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水仙根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



全 文 :放血配合穴封
治疗急慢性咽炎 56例
吴 昕
(河南省中医院 针灸科,河南 郑州 450002)
  关键词:急慢性咽炎;放血疗法 ,穴位封闭
  中图分类号:R766.1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2000)05-0052-1A
我科自 1998 年以来 , 收治典型的急慢性咽炎患者 56
例 ,经行放血和药物穴位封闭治疗 ,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
下。
1 一般资料
56 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 , 大部分病人就诊前均采
用过抗菌消炎中西药治疗 ,均因收效欠佳而就诊于我科 , 在
56 例中 ,男 35 岁 ,女 21 例;年龄最大 84 岁 ,最小 20岁 。
2 治疗方法
2.1 先将患者双耳常规消毒 , 然后固定耳廓 ,取耳后静脉固
定 ,切开约 1 mm 切口 , 放血 5 滴 ~ 6 滴 , 而后上云南白药少
许并压迫止血 ,胶布固定。
2.2 取少商穴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再挤压放血数滴 , 直至
不能挤出为止。
2.3 取天突穴 , 常规消毒 , 用注射器吸入复方丹参注射液
2 ml , 刺入天突穴 ,其方法为先直刺进入皮下 0.2 寸后 ,向下
沿胸骨柄后缘 、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 0.5 寸 ~ 1.2 寸深 ,
患者感到有酸胀感后 ,回抽无回血 , 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 , 然
后用消毒棉球压迫 ,风湿止痛膏固定。次日去掉胶布和风湿
止痛膏即可 , 5 d后用同样方法吸取柴胡注射液 2 ml刺入天
突穴 , 交替使用 ,如果疗效欠佳 , 隔 3 d ~ 4 d 再做一次 , 方法
同上 ,一般患者 1 次~ 4 次即可治愈。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5 年 1 月 1 日
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咽痛 、发热等症状
消失 ,咽部检查恢复正常;好转:咽痛及咽部肿胀明显减轻;
未愈:咽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56 例患者经过上述方法治疗后 , 痊愈 54
例 ,好转 2 例 , 治愈率达 96.43%以上 , 总有效率为 100%。
4 体 会
耳后静脉 、少商放血配合天突穴药物封闭 , 具有解热消
炎 、活血散瘀 、止痛消痈散结的作用 ,该方法方便 、易掌握 , 除
孕妇慎用外 ,无其他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 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0-04-03
修回日期:2000-07-03
水仙根外敷治疗流行性
腮腺炎 30例
王琳瑛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中医科 ,河北 邯郸 056001)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外敷疗法;水仙根
  中图分类号:R512.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2000)05-0052-1B
笔者采用水仙根合剂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30 例 , 均
获良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30 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 1 岁~ 36 岁;男 18
例 ,女 12 例;单侧 21 例 ,双侧 9 例;合并颌下腺炎 4 例;病程
在 1 d~ 3 d内。
2 治疗方法
取水仙根 1 个(以个大 、内心充实者为佳), 捣成泥状 , 将
利巴韦林 8 片 ,阿莫西林胶囊 3 粒一块研末倒入水仙泥中 ,
搅拌均匀 ,敷在腮腺肿胀处 , 剪一块比敷药面积略大的食品
保鲜膜覆盖后 ,再用纱布及胶布固定 , 每天早晚各换药 1 次 ,
直至痊愈。
3 治疗结果
敷药 1 d腮肿消退者 6 例 ,敷药 2 d 腮肿消退者 17 例 ,
敷药 3 d 腮肿消退者 7 例。30 例患者在敷药 3 d 内未应用其
他药物情况下腮肿消退 ,其他症状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
4 典型病例
杨×, 男 , 10 岁。自诉昨日下午游园归来后感头痛发
热 ,家长给服扑热息痛 1 片后好转。次日晨起后感双耳下方
肿胀微痛 ,而来就诊。查 T 37.9 ℃,双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
漫肿 ,皮肤紧张 , 肤色正常 , 触有弹性 , 轻压疼痛 , 张口困难 ,
腮腺管口红肿 ,咽及悬雍垂 、软腭轻度充血 ,扁桃体不肿大 ,
余无阳性体征。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用水仙根合剂外敷患
处 ,次日下午复诊 , 两腮肿胀明显消退 ,疼痛消失 , 体温正常 ,
继敷 1 d痊愈。
5 体 会
水仙根味甘苦 、性寒 、入心肺二经 ,据《本草再新》记载:
水仙根有“治痈疽肿毒 、排脓消肿 、解热 、祛风 、疗百虫咬伤”
的功效 ,尤适宜外用;利巴韦林及阿莫西林具有广谱抗菌 、抗
病毒作用。三药合用 , 疗效更佳。本药不宜内服 , 对青霉素
高度过敏的人 ,不要在水仙泥中加阿莫西林 , 以防发生过敏
反应。
收稿日期:2000-03-28
·52· 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CM Oct 2000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