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平贝母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魏云洁 徐淑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吉林 132109)
○程世明 (吉林马应龙制药有限公司 吉林 洮南 137100)
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为百合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 ,常用中药材。药用部分为鳞茎 , 有止咳化痰的作
用。分布于东北三省 ,吉林省的通化 、吉林 、延边地区为平
贝母主产区 ,均有大面积栽培。 随着平贝母种植区域的扩
大 ,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也逐年增多 ,发生区域逐年扩大 ,病
虫害为害严重程度逐年加重 ,已成为平贝母产业发展的主
要问题。
1 病虫害发生种类
自 2000年以来 ,我们对平贝母主要栽培区进行了病虫
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初步调查结果表明 , 平贝母常发
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 、锈病 、灰霉病及鳞茎腐烂病;害虫
主要为蝼蛄 、金龟子 、金针虫 、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其中平
贝母菌核病为害平贝母地下鳞茎 ,锈病 、灰霉病则主要为害
平贝母茎叶 ,常年发病率为 20%~ 30%,发病严重时 , 个别
地块发病率达到 90%以上。
平贝母栽培区的生态条件和栽培特点不同 ,发生的病 、
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程度亦有所不同。
2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2.1 菌核病
菌核病是为害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产区多
有发生。
2.1.1 症状 罹病植株早期叶片边缘变为紫色或黄
色 ,逐渐全叶变黄 、变紫;叶缘向下卷曲 , 下部叶片卷曲严
重 ,顶部叶片 、叶卷须及叶尖失水萎蔫 ,全株枯萎死亡。
鳞茎被害时 ,表面产生黑斑 ,病斑下的组织变成灰色 ,
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受害严重时 ,整个鳞茎变黑 ,外部皱
缩干腐 ,肉质部组织瓦解 ,在鳞茎表皮下面的鳞瓣缝隙内 ,
形成大量类似小米粒大的黑色菌核。患病鳞茎最初呈水疱
状 ,逐渐变黑 ,产生黑色坏死病斑 ,逐渐扩展蔓延到其它鳞
片 ,最后使整个鳞茎变黑腐烂。 此时地上部分叶片枯黄萎
缩 ,茎基部缢缩 ,茎叶枯黄直至死亡。
2.1.2 发病时期及条件 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
表明 ,菌核病在 4~ 9月份均可发生 ,夏季休眠期为发病盛
期。病原菌生长发育温度为 4~ 30℃,最适温度为 15℃。在
低温多湿 、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极易发生。种植年
限越久 、栽培年限越长 , 菌核病发生越重。连续种植 15年
以上的地块 ,菌核病发病率在 30%以上。
2.1.3 侵染途径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病鳞茎上越
冬 ,成为第 2年初侵染源。
2.2 锈病
平贝母锈病是为害平贝母较重的病害之一 ,常年发病
率为 40%~ 70%,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可达 90%以上。主要
侵染茎 、叶 ,造成早期枯萎 ,严重影响产量。
2.2.1 症状 锈病侵染植株后 , 初期在叶片背面和茎
下部出现黄色长椭圆形病斑, 后在病斑上出现金黄色孢子
堆 ,破裂后有黄色粉末状锈孢子随风传播。被害部位出现
组织穿孔 ,切断输导组织 , 使茎叶枯黄 ,严重时全田植株呈
黄褐色 ,造成早期枯萎。后期发病茎叶布满暗褐色圆形小
疱 ,即冬孢子堆 ,破裂后散出大量冬孢子 , 此期平贝母地上
植株已逐渐枯萎 ,故为害不如前期严重。
2.2.2 发病时期及条件 平贝母锈病的发生与温度 、
湿度 、降雨 、土壤质地 、种植密度及栽种年限等均有一定的
关系。吉林省 5月上旬气温 15~ 18℃时 ,久旱后骤降 1~ 2
次小雨 ,锈病随即陆续发生 ,数天之内发病率可由 13.7%上
升到 76.1%。 5月上旬气温持续在 15℃以下 ,即使降雨频
繁 、湿度大 ,锈病发生也较少。一般沙质壤土地发病率高于
粘土地 ,新栽培区比老栽培区发病轻;田间管理粗放 ,病残
体枯萎后不加清理消毒的发病率高、为害严重。
2.2.3 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
冬 ,成为第 2年初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侵染平贝母 ,产
生性孢子器和锈子腔 ,散出大量的锈孢子 ,锈孢子仍然侵染
平贝母 ,为害茎叶后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
2.3 灰霉病
灰霉病为平贝母地上部主要病害之一 ,为害地上部茎 、
叶 、果实及种子。本病不常发生 ,一旦发生 ,病菌传播迅速 ,
3~ 5天即可侵染整个田块 ,致使地上植株早期枯萎 ,严重影
响产量。
2.3.1 症状 叶 、茎 、花 、果等部位均可受害 , 以叶片
的症状最为明显。叶片上病斑呈圆形 、椭圆形至不规则形 ,
暗绿色至淡黄褐色 ,边缘不明显 ,有水渍状晕圈。在潮湿天
气 ,病斑上着生灰霉层 ,并迅速扩展连片 ,导致叶片软腐 、枯
萎下垂。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心呈浅灰色 ,有深紫褐色边缘 ,
后期病斑变薄如油渍状而脆裂。茎 、花和果被害时 ,产生浅
褐色斑 ,后腐烂干枯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产生灰霉层。 后期
在枯死病组织内 ,尤其在病株茎秆基部 ,可产生小颗粒状黑
色菌核 ,少数情况下还能为害鳞茎 ,引起腐烂。灰霉病对 2
~ 3年生平贝母为害较重 ,发病年份可使植株提前枯萎 20
天。
2.3.2 发病时期及条件 灰霉病一般发生在平贝母
生长后期。于 5月中 、下旬开始发生 ,在适宜条件下蔓延较
快 ,成片发生;特别是连续阴雨后天晴 、高温多湿的情况下 ,
3~ 5天即可感染全田 ,造成早枯。植株密度过大或杂草丛
生的情况下也易发生。
2.3.3 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
·41·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年第 5期 ·植物保护·
冬 ,翌年 4月下旬至 5月初菌核开始萌发 ,产生分生孢子侵
染平贝母 ,以后在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在 19~ 23℃的连雨天病情扩展快。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清理田园
在地上植株枯萎后 , 及时将田内杂草和平贝母残株彻
底清理干净 ,运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掉。第 2年春季平贝
母出苗前 ,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15%粉锈
宁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喷雾 ,进行田间消毒。以减少初侵
染来源。
3.2 实行轮作
分级栽植 ,一次性起收干净。定期与其他作物轮作 ,杜
绝老园子栽培是预防平贝母锈病 、菌核病等病害发生的有
效措施之一。
3.3 合理选地 、适当密植
不宜在沙质过大 、易干旱的田地种植平贝母。在土壤
肥力 、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适当密植可减轻平贝母锈病的发
生。
3.4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 增强平贝母幼苗对
锈病的抵抗能力。
3.5 做好田间管理
生长期内做好除草工作 ,防止草荒。摘除早期病叶 ,控
制病害发生蔓延。
3.6 药剂防治
3.6.1 菌核病 种栽消毒 , 即在鳞茎移栽前或移栽后
覆土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 ,或 50%速克灵
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进行喷雾消毒。一旦发病 ,用 50%速
克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浇灌病区 ,病害严重者可适当加大用药浓度。
3.6.2 锈病 于展叶期或发病初期及时用抗锈1号
3 000倍液 ,或 15%、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300~ 500倍液 、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97%敌锈钠 300倍
液 、20%萎锈灵 400~ 600倍液 ,每隔 7~ 10天喷施 1次 ,共喷
3次 ,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抗锈 1号 3 000倍
液叶面喷施防治效果最好 ,防效可达 90%以上。粉锈宁 300
倍液于展叶期喷施预防效果较好 ,防效达 80%以上。
3.6.3 灰霉病 以早预防为主 ,已出现多雨天气或发
病 ,再用药防治为时已晚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于 5月中
旬开始喷药预防。喷施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800 ~ 1 000
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 、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 1∶1∶120波尔多液 ,每隔 7天喷药 1
次 ,连续喷 2~ 3次。上述药剂以速克灵 、甲基托布津预防
效果显著 ,其次是多菌灵和波尔多液。
4 地下害虫
平贝母地下害虫以蝼蛄 、蛴螬及地老虎为害较重。田
间常因多种地下害虫为害 , 造成缺苗断条 、植株早期枯萎 、
鳞茎被咬伤 ,甚至被食成空壳 ,甚至导致鳞茎染病腐烂 , 从
而降低产量和质量。
4.1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4.1.1 蝼蛄 蝼蛄是直翅目蝼蛄科成虫 , 在我国为害
严重的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 产区以非洲蝼蛄为害
严重。蝼蛄属杂食性害虫 ,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平贝母。
为害特征:在育苗期畦面覆盖阶段 ,在土壤表层钻成很
多隧道 ,将平贝母胚根 、幼苗扒断 , 咬食后使平贝母苗成片
死亡或使土壤过于疏松和透风造成幼苗枯死和严重缺苗断
条。为害多年生平贝母时 ,可将鳞茎和根咬成伤疤或吃掉。
蝼蛄有趋湿性和趋粪性 ,在土壤湿润 、腐殖质含量高的低洼
地发生较重 ,施用未腐熟粪肥的地块受害严重。
4.1.2 蛴螬 蛴螬为鞘翅目金龟甲科金龟子的幼虫 ,
主要危害幼苗。一般水浇地 、旱地均有发生 ,尤以洼地或较
湿润的旱地发生严重。
蛴螬终生栖息于土中 , 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
和温 、湿度等条件有关 ,活动最适的土温为 13 ~ 18℃,高于
23℃时 ,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 ,至秋季土温下降到适宜活动
温度时再移向上层土壤。 因此 ,蛴螬对平贝母的危害主要
是春 、秋两季 ,以春季为害最重。
为害特征:咬食鳞茎 、根和茎基,使鳞茎变成空洞 , 可因
咬食伤口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引起腐烂 ,造成缺苗断
条 ,严重减产和降低产品质量。
4.1.3 金针虫 属鞘翅目叩头虫科害。为害平贝母
的主要是沟金针虫。
为害特征:于春季土壤解冻后开始活动 ,展叶期是金针
虫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将平贝母咬成缺口 ,钻入鳞茎或地
上茎内 ,使受害植株输导组织被切断 ,呈现萎蔫状态 ,最后
枯死。鳞茎被咬伤后引起根部腐烂或枯死。
4.1.4 地老虎 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 ,以幼虫为害。
已知地老虎的种类有小地老虎 、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 , 但
为害成灾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为害特征:从地表处将幼茎咬断而使植株死亡 ,造成缺
苗断条。
5 地下害虫防治措施
平贝母地下害虫的防治只有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 , 物
理防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收到良好的防
治效果。
5.1 农业防治
播种用地最好在用地前一年秋翻 ,当年播种育苗要多
次耕翻 ,把害虫的卵 、蛹 、幼虫翻到土表或深埋 ,改变其生活
环境而致其死亡或被禽鸟采食。 在害虫产卵期和蛹期 , 适
当增加松土次数 ,可将害虫的卵 、蛹暴露在土壤表面或深埋
于土壤之中 ,使其得不到孵化、羽化条件。结合翻地 、碎土 、
做畦 、松土等作业进行人工扑杀。 彻底清除田间与田边的
杂草 、枯枝 、落叶 、残株。
·42·
·植物保护·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年第 5期
卫矛矢尖盾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桂炳中 徐献杰 杨红卫 (华北石油十一处园林植保中心 河北 任丘 062552)
卫矛矢尖盾蚧(Unaspis euonymi)又叫卫矛矢尖蚧, 为同
翅目蚧总科盾蚧科昆虫。主要危害卫矛科植物, 特别是大
叶黄杨和卫矛上发生严重 ,卫矛科植物周围的其它植物上
也偶有发生 ,例如忍冬 、木槿 、丁香 、山茶 、常春藤 、鸢尾 、冬
青等。
1 形态特征
1.1 雌成虫 介壳褐色或茶褐色 ,前端尖 ,后端粗
圆 ,似长梨形或牡蛎形 ,长 1.4~ 2mm , 稍弯曲。背有浅中脊
1条 ,壳点 2个 ,位于前端 ,黄褐色。虫体呈宽纺锤形 , 橙黄
色 ,长约 1.4mm ,体前部膜质。臀板上有臀叶 3对 ,中央 1对
较大 ,且陷在臀板尾洼内 ,其余 2对皆分为 2叶。肛门圆形 ,
位于臀板中央以前。没有足 、眼睛和触角 , 基本不能移动 ,
终生在一处取食。
1.2 雄成虫 介壳长条形 ,白色 ,溶蜡状 ,长约 1mm。
背面有纵脊 3条 ,壳点 1个 , 黄褐色 ,位于前端。虫体长约
0.5mm ,橙黄色 ,象小昆虫 ,有足 、眼睛 、触角和翅 ,腹末有一
针状交尾器 ,能移动。
1.3 卵 椭圆形 ,橙黄色,长约 0.2mm。
1.4 若虫 椭圆形 , 橙黄或淡黄色。 1 龄时触角及
足发达 ,尾端有 1对尾毛;2龄时 ,触角及足均消失。
1.5 雄性蛹 长约 0.4mm , 橙黄色 ,腹部末有针状
端 ,交尾器突出。
2 危害症状
若虫和雌成虫常群集在叶片 、枝条上 , 把口器插入植物
组织内吸取汁液 ,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为害 ,被害植株不
但生长不良 ,而且还会出现叶片泛黄 、提早落叶等现象 ,严
重的会使植株枯萎而死亡 ,降低观赏价值。其分泌物和排
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卵孵化为若虫时形成介壳, 固定于枝
叶上 ,刺吸为害 ,初期在叶片上引起微黄或白色斑点。雌虫
通常在茎主干 、侧枝和叶脉处为害 ,严重时可引起整株植物
死亡;雄虫主要为害叶片 , 先从下层隐蔽处为害, 逐渐向上
部发展 ,引起叶片出现黄色斑点 , 黄色斑点继续发展 , 引起
植株落叶变秃 ,直到死亡。
3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 1年发生 2~ 3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
枝及叶片上越冬。雌虫 4月下旬至 5月下旬产卵 , 产卵 、孵
化高峰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第 2代产卵孵化高峰期在
7月上旬至 8月下旬;第 1代发育较整齐 ,第 2~ 3代发育极
不整齐 ,各虫态重叠现象严重;第 1代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
期 1天 、雌若虫期 21天 、雌成虫寿命 40天左右;雄幼虫期 22
天 、蛹期 5天 、雄成虫寿命 1~ 2天。雌成虫产卵在介壳下
面 ,卵产出后 1天即孵化 , 1龄若虫在寄主上爬行 , 1~ 2天后
安顿下来 ,不再移动 ,吸食汁液, 分泌蜡质加固发展外壳, 为
蜕皮变为成虫储存营养 , 2~ 4 天后蜕皮并进入 2龄 , 2龄若
虫雌 、雄分化。雄幼虫分泌白色 、柔软的絮状蜡质物 ,在蜡
质外壳下生长发育 ,蜕皮进入预蛹期 ,再蜕皮为蛹。化蛹后
变为成虫 ,羽化后停息片刻即可爬行或短距离飞行 ,成虫飞
出与雌成虫交配后 ,雄成虫死亡。虫源主要以风传播 ,还可
通过鸟 、人携带或调运苗木进行传播。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植物检疫。 介壳虫活动能力弱 ,其自身的
传播扩散有限, 分布较集中。 在苗木交换 、调运过程中 , 要
加强检疫 ,发现此类害虫 ,应立即停止运输 ,采取措施消灭。
4.2 在木本花卉发芽前, 使用晶体石硫合剂 50倍液
喷施于枝干 ,消灭越冬虫体。
4.3 结合春季浇返青水 ,根施 3%呋喃丹颗粒。 在浇
水前 ,用带尖的铁钎在寄主植物根系周围每隔 30cm 左右打
孔 ,孔深 10~ 20cm ,每平方米施 3%呋喃丹 4~ 6g ,施入后掩
埋并浇水。
4.4 在养护过程中 , 如果发现个别枝 、叶上有虫害 ,
要立即剪除或刮除虫枝 、虫叶 ,集中烧毁 ,防止蔓延 、传播。
4.5 若虫孵化盛期 , 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
成蜡质层时 , 向枝叶喷施 40 %速蚧杀乳油 1 500 ~
2 000倍液 、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 2 000倍液、菊酯类农药 2
500倍液。上述 3种药剂交替使用 ,每隔 7~ 10天喷施 1次 ,
连续喷 2~ 3次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
时机(若虫期), 一旦介壳形成 ,则喷药难以见效 ,重点是抓
好第 1代若虫的防治工作。
4.6 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红点唇瓢虫防治卫矛矢
尖盾蚧 ,可控制介壳虫的危害。据观测 ,每只瓢虫每天可捕
食 50多头介壳虫。在天敌昆虫出现盛期 ,应避免使用有伤
天敌的药剂。
5.2 毒饵诱杀
将敌百虫 0.5kg 拌入 10kg 炒香的麦麸或豆饼中 ,加适
量水配成毒饵 ,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上诱杀。在畦帮上
开沟 ,把毒饵撒入沟内覆土 ,诱杀效果更好。
5.3 毒粪诱杀
选含纤维较高的马粪 、鹿粪等, 每 30~ 40kg 掺拌 80%
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0.5kg , 在作业道上放成小堆 ,并用草覆
盖 ,诱杀效果较明显。
5.4 灯光诱杀
成虫发生时期 ,在贝母地周围设置黑光灯 、马灯 、电灯
诱杀成虫 ,灯下放置 1个内装适量水和煤油的容器或糖蜜
诱杀器 ,效果更好。
5.5 糖浆诱杀
在成虫羽化盛期采用糖浆诱杀 。配制方法:红糖
0.5kg 、醋 1kg 、水 1kg 、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50 ~ 100g , 混
合调匀后装入容器中放入田间 ,利用成虫喜欢甜酸气味的
特性加以诱杀。
5.6 药剂防治
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 ,特别是播种后出苗前的育苗田 ,
可用 50%辛硫磷 1 000倍液 ,或 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800
~ 1 000倍液进行畦面喷洒 、浇灌 ,效果较好。植株生长期
浇灌后要用清水冲洗 1次, 以免产生药害。害虫发生时可
用 50%辛硫磷乳油 800倍液或 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800
~ 1 000倍液进行浇灌 ,效果较好。
·43·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年第 5期 ·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