每 1 ~ 2d 浇
一次水 ,春 、秋季 3 ~ 4d浇一次水 。此外 ,大岩桐虽
不喜多水的土壤环境 ,却喜较高的空气湿度 ,根据空
气的干燥状况 ,每天 1 ~ 2次向空气中喷雾或向地面
上洒水 ,保持空气湿度在 80%以上 ,这是大岩桐生
长良好和开花艳丽的前提条件。
2.3.2 肥 大岩桐喜肥但不喜浓肥 ,对大岩桐施肥
要做到薄肥勤施 ,并且施肥时肥料不要泼溅到叶片
上 。因为大岩桐叶面密被绒毛 ,一旦弄脏叶片则不
易清洗 ,不仅影响光合作用 ,而且极易感染病菌生
病 。施肥最好选在晴天上午 9∶00 ~ 10∶00进行 。施
肥后 ,用清水在叶片上以喷雾状快速扫一遍 ,以清洁
叶片。
大岩桐在不同生长期对肥料要求有所不同 。从
定植到开花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定植至显蕾期 。这
段时间以营养生长为主 ,主要是叶片的快速展开和
球茎的迅速膨大 。肥料以硝态氮肥为主 ,可使叶片
快速展开 ,并适当增加磷 、钾肥及铁 、锌等微量元素 ,
促进球茎膨大。具体可用:(a)20 倍液腐熟饼肥+
0.1%FeSO4 +0.2%KH2PO4 +0.03%ZnSO4 ,每 7 ~
10d施一次;(b)0.1%Ca(NO3)2 +0.1%NH4NO3 +
0.3%KH2PO4+0.2%FeSO4+0.04%ZnSO4 ,每 7 ~
10d浇一次 。②显蕾至开花期。一般定植后 2个月
左右开始显蕾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生殖生长 ,在原营
养液配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磷 、钾肥比例 ,再添加
硼 、镁 、锰等微量元素 ,以利开花。具体可用:(a)20
倍液腐熟饼肥+0.1%FeSO4+0.03%ZnSO4+0.3%
KH2PO4 ,每 7 ~ 10d 施一次;(b)0.2% Ca(NO3)2 +
0.2%NH4NO3+0.5%KH2PO4+0.2%FeSO4+0.04%
ZnSO 4 +0.05%硼酸 +0.03% MnSO4 +0.04%
MgSO4 ,每7 ~ 10d浇一次 。
2.3.3 气 、 光 、温 大岩桐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5 ~ 35℃;15℃以下生长缓慢 , 发育不良;10℃以
下基本停止生长;5℃以下出现冻害 。生产中还要
经常通风换气 , 但忌大风吹拂。因为大岩桐叶片肥
厚 , 花瓣娇嫩 , 强风易导致叶片 、花瓣失水萎蔫。
大岩桐不喜强光 , 光照控制在 1.5万 ~ 2.5万 lx
为宜 , 在光照强烈的夏季 10∶00 ~ 16∶00 用 75%遮
荫纱滤掉部分光照 , 春季用 50%遮荫纱 , 冬季可
不用遮荫纱。若光照过强 , 大岩桐会出现叶片发
黄 、生长缓慢 , 甚至死亡。
2.4 开花后种球采收与贮存
大岩桐开花后 ,要及时去掉残花 ,并保持基质的
水分与肥力 ,以利种球继续膨大 ,蓄积养分 。在挖出
种球前 20d左右 ,停止追肥 、浇水 ,待基质较干后挖
出种球 。种球冲洗干净后用45%的百菌清500 ~
(下转第 112页)
—89—刘晓青等:名优花卉新品大岩桐栽培技术
质温度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 。原料添加越多 ,饮料
的滋味越浓厚 ,但同时饮料的粘稠度也越高 ,流动性
也越差;而原料比例太小 ,则饮料的风味和口感均大
打折扣 。结合预备试验结果 , 料水比 1∶4较合适。
均质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 ,温度过高 ,易使物料中的
一些营养成分变性 ,影响口感。理想的工艺条件为
A1B2C2D2 即原料∶水 =1∶4 , 复合稳定剂用量为
0.4%,均质压力为 40MPa ,均质温度为 55℃。
3 小结与讨论
甘薯的营养丰富而全面 ,但又不便运输和贮藏 ,
因此开发甘薯深加工产品很有必要 。而甘薯饮料加
工对甘薯块根大小要求不高 ,甚至可利用薯条 、薯片
等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下脚料 ,有利于提高综合利用
程度 ,降低成本 ,增加甘薯的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 。
研究结果表明 ,对甘薯进行适当的处理 、调配 ,
将其制成色泽桔黄 、香味浓郁 、稠度适中 、酸甜可口 、
组织均匀细腻的饮料完全可行。综合各方面因素考
虑 ,我们认为:采用原料与水的比例为 1∶4 ,砂糖用量
为9%,柠檬酸用量为 0.18%,复合稳定剂(琼脂∶
CMC -Na =1∶1)的用量为 0.4%, 均质压力为
40MPa ,均质温度为 55℃,这样制得的成品较为理想 。
当然也可以考虑在添加柠檬酸的同时适当添加一些
苹果酸 ,在使用砂糖作为甜味剂时配合使用蜂蜜及果
葡糖浆 ,这样制得的饮料口感将会更加丰满爽口。
参考文献:
[ 1] 陆漱韵 ,等.甘薯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1~ 2.
[ 2]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
[ 3] 于吉云 ,等.薯类的加工及利用[M] .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 2000.
12~ 13.
[ 4] 刘树藩 ,等.膨胀果脯的研制[ J] .食品科学 , 1997 ,18(7):43~ 45.
[ 5] 王 颖.提高甘薯糖渍制品感官质量的研究[ J] .食品科学 , 1997 ,
18(9):45~ 47.
[ 6] 张亚川 ,等.新型西瓜饮料的研制[ J] .食品科学 , 1997 , 18(4):31.
(上接第 89页)
800液和 40%的毒丝本乳油 1 000倍液混合浸泡 5 ~
10min ,捞出晾干表面水分 ,贮存于温度不低于5℃的
通风阴凉处 ,以备再次种植用 。
2.5 病虫害防治
2.5.1 生理性病害 症状:在幼苗上 ,靠近叶片基
部首先出现小而不规则的浅褐色斑块 ,几天后变色
部分蔓延至叶尖 ,并向上达植株冠部;与此同时 ,叶
片明显枯萎 ,生长点早期坏死 。该病非生物因素所
致 ,是土壤缺硼所致。防治方法:可用 0.6%的硼酸
液浇灌土中根部 ,每隔 15 ~ 20d防治一次。
2.5.2 传染性病害
2.5.2.1 疫病 症状:叶片成水渍状 、暗褐色 ,非常
软化 。传染扩展至叶柄 ,引起叶柄腐败 ,并产生水渍
状凹陷;较重时植株矮化枯萎 ,块茎表面呈凹陷软腐
斑;严重时球茎黑褐色软腐 ,内部坏死。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 ,为次年发病的传
染源。高温高湿 ,排水不良发病 。其防治方法:通风
透光 ,浇水适量。发病时喷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或 70%甲基托布津 1 000倍液。
2.5.2.2 腐烂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 、茎和幼株。
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坏死斑 。危害严重时 ,
上部的茎歪曲和矮化。在潮湿情况下 ,病斑上和叶
片下方长出小黑点 ,排列略呈轮纹状 ,边缘有白色菌
丝 。发病规律:病菌常从伤口入侵 ,过度潮湿有利于
病害的发生发展 。防治方法:避免用水过多和直接
对植株喷浇。用甲醛与水配比 3∶1喷洒土表 ,或用
70%敌克松粉剂 70%与 30%细土混合掺入盆土进
行土壤消毒 。
2.5.3 虫害 大岩桐害虫主要是地下线虫。症状
为:地上部分整株不明原因萎蔫。挖出种球将种球
掰开后 ,种球内部有白色细长的小虫在蠕动 ,啃食种
球 ,导致种球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危害时用 40%
毒丝本乳油 1 000倍液 ,每隔 7 ~ 10d灌根一次。
—112—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