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平贝母价格一泻千里——东北三省平贝母产销调查



全 文 :Vol.6,NO.12
Dec. 2004
34 / R & I on TCM
The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中药市场
平 贝 母 价 格 一 泻 千 里
——东北三省平贝母产销调查
■ 丁 乡
2004年以来,在全国各地中
药材市场上平贝母价格一泻千
里,已成不争的事实。平贝母狂
泻速度之快,价格跌幅之大,涉
及面之广,为前所未有,不但令
药农始料不及,就连药界经营几
十年的老药商也感叹市场经济难
以捉摸,无法把握。据调查显示,
进入2004年,平贝母价格不断下
滑,1月份全国统货平均价由
2003年底的260元(千克价,下
同)降至220元,2月份降至200
元,3月份降至180元,4月份降
至140元,5月份降至110元,6
月份降至90元,7月份降至80元,
8月份降至75元,9月份降至65
元,10月份降至55元,11月份
降至50元。11个月的时间,价格
就由年初的220元降至现在的50
元,降幅高达四倍之多。种种迹
象表明,平贝母仍有下降的空
间,这已是药界同仁的共识。
近日,笔者就平贝母反常走
势的原因在产区(主要是东北三
省)做了详尽、客观的调查,下
面对平贝母当前价格及走势进行
分析。
1 盲目扩种埋下祸根
平贝母为东北三省地道药材,
也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平贝
母与川贝母、浙贝母“三分天下”,
在国内外药材市场上有一定的知
名度。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
医药市场大多使用川贝母和浙贝
母,平贝母用量少,因而其地位平
庸,价格很低,不受药界的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药市
场突飞猛进,新药、特药、中成药
崛起,所需各类贝母数量直线上
升,尤其是川贝母、浙贝母用量逐
年上升,市场供不应求,供求缺口
较大,为此药厂、药店和医疗单位
就用平贝母替代。前些年用野生平
贝母替代,随着野生平贝母被无序
滥采滥挖,已尽枯竭。近些年便用
家种品替代,而且所需量不断上
升,从而拉升平贝母价格呈逐年上
升之势。进入21世纪后,平贝母
价格已上涨至50~60元,种植一公
顷平贝母可获纯利2.25~3万元,这
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相当于种
0.67hm2普通粮食作物的收入。在
利益的驱动下,平贝母主产区的黑
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广大农民,
不顾市场需求状况,一哄而上,盲
目发展种植,而且每年以30%的
种植速度递增,愈种愈多,愈演愈
烈,其势锐不可挡,一发不可收拾。
据笔者对东北三省平贝母主产区
黑龙江省的尚志、阿城、铁力等地;
吉林省的抚松、长白山、舒兰、通
化、安图等地;辽宁省的宽甸、清
源、新宾等产地调查显示,三个省
的近百个市县的2000多个乡镇、自
然村屯,几乎家家都种有平贝母,
种植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
67hm2,发展到2004年的约
13000hm2,为80年代的200倍。平
贝母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导致平
贝母产量扶摇直上。据估算,80年
代东北三省人工种植平贝母不足
150t,到了2004年产量增至15000t
左右。据了解,种植平贝母的药农
已突破单一农民的领域,逐步扩展
至林场工人、牧民、农场农工以及
城里的下岗工人、知识青年乃至城
里的闲散人员,甚至四川、浙江两
省种过平贝母的一些农民也来东
北三省租种土地种贝母,一起涌入
平贝母的种植天地。不但主产区的
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04.12.010
Vol.6,NO.12
Dec. 2004
R & I on TCM / 35
东北三省大干快上,就是次产区、
非产区的关内、关外也在发展平贝
母种植。与此同时,川贝母、浙贝
母原产地四川、浙江的主产区及次
产区也同时在大力发展川贝母和
浙贝母的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产
量连年增长。据报道,近3年这两
个省的贝母产量较20世纪90年代
增长约40%~50%左右,2003年川
贝母产量约300t,浙贝母产量约
700t。四川、浙江、东北三省以及
其它一些省份所产的贝母总量十
分可观,匡算应在16000~18000t左
右。市场不是无底洞,容量是有限
的,有限的市场空间,有限的产量,
才能激活市场购买力,价格才能在
一定时间里趋于稳定。但平贝母的
生产者却违背了市场经济这一定
律,产品没有永远的高价,也没有
永远的低价。笔者在产区看到不少
农民2年前用高价买的平贝母种
子,2004年出土正逢价走低谷,致
使血本无归。此情此景,让笔者想
起了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的一句话: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怨谁呢?
都是盲目扩种惹的祸。亡羊补
牢,犹为未晚,但愿这类违背市
场经济规律、埋下祸根的悲剧不
再重演。
2 二次起贝大量入市
从2004年平贝母市场所走过
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第一季度价格缓慢下滑,每月降
幅约在10~15元左右,二季度之
后,降速越来越快,到三季度之
后降幅逐渐增大。按正常情况,
平贝母产新时期应是每年的4~5
月份,6月份产新结束,但2004
年市场突然有了变化,起土上市
恰逢平贝母降价,为躲避市场风
险,少受损失,产区的大多数农
民采取了“非常”措施,即:减
少出土面积,只有30%的平贝母
出土上市出售,其余30%留做下
半年种栽。很多农民从2004年5
月至今,已近半年的时间,在等
待价格反弹,但事与愿违,市场
的走势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价格不但没有反弹,反而一
路下跌。农民一算帐,觉得照这
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价格越降越
低,市场难有回天之力,于是,大
多数农民便第二次从地里起土平
贝母,稍一晾晒马上抛向市场。
二次起贝上市产生了连锁反应,
其冲击波从黑龙江开始,逐渐波
及到吉林、辽宁,从而掀起二次
起贝风波,这一现象为历年所少
见。据业界人士分析,此次起土
的平贝母产量相当于2004年第
一 次 起 土 , 上 市 量 约 有
2000~3000t。大量平贝母以低价
售出(约20元上下),通过各种
渠道流入国内各大药市、药材公
司、药厂、药店和医疗单位;因
为市场原本就是库存爆满,再加
上平贝母二次大量入市,市场难
以招架,并使平贝母价格逐月下
降,一降再降,一泻千里,谁也
无力阻挡。
3 多种因素导致平贝母跌入谷底
从目前平贝母的市场走势我
们可以看出,平贝母价格已经跌入
谷底。据笔者调查分析,平贝母跌
入谷底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上
市量大。平贝第一次起土投入市场
的几千吨大货,消化不多,库存十
分充裕,而第二次起土的又有几千
吨货入市,犹如雪上加霜。据悉,
2003年涨价囤积大货的炒家,见
“市”不妙,也纷纷将手中的存货
抛出;川贝母、浙贝母产量增加,
市场销售受阻,价格一再下跌,也
加重了市场的压力。与此同时,
2002~2004年扩大种植面积的平贝
母,将在2005~2006年出土上市,
其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谓一波未
平,一波又起,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量一年高过一年。二是需求量缩
减。据市场调查分析,从国内市场
看,平贝母需求没有新的利好“因
素”,需求量不但没有放大,反而
缩减。2002~2003年乃至2004年
初,需用平贝母的用户已基本购足
用量,不会大量入市采购。虽然
2000多家药厂、药企GMP、GSP认
证通关,但因认证期间投入资金较
多,少者几千万,多者上亿元,目
前生产、备料资金较为紧张,进货
十分小心,采取用多少进多少的办
法,不肯大量储备;各级各类药商
均采取“买涨不买降”的观望态度,
不肯大货入手,只是小批量入手,
随入随出;一些庄家大户小心慎
重,多持观望态度,少人入手囤积。
Vol.6,NO.12
Dec. 2004
36 / R & I on TCM
从国际市场看,在广交会和几个省
举办的“药交会”上了解,2004年
外商对平贝母的需求不旺,订单不
多,而且数量不大;港商转口的订单
也在减少,一些外商代理商也多持
慎重观望态度,不肯购进货源。三是
库存消化慢。据对安徽亳州、河北安
国、哈尔滨三棵树、成都荷花池、山
东鄄城、河南禹州等几家药材市场
调查发现,这几家药市的库存均在
千吨左右,而每月售出不多,少有大
货走动,多为小批量与零星交易。据
部分药商分析,按目前平贝母的销
售速度和市场需求看,三年不进新
货,库存也难以消化殆尽。此外,目
前在农民和经纪人手中的平贝母也
有一定数量,他们将不时地抛向市
场,这对市场也有一定压力。
4 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平贝母跌入谷底已
成定局,短期难以跃出,因此价格
将进一步下滑,其低线应在35~40
元左右,如无利好因素及特殊需
求,价格将再下降至25~30元之
间,2004~2006年是平贝母市场的
低谷年。
三 七 市 畅 探 因
■ 李焕普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三七的
根。主产于云南文山、砚山、广南
以及广西靖西、那坡等地,以云南
文山产量最大,质量最佳。
1 三七的产销概况
近期三七各规格价格上升,现
80头售价110元(千克价,下同);
120头售价105元;200头售价105
元。市场走势顺畅。三七在2001年
7月份,100头售价为42~45元;120
头为38~42元;200头为36~40元。
三七价格在两年后翻了一番,在市
疲价滑的药材市场上,其可谓雨后
梨花无力展,喜得梅花傲严寒的一
花独秀品种。
1987年三七市场各规格平均
最高价达200多元;1988年新栽三
七产新上市,产量高达900t;1989
年产量高达1800t;1990年三七各
规格平均价格降到40元,一大批
高成本、销价低的七农破产。在破
产的苦痛中,七农和当地政府开始
探索三七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
1.1 脱离市场需求,盲目扩大
生产 三七1989年产量之所以高
达1800t,不是因为三七科学栽培
技术提高,单产量增加所致,而是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总产量增
加,使三七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
的市态下,造成了三七价格恶性竞
争。三七在低价位的恶性竞争中导
致价格大落。
1.2 三七生产缺乏现代科学栽
培技术 1984~1986年云南政府扶
持三七生产,为三七种植提供了专
项资金,采取了减免特产税、增加
贷款等项措施。在政府优惠政策的
支持下,农民一哄而上,盲目扩大
三七种植面积。这次三七低水平的
重复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推动的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的指导,只是低水平、低产量的盲
目扩大种植面积,其结果造成了三
七生产成本高、单产量低(总产量
较高)。因有些产品农残和重金属
严重超标,使三七出口受阻。三七
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产生了低水
平的价格竞争。
1.3 三七生产未形成产业化新
格局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三七的
生产仅限于配方用药和满足制药
企业原料需要,如云南白药、三七
伤药片、复方丹参片等产品生产的
原料需要。而这些传统产品在90年
代之后,缺乏现代科技创新,使这
些老产品落后于国际医药产品的
先进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
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