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雷州马尾藻幼体培育中丛簇羽藻的生态防治



全 文 :雷州马尾藻幼体培育中丛簇羽藻的 生 态 防 治
赵素芬 1,叶特立 1,孙会强 2
(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2.广东海洋大学实验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采用弱光、低盐处理雷州马尾藻(Sargassun leizhouense)幼苗及其污染生物丛簇羽藻(Bryopsis caespitosa)。结果表
明:盐度 0~13,培养 24 h丛簇羽藻死亡率达 100%;盐度 20,培养 24 h后恢复培养 2 d,丛簇羽藻呈负生长,成活率由 66.7%降
为 33.3%,而雷州马尾藻在盐度 20以上呈正生长,成活率 100%。光照强度 0~2 000 lx培养 3 d丛簇羽藻死亡率达 100%,而雷
州马尾藻在光照强度 300 Lx以下,生长出现负增长,500~2 000 Lx光强时呈正生长,并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其相对生长率加快,
成活率为 100%。因此,采用海水盐度 20处理 24 h,光照强度 300 Lx培养 3 d,可有效防治雷州马尾藻幼苗培育中丛簇羽藻危
害。
关键词:雷州马尾藻;丛簇羽藻;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Q1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91(2013)07-0037-05
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隶属褐藻
门(Phaeophyta),褐藻纲(Phaeophyceae),墨角藻目
(Fucales),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
gassum),是我国特有种,自然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
生长于低潮带及潮下带[1]。藻体大型,是当地投喂鲍
鱼的饵料之一,并可作为藻胶工业、饲料工业、医药
工业和食品工业等的原料[2]。近几年,由于受到过度
采集、自然因素影响,雷州马尾藻的自然资源受到
较大破坏,产量明显下降,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人工
培育雷州马尾藻。
大型经济海藻人工栽培期间容易污染杂藻[2-8],
雷州马尾藻幼苗室内培育期间,丛簇羽藻(Bryopsis
caespitosa)是经常出现的杂藻之一。丛簇羽藻属于
暖温带性海藻,自然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或低潮线
附近的岩石上[2]。藻体深绿色,为多分枝的丝状体,
有光泽。丛簇羽藻状似羽毛,藻丝轻柔,容易缠绕在
雷州马尾藻幼体上,从而影响其采光、吸收营养盐
和排出代谢废物,降低雷州马尾藻幼苗的产量与质
量,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清除杂藻的方法主要有
人工拣除、洗刷、药物清除和生态方法[2]。采用生态
方法,通过研究雷州马尾藻和丛簇羽藻对低海水盐
度与弱光照强度的响应,确定抑制丛簇羽藻生长或
致死丛簇羽藻,实现生态防除丛簇羽藻的目的,为
人工室内培育雷州马尾藻幼苗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实验室培养的雷州马尾藻幼体中,选取叶片
完整、无病烂,颜色正常个体,在过滤海水中用毛笔
轻轻刷洗 3次,除去表面附着杂藻,暂养玻璃缸中。
将雷州马尾藻幼体上分离的丛簇羽藻,在过滤海水
中用毛笔轻轻刷洗 3次,置另外玻璃缸中暂养。暂
养条件:温度 20 ℃,海水盐度 27,光照强度 2 000
lx,光周期 12 L∶12 D,2 d换水 1次,充气培养。
1.2 方法
在已消毒处理的 250 mL三角烧瓶中,加入 150
mL PES培养液。随机选取暂养的雷州马尾藻幼苗
或丛簇羽藻。用已消毒吸水纸吸取藻体表面水分后
称重,投入上述培养液中,每瓶 1棵,并用塑料薄膜
封口,置于光照培养架上,温度 20 ℃,光周期 12 L∶
12 D,充气培养,每 2 d更换 1次培养液。每天定时
轻轻摇动三角烧瓶 3次,并交换三角烧瓶之间位
置,以减少光强误差,并观察藻体的生长情况。
资助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80701048);广东海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112386)
作者简介:赵素芬(1970-),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海藻生物学及海藻健康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E-mail:sufzhao@126.
com
水 产 养 殖
Journal of Aquaculture
Vol.34,No.7
Jul. 1,2013
第 34卷第 7期
2013年 7月 1日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3.07.009
1.2.1 盐度实验 设 6 个盐度,分别为 0、6、10、
13、20和 27,由天然海水与纯净水或速溶海水精调
配而成,其中盐度 27为对照,每个梯度 3个平行,
培养 24 h 后于盐度 27 恢复培养 4 d,光照强度
2 000 lx。
1.2.2 光照强度实验 设 6个光照强度,分别为 0、
100、300、500、1 000、2 000 lx,由调整与光源的距离
或利用遮盖物实现,其中 2 000 lx为对照,每个梯
度设 3个平行,培养 3 d后于光照强度 2 000 lx恢
复培养 6 d,海水盐度 27。
1.2.3 藻体死亡的判定 雷州马尾藻死亡时,藻体
变软,颜色由深褐色变为淡褐色或浅黄褐色,手触
藻体即烂;丛簇羽藻死亡时藻体失去绿色,变白。
1.2.4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用 SPSS 13.0 软件处
理,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相对生长率(SGR)=(Wt-W0)/ W0×100%
其中:Wt为培养 t时间后藻体湿重(g);W0为初始
藻体湿重(g)。SGR>0,表明藻体湿重增加,呈正生
长,或生长为正增长;SGR<0,表明藻体湿重减少,
呈负生长,或生长为负增长。
藻体死亡率%=Nt/N0×100%,藻体成活率%=(1-
Nt/N0)×100%
其中:Nt为培养 t时间后死亡藻体的数量;N0为实
验初始时藻体的数量。
2 结果
2.1 盐度对雷州马尾藻幼体和丛簇羽藻的影响
2.1.1 盐度对生长的影响 盐度 27~20时,培养 24
h及恢复培养 4 d,雷州马尾藻湿重增加,0~13范围
内,湿重减少,出现负生长(图 1);丛簇羽藻在盐度
27时,培养 24 h及恢复培养 4 d,湿重无明显增加,
0~20盐度范围内呈现负生长(图 2)。在 0~27盐度
范围,培养 24 h,雷州马尾藻与丛簇羽藻的相对生
长率皆随着盐度降低而下降,恢复培养 2 d,二者的
相对生长率都提高,恢复培养 4 d,进一步提高。
2.1.2 盐度对成活率的影响 在盐度 20、27 处理
24 h并恢复培养,雷州马尾藻的成活率达 100%,说
明雷州马尾藻对低盐 20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而在
0~13盐度处理后,雷州马尾藻颜色变淡,藻体变软、
死亡。
盐度 0~13范围内,培养 24 h,丛簇羽藻死亡率
100%。经过 2~4 d恢复培养,藻体不能复生,死亡率
100%。盐度 27~20范围内,丛簇羽藻出现 33.3%~
66.7%的死亡,其中盐度 20时,培养 24 h死亡率为
66.7%,恢复培养 2~4 d后 33.3%可恢复正常生长
(表 1)。
2.2 光照强度对雷州马尾藻幼体和丛簇羽藻的影

2.2.1 光照强度对生长的影响 光照强度 300 lx以
下,培养 3 d及恢复培养 6 d,雷州马尾藻生长出现
负增长,黑暗条件下藻体不能生长。500~2 000 Lx
光照强度下雷州马尾藻呈现正生长,并随着光照强
海水盐度 培养 24 h 恢复培养 2 d 恢复培养 4 d
27 33.3 33.3 33.3
20 66.7 33.3 33.3
13 100.0 100.0 100.0
10 100.0 100.0 100.0
6 100.0 100.0 100.0
0 100.0 100.0 100.0
表1不同盐度处理后丛簇羽藻的死亡率(%)
图1 雷州马尾藻对盐度处理的响应
图2 丛簇羽藻对盐度处理的响应
38 水 产 养 殖 34卷
光照强度/lx
培养
3 d
恢复培养
2 d
恢复培养
4 d
恢复培养
6 d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 100.0 100.0 66.7 66.7
300 100.0 66.7 66.7 66.7
500 66.7 66.7 66.7 66.7
1000 33.3 33.3 33.3 33.3
2000 0 0 0 0
表2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后丛簇羽藻的死亡率(%)
度增强相对生长率提高(图 3)。
在光照强度 0~2 000 lx范围内,培养 3 d及恢
复培养 6 d,丛簇羽藻的湿量减少,呈负生长,相对
生长率随着光照强度减弱而下降(图 4)
2.2.2 光照强度对成活率的影响 光照强度在 0~
2 000 lx范围内,处理 3 d,雷州马尾藻的成活率达
100%,说明雷州马尾藻对弱光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光照强度对丛簇羽藻成活率的影响(表 2),0~
300 lx 光强范围内,培养 3 d,丛簇羽藻死亡率
100%,经过 2 d恢复培养,300 lx光强组 33.3%恢复
正常生长,恢复培养 4~6 d,100 lx光强组 33.3%恢
复正常生长。在光照强度 500~2 000 lx范围内,丛
簇羽藻成活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提高,2 000 lx光
强组成活率达 100%。
2.3 丛簇羽藻的防治
雷州马尾藻幼苗被丛簇羽藻大量污染后(图
5),雷州马尾藻颜色由深褐色逐渐变为淡褐色或浅
黄褐色,叶子逐渐脱落(图 6),严重时藻体变软、死
亡;采用盐度 20的培养基培养 24 h或 300 lx弱光
下培养 3 d可有效清除丛簇羽藻对雷州马尾藻的污
染(图 7)。
3 讨论
在大型经济海藻栽培中,对于中、大型藻体,常
图3 雷州马尾藻对光照处理的响应
图4 丛簇羽藻对光照处理的相应
图5 污染丛簇羽藻的雷州马尾藻幼苗
图6雷州马尾藻幼苗脱落的叶子
图7 清除污染后的雷州马尾藻幼苗
39第 7期 赵素芬,等 雷州马尾藻幼体培育中丛簇羽藻的生态防治
lx
lx
采用人工拣除法减少杂藻危害,幼苗期一般洗刷清
除[2],人工拣除和洗刷方法费力、费时,洗刷也在一
定程度上导致脱苗[4],药物杀除不仅增加成本,并且
容易刺激人体皮肤或呼吸器官、污染环境。因此,我
们提倡在经济海藻育苗中采用生态方法防治杂藻
污染。
生态防除杂藻的方法也多见报道,但实践应用
较少,其中采用低盐度海水处理是常用方法之一。
贾柽等[5]采用淡水浸泡和室内干露方法,可有效清
除硇洲马尾藻(S. naozhouense)幼苗网帘上部分杂
藻,但造成少量硇洲马尾藻幼苗脱落。孙圆圆等[6]用
反复晒干、淡水漂洗法,可彻底清除附生在石花菜
(Gelidium amansii)藻体表面的硅藻。淡水及低盐度
海水可增加海藻体内含水量,从而稀释体内色素浓
度,因此藻体颜色变淡,如果藻体长时间吸水或短
时间内大量吸水,容易导致藻体细胞破裂,色素流
失,最终藻体死亡[9]。雷州马尾藻和丛簇羽藻都不能
耐受 24 h处于 0~13低盐度海水中,而盐度 20处
理 24 h可有效清除丛簇羽藻,并对雷州马尾藻影响
不大。鼠尾藻(S. thunbergii)生活在中、低潮带[10],王
飞久等[11]发现鼠尾藻幼苗对盐度 15和 20的低盐环
境有一定耐受力。刘启顺等[12]人工培育鼠尾藻幼苗
时,采用每 2 d洗刷苗帘 1次,或者用淡水浸泡苗
帘、每次 0.5 h的方法清除杂藻。本研究在室内进
行,雷州马尾藻自由生长,对于附着在网帘上的雷
州马尾藻幼苗,应用时是否会导致脱苗,低盐海水
或淡水浸泡的时间及频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光照是影响海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海藻适
应的光照强度因体内色素成分和生活的潮区差异
而改变[2,9]。自然界中丛簇羽藻常见于低潮带,色素
主要为叶绿素类,而雷州马尾藻生长在低潮带及潮
下带,体内色素主要为藻褐素(类胡萝卜素),丛簇
羽藻比雷州马尾藻喜好强光[2,9],本研究结果与此一
致。黑暗及在 100~300 lx弱光条件下 2种藻都不能
生长。500~2 000 lx光照强度仍不能满足丛簇羽藻
的生长需求,而雷州马尾藻能生长。在海带(Lami-
naria)、紫菜(Porphyra)和裙带菜(Undaria)栽培过程
中,调节受光条件以促进经济海藻生长、抑制杂藻
繁生已成技术规范。在马尾藻栽培方面,曹淑青等[13]
在室内人工培育海黍子(S. muticum)幼苗时,随着
水温升高,减弱光强,有效地抑制了蓝藻、硅藻等杂
藻繁衍。
在雷州马尾藻幼苗培育过程中,通过低盐和弱
光处理,可有效抑制或清除丛簇羽藻繁生,从而提
高雷州马尾藻幼苗的质量与产量。
参考文献:
[1] 曾呈奎,陆保仁. 中国海藻志·褐藻门·墨角藻目(第三卷,
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122
[2] 赵素芬,罗世菊,孙会强,等. 海藻与海藻栽培学[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6,17-19,244-399
[3] 李生尧,叶定书,郭温林,等. 羊栖菜栽培敌害生物调查及
其防治[J]. 现代渔业信息,2009,24(9):19-22
[4] 许 博.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繁殖生态学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59-71
[5] 贾 柽,杨 彬,谢恩义. 硇洲马尾藻人工育苗常见敌害生
物及防治初探[J]. 水产养殖,2012,33(7):35-39
[6] 孙圆圆,鲍新国,孙庆海,等. 石花菜筏式栽培敌害生物及
其防治[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31(1):79-84
[7] Hurtado A Q,Critchley AT,Trespoey A,et al. Occurrence of
Polysiphonia epiphytes in Kappaphycus farms at Calaguas Is.,
Camarines Norte, Phillippine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6,18:301-306
[8] Martín L A,Boraso de Zaixso A L,Miravalles A B,et al.
Epiphytism in a subtidal natural bed of Gracilaria gracilis of
southwestern Atlantic coast (Chubut,Argentina)[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12,DOI 10.1007/s10811-012-9961-7
[9] 李合生. 现代植物生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6-92,51-157
[10] 张泽宇,李晓丽,韩余香,等. 鼠尾藻的繁殖生物学及人
工育苗的初步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4):255-
259
[11] 王飞久,孙修涛,李 锋. 鼠尾藻的有性繁殖过程和幼苗
培育技术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2006,27(5):1-6
[12] 刘启顺,姜洪涛,刘雨新,等. 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J]. 齐鲁渔业,2006,23(12):5-10
[13] 曹淑青,张泽宇,王国书,等. 海黍子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的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5):359-363
(收稿日期:2013-01-25)
40 水 产 养 殖 34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裂腹鱼属鱼类在云贵高原的演化过程
裂腹鱼属为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类鲤科鱼类。所谓“裂腹鱼”因其腹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
排较大的排列整齐的鳞片(臀鳞),两排鳞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初看起来象是肚子裂开一样,故名
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有鱼类,它们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现的,裂腹鱼
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为青藏
高原自西向东南的倾斜延伸面,正是由于这样的倾斜控制了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的流向。青藏高
原强烈隆起及其相伴的差异运动,直接影响了云贵高原水系格局的形成、河流袭夺。
为了更清楚地阐明裂腹鱼属鱼类在云贵高原地区的历史生物地理学过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
究所杨剑博士在导师杨君兴研究员和陈小勇副研究员的指导下,重点加强了云南贵高原地区该属鱼样
本的收集,构建了这一地区较为完整的裂腹鱼属鱼类的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树不支持裂腹
鱼属鱼类亚属的划分;不同种类 Cyt b 基因序列的最大遗传距离为 11.2%;怒江和澜沧江的个体以较高
的支持率聚成一单系;伊洛瓦底江水系与雅鲁藏布江的个体以较高的支持率聚成一单系;识别了一新地
理单元群体——泛金沙江群体(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系统树不支持长江第一湾为袭夺湾的观
点,古金沙江入古红河可能不经剑川-洱海一线;起源于 3.6 Ma 的青藏运动是横断山区各大水系发育的
主要力量,也是该地区裂腹鱼属鱼类成种的主要时期。
(www.bioon.com)
Clearing Bryopsis caespitosa off Sargassum leizhouense germlings by
ecological metho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Zhao Sufen1,Ye Teli1,Sun Huiqiang2
(1. Fisheries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25,China;2. Education Example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Sargassum leizhouense germlings and Bryopsis caespitosa were cultured under weak light or in
low-salt seaw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 caespitosa thalli were all dead when cultured for 24 hours in sea-
water from salinity 0 to 13,while in salinity 20 seawater the algae cultivated for 24 hours grew negatively, sur-
vival rate declined from 66.7 to 33.3 percent. However, S. leizhouense germlings grew positively in salinity 20
seawater, survival rate reached 100 percent. B. caespitosa thalli were all dead when cultivated for three days un-
der light intensity from 0 to 500 lx,while S. leizhouense grew negatively under light intensity below 300 lx,and
grew positively from light intensity 500 lx to 2 000 lx. Survival rate reached 100 percent. The harm of B. caespi-
tosa to S. leizhouense germlings could be prevented effectively by being cultivated in salinity 20 seawater for 24
hours or under light intensity 300 lx for three days.
Key words:Sargassum leizhouense;Bryopsis caespitosa;ecological method;clearing off
41第 7期 赵素芬,等 雷州马尾藻幼体培育中丛簇羽藻的生态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