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冯广彬 ︵吉林
省柳河县孤山子镇腰岭子屯
1
3
5
3
1
2︶
平贝母的病虫鼠害防治
温
室
白
粉
虱
的
防
治
○高尚士 ︵沈阳青年大街
1
9
9号 沈阳园
林科研院
1
1
0
0
1
5︶
1 病害
平贝母病害对其产量影响非常大 ,
轻者影响当年产量 , 重者缺苗 、断条 ,甚
至全园毁灭 ,绝收。
1.1 锈病 危害贝母茎和叶 , 5
月份开始发病 ,首先在叶的背面和茎的
下部出现黄色圆形病斑 ,以后逐渐扩大 ,
并生成黄色粉末随风飘扬 ,落到其它贝
母植株上浸染发病 ,传播非常迅速 ,造成
早期倒秧 ,影响产量。防治方法:①春天
小满过后 ,把贝母病株及杂草清理干净;
②每年施“盖头粪”和无机化肥(磷 、钾
肥);③药剂防治:春天小苗展叶后喷施
15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 ,或用多菌灵 、托
布津 800倍液每 10天喷施 1次 , 可完全
控制锈病的发生。
1.2 菌核病 严重危害鳞茎 ,防
治不及时会造成绝收。受病害浸染的鳞
茎先是形成黑斑 , 逐渐发展至整个鳞茎
而全变为黑色 , 地下部分萎枯死亡。菌
核病发展迅速 ,今年病害面积 1m2 ,翌年就可发展到 2m2 ,病
区大 、小贝母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①采用有性繁殖 , 避免
种栽带土 、带菌 ,并进行轮作 , 1次起净;②栽种时 ,每 100kg
种子用多菌灵 1kg 拌种消毒;③每年春 、秋中耕时进行土壤
消毒 ,每平方米撒施硫酸铜 10g ,然后再中耕 ,使药剂与土壤
充分混合;以上两种药剂春 、秋交替使用;④发现病株连同
周围的土壤一起铲除 ,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通过对锈病 、菌核病的防治, 贝母的灰霉病 、黄腐病可
不治而愈。
2 虫 、鼠害
2.1 金针虫(姜虫)、蛴螬 均为地下害虫 ,咬食贝
母鳞茎。防治:可采用敌百虫 800倍液灌注。
2.2 地老虎(截虫) 夜间咬食贝母苗 , 一般 1只
地老虎 1夜能危害 3 ~ 10株。 防治:每 667m2 撒敌百虫粉
2kg ,或用敌百虫 800倍液喷洒。
2.3 蝼蛄 咬食贝母鳞茎 ,截断秧苗。 防治:将玉
米米查子蒸熟 ,按每 5kg 拌 50g敌百虫比例做成毒耳诱杀 ,也
可以用 700倍液敌百虫液灌注。
2.4 鼢鼠(瞎耗子) 食量很大 , 咬食贝母鳞茎 ,秋
季还有贮存贝母鳞茎的习性。每天早 、晚及阴雨天活动 ,怕
光 、怕风 ,听觉灵敏 ,洞道若有通风通光 ,便来堵洞。防治方
法:①利用其堵洞的习性 , 人工捕捉;②把鼠药放在大葱白
里 ,再把大葱放在洞里诱杀 ,效果很好。
2.5 鼠宴鼠(串地龙) 为食虫动物 ,但其在贝母床
内串洞 ,使贝母苗伤风而死。可在每天的早 、晚及阴天出来
挖洞时人工捕捉 ,或挖沟堵截。
白粉虱是温室常见害虫之一 ,
它体形小 , 不易发现 , 而且发生率
高 ,为害范围广。如不及时防治 ,
会为害多种花卉 , 使花卉生长不
良 ,甚至全株死亡。
1 特征与习性
白粉虱以成虫 、幼虫及卵固定
在植物叶片背面 ,刺吸植物汁液 ,
尤以嫩叶居多 , 致使叶片褪色 、变
黄 、凋萎直至干枯。白粉虱的排泄
物能引起煤污病 ,影响开花和观赏
效果。白粉虱有迁飞的特点 , 它又
是传播植物病毒的媒介 , 如串红 、
瓜叶 、五色梅 、杜鹃 、扶桑 、绣球花 、
三色堇及多浆植物等。
白粉虱成虫体黄白色 ,翅膜质
透明 , 体表有白色蜡质粉状覆盖
物 ,因而得名白粉虱。体小 ,易飞
跃 、不易捕捉。卵和幼虫基本上都
是椭圆形 , 约 0.5mm 大小 , 淡黄
色 ,透明 ,外表也具有白色蜡丝 ,卵经 1周后可孵化为幼虫。
白粉虱喜温暖 、不通风的环境 , 1年发生 10多代 ,繁殖
快 ,产卵量大 ,世代重叠严重 ,以各虫态在温室植物上越冬。
成虫喜群居在上部嫩叶背面上产卵 、取食为害;成虫于叶面
上栖息时 ,常常成双结对的分布。植株不断成长 ,成虫也不
断向上部嫩叶转移。植株最上部是成虫和刚产下的卵 , 继
之为即将孵化的棕黑色卵 ,再往下为初龄幼虫和二 、三龄幼
虫 ,最下部是“假蛹”以及已经羽化的蛹壳。一般每头雌虫
可产卵 100~ 200粒 ,卵经 6~ 8天孵化为幼虫 ,幼虫为害期
8~ 10天进入蛹期 ,蛹期约 7天羽化出成虫。
2 防治方法
2.1 园艺防治 清除大棚和温室周围杂草 ,以减少
虫源。
2.2 药剂防治 可用 80%敌敌畏 1∶2加水雾化熏
蒸 ,按每立方米 1m L原液 ,每隔 5~ 7天 1次 ,每次熏蒸时必
须紧闭门窗;亦可喷施 2.5%溴氰菊脂 2 000倍液 , 或 20%
速灭杀丁 2 000倍液 ,每亩 2kg , 每隔 6天喷施 1次 ,连续 2
~ 3次 ,均有良好效果。
2.3 物理防治 利用白粉虱对黄色的强烈趋性 ,可
在温室内悬挂或插黄色塑料板,并在板上涂粘油 ,使飞舞的
成虫自行粘在板上 ,起到良好的诱杀作用。
·41·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4年第 11期 ·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