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苦荞品种在重庆低海拔地区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黄元射(1974-),男(回族),湖南隆回人;硕士研究生 ,主
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张启堂(1951-),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苦荞品种在重庆低海拔地区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黄元射 ,  李 明 ,  孙富年 ,  杨春贤 ,  付玉凡 ,  张启堂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重庆 北碚 400715)
MainEconomicCharactersPerformanceofBuckwheatVarietiesin
LowAltitudeRegionofChongqing
HUANGYuan-she, LIMing, SUNFu-nian, YANGChun-xian,
FUYu-fan, ZHANGQi-tang
摘要: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 17个苦荞新品种为试验材料 ,在重
庆海拔 248m的地区鉴定其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结果表明:供
试的 17个苦荞品种的生产力普遍较低 , 其中九江苦荞 、晋苦 2
号 、昭苦 2号 、云荞 67和迪庆苦荞 5个品种的籽粒产量较高。
关键词: 苦荞;生产力;产量;经济性状;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8)04-0066-03
  荞麦(Buckwheat)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
(FagopyrumGaerth)[ 1] 。有两个栽培种 ,一个是甜荞
(F.esculentumMoench),另一个是苦荞 (F.tataricum
(L.)Gaertn.)[ 2] 。苦荞亦称鞑靼荞麦 ,英文名 tertiary
buckwheat,毛野荞可能是栽培苦荞的祖先种 [ 17] 。陈庆
富 [ 3]认为 ,苦荞起源于中国大西南的较冷凉地区如西
藏 。Tsuji和 Ohnishi[ 4, 5]对全世界栽培苦荞和野生苦
荞进行收集 ,并且通过 RAPD和 AFLP分析认为:苦荞
可能起源于云南西北或西藏东部。我国主要集中在云
南 、四川 、贵州 、西藏 、甘肃 、陕西 、山西等海拔 1 500 ~
3 000m的高寒山区和高原地区种植 [ 6, 7] 。荞麦的营
养价值高 ,不仅蛋白质含量较高 ,而且其蛋白质的氨基
酸组成十分平衡 ,非常适合人类的营养[ 8, 10, 11] 。荞麦
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糖尿病 ,有效
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硬化疾病 、高血压 ,能健胃消食 、
促进消化 ,增加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此外 ,还能预防
癌症。同时荞麦对小孩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也很有帮
助 [ 6, 8, 9] 。苦荞的营养价值在所有粮食作物之中含量
很高 ,还含有其它粮食作物所缺乏和不具有的特种微
量元素及药用成分 ,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 ,它是
一种新型食用的药用食物 ,对现代 “文明病 ”及几乎所
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效 ,因而倍受
青睐和重视 。
有关苦荞在低海拔 、高温潮湿的生境条件下种植
的研究甚少 ,并且重庆市的苦荞品种更新远远落后于
其他地区。笔作者引进了全国各地的 17个苦荞品种
进行鉴定 ,旨在筛选适应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良苦荞
品种 ,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兴苦 2号 、定 99-3、西农 9940、九江苦
荞 、晋苦 2号 、昭苦 2号 、迪庆苦荞 、六苦 4号 、凉苦-3、
凉苦-4、西苦 7-3、西苦 6-14、威苦 01-374、威苦 02-286、
广苦 2号 、平 01-043和云荞 67共 17个 ,均由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提供 。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的重庆市甘薯研
究中心的实验基地 , 海拔为 248 m, 29.785 36°N,
106.374 45°E,为冬闲地 ,土壤肥力中等 。 3月 26日播
种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 3次 ,小区面积 10
m2(2m×5m), 7行区 ,行距 33cm,每行 25窝。折合
密度 7 ×105株 /hm2。播种时每小区施过磷酸钙 750
g。在一片真叶时定苗(每窝 4株),生长期间随时除
草 。收获时以小区的中间 5行计产 ,从每个小区中混
合取样 10g,在 101℃烘干至恒重 ,测定其烘干率 ,并
按国家商品粮允许的含水量范围(13%)折算标准小
区籽粒产量 ,即小区籽粒产量 =小区湿重 ×烘干率 ×
1.13×7 /5。按照全国农技中心种子管理处制订的标
准进行物候期和形态特征观察记载 。用马育华[ 12]介
绍的方法 ,对小区籽粒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平均数采用
新 Duncan s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
·66·
第 27卷 第 4期 2008年 4月            种 子 (Seed)           Vol.27 No.4 Apr. 2008
表 1 苦荞的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比较
品种名 株高(cm)
主茎
节数
一级分枝数
(个) 粒色
生育期
(d)
千粒重
(g)
产量
(kg/hm2)
产量
位次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九江苦荞 114.9 16 6 黑黄 71 18 1 345.5 1 a A
晋苦 2号 117.9 17 8 黄褐 71 19 1 304.0 2 a A
昭苦 2号 109.9 18 8 黑 71 18.5 1 218.6 3 a A
云荞 67 93.2 16 8 黑 71 18 1 209.2 4 a A
迪庆苦荞 121.0 19 8 黄褐 71 17.5 1 169.4 5 a A
平 01-043 104.9 16 6 黑 71 18.5 1 151.6 6 a A
西苦 7-3 106.5 15 4 黄褐 71 17.5 1 135.4 7 a A
威苦 01-374 109.8 17 7 黄褐 71 16.5 894.2 8 b B
凉苦-3 104.3 16 6 黑黄 71 16.5 841.8 9 b B
西农 9940 103.0 17 5 黑黄 71 19.5 738 10 bc BC
威苦 02-286 93.9 15 6 黄褐 71 15.5 698.0 11 bc BC
定 99-3 101.3 15 6 黄褐 71 16.5 647.3 12 bc BC
兴苦 2号 107.9 20 7 黄褐 81 18.5 578.1 13 c C
凉苦-4 88.9 14 4 黄褐 71 14.5 559.1 14 c C
广苦 2号 75.9 16 6 黄褐 71 14 472.1 15 c CD
六苦 4号 125.0 20 7 黑黄 66 16.5 358.1 16 cd CD
西苦 6-14 100.4 18 6 黄褐 81 16 153.2 17 d D
  注:株高 、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数均为调查 10株的结果。
2 试验结果
2.1 籽粒产量
小区籽粒产量经方差分析 ,品种间的差异达到极
显著水平。在供试的 17个品种中 ,其平均小区籽粒产
量以九江苦荞居第 1位 ,晋苦 2号居第 2位 ,昭苦 2号
居第 3位 ,均比西苦 6-14、六苦 4号 、广苦 2号 、凉苦 -
4、兴苦 2号 、定 99-3、威苦 02-286、西农 9940、凉苦-3、
威苦 01-374增产极显著;云荞 67居第 4位 ,比威苦
01-374增产显著 ,比西苦 6-14、六苦 4号 、广苦 2号 、凉
苦 -4、兴苦 2号 、定 99-3、威苦 02-286、西农 9940、凉苦 -
3增产极显著;迪庆苦荞居第 5位 ,平 01-043居第 6
位 ,西苦 7-3居第 7位 ,均比威苦 01-374、凉苦-3增产
显著 ,均比西苦 6-14、六苦 4号 、广苦 2号 、凉苦-4、兴
苦 2号 、定 99-3、威苦 02-286、西农 9940增产极显著;
威苦 01-374居第 8位 ,凉苦-3居第 9位 ,均比兴苦 2
号 、凉苦 -4增产显著 ,均比西苦 6-14、六苦 4号 、广苦 2
号增产极显著;西农 9940居第 10位 ,比西苦 6-14、六
苦 4号增产极显著;威苦 02-286和定 99-3分别居第
11位和第 12位 ,均比六苦 4号增产显著 ,均比西苦 6-
14增产极显著;兴苦 2号和凉苦-4产量分别居第 13
位和第 14位 ,均比西苦 6-14增产极显著;广苦 2号居
第 15位 ,比西苦 6-14增产显著;六苦 4号居第 16位 ,
与西苦 6-14差异不显著。详见表 1。
2.2 其它主要经济性状
植株高度以广苦 2号最矮(75.9cm),六苦 4号最
高(125.0cm);生育期以六苦 4号最短(66d),兴苦 2
号和西苦 6-14最长(81d),籽粒千粒重以西农 9940
最高(19.5g),广苦 2号最低(14.0);主茎节数 、一级
分枝数 、粒色等的观察结果详见表 1。
3 讨 论
通过对来源于不同生境的 17个苦荞新品种在重
庆低海拔地区的鉴定 ,这些供试品种的生产力表现出
很大差异 ,其中 5个供试品种表现较好 ,分别是:九江
苦荞 、晋苦 2号 、昭苦 2号 、云荞 67、迪庆苦荞 ,各主要
经济性状详见表 1。这些品种有待于在重庆低海拔地
区进一步进行试验和示范 。
本试验供试品种的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比其在国内
其它地区的普遍偏低 ,分析其原因是:苦荞是一种适宜
生长于高海拔和高寒山区的作物 ,而本试验设在海拔
仅 248m的地区种植 ,且高温炎热 、多暴风雨 ,在此生
态环境条件下生长 ,其生育期仅 66 ~ 81d,与适宜种植
地区地生育期 82 ~ 94d比较普遍缩短 ,故导致其籽粒
产量较低。
虽然供试品种在重庆低海拔地区种植生产力较
低 ,但若在进一步筛选高产品种的同时 ,开展低海拔地
区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并做好保健品等深加工开发 ,通
过深加工开发提高种植苦荞的经济效益 ,在重庆低海
拔地区发展苦荞生产是有前景的。有关苦荞在低海拔
地区种植 ,其保健成分及功效是否会发生变化 ,笔者正
在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1]陈庆富.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 [ J] .广西
植物 , 2001, 21(2):107-110.      (转下页)
·67·
问题探讨  黄元射 等:苦荞品种在重庆低海拔地区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接上页)
[ 2] LinRufa, ZhouYunning, WangRui, LiJianying.Astudyonthe
extractoftartarybuckwheatIToxicologicalSafetyoftheExt
ractofTartaryBuckwheat.AdvancesinBuckwheatResearch,
2001:602-607.
[ 3] Qing-FuChen.DiscussionontheOriginofCultivatedBuck-
wheatinGenusFaopyrumAdvancesinBuckwheatResearch,
2001:206-213.
[ 4] Tsuji, K.andO.Ohnishi.OriginofcultivatedTartarybuckwheat
(FagopyrumtataricumGaert.)revealedbyRAPDanalyses.
GeneticResourcesandCropEvolution, 2000, 47:431-438.
[ 5] Tsuji, K.andO.Ohnishi.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
wild and cultivated Tarrary buckw-heat(Fag opy rum
tataricumGaert.)populationrevealedbyAFLPanalyses.
GenesandGeneticSystems, 2001, 76:47-52.
[ 6]林汝法主编.中国荞麦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4:
1-5.
[ 7]林汝法 , 柴岩 ,廖琴 , 等.中国小杂粮 [ M] .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出版社 , 2005:51-67.
[ 8] QingruiWang, TakaoOgura, LiWang.ResearchandDevelop-
mentofNewProductsfromBitter-Buckwheat.CurrentAdvances
inBuckwheatResearch, 1995:873-879.
[ 9] ZhaoGang, TangYu, HuZhu, WangAnhu.SelectionandAppli-
cationofTartaryBuckwheatNewVarietyXiqiaoOne.Advances
inBuckwheatResearch, 2001:382-387.
[ 10]柴岩 ,刘荣厚.荞麦的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 [ C] .中国荞麦
科学研究论文集 , 1990:198-202.
[ 11]朗桂常.苦荞化学成分的营养特性.中国荞麦科学研究论
文集 [ C] ,学术期刊出版社 , 1989:203-207
[ 12]马育华.试验统计 [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2:223 -
225, 372-388.
[ 13] Qing-FuCHEN.AstudyofresourceofFagopyrum(Polygo-
naceae)nativetoChina.BotanicalJournaloftheLinneanSoci-
ety, 1999, 130:53-64.
收稿日期:2007-12-25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资助项目(桂科攻 0537007-1-5);广西高校重点
建设实验室建设资助项目(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
作者简介:李 楠(1970-),男 ,山东平邑人;讲师 ,硕士 , 主要从事水稻
耐寒及桑蚕研究;E-mail:lnvictor@126.com。
通讯作者:刘旭辉。
湛江地区实行稻—稻—稻三熟制的可行性研究初探
李 楠1 ,  李巨超 1 ,  刘旭辉 1 ,  何觉民2
(1.河池学院 ,  广东 宜州 546300,  2.海洋大学 ,  广东 湛江 524088)
PreliminaryStudyontheFeasibilityofPlantingHiemalRiceinZhanjiangArea
LINan1 , LIJu-chao1 , LIUXu-hui1 , HEJue-min2
摘要:利用湛江地区的气候资源优势 , 冬季增种一季水稻 , 可实
施水稻一年三作;用较为耐寒的水稻材料 , 2005和 2006年度通
过大田秋播和进行人工气候箱定温试验相结合 , 筛选出了云
科-11号和云科-9号 2个非常耐冷的材料;用这 2个材料秋播 ,
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冬季稻 ,实施水稻一
年三作制度是初步可行的。
关键词: 湛江地区;冬季稻;三熟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8)04-0068-04
湛江地区(21°09′N)冬季气温较高 ,一年种植两
季水稻积温有余 ,但一年种植三季稻积温不足。利用
湛江地区的气候积温优势 ,选择 、培育出耐寒品种 ,在
冬季增种一季水稻 ,实现水稻一年三作制度 ,进而在北
热带地区推广 ,将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由于低温冷害是湛江冬季水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
要实现这个目标 ,关键在于筛选 、培育耐冷性强的品
种 。对于水稻冷害及耐冷性研究 ,日本从 20世纪 30
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 ,美国 California、菲律宾 IRRI、韩
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直到 60 ~ 70年代才引起重视。
戴陆国等最早将水稻的冷害分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
冷害[ 1] 。
对于水稻耐冷性选择效果 ,在低世代选择低温发
芽力较高的个体 ,当代表现为幼苗初期生育良好 ,初期
发根能力较强;株型和倒伏性并不差 , 产量也不下
降 [ 2, 3] 。在 F3代选择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系统 ,下一代
表现为秆长 、穗大 、分蘖少[ 4, 5] 。在 F3、F4代进行孕穗
期耐冷性选拔 ,其选择效果较高 ,并且对系统的选择效
果比对个体的选择效果更佳 [ 6] 。通过籼粳杂交途径
来改良籼稻品种的苗期耐冷性具有可行性 [ 7] , F2代孕
穗期耐冷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0.53),并有较高的选
·68·
第 27卷 第 4期 2008年 4月            种 子 (Seed)           Vol.27 No.4 Ap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