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三叶草与入侵植物黄顶菊互感研究初报



全 文 :白

















摘要: 以白三叶草鲜株和外来植物黄顶菊干
株为材料 , 用蒸馏水做活性物质浸提 , 得到
0.100 g/ml、 0.075 g/ml、 0.050 g/ml 三个不同浓
度的地上部分的水浸提液, 以蒸馏水作对照, 用
培养皿法对二者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
果表明: 不同浓度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种
子发芽率、 根长、 根茎比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抑
制强度随浓度升高而升高; 不同浓度的白三叶草
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 但抑
制了黄顶菊幼苗的根长、 根茎比; 0.1 g/ml 黄顶
菊浸提液化感抑制作用最强 , 0.05 g/ml、 0.075
g/ml 白三叶草浸提液化感抑制作用最弱。
关键词: 黄顶菊; 白三叶草; 抑制效应; 化
感作用
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豆科多年生
草本植物,原产欧洲,现我国广泛作为牧草、绿
肥或草坪种植。在果园中种植白三叶草可以提高
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增强生物防治的能
力。由于其适应性和再生能力强,能形成密集的
厚草层,无论作为牧草还是草坪草种植,均可以
形成较为单一的三叶草群落,很少有其它杂草生
长。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白三叶草水浸提液含有
包括邻位和间位酚类物质在内的化感物质,能抑
制农作物和几种牧草的生长[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是近几
年来在河北省泛滥的一种外来入侵一年生杂草。
近几年,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 [2],
但白三叶草与黄顶菊之间是否存在化感作用?若
存在的话,谁的化感作用强?基于此,本文分别
提取白三叶草和黄顶菊成熟植株的水浸提液作供体,以二者
的种子作受体,对二者之间的互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旨
在了解两种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的相互影响,同
时也为生物防除黄顶菊和研制新型除草剂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北方广泛种
植的草坪绿化植物,其新鲜植株 2007年 12月采于衡水学院
校园内,其种子为衡水学院供给。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植株及种子 2007年 12月采于衡水湖观光码头。
1.2 试验方法。2007年 12月采集白三叶草与黄顶菊地上部
分 100 g,除去枯枝黄叶后,剪成 2 cm 左右的小段,放入
2.5 L的广口瓶中,加入 5倍重量的蒸馏水,在常温下浸泡
48 h,浸提液经抽滤后得到 0.100 g/ml的母液,加入蒸馏水
配成浓度为 0.075 g/ml、0.050 g/ml的溶液。
用 1%的 NaClO溶液浸泡消毒受体种子 30 min后冲洗 2
~ 3次,再用蒸馏水冲洗 3次备用。在φ9 cm培养皿中分别
摆放 100粒均一、饱满的受体种子,并分别对应加入适量
(以淹没种子的 1/3为标准)的 0.100 g/ml、0.075 g/ml、0.050
g/ml的供体水浸提液,以蒸馏水作对照,各重复 4次。培
养皿置于无光照培养箱(25℃)中培养,每天观察记录 1次,
连续 5 d。然后计算发芽率、根长、根 /茎比、化感综合效
应指数。发芽率(GR):EGt/T ×100%(Gt为在 t日内的发
芽数;Dt为相应的发芽天数;T为种子总数)。化感综合效
应指数(SE):同一处理下受体种子最终发芽率、根长、根茎
比的化感效应指数(RI)的算术平均值。RI = 1- C/T(T≥C)或
RI = T/C - 1(T < C),C为对照,T为处理值;RI > 0为促进
作用,RI<0为抑制作用,其绝对值大小反映化感作用的强弱。
1.3 数据处理。以上数据用 Excel2003 完成制图,用
spss11.0完成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 1可知:不同浓度的黄顶菊地上部分水浸提液对白
三叶草种子的最终发芽率与 CK相比都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方差分析 p < 0.01),且抑制效应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
浓度白三叶草地上部分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的最终发芽率
均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p > 0.05)。不同浓度白三叶草水浸提
液对黄顶菊根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100 g/ml的抑制
作用最强,0.050 g/ml的次之, 0.075 g/ml的抑制作用最弱,
且与对照比均差异显著;从根 /茎比来看,三个浓度都有显
著的抑制效应,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而不同浓度黄顶
菊水浸提液对白三叶草幼苗根长、根茎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且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浓度增大,抑制效应增大。
化感效应指数是衡量化感作用强弱的重要指标,从表 1
可知,不同浓度的供体水浸体液对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
作用,随着浓度升高,化感抑制效应随之增强。总体看,黄
顶菊做供体对三叶草抑制效应大于三叶草做供体对黄顶菊的
抑制效应,其中,0.1 g/ml 黄顶菊浸提液综合效应指数为
-2.871,表现化感抑制潜力最大,0.05 g/ml、0.075 g/ml白
三叶草浸提液化感抑制潜力最弱。
3 讨论
白三叶草水浸提液虽对黄顶菊的最终发芽率无显著影
响,但显著抑制黄顶菊幼苗的根长与根茎比,导致植株根系
变小,吸水、吸肥能力降低,植株矮小、瘦弱,影响对光的
竞争,这些均会直接影响未来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在群落中的
表 1 供体植物地上部分水浸提液对受体的化感效应
浓度 最终发芽率 根 长
供体植物 根茎比 综合效应指数(g/ml) (%) (cm)
白三叶草 CK 100 0.923 0.682
0.05 100 0.617* 0.443* -0.681
0.075 99 0.683* 0.403* -0.679
0.1 97 0.387** 0.255** -1.207
黄顶菊 CK 31 0.398 0.265
0.05 12 0.276* 0.102** -1.634
0.075 8.2 0.192** 0.097** -2.214
0.1 2.6 0.012** 0.004** -2.871
试 验 研 究
40· ·
地位和作用。试验中发现 0.1 g/ml与 0.075 g/ml浓度的黄顶
菊幼苗有嫩茎腐烂、根系变成黄褐色现象出现,可能也与此
有关。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白三叶草的发芽率、根长、根茎比
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说明黄顶菊、白三叶草均有化感物
质存在,当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一定量后,就会抑制植物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从而影响植物的竞争力。
本试验只得到 0.1g/ml的三叶草浸液对黄顶菊根的生长
有显著的抑制,而黄顶菊对三叶草具有强的抑制作用,因此
在选择替代植物三叶草时要慎重,可考虑选用 0.1g/ml的浸
提液。针对白三叶草和黄顶菊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生化特性,
我们可以在 5月份以前,在往年生长有大量黄顶菊的地方种
植白三叶草,待到 5月份黄顶菊刚出苗时,白三叶草幼苗已
长成很大的植株,其虽不能抑制黄顶菊的发芽率,但能抑制
黄顶菊幼苗根系的生长,降低其根系活力,抑制幼苗的生
长;而此时黄顶菊幼苗的化感作用还较弱,不能影响白三叶
的生长。利用三叶草替来抑制黄顶菊还需要进一步野外的研
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旺生, 沈益新 . 白三叶草和高羊茅不同品种对萝卜幼
苗的化感作用 [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 (1):
28 ~ 31.
[2] 周文杰. 黄顶菊对小麦种子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J] . 衡
水学院学报, 2008, 10 (1): 59 ~ 62.
衡水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重点课题 “入侵杂草黄顶菊的
除草剂植物筛选研究 ” ; 衡水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课题
(08069Z)
053000 河北省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冯帮贤 芦站根
杨文红 支丽雅 康红梅
试 验 研 究
兴 隆 县 植 物 群 落 概 况 及 其 利 用 价 值 初 探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
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组合。一般具备
如下一些特点:多年生、抗逆性强;发芽快、苗期生长迅
速;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适宜当地的坡面生存环境。植
被选择的附加特征:地上部较矮,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短
期内覆盖坡面;适应粗放管理,能产生适量种子;种子易得
且成本合理。
兴隆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蒙古、东北、华北三大
植物区系交汇处,各种植物成分兼而有之,生态系统复杂多
样,特别是雾灵山成为温带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地和生物资源
宝库,植物群落垂直分布明显。按 《中国植被》 的植被分类
系统和河北省植被分类系统,兴隆县地区共有 6个植被类型
和 33个植物群落。
1 针叶林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类森林植物群
落的总和,包括各种针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
1.1 油松林。分布较广,因起源和生态环境不同而形成不
同的植物群落:①阳坡松栎天然林,发育在阴坡陡坡、裸岩
上的油松林,生境条件差。这类群落生长量及树木出材率
低,但对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有一定作用。②阳坡油松人工
林,发育在坡度 20°以下,土层厚度 30 cm左右地段。这
类群落林下更新以杨树较多,群落乔木生长较好,加强管理
可提高群落的蓄积量,且能保持水土。③阴坡油松人工林,
主要分布在海拔 700 m以下的阴坡半阴坡,土壤类型为棕壤
或褐土。
1.2 华北落叶松林。分布的土壤类型为棕壤,土层厚度中
等,为强阳性树种,能抵御严寒,具有较强抗风能力,是兴
隆地区采伐迹地更新的首选树种。
1.3 侧柏林。主要分布在宝地、庆丰、赵家店等地阳坡,
侧柏占乔木层绝对优势,伴生有桦树、槲树、鹅耳栎等。
2 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海拔 800 m以上山地。
2.1 栎树林,在亚高山草甸以下各海拔高度均有分布。该
种群栎属植物具有很强的萌生力,且寿命长、抗风、抗火、
抗烟能力强,是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槲树林则是水土保持
和木材两用林。①蒙古栎林:多分布在海拔 700 m以上山
地,伴生有核桃楸、白桦、蒙椴和辽东栎等。②辽东栎林:
多分布在海拔 500 ~ 1 000 m阴坡和 800 ~ 1 700 m阳坡,结
构发育完善,有油松、大叶白蜡、棘皮桦、山杨等。③麻栎
林:一般分布在 300 ~ 1 500 m阳坡和半阳坡,以麻栎形成
单优势种,混生栓皮栎、油松等。④槲树林:主要分布在海
拔 700 m以下的山坡地带和村庄附近,林相结构发育差,伴
生树种有栓皮栎、槲栎、油松等。⑤槲栎林:分布在海拔
400 ~ 1 200 m的山地阳坡或阴坡。乔木层以槲栎为优势树
种,伴生槲树、油松大叶白蜡等,林相整齐。
2.2 核桃楸林。多分布在海拔 600 ~ 1 300 m山地潮湿沟谷
或山坡凹地。乔木层以核桃楸为优势种,伴生树种以蒙古栎
为主。核桃楸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质坚硬致密、纹理通
直、有光泽,是上等用材,仁既是高级食用油,又是滋补中
药,可谓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价值;但分布面
积非常窄小,应对其加强保护。
2.3 鹅耳枥林。分布于海拔 1 000 m左右的山地。乔木层以
鹅耳枥为优势种,成丛生长,伴生花楸、白蜡等。该群落林
下更新良好,处于增长阶段,具有保护价值。
2.4 杂木林。分布在海拔 500 ~ 1 000 m的阴坡、半阴坡和
阳坡半阳坡的坡脚部位,一般优势树种有核桃楸、色木槭、
蒙椴等;该群落林相较整齐,建群种和伴生种均能生长良
好,每亩蓄积可达 6 ~ 7 m3。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