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无忧花茸毒蛾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全 文 :修改稿收稿日期:1997-08-12
*本文执笔:王海明;1)3)4)5)单县林业局 , 2)6)菏泽地区林业局;承蒙赵合娥 、祁金山高工指导 ,谨此致谢。
无忧花茸毒蛾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刘贤铭1)王海明2)余庆华3)于平增4)周玉亭5)刘建军6)
  无忧花茸毒蛾 Dasychira horsf ieldi
Saunders属于鳞翅目毒蛾科 ,是山东近年新
发现(1990年 6月 ,单县)的一种杂食性食叶
害虫。该虫暴食性强 ,曾连续几年造成程度
不同的危害 ,给林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
为此 ,我们于 1991 ~ 1995年对该虫的生物学
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史
该虫在菏泽地区 1年发生 3代 ,以蛹越
冬 ,并有世代重叠现象 。越冬代成虫于翌年
4月中 、下旬羽化交尾 。第 1 代卵历期 20-
22天 ,幼虫 5月上旬孵化 ,历期 24-27 天 , 6
月上旬化蛹 ,蛹期 13-15 天 , 6月下旬成虫
羽化 。第 2代卵历期 9-11 天 ,幼虫历期 23
-24天 ,于 7月中旬至 8月上 、中旬为害 ,蛹
期 10-11天 ,成虫于 8 天中 、下旬羽化 。第
3代卵历期 9-10天 , 8月底 、9月初第 3代
幼虫开始危害 ,历期 34-35天 , 10 月中 、下
旬老熟幼虫常在屋檐 、墙角 、或叶背面陆续作
茧 3-6天后即化蛹越冬 。见表 1。
表 1 无忧花茸毒蛾年生活史
世代


月旬 1-3上中下
4
上中下
5
上中下
6
上中下
7
上中下
8
上中下
9
上中下
10
上中下
11-12
上中下
越冬代
(■)(■)(■) (■)(■)(■)
++
第 1代
· · ·· --- -  ■■■  + +  
第 2代
  · · ·  ---  ■ -  ■■   ++
第 3代(越冬代)
  · ·- ·  --- --- (■)(■) (■)(■)(■)
注:+成虫 ·卵 -幼虫 ■蛹 (■)越冬蛹
1.2 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晚间 19-22时羽化。初羽化
成虫首先爬向高处展翅 ,约半小时双翅变硬 ,
即可飞翔 。具趋光性 ,白天静伏于叶背面 、树
干或其它场所 ,晚间 19时后即觅偶 、交尾 、产
卵。交尾历时约 10 余小时 , 一生只交配 1
次 ,雌成虫产卵量一般为 300-500粒 ,最高
可达 910粒。卵呈单层块状排列 ,多产于叶
·17·
山东林业科技
1998年第 1期(总 114期)
背面或小枝 、树干上 。雄成虫交尾后第 2-3
天即死亡 ,雌成虫 2-3天产卵完毕 ,产卵后
即死亡 ,一般存活 6-7天 ,雌雄性比约为 1∶
1。
幼虫孵化后取食部分卵壳 ,然后群集于
叶背面取食叶肉部分 ,仅留下网状叶脉 ,受惊
扰时则吐丝下垂 。3 龄后逐渐转移分散。取
食时将叶片咬成缺刻状 。4 龄以后的幼虫食
量逐步增加 ,可将整个叶片全部吃光 ,仅剩叶
柄 ,老熟幼虫食量最大 ,占一生总食叶量的
85%。大龄幼虫遇到危险时 ,以第 4对腹足
和臀足支撑身体昂起 ,头部收缩 ,以胸部毒毛
相对作防御状 ,或立即收缩坠落 ,来摆脱天敌
的伤害 。幼虫蜕皮前吐少量白丝于叶面 ,使
身体易于固定 ,以顺利蜕皮。从 1993年的个
体饲养和 1994年的群体饲养结果看 ,老熟幼
虫大部分为 7龄 ,少数为 6龄 。幼虫老熟后
吐丝并杂以身体毒毛做一个网幕 ,然后在网
幕内做一个椭圆形薄茧化蛹。
1.3 食性与食叶量
饲养观察和野外观察表明 ,无忧花茸毒
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 ,除嗜食泡桐外 ,还取食
法桐 、臭椿 、刺槐 、杨树 、苹果等树木及棉花 、
玉米 、大豆等农作物 ,寄主范围有几十种植
物。
采取室内饲养观测和野外定点观测相结
合 ,饲养用的桐叶保持长期新鲜 ,做到每两天
换一次叶 ,每次换叶时 ,用米格纸丈量所食叶
面积 ,并作好记录。据饲养测定 ,平均每头幼
虫一生食叶量为 547cm 2 ,最多一头幼虫食叶
量为 656.2cm2 ,最少一头幼虫食叶量为 273.
5cm
2 。平均每片桐叶的面积为 254.4cm2 ,由
此可得出每头幼虫一生食叶量平均为 2.15
片桐叶。
2 发生危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无忧花茸毒蛾种群数量受到多种自然因
素的制约 ,其种群消长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
的关系。
2.1 与寄主的关系
寄主不同 ,性比不同 。一般来说 ,寄生在
泡桐上的雌雄性比高于寄生在榆树 、刺槐及
其它树种上的性比 。见表 2。
表 2 寄主与性比关系表 1994年
寄主 第 1代 第 2代 第 3代
泡桐 0.48 0.49 0.48
刺槐 0.39 0.41 0.41
榆树 0.41 0.43 0.43
  寄主不同 ,发育状况也不相同 。寄生在
其适生的寄主上的雌蛹重量较大 ,反之则小 。
据 1994年 6月第 1代蛹期调查 ,寄生在泡桐
上的雌蛹平均重为 342mg ,而寄生在刺槐上
的平均雌蛹重为 327mg ,寄生在榆树上的平
均雌蛹重为 318mg ,寄生在杨树上的只有
286mg 。
寄主不同 ,也影响存活率 。由于食物种
类质量的不同 ,造成虫体体质上的差别 ,进而
影响虫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2.2 气象因子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无忧花茸毒蛾影响最大 ,是
造成其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
2.2.1 冬季低温 冬季最大寒流温差是重
要的致死因素。据我们观察:1991 年 、1992
年冬季属正常年份 ,越冬蛹死亡率较低 ,1993
年 11月 16日降了一场雪 ,气温骤降 , 11月
下旬平均气温为-0.5℃,而 1991 、1992两年
的 11月旬平均气温为 6.2℃,因此造成越冬
蛹死亡率达 60%,使 1994年第 1 代虫口密
度低于往年。
2.2.2 夏季高温 高温对幼虫个体发育极
为不利 ,导致死亡率大幅度提高。如 1994年
夏末秋初 ,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 , 7 、8 月份
的月平均气温为 29.2℃、28.2℃,而 1992 、
1993 两年的 7 、8 月平均气温为 26.2℃、
25.2℃,对第 2代发育影响较大 ,大部分幼虫
没有发育成熟 ,而从树上掉下来 ,即使有一部
·18·
分化蛹的 ,发育也不正常 ,蛹重比 1993年同
期减轻 20%,且孵化率大大低于 1993 年。
这是造成 1994年第三代虫口密度低的一个
重要原因 。
2.2.3 夏季的大气湿度及降雨 在成虫羽
化 、交尾 、孵化 、初孵幼虫扩散定居的月份 ,尤
其是 7-8月的高湿天气及 8月中 、下旬的暴
雨对第 2代 、第 3 代影响巨大 。过于干旱对
其卵的孵化很不利 ,正常偏旱有利于种群增
长。高湿多雨不利于种群增长 ,高湿可以降
低卵的孵化率 ,降雨可以造成成虫 、初孵幼虫
的机械死亡 ,高湿多雨还可以引起菌病的流
行。第 2代发生期间 ,正常年份的降雨量为
290mm ,相对湿度 70%,当降雨达到 350mm
(相对湿度达 75%)以上时 ,即对茸毒蛾种群
产生明显影响 ,当降雨量超过 400mm(相对
湿度达 80%)时 , 则产生巨大的影响。幼虫
孵化盛期时 ,大风大雨是压低虫口密度的一
个重要因素 ,特别幼虫初孵期连降暴雨 ,可以
造成大量幼虫死亡 ,如 1994 年第 1 代 、第 2
代幼虫孵化盛期 ,气象因素相对正常 ,虫口密
度相对较高 ,第 3代幼虫孵化盛期时 ,8月 19
日 、8 月 25日的两场暴雨 ,虫口密度下降了
70%。
2.3 天敌的影响
该虫的主要天敌有鸟类 、昆虫 、真菌及病
毒。以鸟类 、病毒作用最大。
2.3.1 鸟类 主要有灰喜鹊 、灰椋鸟 、大山
雀 、啄木鸟 、戴胜 、麻雀等 ,主要啄食蛹 ,特别
是越冬蛹 。据 1994年 3月在孝半庄乡调查 ,
在屋檐内的越冬蛹被鸟啄食率达 70%,个别
地方如场院 、偏僻院落的鸟啄食率高达
100%。
2.3.2 天敌昆虫  已发现的有姬蜂(未定
名),对越冬蛹的寄生率达 8.5%,还有螳螂
等。
2.3.3 菌类及病毒 现已发现的白僵菌及
核形多角体病毒 ,主要寄生初龄幼虫 ,寄生率
随着夏季的湿度及降雨而变化 ,在高湿多雨
年份对压低虫口密度起决定性作用 。
2.4 其它因子的影响
人为活动对茸毒蛾种群有着很大影响 ,
由于茸毒蛾主要在植物叶背面结茧化蛹 ,随
着庄稼的收割 ,秸杆被当作烧柴烧掉或用作
饲料粉碎 ,蛹随之消毁 ,从而大大降低下一代
的虫口密度或下一年的越冬基数。
3 预测预报研究
准确掌握无忧花茸毒蛾的发生时机 ,是
适时开展有效防治的前提 ,对于其发生时期
的预测 ,我们主要研究了发育进度预测法(期
距法)、基准曲线推移法。
发生期测报的总原则是:以正常年份的
发生期 、历期为基础 ,以主导因子进行修正。
3.1 发育进度预测法
发育进度预测法关键在于获得各世代各
虫态准确的历期资料 ,即可根据防治的需要
建立多种预测式。目前对茸毒蛾的防治方法
主要是幼虫孵化盛期打孔注射内吸剂防治 、
喷雾防治及蛹期人工防治 。因此在历期资料
的研究中 ,我们主要研究了各世代卵 、幼虫 、
蛹的历期观察 。历期资料的获得均采取室内
饲养观测和野外定点观测相结合 。5年的观
测结果是:第 1代卵历期平均为 21.2天 、标
准差 0.83 ,第 1代幼虫平均历期为 25.6天 、
标准差 1.78 ,第 1代蛹平均历期为 14.4天 、
标准差 1.78;第 2代卵平均历期为 10天 、标
准差 1.41 ,第 2代幼虫平均历期为 23.6天 ,
标准差 1.9 ,第 2 代蛹平均历期为 10.4天 、
标准差为 1.09;第 3 代卵平均历期为 9.4
天 、标准差为 1.09 ,第 3代幼虫平均历期为
34.6天 、标准差 1.09。
在发生期预测中主要预测出 1 、2 、3代幼
虫孵化盛期和 1 、2代幼虫化蛹盛期 。根据生
产需要目前共建立 5个发生期预测式。即:
第 1代幼虫孵化盛期=越冬成虫产卵盛
·19·
期+第 1代卵历期±标准差=越冬成虫产卵
盛期+21.2天±0.83天 。
第 1代幼虫化蛹盛期=第 1代幼虫孵化
盛期+第 1代幼虫历期±标准差=第 1代幼
虫孵化盛期+25.6天±1.78天。
第 2代幼虫孵化盛期=第 1代成虫产卵
盛期+第 2代卵历期±标准差=第 1代成虫
产卵盛期+10天±1.41天。
第 2代幼虫化蛹盛期=第 2代幼虫孵化
盛期+第 2代幼虫历期±标准差=第 2代幼
虫孵化盛期+23.6天±1.9天 。
第 3代幼虫孵化盛期=第 2代成虫产卵
盛期+第 3代卵历期±标准差=第 2代成虫
产卵盛期+9.4天±1.09天。
其中标准差的加减 ,应根据温湿度对昆
虫发育的相关性大小 ,当年气象预报与资料
积累年份的平均温湿度相比较 ,进行修正。
3.2 基准曲线推移法
将系统调查所得到的发育进度数值落在
座标图上 ,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 , 即基准曲
线 ,以预报虫态发育历期最小值移动曲线上
端 ,以其最大值移动曲线下端 ,即可得到预报
基准曲线图
虫态的发育进度曲线。见图。
运用此法也必须进行气象修正 ,调查量
必须足够大 ,以保证基准曲线准确 。
龙爪槐的高枝嫁接技术
1.嫁接时间:在春季顶芽刚刚萌动时进行。
2.采集接穗:选择龙爪槐上 1年生充实的枝条作接穗 ,采条后立即蜡封。嫁接时 , 将枝条剪成 5 ~ 7cm 长
的接穗 ,每个接穗要有腋芽 2 个以上 , 顶端蜡封。
3.砧木苗:选择生长健壮 , 干形良好 , 分枝均匀的实生国槐苗作砧木苗;国槐截干高度可根据需要和国槐
自身条件而定;选择 4 ~ 6 个不同方位的 2 ~ 3 年生的侧枝作嫁接枝 ,其与主干向上的夹角约 30 ~ 45 度 ,截留
长度以 15 ~ 20cm 为宜。
4.嫁接方法:用切接刀在接穗的基部削出大小相同的二个对称斜面 , 长约 2cm。在短截嫁接枝的截面上
沿中央自上而下深切 ,约长 2.5cm 左右;然后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切口 , 将接穗外侧的形成层和砧木一侧
的形成层对齐 ,进行常规绑扎。最后 , 用一个小塑料袋将接穗和切接口一起套住 , 待接穗上长出新梢后再去
除。
5.嫁接后的管理:嫁接成活者要全部抹去嫁接枝芽 , 不成活者可抹去部分弱芽 , 留 2~ 3 个壮芽 , 以备夏
季嫁接。成活者 , 25 天后解除绑扎条。待接穗上的萌芽枝长到 20 ~ 30cm 长时剪枝 ,保留长度均为 8 ~ 10cm ,
剪枝后每条枝上又可萌发出 3 ~ 4条新枝 , 待长到 20~ 30cm 长时再次剪枝 , 可再长出 3 ~ 4 条新枝 , 这样一个
萌芽条经 2 次剪枝可长出 6~ 8 条枝 , 整棵砧木苗上可长出 24~ 32 条龙爪槐新枝。此时间进行树势调正和绳
拉调枝 ,使其树冠均匀 、圆满 ,当年可长成 60 ~ 80cm 的冠幅 , 秋 、冬季即可出圃移栽。
济南市苗圃 李建东
淄博市林业局 李振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