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衡水湖外来植物黄顶菊种群年龄结构分析研究



全 文 :图 1 不同生境黄顶菊年龄结构
试 验 研 究
衡水湖外来植物黄顶菊种群年龄结构分析研究
摘要: 从生态学角度对衡水湖周边地区的路边荒地、 林
缘、 村落庭院、 田缘、 柽柳林下 5 种不同生境黄顶菊的生长
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壤土及一次性破坏的裸地
是黄顶菊入侵的最佳领地; 不同生境年龄结构也不同, 多为
稳定型, 只有柽柳林下为高龄少, 低龄多的增长型。
关键词: 衡水湖; 黄顶菊; 生境; 种群年龄结构
黄顶菊为菊科堆心菊族喜光、嗜盐、耐碱、耐干旱、生
长迅速、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具有相当强的入侵性[1],已侵
入到农田、树林等地。首先发现于河北省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衡水湖,现在河北、河南等地已大面积扩散。为了更好
地控制黄顶菊,减少其危害程度,需要了解其生境类型及特
点、种群年龄结构等生态特点,以图了解黄顶菊扩展的原
因,这对黄顶菊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调查。本研究在河北省国家湿地保护区 -衡水湖
进行。在充分踏查的基础上,从 2006年的 5月至 2007年的
10月在路边荒地、林缘、村落庭院、田缘、柽柳林下等不
同生境进行了长期定位调查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作
为调查样地,分别划定了 2 m ×20 m样地 10块,采用相
邻格子法,每一块样地划分成 1 m×1 m小样方。样地调查
包括:①生境调查:生境类型、土壤及人为干扰强度;②不
同生境中黄顶菊生态型③黄顶菊所在种群的年龄结构。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统计每个样地内各年龄级黄顶菊总株数,以年龄极为
横坐标,以同年龄株数为纵坐标用 Excel绘图。将黄顶菊的
发育阶段大致分为:幼年期(0 ~ 1 个月)、青年期(1 ~ 2 个
月)、成熟期(3 ~ 4个月)和衰老期(5 ~ 6个月)。
1.2.2 在每个样地取多个 1m×1 m样方,对黄顶菊求单株
总生物量以及根、茎、叶、花果的含量及其生殖配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顶菊的生境类型。根据大面积的踏查,依据黄顶菊
的生长特点可将黄顶菊的生境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路边荒地、林缘、村落庭院、田缘、柽柳林下。
2.2 不同生境中黄顶菊生长发育特点。由于不同生境中土壤孔
隙度、紧实度等结构均不同,黄顶菊生态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由表 1知,路边荒地和村落庭院长势相似,虽土壤贫
瘠、质地也不同,但都可得到较充足光照,植株相对较大,
株高、冠幅也较大,说明黄顶菊对耐贫瘠的能力特别强。林
缘和柽柳林下土壤水分较多,光照较弱,造成林缘生境的黄
顶菊个体相对较高,但其冠幅小于路边荒地和村落庭院生
境,而大于柽柳林下生境,主根较细。在以上不同生境类型
中,黄顶菊均表现出其复伞形花序周围至少保持 2 ~ 4片嫩
叶,以保证种子的发育。黄顶菊属浅根系,不同生境的主根
长度一般不超过 25 cm。
2.3 黄顶菊所在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
群内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占整体总数
的百分比结构,它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种群的未来发
展有重要影响[2]。若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越多,种群
的增长率会越高。种群增长率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这一种群
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越复杂,种群适应能力越强。通过黄
顶菊年龄结构的测定,可为探索黄顶菊种群入侵行为提供依
据,也可直接看出黄顶菊种群在环境筛选中取得的成果。由
于生境类型及分布状态的不同,且黄顶菊为草本植物,根据
株高和冠幅不同的特点所采样方大小亦不相同,图 1是经多
次调查后平均按 1 m2的面积折算得出。
2.3.1 柽柳林黄顶菊的年
龄结构分析。从图 1 中可
见,柽柳生境下入侵种群
年龄结构较小,在青年时
期有最大值,在老年时期
基本为零。黄顶菊在柽柳
生境下呈随机点状分布,
由于阳光相对不足,并有大量杂草,黄顶菊的密度小,植株
矮小,冠幅小分支少,根系多为须根。是所研究样地中生长
不良的样地类型,在该样地中的黄顶菊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2.3.2 林缘生境黄顶菊的年龄结构分析。在林缘生境下青、
中、老年相差不大,因为林缘土壤水分充分、阳光充足,所
以生长相对旺盛,一旦萌发迅速生长成群落,占据生境排挤
其他物种,成为单优群落。由于种子没有休眠期或休眠期很
短,老年植株落下的种子遇到水分充足的土壤很快萌发成长
(种子在萌发期水分为限制因素)。在该样地中的黄顶菊种群
为衰退型种群。
2.3.3 村落庭院黄顶菊的年龄结构分析。村落庭院中的生长
趋势为:老年和中年的居多,青年较少,幼年也较多,与人
的活动有很大关系,如人为的拔除等有关,致使该生境呈稳
定型种群。
2.3.4 田缘黄顶菊的年龄结构分析。田缘生境以中青年为
表 1 不同生境黄顶菊的生态型
路边荒地 林 缘 村落庭院 田 缘 柽柳林下
平均株高(cm) 121.5 101.75 80.6 101.5 20.8
冠幅宽(cm) 76 44.7 95.5 162 19
分枝(个) 一级 14 12.5 14 16 8
二级 7 6 7 10 6
三级 5 6 4 7 0
四级 1 0 1 6 0
平均基茎(cm) 1.6 0.75 1.1 2.67 0.4
主根粗(cm) 1.8 0.55 1.16 1.9 0.5
根长(cm) 14.5 12.5 10.8 23.5 2.7
51· ·
主,其生境与林缘相似,水源充分、阳光充足,致使生长相
对旺盛,人为干扰较重,致使其未到成熟期即被人为拔除,
但总体上该样地中植株为增长型群落。
2.3.5 路边黄顶菊的年龄结构分析。由于该生境为人活动干
扰较重的类型。在黄顶菊定居此地带后,受人为有意识无意识
的破坏致使中、青年植株大量减少,所以该种群为稳定型群落。
3 讨论
3.1 黄顶菊在土壤结构疏松的地点长势最好,土壤表层一
次性破坏的裸地是黄顶菊最佳入侵生境
3.2 黄顶菊适应性强,其个体的生活周期基本上都是在极
端干旱生境下渡过,但黄顶菊对恶劣生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对
生境条件的需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境条件适宜,黄
顶菊生长良好,生境条件差,虽能适应,但要做出相应的反
应(如根、茎分枝、植株高矮、冠幅等)。
3.3 黄顶菊在不同生境中,除柽柳林下的种群表现为高龄
少,低龄多的增长型趋势外,其余排除人为因素,多为稳定
型趋势。也就是说,从黄顶菊的种群年龄结构看出,黄顶菊
一旦入侵并占据生境后,形成不利于其他物种甚至自身种
子、幼苗生长生存的环境,既黄顶菊以一次性破坏生境为契
机,迅速入侵并占领生境,成为入侵生境的优势植物群落。
黄顶菊是一种光照适应范围广的植物,但郁闭度大于
90%以上的林内几乎没有黄顶菊的分布。因此,可以对长期
弃耕或荒地通过造纯林,或是乔灌草结合或者种植如花草等
经济植物,既有经济效益有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黄顶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贤明, 唐延贵, 梁宇, 等 .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
报及防控对策 [J] .生物多样性, 2004, 12 (2): 274 ~ 279.
[2] 桑卫国. 我国外来杂草入侵特点的初步分析 [J] . 中国农
业科技导报, 2002, 4 (5): 59 ~ 61.
053000 河北省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芦站根
教 育 园 地












助跑是跳远项目的重要技术之一,跑的动作
应放松自然、富有弹性。助跑开始几步上体前倾
较大,后蹬充分有力,摆动腿积极前摆,两臂做
有力的前后摆动。助跑中段,上体逐渐抬起,上
下肢动作幅度大。助跑后段,身体重心较高,上
体与地面需保持垂直,步频逐渐加快,准备起
跳。准确的助跑是跳远取胜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关
键。现将助跑技术及训练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1 助跑的起动姿势
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准确性。随
着跳远技术的发展,运动员的起动姿势千姿百
态,但从起动状态上来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从
静态开始,即开始时静止,然后加速。另一种是
由动态开始,即先走上几步或跑上几步踏上第一
标志开始起动。现在多数运动员都是由行进间开
始,因为这样有利于速度的发挥。这就要求运动
员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训练时要注意:①找出适
应自己的起动方式。②有合适的助跑距离。一般
来讲,运动员快速跑 5秒左右所跑的距离可作为
其助跑距离的依据。
2 助跑的节奏
助跑的节奏主要是指跳远运动员发挥最高速度、利用最高
速度快速合理进入起跳的方式与方法。运动员虽然在起动方
式、助跑距离以及加速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最后几步的助跑节
奏是相似的。最后几步的助跑节奏是助跑的技术关键,也是教
学与训练过程中的重点。最后几步一般为 6 ~ 8步,其技术一
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
快,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
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
3 助跑的稳定性
助跑的稳定也是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3.1 稳定的心理。在助跑之前首先要静下心来,稳定好自
己的情绪。
3.2 稳定的助跑距离。所谓稳定的助跑距离,就是一个适
合本人特点的相对稳定的步数、步长和距离。当然要根据外
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风向、温度、跑道质量以及兴
奋状态等。
3.3 稳定的助跑节奏。运动员选择什么时候加速、如何加
速、以及加速特点等必须稳定,不能每次都有变化,必须有
自己的节奏特点。
3.4 稳定的身体姿势。运动员的起动姿势、加速后身体姿
势以及跑动中身体姿势都必须固定和稳定。
4 设立助跑标志
正确设置助跑标志是为了稳定步长,形成良好的助跑节
奏,提高准确踏板的信心,而不是作为助跑时调整自己步长
的标志。对于初学者和年轻的运动员来说,利用助跑的标志
有很大作用。一般运动员设立两个标志,第一个标志为起动
点标志,第二个标志为后几步(6 ~ 8)标志。第二标志是用来
检验助跑、提示加速的标志,不能影响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5 提高助跑准确性 稳定性 以及助跑节奏的一些常用的
训练方法
①在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②在全程助跑的基础上增加
2 ~ 4步的练习。③采用助跑标志进行练习时,先在普通跑
道上练习,然后在跳远跑道上练习。④起动姿势稳定练习。
⑤跨低栏练习。⑥听掌声或音响等节拍练习。⑦适应外界环
境变化(刮风、下雨)助跑练习。⑧助跑(全程)结合起跳练习。
助跑技术的形成是靠成千上万次的练习获得的。训练过
程采用的训练方法一定要适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以及现代
跳远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助跑技术,才能
为跳远技术奠定好的基础。
064400 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俞振河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