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水稻科学了份 ine s e 说 R i倪 反云) 4 ( 1 、 , 33一 37 , 199《)
“ 疵粒野稻 ” 拉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 *
卢水 根 王 国 昌 `华南农 业大学 , 广州 5l( o6 4 2 )
帼
春万吴
A R e v is i o n o n t h e S e ie n t if i e a n d C h in e s e N a m e o f t h e
V e r r u e o s e W il d R i
e e I n d i g e n o u s t o C h in a
从飞二W a xl e h t , n . L [丁Y o rzg g e x z , a n d W A N G G 、 l o e l l a n g
( .(S , u t人以 i ,、 , 月 g ,忙 u l九` ar l 乙加 i : ,`, 辉 i包 (子,故权月之 h o u 5 11 )6 4 2 )
Ab s t r a e t : ,i l z e m ( ) r p h o lo g王e a l e l l a r a e t e r一s t ie s ( )b s e r v e d b y S EM (一,1 t ll e s u r fa e e o f 之h o le m l l l a
a xl d p a le a a r e a 、 , 。 11、 ) w s : T h e h i llf ( ) r m e d t u b e r e le s o f C h一n e s e v e r l lt e o s e w 一id r l e e klr )认 d e [l s e ly
s in l i la r t o g r a n ud a t e d w l ld r ie e w h z le th o s e o f the
v e r r u e ( ) s 、 · 叭一 11d r l e e 。` u t s i d e C h in a 一5 o Pa r s e ly
`
T he g l
o e h id o f C h i n嘿 v e r r cu o s e w l ld 丫元e e 15 C ul v l a w 卜 s h a Pe d ; A r 〔、 un d th e 只It、 e h定d th e s 龟lie a
t u b e r e le s w l l , e h l1a v’e g lo s s y 二,一 s h a p ed t o p s a r e 阳 l〕i lla e . T h e g } o e h id o f 即一 a rl u la r e d a n d
v e汀 u e o s e w l l d r l e e o u t s zd e C h l n a r s r o s t r if ( 〕r n l a n d t h e s l l r e a t t xl〕e r e le t a k e s a f t e r a v 川e a :飞i e
t o p e o v e r e d b冬· a s t a r 一 e a P . It 15 o b v 飞o u s l y th a t C h i t l e s e v e r l似 e o s e 从
一
I ld r ie e 25 d i ff e r e
,
I t f r (
, r l l
h o t h t h e 刃 a l l u la t e d a n d v e r r u e ( , s e w i ld r ie e , I n a d ( ll t l o n , t h e g e o gT a p h l e d , s t r , b u t l o : , , 5 d if f e r e 们 t
t t一0
. ’
f h c r e f 〔 z: e
.
C h i ; l e s e v e r z
一、一e o s e w ild r l e e 15 a n e w s 一 b s p c e l e s , r
.
e
.
r) ) :vz
a 脚 (协笔嵘附 ( 2 0 1] . e t
M o r
.
) B币 1 . s u b s p 细秘 (r 一打勿衍 W . C . W u e t Y G L u , G C 从怡 n g
K e y w o r d s : 口矛) 之a 州哪痴” 厅 s u bs p . 版 b仑祥老,如舰 : ( ) . ” , f洲 , ilI 朋 s u比 p . , , ,州 f朋 ,, ` ,: (〕 . ; , `哭 r如 刀 a
s u
sb P g ar
儿之艺la 故厂 S生l ie a t u b e r e le ; G lo e h ld ; S P ik e le t
提 要 : 中国 “ 疵粒野稻 ” 的小穗近等长 于颗粒野稻 , 而短于疵粒野稻 。 内外样 〔谷壳 ) 表
面电镜扫描形态是 : 中国 “ 统粒野稻 ” 的山形瘤状突起分作较密 . 与颗粒野稻近似 , 俱吮粒野稻
则分布较疏 。 中国 “ 疵粒野稻 “ 的钩毛 多为弯锥形 : 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乳头状 顶端圆而光
滑 拢粒野稻和颗粒野稻的钩毛为雀嘴形 ; 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火山顶状 , 项端具星状冠 。 以
上述形态为主要依据 , 中国 “ 庞粒野稻 ” 与颗粒野稻和疵粒野稻均有明显区 别 ; 在地理分布方面
也与上二亚种不同 。 所以 , 现将中 国 ’ “ 优粒野稻 , ’ 另立一新亚种 , 为瘤粒野稻 凸:vz a 川ey 御撇
( 2 0 ] 1
.
e t M o
r
.
) B a
zl l
一
s : : b s p r u b e辉材 al at W C . W u e t Y
.
G
.
L u
.
G C
.
W a
n g
关键词 : 瘤粒野稻 ; 优粒野稻 : 颗粒野稻 ; 硅质突起: 钩毛 : 小穗
据1洲 9年丁颖川记载 , ` ,O
~
” 祝箩瓜 n a
B ia n
. 于 19 32和 19 3 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
在海南岛南山岭下及小抱扛田边发现 : 正宗
`
M as an
’
iIL en
, 刊 94( )一 1 9 4 1年在海南岛崖
县三亚和万宁有发现 ;
发现 ” 。 f 颖并将 _ L述 。
台湾省在1 9 2 6年也有
)
. 观 e\ 沂川 an B ia ” 的
19 8 9年 5 月 g LI 收到 R e c e iv e d M a y g , 19 8 9
中国水稻科学 第 4卷 ( 199 0)
中名命为疵粒野生稻。 1 9 59年耿以礼等 ! ’ ` ]
也 以 野稻口 2犯口 观ye 规 an B ai l . 记 载。
1 9 7 3年广西植 物研 究所 ` 4 ) 以 野 稻 O撰 a
观`之,℃痴撇 (2 0 11. e t M o r . ) B a i l l . s u b s p .
g 尹视 n u al 勿 (N e e s e t A r n . ) T a t e o k a 列 入
《广西植物名录 》 中。 1 9 7 5年 J’ 一东农林学院
农学系 ! ” }又以疵粒野生稻 0 . m ey ha 撇 记
载。 197 6年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 7 ] 也以
《广西植物名录》 同样的名称记载 。 19 77年
《海南植物志》 1 2 ’ 又定为 0 . ” 2` ,℃ alr 二
B a i l l
. 。
19 8 0年吴万春 l ” ]以中国 “ 疵粒野
稻 ” 的小穗长度为根据也 认 为应定 为 0 .
卿ey 瘾 ” a s u b s p . g ar n u al 勿 。 但 19 8 3年 *I
绍楷 、 熊振民 [ ” ]和 19 8 6年出版的《中国稻作
学 》 ! 6 1以及 1 9 76、 19 8 5年 C h a n g l ’ “ , ’ “ { 都
仍用 a m恻糊呱 可见 , 至今观点尚有分
歧 , 将再作订正 。
粒野稻 (共 8 份 , 按产地其中印度 4 份 、 斯
里兰卡 2 份 、 缅甸 1份 、 泰国 1份 ) 和中国
*. 疵粒野稻” (共 7 份 , 按产地其中海南岛 6
份 、 云南省 l 份 ) 的小穗标本为材料 。 在体
视显微镜 一下测量小穗长度; 在扫描电镜下观
察成熟花的内外程表面的形态 , 并拍照
结果与分析
(一 ) 小穗长度
材料和方法
以疵粒野稻 ( 3 份 , 产于加里曼丹 ) 、 颗
前人研究结果是 : 中国 “ `扰粒野稻 “ 的
小穗长为 4 . 5一 7 . ()毫米 1 3 J、 6 一 7毫米 ,川 、
5 一 7毫米 } 2 { 本文所取中国 . `优粒野稻”
几份材料和印度等地的颗粒野稻的几份材料
的小穗长度均未超过 7 它米 (表 1 礼而疚粒
野稻 (加里曼丹 ) 的小穗长为7 . 0一 8 . 2毫米
(表 1 卜
(二 ) 内外样表面电镜扫描的形态
对上述 18 份材料成熟花内外释表面进行
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 , 各材料内外拌表面
的瘤状突起均呈 、 ·山形 ” ! 5 ! , 实际 上此山形
表 1 中国 “ 疵粒野稻 ” 和颗粒野稻 、 戎粒野稻小穗长度的比较
T a b le 1
.
C
o
m p
a r io o n o f th e s p i k e le t le n只t h o f C h i n e s e v e r r 、一e o 场e 、 、 xld r l e e g r a n u la t e d w i ld r l e e : * 一l d
v e r r t ze ( ) s e w l ld r l e e
种 名 产 地 调 杏 份数 小穗长 )变(n 飞n l )
S P
e e i e s P la e e o f o r i g i r l 1 rl v e 之; t z绮之I t一v e S p l k e le t
下1 [ zr l l b e r le n琳 h (n lm )
中国 “ 优粒野稻 ’ 中国海南省 f 3 5 . 4一 6 . ()
C h z n e s e v e r r t l e ( ) s e H a l n a l l P r ( ) v 一n e e
w l ld r ie e o f C h l一l a
中国 “洗粒野稻 ” 中国云南省 1 5 7
C h i n e s e v e r r u e o s e Y u n n a n l
〕 r o v in e e
w i ld r i e e o f C h z n a
颗粒野稻 印 度 I 写. 8一 6 . 5
G r a n u la t e d w z ld r l e e I n d z a }
颗粒野稻 斯里兰卡 2 5 . 2 一 6 . ()
G r a n u la t e d w i ld r ie e S r l L a n k a
颗粒野稻 泰 国 l 几, 2
G r a n u la t e d w i ld r z e e T h a il a n d
颗粒野稻 缅 甸 l } 5()
G r a n u l a t e d w ild r l e e B u r m a
疵粒野稻 加里曼丹 3 丁 ( )一 8 . 2
V e r r u e o s e w l ld r ie e B o r n e o
中国 .’ 优粒野稻 ” 拉 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
表 2 中国 “ 瘾粒野稻 ” 和颗粒野稻 、 晓粒野稻 内外俘表面电镜扫描形态的区别
T a b l e 2
.
T be
l n o r hP
o lo g ie a l d if f e帕 n e e s 加 th e s u r f a e e ( , f le l , I n 一a 。 八d p a le a o b s e r v e d b y S EM a nr 〕` n g
C h in e s c v e r r u e o s e w ild 优 e , 盯a 一l u l a t e d w ild r l e e a n d v e ,一 1一 、 z e o s e w l l d z一 e e
形 态 特 征 中国 “ 疵粒野稻” 优 粒 野 稻 颗 粒 野 稻
M 、 、r p h o l o g ie a l C h in e s e v e r r u e o s e V e r r u e o s e w i ld G r a n u la t e d
e h a份心 t e r 勺s t J亡 s w i记 r ie e 不】C e w z M r ie e
山形瘤状突起的密度 较密 , 观察份数 6 , 较疏 , 观察份数 3 . 较密 , 观察份数 1 .
(粒数 /山m Z ) 平均 1 16 ( 1 1( )一 12 4 〕 平均8 6 ` 8:子一 9 1 ) 1 14
D
e既扭飞丫 。 f th e R a山e r d e n s e , R a t h e r s P a r s e , R a t h e r d e n s e ,
h i l l f o r 介飞ed t u be r e le 。】抬 ( 丫丫a t iO ll a l o b s e r v a t 一o n a l 钓l飞 e r v a t i ( ) n a l
(N u m l〕e r s o f 竹 t l m be 犷 6
,
a v e r a罗 n u m b e r 3 , a v e r a g e n u m be r l , 1 14
厂a i一、 / m m Z ) 11 6 ( 夏10一 1 2 4 、 86 ( 8 3一 9 1 )
钩毛的形状 弯锥形 、 图2、 5) 雀嘴形 《图3 . 6 雀嘴形 (图 4 , 7 )
S h a p e o f 9 1( ) e h l d C u l
·
v 一a w l一 s h a P e d R 一) s t r 一f ( ) r zl l R o s t r ifo r m
( F ig Z
,
5 ) (F 】只
.
3
.
6 ) (F I只. 4 . 7 )
硅 质突起的形态 乳头状 、 顶端圆而光 火山顶状 、 顶端具吊 火山「贞状 , 顶端 具
S h a 弄祀 (一f s , lic a 滑 ( 图 2、 5 、 状冠 ( I冬} 3 , 6 ) 与愁状冠 (图 4 , 7 )
t u b e r e le P a P l lla e
,
r o t一n d e d V o le a n z c t o P V o l e a n 一e t ( ) P
a n d la e V与5 0士飞 t h e w 一th s t a l e a l〕 w 钮t h s t a r 一 e a P
t一) p (F砚9
.
2
,
5 ) (F 19 3
,
6 ) (F
l g
.
4
,
7 )
瘤状突起 ( 图 1 ) 是由中央一钩毛 I “ , ! 和周
围许多排列不规则 、 大小不一的硅质突起所
组成。 经观察发现 , 在山形瘤状突起密度方
面 , 中国 ` ’ 疵粒野稻 . ’ 与颗粒野稻相近似 ,
但较疵粒野稻为密 在山形瘤状突起的形态
方面 , 优粒野稻与颗粒野稻相似 , 但此二亚
种与中国 ’ ` 疵粒野稻” 则差异较人。 具体区
别如表 2
讨 论
瘤 粒 野稻 ( 中国 “ 几 粒野稻 ” ) 的山 形 瘤 状 哭起
( 11 ) 又 3 5 ( )
T h e h i l l s h a P e d t u l〕e r e le ( ) f t u b e r e u la t e \ v 一ld
r l e e ( C h in e s e v e r r 、 le ( ) s e w l ld r l e c ) ( 玉I ) 义 3 5 (}
在传统分类学主要是依据小穗的长度来
区 分颗粒野稻和优粒野稻的 , 中国 “ 疵粒野
稻 ” 的小穗长为4 . 5 一 7 . 0毫米 , 与颗粒野稻相
近 。通过电镜扫描比较观察 , 在释表面形态方
面发现 : 中国 . `疵粒野稻” 的山形瘤状突起的
密度和颗粒野稻是同一类型的 , 平均为114 一
1 16 / m m
“ , 而统粒野稻平均为86,/ 11七 11” 。 但
颗粒野稻和疵粒野稻的钩毛相似 , 均为雀嘴
形 : 硅质突起也相似 , 均为火山顶状 , 顶端
具星状冠 而奇特的是中国 . ’疵粒野稻 ` . 与
L二亚种则差异较大 , 其钩毛 为弯锥形 , 硅
质突起为乳头状 , 顶端圆而光滑 中国 “ 优
粒野稻 ’ 与印度等地的上 一亚种在地理分布
上也不同。 因止匕 应定为 一新亚种
瘤 末: 野乖, 新亚种
O r y z a m e y e
r ia门 a f Z ( ) l ] e t M o r
.
) B a 一11
.
su bs p
.
ut b e cr u al at W C
.
W
u e t Y
.
G L
u
·
G
.
C
.
W a
r飞只 , 11; ) v s t 一b s P .
D
一f f e r t a s u b s P
.
m e y e arl n a S P
l e u l is s
一
7 m n l
1
( ) n g i s : r n ( 一11 t l n l o r p h l s v e r z
一
u e l s d e n s 一s ,
g
图iF
中国 ’ 优粒野稻 ` ’ 拉丁学名和中名的 1卜 l 3 7
1 1 6m mZ ;n u e i,飞a t l e h a e t一s e : I r y一s u b u la r l。 :
s il ie e i s P r o e e s s l b u s P a P一l! I f () r r n 一b u s
,
a d a P l e e s
I o t u n d a t i s e t n lt记 15 -
H a i n a n : L e d o n g b a o y ( ) u z h e n
,
1 96 3
.
1 1
.
1
.
W u W a n e h u n 4 1:3 18 【1 、 y P e 一n H e r b . S 〔) t l t h
Ch in a A g r i e t zlt u 一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 S C A U ) 1 ;
Y a
x
ia n n a
n s h a
n
,
196 3
.
1 0
.
28
,
W u W
a n e h u n
4 () 956 : L e d o n g e h o n g p ( ) n a n lo u s h a l l
,
196 3
.
10
28
,
F a e t f i
n d i n g m i s s i o n o f w l ld r ie e 185 ;
L e d o r飞9 b a o y o u z h e n f a n b a o s h a n , 1 96 3
.
1 1
.
1
,
F a e t f j n d x n g r n x s s 一o n o t 认 il d ,一 i e e 1 92二 Y a x ia n
f a
n g e a i
: l a n d a o
,
1 9 62
,
L u
( )
J访 l , t -
S
,
n
.
参 考 文 献
Y u n n a n : S l l n a o 196峨, 1 () . 1 5
8 1
.
F a e t f i n g i n g
m l s s i o n o f w il d r ie e
本业种与原亚种优粒野稻、 0 . 观娜撇 an
su bs p
. 阴` , }初刀动 的七要区别是 . 小穗较
短 , 为 5 一 7 毫米 ; 内外俘表面上的山形瘤
状突起较密 , 平均为116 / im n “ ; 电镜 扫描
内外砰表面的钩毛 为弯锥形 ; 硅质突起为乳
头状 . 其顶端圆而光滑 , 相反地 , 原亚种小
穗较长 , 为7 . 0一 8 . 2毫米; 内外释表面上的
山形瘤状突起较疏 , 平均为86/ m m “ ; 电镜
扫描内外样表面的钩毛为雀嘴形 ; 硅质突起
为火山顶状 , 其顶端具星状冠 。
海南 : 乐东抱由镇 , 1 963 年 1 月 1 日,
吴万春4 13 18 。模式标本: 存于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标本室 、 : 崖县南山 , 1 9 63年 10月28 日 ,
吴万春409 5 6: 乐东冲坡南甫山 , 1 9 6 3年 10月
28日 , 野生稻调查队 1 85 ; 乐东抱由镇番抱山 ,
19 63年 1 1月 1 日 , 野生稻调查队1 9 2; 崖县方
才南岛 , 1 9 62年 , 罗家馏 , 无 一号。
云南: 思茅 , 19 6 4年 10 月 1 5 「l , 野生稻
调 查队 , 81
。
1 丁颖韬作 沦义选集编辑组 , 19 8 3 . 中国稻作之起
源 , 农 业出版社, 第1 9贞
〔 2 」 J 一 东省杭物研究所 , 1 9 7了. 海南植物志 . 第四卷.
科学 出版社 . 第3 9 5 贡
[ 3 1 厂 尔农 休学院农学系 . 19 7 5 . 我国野生稻的种类
及其地理分 石J , 遗传 学报 忿 : :41 一 3 5
[ 4
」
)
` 西植物研 究所 , l q 7 3 . 厂一西植物名录 , 第三册 ,
第 1 5 9叮乏
L S 〕 王象坤 , 1 98 6 . 云南稻种资源综合研究和利用 :
X
. 云 南光壳陆稻与统粒野生稻和 普通野生 稻谷
粒的电镜比较研究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2 : 1 3一 ~
1 4
t 6 中国农科院等 , 19 8 6 . 中国稻作学 , 农业出版社 .
第 J :〕臾
! 7 」 中国科学院北 京植物研究所等 . 1 9 7 6 . 中国 高等
植物图 鉴 . 第五册 , 科爹出版社 . 第4 4页
〔 8 ] 吴力春. 19川 : 对中国野生 稻命名的浅 见 . 华南
农学院学报 1 12 8 一 13 2
〔9 ) 阂绍楷 、 熊振 民 , 1昭 3 . 水稻遗传和品种改良 ,
浙社 科学技 术出版社 , 第 6 贝
[ 10] 徐是雄 、 徐雪宾等 , 19 8 3 . 稻 的形态与解剖 . 农业
出 )饭日 . 第巧负
月 I J 耿以 礼 等 , 19 5 9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一 禾本科 ,
科学出版社 . 第 6 29 觅
〔] 2 1 C h a n g 了’ 丁, . 19 7 6 . R 一e e 一xl E v o l u t l o n o f
C r o p P la n t s (e d s 、m m o ,记 5 N W ) 9 8一 l`14 ,
L ( ) r、 g l n a C l o t , P L t d
.
,
l o n d o n
〔! 3 } C 11 a l飞9 1 ’ T , 19 8 5 . C r o P H l s t o r y a n d G e n e t i r
C o n s e r v a t , 0 11一 R , e e : A C a s e S t ud y , 人。。 la f
口厂 R ` 5` a ,丈火 5 0 ( 3 、
[ 1 4〕 R o sc h e v i e z R J , 1 9 3 1
. 八 C o 一l t r i b t一t l o n t o t h e
K n o w le d g e o f R ie e
.
ltB l 八妒乙 OB t . G召刀已
尸乙 B耀 e从 27 : 4
[1 5 ) T a t e o k a l
’ ,
19 6 2
.
T a x o n o m z e S t u d ie s o f
O ” 忆 ( 2 11 . S e v e r a l S P e e l e s C o m P le x e s , B o乙
对略 界 ,触 ,)I 75 : 4 5 5一 4 6 1
谢辞: 本文蒙徐雪宾副教授审阅, 国外
优粒野稻和颗粒野稻的小穗材料为国际水稻
研究所国际水稻种质中心 D . A . V a gu h a n
博士提供 , 谨此致谢 !比朴日fh卜份肠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