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桂柳运河系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



全 文 :[作者简介] 刘小花(1982- ),女,江西安福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2015年 10月
Oct.20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第 29卷 第 4期 (总第 104期)
Vol.29 No.4 (Sum No.104)
桂柳运河系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
刘小花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 南昌 330009)
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南陡河或南渠①,位于广西
临桂县境内的良丰至大湾之间,全长约 16公里。桂柳运
河开凿于唐武周长寿元年(公元 692年)。虽然开凿的年
代较早,但是由于期间得不到及时修葺,时而淤塞无法
通航,运河功能并未发挥出来。直至清朝,这种状况才发
生了改变。清政府为加强西南边疆的统治,对桂柳运河
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文献所记载的至少有 6次。除此
之外,清代还加强了对运河的管理,由临桂县苏桥镇巡
检管理,各县令按季节亲查,并指定专门的陡夫负责守
陡。②政府对运河管理的制度化,每年工食银和运河岁修
银的稳定投入,使得运河有了制度和资金双重保障,桂
柳运河也由此达到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据记载:运河
航运十分繁忙,官船、民船往来频繁。③(清)梁奇通赞道:
“河流宣扬,旱潦无忧,桔槔声闻,沃野千顷,舳舻衔尾,
商旅欢呼。楚粤之血脉长通,宁独兴民利,两省利,而通
货贿,济有无,邻帮共利。”④(清)杨应琚《修复陡河碑记》
中写道:“夫其带荆楚,襟两粤,达黔滇,商旅不徒步,安
枕而行千里,资往来之便,此其一;高垅下田,有灌溉之
资,无旱潦之虞,化瘠为腴,此其一;食货贸迁有无,致之
于陆倍其值,运之于水廉为售,驵俭熙熙,重其载而取其
赢,又其一。”⑤桂柳运河的兴盛,催生了运河系统的形
成,并对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一、清代桂柳运河系统的形成
运河系统主要是指由运河连接起来的,并以运河为
中心所形成的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换言之,即是通过
运河并由运河辐射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构
成运河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由运河连接而成的运河交
通网(线),它是运河系统的基础;其次是因运河而兴,或
由运河交通网所连接的码头、圩镇、会馆等(点),这是运
河系统的节点,也是网络得以不断延伸的基础;最后,由
于点与线在空间上都有特定的分布,所以由众多的点和
线结合成的网络必然对区域进行网络覆盖,这便形成了
运河区域(面)。从点、线、面结合的空间视角,可以形象
地概况出运河系统的空间结构。(见图 1)
具体而言,清代桂北运河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如下:
(一)运河交通网络是系统的连接线
运河交通网络是指由运河连接,或以运河为中心的
水路交通网,同时也包括由运河连接或与运河相交的陆
路交通网。桂柳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漓江与柳江,从而纵
向沟通了长江流域之湘江水系、珠江流域之西江水系及
沿海水系两大联系。自此,北经灵渠越湘江、浮洞庭汇入
长江,再转至大运河、淮河、黄河等水系可达京师;西北
过桂柳运河入柳州府通贵州之古州;东南可经梧州到广
州。桂柳运河自此成了西南边疆沟通中原的重要交通孔
道之一。
[摘 要 ] 清代桂柳运河频加整修,形成了一个由运河交通网络、码头、圩镇、会馆等节点及运河区域相互连接
的运河系统。它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络,具有强大辐射作用,为运河区域营造出了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近代以来,运河区域因丧失了优越的经济地理地位而衰落。桂柳运河
区域经历了一个由低谷到高潮再回落到低谷的变迁过程。考察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过程,可以为运河区域乃至
西部落后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 桂柳运河;运河系统;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070(2015)04-0009-06
[收稿日期] 2015-09-13
运河系统
点:码头、会
馆、圩镇
线:运河交通网 面:运河区域
图 1 运河系统的空间结构图示
9
DOI:10.16020/j.cnki.cn45-1302/z.2015.04.003
(二)运河系统的节点:码头、会馆、圩镇
随着运河交通网络的形成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运河
交通线沿岸陆续兴起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航运码头、会
馆和圩镇等。
码头是水陆运输的枢纽,是水运货物的集散地,是
运河系统最重要的节点。码头多分布在商业比较繁荣的
圩镇集市旁。比如位于桂林东南的大圩古镇,码头就有
十多个,现存的码头有:鼓楼码头、秦巨利码头、五福码
头、塘坊码头、狮子码头、渡船码头、大码头、石矶码头、
社公码头、卖米码头。⑥再如位于灵川县的潭下圩现存的
大小码头有:渡船码头、竹排码头、金狮码头、浮桥码头、
牛屎码头、下渡码头等。⑦
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圩镇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桂北
地区主要以运河连接的水运交通为主,所以大多圩镇都
沿河而建。就农村圩市来说,明清时期桂林府可考为新
增的圩市达 70多个。桂柳运河流经的临桂县,明代只有
圩市 9处,到了清代前期则增至 29处,主要有草圩、长
安圩、六塘圩、两江圩、宛田圩,兴安的七里圩、太平圩、
富溪圩、容江圩等。⑧桂林清前期的圩镇数量更是增至
81处。⑨
在笔者对运河区域的考察过程中,发现节点之间联
系十分紧密。码头的附近必有圩镇,圩镇上大都建有商
人会馆。以雁山镇良丰圩为证。良丰圩位于桂林雁山镇,
沿良丰江(桂柳运河东渠接通良丰江)而建,水运交通方
便,有许多航运码头。现存有万安码头、下水洞码头、西
景码头、老桥码头。据当地老人们回忆,繁荣时的良丰圩
分为四个街道:西景街、下水洞街、水洞街、关帝庙街。街
边店铺林立,有杂货店、瓷器店、金银首饰店、布店、铁匠
店、棺材铺等。货物品种多样,多为盐、米、糖及各地土特
产。货船大多自桂林、梧州或从柳州经桂柳运河过来的。
货船停靠码头卸货后,有专门的挑夫起货挑货。万安码
头旁有一冬瓜坪,就是当年专门装卸货物的地方,面积
约为一亩左右。良丰圩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贸易,以湖
南、江西、广东籍商人为多,并各自建有会馆。江西会馆
(现已毁)位于万安码头旁,距离码头不过 30米。湖南会
馆(现已毁)位于良丰街关帝庙旁。⑩由此可见,码头、圩
镇、会馆作为一个运河系统的节点,起着相互连接、相互
促进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这些
节点不断扩散,促使网络不断得以延伸。
(三)运河系统的面:运河区域
随着运河交通网络的形成,码头、圩镇等节点的增
多,点和线形成的网络所覆盖的区域即为运河区域。本
文所指的运河区域既包括运河流经的地区,也包括受运
河影响较大,运河所辐射到的府、县、村庄等广大地区。
如桂林府的临桂县、永福县、全州县、龙胜、阳朔等县镇
及所属村庄。当然,根据运河系统对运河区域的辐射程度
的不同,运河区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级区。桂林府临桂及桂
林地区为运河流经之地,与运河联系最为密切,许多市镇
因运河而兴,可以归为主核心区。运河的畅通优化了桂北
地区的水运网络,使得桂北其他区域直接受益于运河系
统,划为次核心区。平乐和柳州两府处于桂北运河与桂
江、柳江形成的交通网络之内,运河交通网络对这些区域
的影响很大,划分为边缘区。(见图 2所示)
二、桂柳运河区域经济发展
清代桂柳运河的繁盛,形成了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
运河系统,营造出了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运河系统本
身就是一个完整而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络。这个网络以运
河交通网为承载,纵横交错的水陆通道,无一不成为商
人商帮转贩货物的重要商路;各码头、会馆、圩镇等作为
运河系统中的节点,不仅是商业的集散点,承载着运河
区域内商品集散与周流,更联系着运河区域的广大城市
与乡村,不断扩展运河经济区域地理范围。运河系统的
渐趋完善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带
来了运河区域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繁荣发展。
(一)商业的活跃
运河系统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使商
品流通的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当时商人经营的行
业范围很广,涉及商品贸易的各个领域,既有满足民生
日用的一般商品,如衣、帽、纸、油、酒、杂货,也涉足大宗
商品,如盐、粮、茶、木材、土特产等长途贩运。一般认为,
商品构成及其流转距离,是衡量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
商品交换水平的两个重要尺度。商品构成如果包括更多
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内,而且其地区间的流
转距离加大,则标志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
水平的提高。其中,粮食的长途贩运颇受瞩目。輥輯訛乾隆二
十四年(1759),署广西巡抚鄂宝曾奏道:“广西所产谷,
除本地食用尚有余,向贩运广东。上年拨常平仓谷十万
石运广东,但常平仓系本省贮备,不能常拨。可于桂林、
平乐、浔洲、梧州四府近水各州、县添贮谷十万石,备广
东应用。”輥輰訛清政府“备东谷”的设置主要考虑“买运难易”
和“河路情形”,即首先考虑该地是否确有米谷余裕。从
图 2 运河区域递减趋势图示
2015 年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9 卷第 4 期(总第 104 期)
10
史料记载来看,除了“备东谷”,民间贩运的粮食也大多
来自上述产粮区。其次,考虑粮食的运输是否便捷。粮食
体积大,份量重,多依赖水运,仓贮的设置需在水运交通
方便的地方。清人吴兰修曾说:“桂、柳、浔、梧诸郡,岁浮
江而东下者,凡数百艘。”輥輱訛运河交通网是当时转输粮食
的重要航道。
清代广西粮食贩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粮
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广东,形成了“西米东输”的粮食出省
格局。史料记载:“每年粤西米谷贩运粤东者,查历届册
报数目均在一百数十万石以上。”輥輲訛广东所需粮食主要靠
广西接济,但也需湖南米谷接济。陈春声教授认为湖南
是 18世纪仅次于广西的广东第二大米粮供应省。輥輳訛“康
熙五十年(1711)八月,(陈元龙)擢广西巡抚……五十二
(1713)年,疏言:‘自广东歉收,米谷腾贵,臣不敢遏籴,
听商贩运米以济,遂致广西乏食,米价亦增。臣现已借支
藩库银一万两,遴员赴湖南采米平粜。’下部知之。五十
四年(1715)三月,疏奏:‘现行事宜三条:一、桂林贮谷,
高建仓廒百余间,以避潮湿;一、兴安县陡河水通漓江,
达广东,为三楚、两广运粮要道,旧闸倾圮,率属捐俸修
筑。’”輥輴訛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两广总督奏:“广东今
粜谷过多,秋后买办,请于湖南拨运二十万石,由广西陡
河(桂柳运河及灵渠的别称)速运。又广西今年丰收,请
拨该县附近水次各州、县仓谷十万石运往广东。”輥輵訛《修复
灵渠陡河碑》记载道:“长沙、衡、永数郡盛产谷米,连樯
衔尾,浮苍梧,直下羊城。”輥輶訛这生动描述了湖南谷米通过
广西运河转运的场面。
凭借运河系统的特殊区位优势,运河市镇获得了新
的发展。其特点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商业店铺林立,
货物交易繁盛,成为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网
络的发达,圩镇市场的繁荣必然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
转贩贸易。商人是推动商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商人
的构成、活跃程度及资本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
商业经济的面貌。运河区域云集了各地商人,他们活跃
在大小城镇圩市中。当时在桂北圩镇城厢垄断商业的商
人,主要是来自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客民”。明
清以来,在广西流行着一句“无东不成市”的民谚。桂林
出现了“城中江右、楚人侨寓者十之九,构竹为庐,贸易
止鸡、鱼、羊、豕之类”輥輷訛的情景。他们或开庄设店,或长途
贩运,或从事手工业。随着业务的扩大,商人为了吸聚商
业资本,构建商业网络,利于商贸往来,纷纷在一些商品
集散中心和圩市兴建会馆。经统计,清代广西会馆共有
218处,桂柳运河区域就有 132处,约占 60.6%。其中桂
林府 74个,平乐府 30个。仅桂林市就有湘、赣、粤、鄂、
滇、川、陕等省商人建立的会馆 16个。輦輮訛
桂林在运河交通网络的主核心区地位,清代前中期
不仅成为了广西地区政治的中心,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
个重要的港埠。市内商业相当发达,“郡城内外,商贾云
集”輦輯訛城内既有大批小商贩,又有不少行商大铺,如丝绸
店、广货铺、钱庄、盐行等。当时,文昌门外是一条工商业
繁华的大街;后街行,位于城东漓江边上的临江上里和
东江路上。由于沿街一代漓江水深,河岸宽阔,成为天然
的商埠,是当年水面行的中心。后街行全长 1000多米,
宽 5米,街上商埠成行,店门均面临漓江呈一字形,一楼
一底,上囤货,下营业。輦輰訛西门外是竹木行业和米市,清风
街也是行商聚集、谷木集散之所;东江街更加繁华,那里
“邸落棋布,商贾辐辏如鳞,郡治百所需,多半取给(于
此)”。輦輱訛桂林的商业之盛和商业中心地位,还可从当时政
府征收的杂税中反映出来。乾隆年间,桂林仅东门桥一
处征收的年杂税就达五千四百多两。輦輲訛桂林也因此被誉
为“西南会府”。
(二)农业的新发展
清代广西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以及耕
作技术的改进和良种的推广等,使农业获得了长足进
步。大量粮食进入流通领域,米谷贸易繁荣。这与桂柳运
河系统的日趋完善是分不开的。“农业扩大再生产,农业
的技术革新,农副产品的供应与交流,都必须有相应的
交通运输条件给予保证。”輦輳訛运河不但兼具灌溉功能,同
时运河交通网也给运河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
通条件。运河畅通后,运河区域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
增多。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交流和
传播推广,从而促进农业发展。
历史上运河的开发与兴修水利、农田水利建设事业
联系紧密。正如(清)金鉷《临桂陡河碑记》中所写的“治
水而不通军,则濡足何益?通军而不溉田,则耒耜
何功?”輦輴訛清政府修渠时很注重发挥运河的灌溉功能。在
整修河道的同时,疏浚了已经堙废的渠道,兴建了大量
以消弭水患和引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排灌工程,促
进了水利河网化,扩大土地灌溉面积。
首先,运河修浚时兼修水利灌溉工程。《兴安县志》
记载有:“回龙堤在花桥下东江底。初,渡头江之水自大
石门直出,利于舟楫,不利灌溉。迨旱田开垦,士民呈请
创堤瀦水,新开下北堤一截河道,以通舟楫。于古海阳庙
前用竹木钉堰七层,名为七层堰,蓄水灌田,屡修屡坏,
不能经久。雍正庚戌,总制鄂讳尔泰经临桂兴邑,里民尹
显宗等请筑石堰。鄂公入京面奏,奉旨创筑石堤,并立海
阳庙,前树石坊,数万亩田畴利赖。每水少,则渡头江之
水从海洋堤顺流而行;水泛,则从回龙堤逆流而下。”輦輵訛从
上面记载来看,回龙堤开始虽利于舟楫,但是对灌溉不
利,后来鄂尔泰修渠时在此筑石堤,成功地解决了灌溉
问题。
刘小花 桂柳运河系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 2015 年 10 月
11
其次,沿河修筑了许多陂、塘、堰、坝等蓄水工程。作
为蓄水工程,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变化,
并与沟渠、水车等设施结合,实现灌溉功能。雍正九年
(1731),整修运河时,增设了不少堰坝。桂柳运河之前
“一无洩蓄水具”,后“建以闸水者二十”。与桂柳运河一
并大修的灵渠“为陡门者十有八,为堰坝蓄水者三十有
七,为长堤一,为月堤一……于是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
下数百顷,水旱无虞,前此荒塍,悉登膏沃”。輦輶訛运河的整
修使其灌溉功能愈加完善了。桂柳运河重修后,“军农两
便,耕民喁喁北望甘雨而歌”輦輷訛“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农
田商楫,俱赖其利”。輧輮訛运河沿岸“高垅下田,有灌溉之资,
无旱潦之虞,化瘠为腴”。輧輯訛在对运河区域考察过程中,我
们发现运河至今仍在造福人民。运河沿岸村庄用运河水
灌溉农田、种植作物、养殖牲畜等。
运河交通网的便捷也刺激了运河区域经济作物的
普遍种植。经济作物又称商品作物,多种植在市场较活
跃和运输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因为绝大部分经济作物
的种植与经营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是以市场需求为主
要目的的商品生产。所以,市场容量的大小和交通条件
的优越都会刺激经济作物的种植。运河区域经济作物的
种植十分普遍。种类主要有麻、蚕桑、棉花、甘蔗、烟草、
茶叶、花生、芝麻、油菜、油桐、桂油等。据《古今图书集
成》所载,清代广西桂林出产的葛布、青麻布,平乐府出
产的纟谷布(即粗葛布)等,皆成为广西著名的商品,尤其
桂林附近的六塘所生产的麻布,纤维细致,质地柔软,闻
名天下,畅销省内外。輧輰訛桂林府地区种植甘蔗十分广泛,
临桂县所种之蔗有紫、白二种,所产之塘有黑片糖、黄片
糖、冰糖,“糖之利甚丰”輧輱訛,不少蔗糖贩往北邻湖南。輧輲訛桂
林阳朔一带大种甘蔗,“皆畦种,有红白二种,邑人租地
与客民种之,沿河皆是。”輧輳訛在恭城瑶族地区,清中期有福
建黄、陈、郑、江、王等姓从福建带来蔗种,沿恭城河种
植。后来规模逐渐扩大,至清末全县榨糖发展到 54家,
几乎全为闽商经营。輧輴訛平乐府种蔗榨糖也十分兴盛,商人
在平乐开设的榨糖最多,每年政府抽取的榨糖税就为
140两。輧輵訛史料载柳州甘蔗“蔗皮多青者,取其汁用铛煎
之,名柳塘,浸酒服,可涤痰”。輧輶訛
桂江、柳江流域茶叶种植也很广。桂林府名茶有“临
桂之刘仙岩,兴安之六洞,全州之清湘特佳,龙脊茶出义
宁”。輧輷訛桂林两江六垌茶“全赖赣诸省茶商远销……盛时
湘南一带以外,运至赣省吉安鄂省汉口”。輨輮訛油桐的种植
更加广泛,其中以桂东北和桂中为最盛,桂西北和桂西
次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到了清末也有雇工经营的富
裕桐农。輨輯訛如桂林府全州在乾隆年间即多有桐油贩运外
地輨輰訛;平乐府昭平县内“山宜油茶树,溪麓森然,沿村漫
野,故茶油驰名于邻境”。輨輱訛
运河区域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可以说很大程度得
益于运河交通网的便捷和市场的繁荣。从上述文献记载
看,大多数经济作物都沿河种植,除了考虑灌溉外,沿河
水运可降低运输成本,方便经济作物迅速进入市场。其
次,市场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了运河城市空
间结构和功能向其腹地——农村的扩张,商品经济因素
日益向周围广大农村渗透,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市场
交易中去。不少地区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要收入来
源。而市镇的发展,也增加了对麻、糖、水果等经济作物
的需要。这直接刺激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农民种植经济
作物的积极性提高,稻田改种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平
乐府永安州即有佃农“将平洋腴田种蔗”,获利倍于种
谷。輨輲訛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
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
保证。
三、桂柳运河区域变迁的启示
近代以来,桂柳运河开始逐步衰落。虽然迟至民国
二三十年代仍能通航,但与清前中期相比,运河运输量
及作用已是不可相提并论。随着运河的衰落,运河区域
丧失了优越的经济地理地位,也随之衰落。许多与运河
联系密切的村庄发展陷入了困境。在对运河考察时发现
运河流域大多数村庄迄今仍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特别
是那些与运河命运紧密相连的村落,诸如临桂县竹园
村、社门岭村、西斗门新村、睦洞村等。这些村庄现大都
以农业为主,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桂柳运
河区域在经历短暂繁荣后,重又回落到低谷。
如今桂柳运河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甚至已
经鲜为人知了。在新时期,运河区域如何利用运河资源
走出困境重获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历史通常是按波浪
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不断演进的。“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服务现实。考察运河区域
社会变迁过程,可以为运河区域乃至西部落后地区今后
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
的经济优势。经济落后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实现赶超发
展,还必须在挖掘本地优势资源上下功夫。如今,运河的
航运功能已大部分丧失,但是它仍有一定的灌溉功能、
文化旅游功能。桂柳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运河沿线留
存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运河的分水工程、河道、陡门、古
村庄等均还保存比较完整。运河沿线的自然风光优美,
如睦洞相思湖、龙头山、相思埭源头狮子岩、八仙岩等。
沿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一体,互为依补,具有
鲜明的水乡风貌以及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资
源特色,拥有运河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
2015 年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9 卷第 4 期(总第 104 期)
12
游资源。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运河进行全面整
治,科学规划,疏浚河道,治理污水,改善水质,兴修水
利。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取“以运河养运河”的策略,努
力形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商贸旅游活跃的
可持续发展的运河经济带。此外,要重视民间力量的作
用。商人及商人组织等民间力量是推动运河区域经济发
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商人在运河区域乃至广西的经
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黄滨教授在研究粤商对广
西圩镇的影响时得出结论:在广西过半的地方,广东商
人抵达之时,也就是圩镇经济的发展之时;广东商人势
力推进之处,也就是圩镇经济发展之处;广东商人较
集中的地方,也就是圩镇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輨輳訛可见,
历史上客商对广西经济发展影响之大。今天,随着对
内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招商引资在广西等边疆地区
方兴未艾,其成效有目共睹。为此,政府应为外商的进
入创造条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努力
创设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广西地区经济持
续、快速地发展。
其次,全力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交通网络。
“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
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成为运动
中的现实生产力。”輨輴訛正是交通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基础
性、先导性作用,使得社会经济中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它。
运河的历史昭示,运输是交换的载体。清代桂柳运河区
域之所以得以发展进步,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河交通网的
畅通,给该区域营造了新的经济环境。广西作为西部省
份,交通建设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广西要想抓住
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交通运输必须先行。随着“泛
珠江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广西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将日益彰显,尤其是从 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市举
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广西推向全国
对外开放的前沿。这对广西的交通建设提出更高、更新
的要求。自治区政府应适当超前规划、加大交通建设投
入,努力优化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邻省之间的交
通联系,构筑连接华南、西南、华中及通向东盟的交通
线,构建公路、沿海、内河航运三位一体横贯东西、纵通
南北、通江达海的出海出省出边大通道,以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
最后,运河区域民众应及时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抓
住历史机遇。回顾运河区域的土著居民,虽有不少在商
品经济的裹挟中走上了经商之途,但毕竟还是少数。大
多数人缺乏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热情。“民风
淳厚,少犯法,囹圄空虚,民性质朴,多务耕种,不喜工
商。”輨輵訛这样描述当地居民的记载在县志中还很普遍。这
说明许多本地人没能够及时更新观念,抛弃“循习故事”
的传统,充分抓住历史的机遇。在新时期,许多运河区域
的人们思想仍旧很落后。尤其是那些因运河而兴的村
落,民众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不习惯打破旧有
的生活经济圈,思想守旧,文化教育滞后于其他地区。因
此,运河流域的广大农村要走出发展的困境,还应及时
解放思想,主动“走出去”,发展特色资源,充分发掘本区
域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
[注释]
① 广西桂北境内还有一条运河,位于兴安县的灵渠,又称为北
陡河或北渠,与桂柳运河并称为姊妹运河。
② 杨应据:《奏陈陡河工程善后条款事》,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藏《录副奏折》。引 http://www.historychina.net/。
③ 马本旺主编:《临桂县地名志》,临桂县地名委员会出版,
1986年。
④(清)梁奇通:《重修兴安陡河碑记》,载(清)蒋方正《兴安县
志》卷三,《舆地三·水利》。
⑤(清)杨应琚:《修复陡河碑记》,(清)蒋方正:《兴安县志》卷
三,《舆地三·水利》。
⑥ 桂柳运河调查组于 2007年 9月 29日在灵川县大圩镇调
查所获资料。
⑦ 桂柳运河调查组于 2008年 4月 7日灵川县谭下调查所获
资料。
⑧《临桂县志》卷十一,嘉庆十年修光绪六年补刊本。
⑨ 钟文典主编:《近代广西圩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 36页。
⑩ 桂柳运河调查组于 2008年 7月 9日雁山镇良丰火神庙村
调查所获资料。
輥輯訛 孙彩红:《唐代粮食陆路长途贩运距离的量化研究》,《中国
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 4期。
輥輰訛《清实录·仁宗实录》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輥輱訛 吴兰修:《论米舶》,《广东文征》第五册,第 326页,转引自
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学术研究》,
1991年第 2期。
輥輲訛《清实录·仁宗实录》卷二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輥輳訛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 37-39页。
輥輴訛《清史列传》卷十四,《陈元龙传》,中华书局 1987 年校点
本,第 1013-1014页。
輥輵訛《清实录·仁宗实录》卷五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輥輶訛(清)杨应琚:《修复陡河碑记》,载蒋方正:《兴安县志》卷
三,《舆地三·水利》。
輥輷訛(清)谢启昆等编:《广西通志》卷八四,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1988年。
輦輮訛 侯宣杰《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载《中国地方
志》,2005年第 7期;陈炜、杨辉《近代广西城镇的商人组织
刘小花 桂柳运河系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 2015 年 10 月
13
及其网络结构——近代广西商人组织系列研究之一》,载《柳
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 1期。
輦輯訛(清)胡虔等纂:嘉庆《临桂县志》卷十二,光绪六年补刊。
輦輰訛 朱萌芳主编:《桂林老板路》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05页。
輦輱訛(清)胡虔等纂:嘉庆《临桂县志》,卷一六,清光绪六年(1879
年)补刻本。
輦輲訛(清)谢启昆修:《广西通志》,《榷税》,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輦輳訛 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第
154页。
輦輴訛(清)金烘《临桂陡河碑记》,载(清)胡虔等:《临桂县志》卷
十一,《山川十·水利》。
輦輵訛(清)黄海:《兴安县志》卷二,《建置志·堤岸》。
輦輶訛(清)鄂尔泰《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载(清)黄
海:《兴安县志》卷九,《艺文志》。
輦輷訛(清)金烘《临桂陡河碑记》,载(清)胡虔等:《临桂县志》卷
十一,《山川十·水利》。
輧輮訛(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一七,《山川·水利》,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輧輯訛 (清)杨应琚《修复陡河碑记》,(清)蒋方正:《兴安县志》卷
三,《舆地三·水利》。
輧輰訛(清)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二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刻本。
輧輱訛 (清)黄泌等纂:《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物产》,清光绪三
十一年(1905)刻本。
輧輲訛 蒋崧、唐元等纂:《西延轶志》卷二,《风俗》,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刻本。
輧輳訛 黎启勋:《阳朔县志》卷三,《物产》,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
印本。
輧輴訛 梁凡夫:《恭城黄糖发展史话》,载《恭城文史资料》,第 1辑,
1988年。
輧輵訛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一六一,《经政略一一》,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輧輶訛(清)吴光升纂:《马平县志》卷二,《物产》,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刻本。
輧輷訛(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八九,《地舆》,南宁:广西人民出
版社,1988年。
輨輮訛 《桂林两江茶叶考察报告》,《建设汇刊》,1937年,第 1期。
輨輯訛 弋德华、李炳东:《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5年,第 223页。
輨輰訛 (清)黄德星修纂,李宏湑续修:《全州志》卷一,《物产》,清
乾隆三十年(1765)。
輨輱訛 陆淳著:《昭平县志》卷四,《风俗》,乾隆二十四年(1759)。
輨輲訛 雍正《永安州志》卷九,《风俗》。
輨輳訛 钟文典:《近代广西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年,第 361页。
輨輴訛 张董华:《交通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第 11页。
輨輵訛(清)谢澐:《义宁县志》卷二,《风俗》,清道光元年(公元
1821)抄本。
2015 年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9 卷第 4 期(总第 104 期)
The formation of GuiLiu Canal System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Xiaohua
(Memorial of August 1 Uprising, Nanchang, Jiangxi 330009, China)
Abstract: In the Qing dynasty Guiliu Canal were frequently renovated, forming a canal system composed of a traffic network, wharfs, towns
and halls.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canal region has los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falls into decline.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 its social change and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anal
area and the backward areas in west China.
Keywords: Guiliu Canal; canal system; regional economy
(责任编辑 韦国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