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藏柏赤枯病和银荆炭疽病的初步观察



全 文 :4~ 46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第2期 总第71期
19 95年6月
藏柏赤枯病和银荆炭疽病的初步观察 ’
甘家生 杨 卫明 陆 斌
(云南林业科学院 昆明 6 5 2 0 0 4)
摘要 经对呈贡黄土坡新造藏柏及银荆林地发生的藏柏赤枯病 、 银荆炭疽病两种病害的观
察 , 记述两种病害的危害症状 , 病原菌特征 , 受害林木种类 、 分布及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并
简要地提出防治意见 .
关键词 藏柏赤枯病 ; 银荆炭疽病
藏柏赤枯病和银荆炭疽病是近几年来发
生在呈贡县黄土坡等地新造的藏伯 (Q尹狱秘
勿用白犯 )、 墨西哥柏 (。甲
~
切如呱功及银
荆 (A a 犯匆决以如润林地上 比较严重的林木病
害 . 危害轻者枝枯叶黄 , 生长受到影响 , 严
重者单株全株枯死 . 为了寻求防治这两种病
害的有效措施 , 作者对这两种病害的发生情
况 , 发生环境及危害症状等作了初步观察 ,
并对二种病害提出一些防治意见 , 现分述如
下 :
一 、 藏柏赤枯病
藏柏赤枯病又叫嫩枝赤枯病 , 是我省滇
中为害藏柏 、 侧柏等十分严重的一种病害 。
受害植株大量枯梢 ,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
1
. 症状
感病初期 , 在藏柏顶部嫩梢的针状叶上
出现褐色病斑 , 病斑逐渐扩大至全叶 , 导致
整个嫩梢染病 , 严重时使嫩梢变为褐色枯
萎 , 最后枯死呈赤枯状 。
2
.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 , 其病原菌 尸妞“ ot 一
t王只p s o fu n e r e a (D e s m
.
) s t e y 属黑盘抱 目 ,
黑盘抱科 , 拟盘多毛抱属 。 病原菌成堆生长
的分生抱子堆产生于破裂的外表皮上 , 直径
1一 2 毫米 , 环痕式产抱 , 产抱细胞圆筒形
至倒卵形 , 5一 1 5 x Z一 4 微米 , 分生抱子纺
锤形 , 直或弯 , 具横隔 , 共有 5 个细胞 , 中
央 3 个细胞呈褐色 , 顶和基部透明无色 , 细
胞间的分隔处 略有级缩 , 分生抱子 2 一 32
x 7一 13 微米 , 具透明的顶附属 丝 2一 6
根 , 以 2一 3 根为多 , 顶附属丝长 5一 28 微
米 , 基附属丝单根 , 直 、 透明 , 长 2一 1 微
米 .
3
. 寄主
本病寄主较多 , 除危害藏柏外 , 已知的
有墨西哥柏 、 圆柏 、 扁柏 、 刺柏 、 美国西部
侧柏 、 美国垂枝兰花柏 、 杉木 、 松类等 .
4
. 分布
病原菌国外分布于印度 , 国内西藏 、 四
夕1、 云南 、 贵州等省均有分布 。 省内分布于
澄江 、 江川 、 宜良、 呈贡等 。 以澄江 、 江川
发生较为严重 .
5
. 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此病的发生与蔓延与温湿度关系密切 .
当气温上升到 19一 21 ℃ , 湿度达到 75 %左
右时 , 植物嫩梢开始感病。 在呈贡 , 藏柏一
* 省林科 院陈正 李工 程师带助鉴定 病原 菌 , 特此致谢 .
本文于 19 94 年 2 月 14 日收到 .
DOI : 10. 16473 /j . cnki . xbl ykx1972. 1995. 02. 007
甘家生等 : 藏柏赤枯病和银荆炭疽病的初步观察
般是 6 月 中旬开始感病 , 7一 8 月为感病高
峰期 , 1 月逐渐停止 。 翌年春季干旱 时 ,
受害梢全部呈赤褐枯萎状 , 在严重地段危害
株率达 80 % 以上 , 危害梢率达 90 % , 病情
指数达 60 以上 。 不同立地环境 、 管理水平
及树龄大小 , 危害有较大差异 , 一般阴坡大
于阳坡 , 凹形地大于山脊 , 山脚大于山顶 ,
成片郁闭度大的林分大于零星分散的林分 ,
林内草被繁茂的林分大于草被稀少低矮的林
分 , 树木长势好的幼林林分大于长势差的林
分 , 一般 1一 3 年的幼林感病较重 , 树龄 4
年以后感病较轻 。
6
. 防治措施
( l) 营林措施 : 在滇中不宜大面积营造
藏柏纯林 , 林地不宜选在湿度大 , 多雾的阴
坡 。 造林后要加强林地抚育除草管理 , 在 6
一 7 月植树造林 , 最好当年 9 月抚育除草一
次 , 使林内通风透光 。 在林种配置上 , 藏柏
不宜与其它柏类树种混交 , 以免重复感染 。
对林地进行病情监测 , 如发现此病危害 , 及
时清除病株 , 将被害梢剪除烧毁 。
( 2) 化学药剂防治 : 在早春 3一 4 月结
合修剪 , 在林内喷 1 : 50 倍液多菌灵 , 退
菌特 , 代森锌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
二 、 银荆炭疽病
银荆炭疽病在呈贡银荆幼林及混交林中
零星小片状发生 , 个别地段发生严重 。
1
. 症状
感病初期 , 在银荆嫩枝叶片上出现点状
失绿的病斑 , 后扩至全叶 , 叶脉 、 叶柄及嫩
梢上病斑常向纵深伸延 , 呈长条状或连成片
状 , 浅灰色或淡褐至乌黑色 , 病斑中央常凹
陷 , 龟裂 , 引起嫩梢和叶片枯死 , 病叶早
落 , 病斑从树上部蔓延至树下部 , 严重时全
株枯死 。
2
. 病原
此 病 隶 属 于 真 菌 病 害 , 病 原 菌 为
c o le t
o r r ic加m g ot e osr o r ot 比汾s (eP 面 9 . )
p e n iz g & sa c
. 属腔胞纲 , 黑盘抱目 , 黑
盘抱科 , 炭疽病属 , 无色单抱族 。 病原在雨
后或高温环境条件下 , 或保湿条件下 , 在叶
柄或嫩梢的病斑上均会产生蜜露状粉红的小
点 , 即为病原分生抱子堆 。
分生抱子盘表面生 , 蜡质 , 抱子梗短 ,
简单 , 不分枝 , 无色透明 , 分生抱子卵圆至
长圆形 , 无色 、 单抱 , 长 9一 2 4 x 3一 .4 5 微
米 。
3
. 寄主
此病危害植物种类较多 , 已知的有松
科 、 杉科 、 柏科 、 豆科 、 漆树科 、 无患子
科 、 桃金娘科 、 五加科等科的 60 余种植
物。
4
. 分布
国外分布于澳大利亚 、 印度 、 斯里兰
卡 。 国内云南 、 四川 、 贵州等亚热带地区均
有分布 。
5
. 病害发生与环境关系
该病在银荆林中零星小片状发生 。 在幼
林期 , 树势长势好的林分中很少发生 。
6
. 防治措施
( l) 清除病原 : 感病初期 , 症状比较明
显及时清除病原烧毁 。
( 2) 加 强林 内抚育管理 , 及时铲除杂
草 , 使林内通风透光 。
(3) 严禁放牧 : 牲畜进人林中 , 易损伤
树干表皮 , 病原常从受伤部位侵人 .
(4 ) 作用较高的风景林 , 防护林 , 种子
园 , 于发病初期的 3一4 月 , 可用含量 50 %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 50 倍液喷树 , 效
果较好 .
三 、 小 结
1
.藏柏赤枯病和银荆炭疽病是呈贡县黄
土坡新造的藏柏及银荆树林中比较严重的林
木病害 。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2
.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与立地环境 , 温湿
度关系密切 , 一般阴坡大于阳坡 , 山凹大于
山脊 , 山脚大于山顶 , 杂草丛生地大于林地
卫生好的林地 。
3
. 防治藏柏赤枯病 , 应从选地及营林措
施着手 , 在滇中不宜大面积发展藏柏 , 造林
地不宜选在高温 、 湿度大的地方 。 造林后 ,
要加强林地抚育管理 , 严禁放牧 。
1 何文俊 植物病理学基础 四川人民出版
社 19 64 .
2 北京林学院主编 林木病理学 农业出版

A P r e il m i n a r y O b s e r v a it o n o n P is t a lo it e a P s i s
fu n e r e a a n d C o l e t o r ie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d e s
G a n J i a s h e n g Y a n g W e im i n g L u B i n
(Y u n n a n A e a d e m y o f F o er s t cS ie n e s )
A bs tr a e t T hi s P a P e r d e s e ir b e s th e s y m P t o m s o f P is t a ot r ic aP
s is fu
n e r a a n d
C o le t
o t r ic h um g le
e o sP o r io ide
s , th e e h a r a e t e ir s t i c s o f t h e m
,
th e t er e s PieC
e s w hi e h d a m a g e d b y
t h e d i s e a s e
,
d i s t ir b u t i o n a n d t h e er l a t i o n shi P b e tw e e n the id s e a s e a n d e n v i r o mn
e n t
.
T he n
m a d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w hi c h t o e o n t
r o l d is e a s e
.
K e y W o
r ds P i s t a l o t i c a P s i s fu n e r e a ; C o le t o r t ir e h u m g l o e o s P o ir o id e s
; C u P r e s s u s
t o ur l o s a
; A e a e i a d e a lb a 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