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全 文 :第 30 卷 第 5期
2008 年 9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30 , No.5
Sep., 2008
收稿日期:2007--09--07
http: www.bjfujournal.cn , http: journal.bjf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专项课题(2002-6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7-0084)。
第一作者:卫尊征 ,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林木遗传育种。电话:010-82380499 Emai l:weizunzheng@163.com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
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作者:张金凤 ,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木遗传育种。电话:010--62338415 Email:zjf@bjfu.edu.cn 地址:同上。
白 、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卫尊征 张金凤 张德强 李 旦 王 璐 郭丽琴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利用切枝水培和组织培养技术 , 对白杨派的毛新杨和青杨派的不同种源小叶杨进行了派间杂交和杂交子代
的幼胚培养研究。结果显示:以不同种源的小叶杨为父本和授粉后幼胚培养的时间对幼胚萌发率影响较大。其中
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的幼胚培养效果最好 ,最适培养基为 1 2MS+6--BA 1.0 mg L+NAA 1.0 mg L;且随着
授粉后天数的增加 ,幼胚培养的萌发率也相应增加。在此基础上 ,选用 SSR标记技术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了
鉴定分析。共采用 120对杨树特异的 SSR引物对杂交亲本毛新杨和小叶杨进行了多态性筛选 , 得到了 25对在双亲
间显示多态性的引物。对其中的两对进行了杂交子代的 SSR扩增分析 , 结果表明 , 杂交子代均显示出双亲间的杂
种类型谱带 ,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白 、青杨派间的杂交可配性。
关键词:毛新杨;小叶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SSR鉴定
中图分类号:S792.11;S71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22(2008)05--0073--05
WEI Zun-zheng;ZHANG Jin-feng;ZHANG De-qiang;LI Dan;WANG Lu;GUO Li-qin.Immature ovule
culture of inter-sectional hybrids between (Populus tomentosa ×P.bolleana)and P.simonii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hybrid filial generation.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30
(5)73-77 [Ch , 13 ref.] Key Laboratory for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 andOrnamental Plan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 , 100083 , P.R.China.
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between(P.tomentosa ×P .bolleana)and P.simonii and the immature
ovule culture of the offspring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by the controlled hybridization and in vitro organ
culture technolog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provenances of P.simonii as paternal parents and
culture time of immature ovule after pollination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immature ovule.
The highest germination rate of immature ovule was the crossing combination of (P.tomentosa ×P.
bolleana)× P.simonii clone from Tongliao ,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was 1 2MS+6-BA 1.0 mg L +NAA 1.0 mg L.Meanwhile as the days increased after pollination ,
germination rate of immature ovule increased too.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techniqu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progeny of(P.tomentosa ×P .bolleana)and P.simonii.120 primer pairs of Populus specific
SSR were been screen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parents , of which 25 primer pairs produced the
polymorphic loci.Two of 25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offspring of (P.tomentosa ×P .bolleana)and P.
simonii.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hybrids have the heterozygous bands caused by the recombination between
the both parents.The molecular evidence indicates the reproductive fertility of 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between(P .tomentosa ×P.bolleana)and P .simonii.
Key words Populus tomentosa ×P.bolleana;P.simonii;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immature ovule
culture;SSR identification
  我国具有丰富的白杨派和青杨派杨树资源[ 1] ,
其中白杨派有 9个种 、7个变种 ,树干多具有通直美
观和木材品质较好等优良特性 ,但生长速度较慢 、无
性繁殖尤其是扦插生根比较困难;而青杨派有 34个
DOI :10.13332/j.1000-1522.2008.05.017
种 、21个变种 、4个变型 ,具有分布范围广 、速生 ,适
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 ,但材质较差。因此 ,若能将
青杨派和白杨派树种进行派间杂交 ,培育出速生 、优
质 、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的新品种 ,用于我国北方速
生丰产林和“三北”防护林建设中 ,从而解决当前面
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 。
针对上述问题 ,早期曾进行了广泛研究 。从多
年的杂交实践结果来看 ,青杨派和白杨派的杂交亲
和性较差 ,存在严重的杂交障碍[ 1-2] ,若单采用常规
的杂交育种手段难以获得杂交子代 。先前的研究证
明杨树派间杂交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杂
交前障碍 ,即花粉不能在柱头上正常萌发 ,若利用派
内杂种作亲本组成三交或四交组合可以克服这一障
碍[ 3] ;二为杂交后障碍 ,即杂交幼胚或胚乳在发育过
程中败育[ 4-6] ,而利用种子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克服这
一困难。为此 ,有研究者利用子房或胚珠培养成功
获得了小叶杨(P.simonii)×美洲黑杨(P .
deltoides)、小叶杨×胡杨(P.euphratica)、小叶杨×
大叶杨(P.lasiocarpa )、欧洲黑杨(P.nigra)×大叶
杨 、新疆杨(P.alba var.pyramidalis)×胡杨及银白
杨(P.alba)×美杨(P .pyramidalis)等杂交组合的
杂种植株[ 7-8] ,但迄今还未见关于青 、白杨派间杂交
幼胚离体培养及对杂种子代进行SSR研究的报道。
本研究首先以白杨派杂种毛新杨为母本 ,青杨
派的小叶杨为父本进行杂交 ,然后利用不同的培养
基进行幼胚培养来探讨青 、白杨派间远缘杂交胚培
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对获得的子代幼苗进行 SSR
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 ,成功实现青 、白杨派间远缘
杂交 ,以期为扩大杨树种质资源 、培育新品种奠定
基础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母本毛新杨采自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父本小叶
杨采自内蒙古通辽市郊区和奈曼旗小叶杨S 库以及
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妙峰山林场。杂交组合见表 1。
表 1 白杨派与青杨派杂交组合
TABLE 1 The cross combinations between Sect.Leuce
and Sect.Tacamahaca
杂交 组合
Code 1 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市)
Code 2 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奈曼旗)
Code 3 毛新杨×小叶杨(北京植物园)
Code 4 毛新杨×小叶杨(北京妙峰山林场)
1.2 方 法
1.2.1 人工杂交
将毛新杨与小叶杨花枝于 2007 年 1 月中下旬
采回后置于温室 ,进行切枝水培 ,室内温度为 25℃
左右 。
1.2.2 幼胚培养
接种时取授粉后不同时期的蒴果 ,先用 75%的
酒精清洗干净 ,然后用 0.1%的升汞消毒 30 s ,无菌
水冲洗 3次 。最后用镊子剥开蒴果 ,取出胚珠 ,放入
不同培养基培养 ,每个组合的处理做 3次重复。培
养温度 20 ~ 25℃,每日光照 10 ~ 12 h ,光照度 1 600
~ 2 000 lx 。
萌发率=5 d后胚珠萌发数/接种胚珠总数×
100%。将萌发率进行反正弦转换后用 SPSS统计软
件进行方差与多重比较分析 。
1.2.3 SSR引物筛选及杂种鉴定
用TIANGE公司的试剂盒提取杂种后代及其亲
本的基因组 DNA。SSR引物序列根据国际杨树组织
的 PMGC 、GCPM 、ORPM 3个数据库挑选其中 120对 ,
由北京赛百盛公司合成 。按黄秦军等[ 9]的方法进行
SSR-PCR反应体系扩增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及培养基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在授粉后 20 d左右 ,当果序上有少数蒴果裂开
时将其摘下 ,然后分别接种在 4种培养基上 ,培养萌
发率结果见表 2。从表中可以发现:以毛新杨做母
本 ,不同种源的小叶杨做父本时 ,内蒙古通辽的小叶
杨平均萌发率最高 ,达到 64.0%,内蒙古奈曼与北
京妙峰山小叶杨次之 ,北京植物园小叶杨平均萌发
率最低 ,为 43.7%。内蒙古通辽小叶杨的平均萌发
率分别为内蒙古奈曼 、北京妙峰山和植物园小叶杨
的1.18 、1.34和 1.47倍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表明 ,对于幼胚萌发率 ,在 4个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
差异 。其中内蒙古通辽小叶杨培养效果最好 ,与其
他 3个地区间差异均较为显著;内蒙古奈曼与北京
妙峰山间差异不明显 ,居中;北京植物园的小叶杨最
差。同样也可以发现 ,内蒙古地区的小叶杨平均萌
发率 (59.0%)要 明显 高于 北京 的两 个种 源
(45.7%)。说明不同种源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
差异 。
表 2 不同杂交组合及培养基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cross combinations
and media on immature ovule culture
培养基 幼胚萌发率
Code 1 Code 2 Code 3 Code 4 平均
A 74.3±9.6 54.6±9.2 46.2±3.6 35.6±3.8 52.7
B 52.1±5.3 65.0±6.1 33.6±7.3 52.4±11.4 50.8
C 79.7±7.2 48.6±1.0 58.4±1.1 46.4±5.0 58.3
D 49.7±8.5 48.2±3.1 36.5±12.6 56.3±9.8 47.7
平均 64.0 54.1 43.7 47.7
注:A 为 1 2MS + 6--BA 1.0 mg L+IAA 1.0 mg L;B为 1 2MS+KT 1.0
mg L+ IAA 1.0mg L;C为 1 2MS+6- BA 1.0 mg L+NAA 1.0mg L;D
为 1 2MS+KT 1.0mg L+NAA 1.0mg L。
74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 
4个不同父本的杂交组合在含有不同激素的培
养基上培养时 ,Code 1与 Code 3在 C 培养基上培养
效果最好 ,Code 2与 Code 4分别在 B与 D培养基上
培养效果最好。通过方差分析可见 ,不同培养基间
的幼胚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以 C号培养基的
萌发率最高 ,平均为 58.3%。可见 C培养基 1 2MS+
6-BA 1.0 mg L+NAA 1.0 mg L 有利于提高幼胚萌
发率 ,培养效果相对较好 。
2.2 授粉后不同接种时间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将4个不同父本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 14 、16 、
18 、20 d接种在 MS培养基上 ,其幼胚萌发率见图 1。
由图可见 ,内蒙古通辽的小叶杨做父本在授粉后 4
个时间的幼胚萌发率比其他父本的均高 , 分别为
11%、25.3%、52.3%和 69.2%。与内蒙古种源相
比 ,北京种源的小叶杨在授粉后 14 d还未观察到萌
发;在授粉后16 d ,除了内蒙古通辽外 ,北京妙峰山
小叶杨做父本萌发率最高 ,为 14.5%,北京植物园
最低;内蒙古奈曼旗地区的小叶杨做父本时在授粉
后18和 20 d 萌发率分别为 45.4%和 60.5%,相对
北京种源而言萌发率较高;北京植物园小叶杨在授
粉后 16和 20 d萌发率均最低。
从图中还可以发现 ,随着接种时间延迟 ,平均萌
发率由 5.5%逐渐提高到 53.2%。由此可见 ,随着
授粉后天数的增加 ,幼胚会逐渐发育成熟 ,也会具有
更高的萌发率。所以授粉后的时间越长 ,越接近胚
成熟 ,幼胚的萌发率就越高。
图 1 不同接种时间和杂交组合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different inoculation period and
cross combinations on immature ovule culture
2.3 杂种的鉴定
2.3.1 形态学分析
对杂交亲本和子代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
较 ,得到了表 3所示的形态描述结果 。由表 3可见 ,
不同种源的父本小叶杨在形态性状上差别不明显 ,
在使用同一母本作为授粉对象时 ,其杂交后代植株
的表型变化差异却很大。根据杂交后代的表型分
析 ,将其主要分为 3 类:一为中间类型 ,二为偏母本
类型 ,三为偏父本类型。其中后代杂种植株大多都
介于两亲本之间 ,如其叶片性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两
面皆有少许绒毛 、叶缘呈齿状或浅裂 、叶基呈宽楔形
等。而有的植株表现为偏父本或母本类型 ,具有父
本或母本特异的性状 ,如芽 、叶片大小与叶柄性状
等。同样还出现一些父母本不具备的某些新性状 ,
如叶柄和茎呈紫红色 、叶片较粗糙等。
表 3 杂交亲本及其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main morphological traits between parents and hybrids
毛新杨 ♀ 小叶杨 ♂ 中间型子代
芽无黏性 ,被绒毛 芽有黏性 ,有芳香气味 芽无黏性,无味 ,有细小绒毛
叶两面差异大 ,叶背发白 ,有密布绒毛 叶面光滑无毛 叶片差异不明显 ,绒毛小 ,粗糙
叶片较大 ,呈阔卵形或三角状圆形 叶片小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 叶片小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
叶先端短渐尖 叶先端急尖或渐尖 叶先端急尖或渐尖
叶基部呈心形或楔形 叶基部呈楔形或宽楔形 叶基部呈心形或楔形
叶缘有浅波状齿牙缘 叶缘平整具有细锯齿 叶缘呈齿状 ,浅裂或者波状
叶柄上部侧扁 ,有白色绒毛分布 叶柄绿色 ,圆柱形 叶柄呈红色 ,圆柱形 ,有绒毛
2.3.2 SSR分子鉴定
鉴于毛新杨与小叶杨杂交属派间远缘杂交 ,因
此 ,有必要在分子水平上对其杂交子代进行分析 ,以
获得可靠的分子证据 。在本研究中 ,选用稳定可靠
的SSR标记技术对利用幼胚培养得到的杂交子代
及其亲本进行了分子鉴定。为此 ,首先利用合成的
120对杨树特异的 SSR引物进行了毛新杨和小叶杨
间的多态性筛选 ,得到了扩增清晰且在亲本间能够
显示多态性的 25对引物(见表 4)。为了对得到的
杂交子代幼苗进行分子鉴定 ,选用了两对在母本毛
新杨中显示显性纯合 ,即 A1A1 型 ,而在父本小叶杨
中为隐性纯合 ,即A 2A2 型的引物对子代连同亲本一
起进行了 PCR扩增。其中每个杂交组合选择 9 ~ 12
株 ,即依据子代的 3种主要表型特征各选择 3 ~ 4株
进行检测 ,得到了如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果 。由图2
和图 3可以看出 ,这两对引物在母本毛新杨中均扩
增出 1条谱带 ,显示 A1A1 型 ,而在小叶杨中分别扩
增出 1条和 2条谱带 ,显示 A2A2 型 ,在杂交子代中
分别显示 2条和 3条谱带 ,为杂种类型 ,即 A1A2 型。
75第 5期 卫尊征等:白 、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表 4 筛选的多态性 SSR引物序列
TABLE 4 Sequence of screened polymorphism SSR primers
引物名称 正向引物 反向引物
GCPM -1881--1 5′--TCTGACCGACGCAATAACCT-3′ 5′--TGATTGTGTAGGTGAAGGTG-3′
GCPM -2359--1 5′--TTAAGCTGGTGGCTAAGTTG--3′ 5′--CCAAAGATACTGTGGTGGTT--3′
GCPM -2434--2 5′--AGAGAGAGAGGTATGAGGGC-3′ 5′--GTTCGGTAAAGGTGATGGA--3′
GCPM -2496--2 5′--GGATAATGAGTGTCAGAGGC-3′ 5′--GCCCTAGTAAAAGACCCTGT--3′
GCPM -2570--1 5′--AACCCACTTCCTCTCTCTGT--3′ 5′--GTGAGACTTACGACTCGTAG--3′
GCPM -2713--1 5′--GAGGAGGAGGAAGAGTGGGA--3′ 5′--CTCTCAATGATCCACGATCT--3′
GCPM -2898--2 5′--CACACGTCGATGCTAAACTA--3′ 5′--CTCCATCCAAACAGCTTATC--3′
GCPM -2990--1 5′--GTAGTTTGATCTTTGCCAGC--3′ 5′--CCTACTATTGCTTTCACCCA-3′
GCPM -3142 5′--GAGGAAACGTTGGTCTGAT- 3′ 5′--GTCTCCACTGGACCAAAATA--3′
GCPM -3345--1 5′--AACTCTCAGAAAAGGGTGGT--3′ 5′--TACAAGGTAGCCTGGACATC--3′
GCPM -3387--1 5′--GAGGAGGAGGAAGAGTAGGA--3′ 5′--CTCTCAATGATCCACGATCT--3′
GCPM -3568--1 5′--CAGAGACCACCACCACTATC-3′ 5′--CCTTGTGAATCCCTATGTGT--3′
GCPM -3784--1 5′--AGCTCAATACGACTGCTTTC--3′ 5′--CAAGAACAAGAAGTGAGTGCT--3′
GCPM -3842 5′--CTCCTTCATTTTCCACTCAC--3′ 5′--GAGTAAACCAGTCCACCTGA--3′
GCPM -4047 5′--AGGATTGGAGCTGTAGTGAA--3′ 5′--GAAACATCACCTGTCATCCT-3′
GCPM -4055--2 5′--TACGGAGAGGTGTTCTTGTT--3′ 5′--TTGTAGGGGTAATCACAACC--3′
GCPM -561-2 5′--AATCTGGGTTGTGATGAGAG--3′ 5′--GAGGGCTCATGTTACAGAAAG--3′
GCPM -666 5′--GCATTTCTCTCTCCACTGTC-3′ 5′--AGCTGCCAACATTCACTACT-3′
GCPM -780-2 5′--TACGGAGAGGTGTTCTTGTT--3′ 5′--TTGTAGGGGTAATCACAACC--3′
GCPM -944-3 5′--GCGTCATTATCTGTAAGCCT-3′ 5′--GAGCGGTTAGTTGAGAGATG--3′
ORPM -149 5′--GTCTCTGCCACATGATCCAA-3′ 5′--CCCGAAATGGATCAAACAAG--3′
ORPM -29 5′--TGGTGATCCAGTTTTGGTGA--3′ 5′--GTCCTTGCAAGCCATGAA-3′
ORPM -461 5′--GCTGTTTCCAAGGTAATTAGGG--3′ 5′--GCTCTGGGGATAACACGGTA-3′
PMGC-683 5′--CCAGCAATGATTGATTGCTCC--3′ 5′--GAGCTTTAACTGTCCAGTAGC--3′
WPMS-14 5′--CAGCCGCAGCCACTGAGAAATC-3′ 5′--GCCTGCTGAGAAGACTGCCTTGAC--3′
1.毛新杨;2.小叶杨(内蒙古通辽);3~ 5.偏母本型植株;
6~ 9.中间型植株;10~ 12.偏父本型植株
图 2 毛新杨×小叶杨(内蒙古通辽)杂交后代
SSR分析(引物GCPM -3142)
FIGURE2 SSR analysis of(P.tomentosa ×P.bolleana)×P.simonii
(Tongliao , Inner Mongolia)and their F1 offspring(primer GCPM-3142)
1.毛新杨;2.小叶杨(北京植物园);3~ 6.偏母本型植株;
7~ 10.中间型植株;11~ 14.偏父本型植株
图 3 毛新杨×小叶杨(北京植物园)杂交后代 SSR分析
(引物 ORPM -29)
FIGURE 3 SSR analysi s of(P.tomentosa ×P.bolleana)×P.simonii
(Beijing Botanical Garden)and their F1 offspring(primer ORPM-29)
3 结论与讨论
苏晓华等[ 10] 通过分析授粉受精前后杂交障碍
表现将其归纳为受精前 、受精期间和受精后 3 种类
型 ,并根据产生类型提出相应的克服措施 。以此为
依据 ,本试验针对授粉前和授粉后的两种障碍对白
杨与青杨派间远缘杂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3.1 杂交亲本选择
筛选亲和力强的杂交组合亲本 ,不单可以获得
优良无性系或创新品种 ,同样也可以对克服远缘杂
交授粉前障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育种实
践表明 ,相同或不同派的不同种 ,同种的不同种源 ,
甚至同种源的不同单株基因型间的杂交都存在巨大
的亲和性差异 。正确的选择交配亲本 ,是杂交育种
研究工作的关键 。张金凤等[ 3 , 11] 利用原种 、派内杂
种和派间杂种作亲本研究杨树派间杂交的亲和性 ,
通过人工杂交授粉来分析单交 、三交以及双交杂交
亲和性 ,发现所有的单交组合都没有得到苗木 ,而
15%的三交组合和 56%的双交组合能得到苗木。
为此 ,本研究选用了以白杨派杂种毛新杨为母本 ,青
杨派小叶杨为父本组成的三交方式进行了控制授粉
杂交 ,共得到了派间杂种幼苗 312株 ,进一步显示了
采用杂种作亲本可提高杨树派间杂交亲和性。通过
分别对北京和内蒙古两个地区 4个种源的小叶杨做
父本与毛新杨杂交 ,发现内蒙古地区种源做父本平
均萌发率为 59.0%,明显高于北京地区种源的萌发
率(45.7%);而内蒙古自治区内的 2个种源又存在
着较明显的差异 ,通辽的为 64.0%,而奈曼的为
54.1%;但北京地区的 2个种源差别不大 ,植物园的
为43.7%, 妙峰山林场的为 47.7%。这一结果显
示 ,在选配亲本时不仅需要了解种间的可配性 ,还要
考虑到种内不同种源间的差异。
76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 
3.2 胚培养
与黑杨派树种相比 ,白杨派树种作母本授粉受
精后种子发育成熟期较短。据此 ,Mofidabadi等[ 8] 在
授粉后 10 d 开始分阶段对新疆杨×胡杨杂交子代
进行子房和胚培养 ,发现授粉后 14 d为胚发芽培养
的最佳时期。而荀守华等[ 12] 对黑杨人工杂种胚珠
从授粉后 20 d开始实行离体培养 ,发现授粉后 25 d
的带皮种胚即能依靠胚珠培养获得杂种实生苗;并
且授粉后时间越长 ,杂种胚珠的成熟度越大 ,组培萌
发期就越短 ,萌发率就越高。另外 ,借助于胚胎解剖
学手段 ,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进行培养也更深
入地证实了最适接种时间是在大多数杂种胚尚未败
育之前 ,胚龄越大 ,胚珠或子房培养的成功率就越
高[ 1 ,4] 。本研究以授粉后 14 d为起点 ,通过对 14 、
16 、18和 20 d的幼胚进行组织培养比较分析 ,显示
在以不同种源小叶杨做父本时均存在着随着授粉天
数的增加 ,幼胚培养成功率逐渐增加的现象 ,平均萌
发率由 5.5%逐渐提高到 53.2%,与先前的研究结
果相一致 。其中以毛新杨×内蒙古通辽小叶杨组合
在各个授粉时期表现最好 ,幼胚培养成功率最高 ,分
别为 11%、25.3%、52.3%和 69.2%。
杨树杂种胚或者子房组织培养所用基本培养基
多为MS 或者是 1 2MS ,除了研究大量元素 、葡萄糖
的浓度变化对胚培养的探讨外 ,很少有人研究激素
变化对胚培养的影响 。Mofidabadi等[ 8] 直接把种子
或者胚接种在 1 2MS 或者 MS培养基上进行子代培
养 ,而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激素相互之间作用对胚珠
培养方面的的影响。研究发现 ,在1 2MS培养基中添
加6-BA 1.0 mg L+NAA 1.0 mg L 时幼胚萌发率最
高;并且在生长素浓度相同(IAA 或 NAA)时 ,添加
6-BA的培养效果要比添加 KT的效果好;但是通过
方差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 ,4个不同基本培养基对
胚珠培养效果间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测 ,
派间杂种幼胚萌发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幼胚自身的发
育程度。培养基在幼胚生长发育过程中提供其所需
的碳源和营养物质 ,而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
压[ 13] 。6-BA 1.0 mg L+NAA 1.0 mg L 较其他不同
激素配比好的原因 ,可能是其能够更好的提供幼胚
生长发育所需的渗透压。
参 考 文 献
[ 1 ] 徐纬英.杨树[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XU W Y.Poplar[ M] .Harbin:Heilongjiang People s Press, 1988.
[ 2 ] 赵天锡 ,陈章水.中国杨树集约栽培[ M] .北京: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4.
ZHAO T X , CHENG Z S.Poplar intensive cultivation in China
[M] .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1994.
[ 3 ] 张金凤 ,朱之悌 ,张志毅.黑白杨派间杂交试验研究[ J] .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 ,1999 , 21(1):6-10.
ZHANG J F , ZHU Z T , ZHANG Z Y.Luece-Aigeiros 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of Populus sections[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 , 1999 , 21(1):6--10.
[ 4 ] 李文钿 ,王瑞玲 ,朱湘渝.小叶杨与美杨种间杂交的胚胎发育
和杂种胚珠的离体培养[ J] .植物学报 , 1983, 25(5):409--417.
LIW T , WANG R L , ZHU X Y.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ovule cultur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Populus simonii
Carr.and P.pyramidalis Borkh.[ J]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83 , 25(5):409--417.
[ 5 ] 李文钿 ,朱彤.胡杨与小叶杨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障碍[ J] .
林业科学 ,1986 , 22(1):1- 9.
LI W T , ZHU T.Studying on incompatible barriers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ween Populus euphratica Oliv.and P.simonii[ J]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 1986 , 22(1):1--9.
[ 6 ] LI W T.The behavior of pollen tubes on the st igma in the
intersectional crosses in Populus and its relation to seed setting [ J] .
Chin J Bot , 1991 , 3:102--109.
[ 7 ] 张志毅 ,于雪松.杨树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2000 , 22(6):69--73.
ZHANG Z Y , YU X S.Advances in reproduction biology of Populus
[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 , 2000, 22(6):69--73.
[ 8 ] MOFIDABADI A J , MODIR-RAHMATI A R , TAVESOLI A.
Application of ovary and ovule culture in Populus alba L.×P.
euphratica Oliv.hybridization[ J] .S ilvae Genetica , 1998 , 47:332--
334.
[ 9 ] 黄秦军 ,苏晓华 ,张香华.利用 AFLP和 SSR标记构建美洲黑
杨×青杨遗传图谱[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4, 17(3):291--299.
HUANG Q J , SU X H , ZHANG X H.Genetic linkage mapping in
F2 population of Populus deltoides ×P.cathayana by using AFLP
and SSR marker[ J] .Forest Research , 2004 , 17(3):291--299.
[ 10] 苏晓华 ,张绮纹.杨树派间远缘杂交的现状[ C] 张绮纹 ,苏
晓华.杨树定向遗传改良及高新技术育种.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1999:105-107.
SU X H , ZHANG Q W.A review of 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in
Populus [ C] ZHANG Q W , SU X H.The directional genet ic
improvement and hi-tech breeding in Populus.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 1999:105-107.
[ 11] 张金凤 ,朱之悌,张志毅 , 等.中介亲本在黑白杨派间杂交中
的应用[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0 , 22(6):35--38.
ZHANG J F , ZHU Z T , ZHANG Z Y , et al.Application of
intersectional hybrids to Leuce-Aigeiros intersectional hybridization of
Populus[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 , 2000 , 22(6):
35--38.
[ 12] 荀守华 ,姜岳忠,乔玉玲 , 等.黑杨人工杂种胚珠离体培养试
验[ 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3(6):1--2.
XUN S H , JIANG Y Z , QIAO Y L , et al.Experiment of isolated
ovule culture of artificial hybrid of Populus nigra [ J] .Journal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3(6):1--2.
[ 13] RAGHAVAN V , SRIVASTAVA P S.Embryo culture[ C] JOHRI B
M.Experimental embryology of vascular plants.Berlin:Springer
Verlag , 1982:195-230.
(责任编辑 董晓燕)
77第 5期 卫尊征等:白 、青杨派间杂交幼胚培养及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