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



全 文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 上接第 122 页)
方程斜率越大,说明病原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越强,即随着药
剂浓度的增加,抑制率明显增大。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
析可知,每种药剂的独立回归方程的斜率和药剂毒力成正比,
供试药剂多霉停、 霜·锰锌、烯酰吗啉、中生菌素和百菌清回
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 0. 806 1、0. 328 4、0. 934 0、1. 125 7、0. 978
9,西葫芦灰霉菌对 5 种药剂的敏感性依次为中生菌素 >百菌
清 >烯酰吗啉 >多霉停 > 霜·锰锌。
综合表 1、图 1 的结果分析可得,中生菌素的 EC50最小,
斜率最大,表明西葫芦灰霉病菌对其敏感性最强;百菌清、烯
酰吗啉和多霉停的EC50值和斜率比较接近,表明这3种药剂
对西葫芦灰霉菌的毒力相当; 霜·锰锌的 EC50值较高且回
归方程斜率最小,表明病原菌对这种药剂的敏感性较弱,该药
剂对西葫芦灰霉病的抑菌效果较差。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生菌素、百菌清、烯酰吗啉和多霉停等
药剂对西葫芦灰霉病的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中
生菌素的室内毒力最强,可以在生产中应用。鉴于杀菌剂单
独连续施用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
该尽可能地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药剂轮流使用[5],同时
开发新型复配菌剂,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 莉,邵登魁,钟启文,等. 青海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J]. 辣椒杂志,2010(3) :1 - 4.
[2]李忠帮. 保护地西葫芦灰霉病的防治方法[J]. 青海农技推广,
2005(3) :49.
[3]潘爱东. 西葫芦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 上海蔬菜,
2008(4) :77.
[4]吴文君.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
[5]陈永兵,饶细丽,何紫萱.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及防
效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 :58 - 59,72.
郑 翔,滕忠才,张 旭,等. 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 :123 - 124.
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
郑 翔1,滕忠才2,张 旭1,刘廷辉1,李瑞军1,聂志英3
(1.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2.保定学院生化系,河北保定 071000;
3.河北省曲周县植保站,河北曲周 057250)
摘要:对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定点连续的系统调查,初步系统掌握了黄顶菊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为黄顶菊防除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黄顶菊从 4 月中旬开始出苗,6 月下旬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趋势呈逻辑斯蒂
曲线,植株高度主要分布在 80 ~ 160 cm,主干叶对数主要分布在 10 ~ 20 对。密度是影响黄顶菊种群生长、发育的主要
因素之一,在黄顶菊 1 个生长周期中,种群密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最终趋于平衡,最高密度达到 55 万株 /m2,黄
顶菊的株高和主干叶对数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株高分布和主干对数分布也有较
大差异;但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从 5%现蕾到 95%现蕾所用时间均为 20 d;从 5%开花到 95%开花所用的时间均为
25 d。黄顶菊的现蕾和开花均不受密度影响。
关键词:黄顶菊;密度 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2)08 - 0123 - 03
收稿日期:2012 - 01 - 16
项目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编号:201103027)
作者简介:郑 翔(1987—) ,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方向昆虫生
态及农业生态安全。E - mail:569186912@ 163. com。
通信作者:李瑞军,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及农业生态安全
研究。Tel:(0312)7528172;E - mail:liruijun99@ sina. com。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Kuntze]隶属于菊科堆心
菊族黄菊属,为一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在热带
地区[1 - 2]。近年来,黄顶菊作为一种新的外来入侵植物,以我
国河北省中南部为中心向周边其他省市扩散,发生区域主要
集中在河北省和天津市[3]。黄顶菊抗逆性强,生境范围广,
且喜生于荒地,尤其偏爱废弃的厂矿、工地、海滨等富含矿物
质及盐分的环境。黄顶菊具有结实量大的繁殖优势,分布范
围不断扩大,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其他植物的生
存。国外对黄顶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发育、C4 途径演化
等领域[4 - 5]。黄顶菊入侵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国学者对
黄顶菊的分布[6]、生物学特性[7 - 9]、化感作用[10,11]、风险评
估[1,11]、防控措施[1,12 - 13]等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一
—321—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8 期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2.08.085
定进展。入侵初期生长发育动态是指黄顶菊定植后前两年的
生长发育动态[14]。笔者系统研究了田间黄顶菊入侵初期生
长发育动态,明确黄顶菊入侵初期生长发育过程的各种影响
因素,旨在为防除黄顶菊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2009 年人工种植的黄顶菊植株,2010 年自然条件下生长
的黄顶菊植株。
1. 2 方法
1. 2. 1 田间小区设计及人工播种 试验于 2009 年在河北
农业大学西校区标本园进行,试验小区面积为 4 m × 5 m,设
4 个重复,每小区均匀撒播黄顶菊纯种子 1 g,约 5 000 粒。
播种后用喷壶均匀浇地,之后见干见湿浇水保湿。2010 年
调查的对象是在 2009 年的小区基础上自然生长的黄顶菊
植株。
1. 2. 2 黄顶菊出苗动态调查 当黄顶菊出苗时,按 5 点取样
法分别在每小区选 5 点,每 3 d调查 1 次出苗数,至黄顶菊出
苗数不再变化为止,利用 DPS软件统计平均值[15]。系统调查
黄顶菊入侵初期出苗数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年度间比较。
1. 2. 3 黄顶菊生长动态调查 黄顶菊出苗后,采用 5 点取样
法调查 5 个点,每点选取出苗较早、长势良好的黄顶菊幼苗
10株,挂牌后进行连续系统观察,每 5 d 调查 1 次,调查内容
包括植株主干高度(cm)、主干真叶数(对)等,至主干顶部现
蕾时为止。利用 DPS 软件统计平均值及分布区间。调查黄
顶菊主干高度及真叶数等在黄顶菊入侵初期变化动态情况并
进行年度间比较。
1. 2. 4 黄顶菊发育动态调查 从主干顶部出现花蕾开始,跟
踪调查“1. 2. 2”中标记样株,至主干顶端花蕾均开花时结束。
记录主干顶部花蕾、开花数并统计现蕾、开花数。现蕾以不同
于幼叶的花序可见为标准,开花以花序中小花开花为标准。
调查时间及统计方法同“1. 2. 2”。
2 结果与分析
2. 1 春季黄顶菊的出苗动态
2010 年黄顶菊出苗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
1) ,人工增湿和自然降雨 2 个处理的黄顶菊出苗趋势大体相
同,人工增湿处理在 4 月 19 日始见出苗,自然降雨处理在 4
月 25 日始见出苗。2 个处理的黄顶菊出苗数都在 6 月 15 日
左右达到高峰,自然降雨处理出苗数最多达 4. 5 万株 /m2;人
工增湿处理出苗数最多达 55 万株 /m2,于 8 月 15 日趋于稳
定。由图 2 可见,温度对黄顶菊出苗具有重要影响,当 5 日滑
动温度 > 15 ℃时开始出苗,5 日滑动温度 > 20 ℃大量出苗,
这 2 个指标可以作为预测田间黄顶菊出苗的判据。
2. 2 黄顶菊的生长动态
2. 2. 1 植株生长动态 2009 年、2010 年黄顶菊主干高度的
增长趋势均呈现逻辑斯蒂曲线模式(图 3)。6 月下旬黄顶菊
进入快速生长期,8 月下旬生长停止,2009 年,黄顶菊的最终
主干高度为 161 cm,而 2010 年的黄顶菊最终植株高度仅为
80 cm。
2. 2. 2 植株密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密度是影响黄顶菊生长
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黄顶菊种群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逐渐
降低、主干叶数逐渐减少(图 4)。密度相差为 100 株 /m2 的
植株种群高度差可以达到 120 cm,而主干叶数差只有 6 对。
2. 2. 3 植株高度与叶片数分布情况 表 1 表明,2009 年黄
顶菊的植株高度分布在 150 ~ 199. 5 cm之间的植株占总量的
64. 9%,且 2009 年 99. 5%的植株高度都在 60 cm 以上;而
2010 年 47. 4%的黄顶菊植株高度分布在 60 ~ 99. 5 cm之间,
—421—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8 期
且 0. 5 ~ 199. 5 cm的植株高度区间都有黄顶菊分布。2009 年
黄顶菊主干真叶数分布在 16 ~ 21 对的比率最大,占 78. 3%;
2010 年黄顶菊主干真叶数分布在 10 ~ 15 对的比率最大,占
67. 6%,而分布在 16 ~ 21 对的仅占 28. 9%。
2. 3 黄顶菊发育动态
表 2表明,2010年黄顶菊现蕾和开花日期为 7 月 31 日和
8月 5日,分别比 2009年早 8、9 d。2009 年黄顶菊主干顶部累
计现蕾比率达5%与95%的日期分别为8月8日与8月28日,
历时 20 d。黄顶菊主干顶部累计开花比率达 5%与 95%的日
期分别为 8月 14日与 9 月 8 日,历时 25 d。2010 年黄顶菊主
干顶部累计现蕾比率达 5%与 95%的日期分别为 8 月 10 日与
8月 30日,历时 20 d。黄顶菊主干顶部累计开花比率达 5%与
表 1 不同年份黄顶菊生长情况
主干高度
(cm)
主干高度分布频率
(%)
2009 年 2010 年
主干真叶数
(对)
主干真叶数分布频率
(%)
2009 年 2010 年
0. 5 ~ 19. 5 0 1. 3 1 ~ 5 0 0
20 ~ 39. 5 0 3. 8 6 ~ 9 0 3. 5
40 ~ 59. 5 0. 5 20. 1 10 ~ 15 10. 9 67. 6
60 ~ 99. 5 4. 1 47. 4 16 ~ 21 78. 3 28. 9
100 ~ 149. 5 21. 7 26. 3 22 ~ 24 10. 8 0
150 ~ 199. 5 64. 9 1. 1 25 ~ 29 0 0
200 ~ 250 8. 8 0 30 ~ 35 0 0
95%的日期分别为 8 月 15 日与 9 月 9 日,历时 25 d。由此可
见,黄顶菊种群密度的变化并未影响黄顶菊的蕾期和花期。
表 2 不同年份黄顶菊现蕾、开花情况
2009 年 2010 年
现蕾阶段 日期(月 -日) 开花阶段 日期(月 -日) 现蕾阶段 日期(月 -日) 开花 开花日期(月 -日)
始现 08 - 08 始开 08 - 14 始现 07 - 31 始开 08 - 05
5% 08 - 08 5% 08 - 14 5% 08 - 10 5% 08 - 15
50% 08 - 14 50% 08 - 28 50% 08 - 20 50% 08 - 30
95% 08 - 28 95% 09 - 08 95% 08 - 30 95% 09 - 09
100% 09 - 08 100% 09 - 17 100% 09 - 04 100% 09 - 14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黄顶菊种群在 1 个生长周期中密度呈先增
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最高可达 55 万株 /m2,待黄顶菊进入
快速生长期后种群密度达到稳定值。黄顶菊植株高度和主干
叶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株
高分布和主干对数分布也有较大差异,但不同密度的黄顶菊
种群从 5%现蕾到 95%现蕾所用的时间都为 20 d,从 5%开花
到 95%开花所用的时间也都是 25 d。种群密度对黄顶菊的
现蕾和开花均无影响。黄顶菊在每年的 4 月下旬开始出苗,
在黄顶菊出苗初期,出苗总数不断增加,随着黄顶菊种内竞争
及与杂草间的种间竞争的不断加剧,黄顶菊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值后迅速减少,直到 6 月下旬种群总数趋于稳定。随着黄
顶菊种群数量的改变,黄顶菊的生长情况也随着改变,主要表
现为植株高度降低、主干叶对数减少、分枝数量减少、花序数
量减少、种子总量减少等。研究发现,随着黄顶菊种群密度的
增加,黄顶菊的植株高度和主干叶对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当黄
顶菊种群的最终密度达到最大时,黄顶菊的植株高度为
25 cm,主干叶对数为 10 对,且只有主干枝没有分枝,所以高
密度黄顶菊种群所产生的种子总量要远远少于低密度的种
群。密度对黄顶菊的蕾期未见影响,表明黄顶菊种子成熟所
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自然出苗的黄顶菊种群在出苗期若给
予人工增湿,则杂草的数量和种类要多于自然降雨处理的黄
顶菊种群,杂草种类和密度也影响黄顶菊种群的密度和生长
情况,但此类情况的竞争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贤明,唐廷贵,梁 宇,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
对策[J]. 生物多样性,2004,12(2) :274 - 279.
[2]刘全儒. 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种 - 黄菊属[J]. 植物分类学
报,2005,43(2) :178 - 180.
[3]李香菊,王贵启,张朝贤,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分布、特征特性
及化学防除[J]. 杂草科学,2006(4) :58 - 61.
[4]Tetu S G,Tanz S K,Vella N,et al. The Flaveria bidentis β - Carbon-
ic anhydrase gene family encodes cytosolic and chloroplastic isoforms
demonstrating distinct organ - specific expression patterns[J]. Plant
Physiology,2007,144(3) :1316 - l 327.
[5]Caemmerer S V,Hendrickson L,Quinn V,et al. Reductions of rubi-
sco activase by antisense RNA in the C4 plant Flaveria bidentis re-
duces rubisco carbamylation and leaf photosynthesis[J]. Plant Physi-
ol,2005,137:747 - 755.
[6]王贺军. 河北省黄顶菊疫情发生动态与防控工作进展[J]. 中国
植保导刊,2008,28(8) :37 - 38.
[7]郑书馨,古 松,江 莎,等. 外来物种黄顶菊花器官分化的初步
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17(1) :17 - 23.
[8]皇甫超河,王志勇,杨殿林. 外来入侵种黄顶菊及其伴生植物光
合特性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4) :781 - 788.
[9]张风娟,李继泉,徐兴友,等. 环境因子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J]. 生态学报,2009,29(4) :1947 - 1953.
[10]李香菊,张米茹,李咏军,等. 黄顶菊水提取液对植物种子发芽
及胚根伸长的化感作用研究[J]. 杂草科学,2007(4) :15 - 19.
[11]冯建永,陶 晡,庞民好,等.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
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1) :72 - 77.
[12]崔美香,暴建枝. 黄顶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
刊,2008,28(12) :38 - 40.
[13]任艳萍,古 松,江 莎,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解剖特
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 生态学杂志 2009,28(7) :1239 - 1244.
[14]万方浩,严 盈,王 瑞,等. 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的构建与发
展[J]. 生物安全学报 2011,20(1) :1 - 19.
[15]唐启义. 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21—郑 翔等: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