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全 文 :彭 军,马 艳,李香菊,等. 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 杂草科学,2011,29( 1) : 17 - 22.
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彭 军1,马 艳1,李香菊2,马小艳1,奚建平1,马亚杰1,李希凤1
( 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 4550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
摘要: 概述了外来入侵性杂草黄顶菊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绿豆等主要农作物及共生杂草的化感
效应,总结归纳了其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提取方法、成分分析及时空分布等基本特性,并对黄顶菊化感作用的进
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黄顶菊; 化感作用;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935X( 2011) 01 - 0017 - 06
Research Progress in Allelopathy of Flaveria bidentis
( L. ) Kuntze
PENG Jun1,MA Yan1,LI Xiang-ju2,MA Xiao-yan1,XI Jian-ping1,MA Ya-jie1,LI Xi-feng1
( 1.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s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 455000,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
Abstract: The allelopathic effect of the invasive weed Flaveria bidentis ( L. ) Kuntze on some important crops,such as
rice,wheat,maize,rape,cotton,mung bean,and other weeds were summaried. And the pathway of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release,the extraction method,the chemical composition,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summed up. Finally,
the prospects for utilization of allelopathy of Flaveria bidentis ( L. ) Kuntze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Flaveria bidentis ( L. ) Kuntze; allelopathy; research progress
收稿日期: 2011 - 01 - 16
基金项目: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科学家经费资助 ( 编号:
nycytx - 06) 。
作者简介:彭 军( 1980—) ,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棉田杂草。E - mail: jun_peng@ 126. com。
通信作者: 李香菊( 1963—) ,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田杂草生态
与防除。E - mail: xjli@ ippcaas. cn。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 L. ) Kuntze]又名二
齿黄菊、野菊花,是一种重要外来入侵性杂草,2003
年相继在河北衡水湖和天津南开大学被发现。目前
已扩散至全国 54 个县( 市、区) ,多数农田已遭受严
重危害。据统计,全国每年黄顶菊发生面积达 2 万
hm2 以上[1]。黄顶菊的入侵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了
严重威胁,而且也将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化感作用作为入侵性杂草的重要研究内容,在
探究黄顶菊的入侵机理,寻求有效防除途径的征程
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研究。本文综述了黄顶菊
对不同农作物及杂草的化感效应,归纳了黄顶菊化
感物质在释放途径、提取方法、成分分析等领域的研
究进展,总结了化感物质的时空分布、作用方式和作
用特点等基本特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制定最佳检
疫和防除方法、开发和利用其化感物质等提供重要
的科学依据。
1 黄顶菊的化感效应
1. 1 水稻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农作物。张凤娟等[2]以培
养皿滤纸法,研究发现 5%和 10%黄顶菊茎叶水提
液能显著抑制水稻的苗高和根长,其中,10%的水提
液对水稻根长的抑制率可达 28. 6%。研究还发现,
随着提取液浓度的提高,水稻的根系活力、CAT( 过
氧化氢酶) 、SOD ( 超氧化物歧化酶) 、POD ( 过氧化
物酶) 均呈下降趋势,MDA( 丙二醛) 和细胞电解质
外渗率呈升高趋势,致使水稻根系活力降低、细胞生
物膜受损、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
许文超等[3]以水、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
—71—杂草科学 2011 年第 29 卷第 1 期
酯、丙酮、乙醇为提取剂,研究了黄顶菊茎和叶提取
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发现除了石油醚
和水的浸提物对水稻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其余各浸提液均为抑制作用,且在 0. 1 g /mL 浓
度下,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高,对水稻根、茎
的化感指数分别可达到 - 0. 22 和 - 0. 24 左右。
1. 2 小麦
小麦是我国黄顶菊分布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周文杰等[4]研究了不同生境黄顶菊对小麦种子的
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坡地黄顶菊 10%、50%、
100%的茎提取液和 10%、50%根浸提液对小麦种
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而 10%、50%的花浸提液则抑
制种子的萌发。棉田黄顶菊除 100%的根、花浸提
液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外,其余组织浸提液和浸提液
浓度均抑制小麦种子萌发,且以 10%的浸提液抑制
作用最强。在芽长方面,黄顶菊地上部分的浸提液
对小麦芽长均起抑制作用,100%的根浸提液起促进
作用。此外,研究报道用 0. 1 g ( 干重) /mL 的黄顶
菊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小麦种子发芽率为
92. 5%,胚根长抑制率为 43. 7%[5]。
1. 3 玉米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很大的农作物,也是黄顶
菊分布区的主要作物。芦站根等[6]以玉米为受体
植物,研究发现黄顶菊对玉米种子表现出强烈的化
感作用,且不同组织、不同浓度间差异较大。黄顶菊
10%茎浸提液和 50%茎浸提液均可促进玉米种子
萌发,其余组织和浓度则起抑制作用,其中以 100%
花浸提液和 50%根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根长方
面,黄顶菊根、茎提取液对玉米种子根长起抑制作
用,50%叶、花提取液和 100%叶提取液均起促进作
用。芽长方面,黄顶菊不同组织不同浓度处理均可
抑制玉米的芽长,且抑制强弱表现为茎、花 < 根
<叶。此外,黄顶菊 0. 1 g /mL 水提液对玉米种子进
行处理,发芽率可达到 100%,胚根长抑制率达
42. 5%[5]。
1. 4 油菜
李香菊等以油菜为受体植物,研究发现油菜种
子对 0. 1 g /mL黄顶菊水提液非常敏感,处理后种子
基本不发芽,发芽率仅为 0. 5%。0. 01 ~ 0. 10 g /mL
黄顶菊水提液对油菜种子胚根的抑制率可以达到
15. 4% ~89. 7%,且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高,抑制率
逐渐上升。当浓度为 0. 04 g /mL 时,油菜种子发芽
率仅为 20%,高于该浓度的浸提液处理油菜种子均
不能发芽[5]。
1. 5 棉花
棉花是杂草危害较为严重的经济作物。许文超
等[3]研究发现,黄顶菊茎叶水提物对玉米、小麦、棉
花、大豆、花生、马唐和反枝苋的种子均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
当浸提液浓度为 0. 2 g /mL时,棉花根长和茎长的化
感指数分别为 - 0. 85 和 - 0. 88。李香菊等[5]以 0. 1
g /mL的黄顶菊水提液对棉花种子进行处理,棉花种
子发芽率仅为 72. 7%,胚根长抑制率达 69. 3%,表
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1. 6 绿豆
周文杰等[7]以绿豆为受体植物,用 1%、10%、
50%和 100%的黄顶菊植株浸提液对绿豆种子进行
浇灌,发现随着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绿豆种子的发芽
率逐渐降低,幼苗逐渐变矮,根长逐渐变短,生物量
逐渐减少。绿豆幼苗的茎长也均受到明显的抑制,
但在 10% 的低浓度处理下,茎长抑制作用反而
较强。
此外,据报道,在 0. 1 g /mL 的黄顶菊水提液处
理下,绿豆种子的发芽率为 87. 5%,胚根长抑制率
达 81. 0%,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1. 7 杂草
黄顶菊与共生杂草的化感作用是其竞争入侵的
重要方式。李素静等[8]以苋菜、狗尾草、藜、紫穗槐
等共生杂草为受体植物,以黄顶菊不同浓度的水提
液进行处理,发现苋菜在 30%、50%、70%的提取液
处理下,发芽率仅分别为 44. 3%、31. 3%和 0. 7%,
胚根长仅分别为 1. 36、1. 1 和 0 cm,显著低于清水
处理( 发芽率 82%,胚根长 2. 94 cm) ,狗尾草和藜的
发芽率也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胚根生长受到
明显抑制。李香菊等[5]以 30 种植物为受体,研究黄
顶菊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中,共生杂草
共有 17 种,种子发芽率 < 25%的有马唐、荠菜、麦瓶
草、白三叶、藜、三叶草、剪股颖、牛筋草、反枝苋、高
羊茅。种子发芽率为 25% ~ 50%,胚根抑制率 <
50%的有雀麦。种子发芽率 > 50%,胚根抑制率为
25% ~50%的有苘麻。
此外,有研究报道黄顶菊还能显著抑制白菜的
根长和苗高[2],对油麦种子发芽率有明显抑制作
用。黄顶菊浸提液处理后,芝麻几乎不能发芽,花
生、萝卜的发芽率只有 32. 5%和 37. 5%,胚根抑制
率达 70. 3%、80. 3%[5]。以上研究表明,黄顶菊对
—81— 杂草科学 2011 年第 29 卷第 1 期
多种植物存在着化感效应,且化感作用的强度在不
同组织器官和不同浓度间存在较大差异。
2 黄顶菊化感物质的释放、提取及鉴定
2. 1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植物化感作用( Allelopathy) 是指一种植物通过
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影响( 抑制或促进) 同一
生活环境中的其他植物( 含微生物) 生长的现象[9]。
其中,释放的化学物质通常被称为化感物质,主要源
自于植物分泌到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其释放途
径主要有植株挥发、雨雾淋溶、植株分 ( 降) 解和根
系分泌 4 种途径[10 - 11]。
2. 1. 1 自然挥发 自然挥发途径是指植株通过茎、
叶、花、果实等组织向环境中释放挥发性物质,而对
周边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经证实许多植物均可向环
境中释放挥发性物质而产生化感效应。该途径在干
旱、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如澳大利亚桉树释放的萜
类物质具有化感作用已被广泛证实和深入研究[12]。
2. 1. 2 雨雾淋溶 雨雾淋溶是指雨雾等自然水分
因子从活体植物的茎、叶、枝等器官表面将化感物质
淋溶出来。一些水溶性的化感物质多以雨雾淋溶途
径而释放到环境中,部分油溶性的化感物质也能通
过共溶而淋溶到环境中。通常植物组织的死亡和损
伤能加快淋溶的效果。一些在雨水多、湿度高的环
境中生长的入侵性杂草多以雨雾淋溶途径来释放化
感物质[13]。
2. 1. 3 植株分( 降) 解 植株分( 降) 解途径是指植
株的残枝枯叶等组织在分( 降) 解过程中向环境中
释放化感物质。据报道,水稻、小米、玉米、向日葵等
残株均能产生大量化感物质,而影响自身及其他作
物或杂草的生长。该释放途径又可细分为 4 种方
式: ( 1) 残体直接释放; ( 2) 微生物转化而成; ( 3 ) 微
生物自身产生; ( 4) 与土壤化学物质作用而生成[12]。
2. 1. 4 根系分泌 根系分泌是指植株在生长过程
中通过根部的不同部位而向生长基质 ( 如土壤、营
养液等) 中释放多种物质,从而产生化感作用。一
般而言,新根和未木质化的根是分泌化学物质的主
要场所[12]。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释放量非常大。据
统计,一年生的植物净光合产量的 30% ~ 60%将运
输到根系,其中 4% ~ 70%的产物以有机碳的形式
分泌到根际中[14]。谷类作物的化感物质主要通过
根系分泌途径进入土壤[15]。
对于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研究,目前尚
处于探索阶段,国内主要利用黄顶菊的淋溶释放进
行化感物质的提取和研究。冯建永等[16]用萝卜、小
麦、玉米、棉花 4 种受体植物,针对 4 种释放途径,采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化感物质的提取,并以受体植物
的苗高、根长和鲜重进行综合效应的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黄顶菊的自然挥发物对受体植物基本不表
现化感作用,枯落物、根系分泌和淋溶途径的平均综
合效应分别为 29. 54、17. 20 和 1. 48。研究证实黄
顶菊的化感物质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
境中释放,其次是雨雾淋溶[16]。
2. 2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植物化感物质一般为低分子有机酸、酚类和内
萜类化合物。根据化感物质的基本特性,通常可采
用夹层法、常温吸附法、浸提法或腐解法和疏水性根
渗出液连续收集法( CRETS) 等进行提取[17]。在黄
顶菊化感物质的提取方面,最常用的方法为浸提法。
浸提剂可分为无机化合物( 如 H2O、NaOH 等) 和有
机化合物( 如乙醇、丙酮、氯仿、甲醇、石油醚等) [17]。
无机浸提剂具有操作简便,提取物和提取量与自然
状态更为接近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其中,应用最
多的为水提法。
在黄顶菊化感物质的提取方面,国内外已开展
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许文超等[3]用 6 种不同的溶
剂对黄顶菊化感物质进行提取,并对提取液的化感
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石油醚、氯仿、乙酸
乙酯、丙酮和乙醇的黄顶菊茎叶提取液,化感效应均
高于水提物,且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强。
2. 3 化感物质的成分分析
截至目前,研究发现的植物化感物质大致可分
为 14 类,如水溶性有机酸、简单不饱和内酯、黄酮
类、简单酚、苯甲醛及衍生物等。其中,最常见的为
低分子量有机酸、酚类和内萜类化合物[18]。关于黄
顶菊化感成分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迄今,
研究报道的黄顶菊化感物质以类黄酮和噻吩类化合
物为主。
2. 3. 1 类黄酮类 目前,从黄顶菊中共分离出 4 种
槲皮素硫酸酯类化合物,分别为 3 - 硫酸槲皮素、
3,7,3 -三硫酸槲皮素、3 -乙酰 - 7,3,4 -三硫酸
槲皮素 ( ATS) 、3,7,3,4 -四硫酸槲皮素 ( QTS) 。
其中,QTS 与 ATS 是黄顶菊叶片中的主要化学成
分,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能起到
激动剂的作用[19]。
2. 3. 2 噻吩类 Agnese 等[19]从黄顶菊中分离出 2
—91—彭 军等: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种噻吩衍生物: α -三噻酚和 5 - ( 3 -丁烯 - 1 -炔
基) 2,2 -联二噻吩。其中,α -三噻酚是一种典型
的光活化毒素,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对蚊幼虫和松
材线虫均具有较高活性。
3 黄顶菊化感物质的基本特性
黄顶菊与其他化感植物一样,化感物质多为次
生代谢产物,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呈现一
定的时空分布特性。在成分特性上,其化感效应受
浓度、受体和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化感成分含
量低、种类多、复合效应明显等。在作用方式上主要
以抑制种子萌发、抑制幼苗生长、改变土壤环境、影
响微生物群落等多种作用方式。
3. 1 化感物质的时空分布
黄顶菊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和强弱,随不同的
生育期和组织器官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在诸多研究
黄顶菊化感作用的报道中,多以黄顶菊花、根、茎、叶
等组织开展试验。李香菊等[5]以油菜为受体植物,
研究表明黄顶菊成熟期植株浸提液对油菜的抑制作
用强于营养生长期,且不同器官的化感作用强弱表
现为叶片 > 花、茎 > 根。周文杰[4]等研究表明,坡
地黄顶菊 10%的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芽长的抑制作
用表现为花 >叶 >茎。50%、100%的浸提液抑制作
用表现为叶 >茎 >花。棉地 10%的黄顶菊浸提液
抑制作用强弱表现为叶 >茎 >花、根。芦站根等[6]
研究表明,黄顶菊地上和地下部分浸提液化感作用
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以 100%花和 50%根
提取液对玉米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研究报
道黄顶菊不同器官提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程
度表现为叶片 >茎 >根[20]。
由此可见,黄顶菊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化
感效应总体表现为叶片和花的化感作用较强,茎秆
次之,根系化感效应最弱,且随着黄顶菊成熟度的增
加,化感物质日渐增多,化感效应也越来越强。
3. 2 化感物质的基本特点
3. 2. 1 浓度效应 通常植物化感物质的作用强度
和方式,浓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低浓度能
促进植物的代谢和生长,而高浓度既可表现为促进
作用,又能表现为抑制作用或无作用等多种形式,且
以抑制作用为主。例如,黄顶菊 50%的叶片浸提液
对玉米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100%浸提液则起抑制
作用[6]。
3. 2. 2 受体选择性 黄顶菊化感物质对不同的受
体植物,化感效应的强弱和作用方式存在较大的差
异。例如,以 0. 1 g /mL 的黄顶菊浸提液对不同的
种子进行处理,油菜、芝麻、马唐、荠菜的种子发芽率
分别为 0. 5%、0. 5%、0. 75%、6. 94%,基本不发芽。
而菜豆和南瓜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 91. 67%、
97. 64%,胚根长抑制率分别为 - 31. 53% 和
- 18. 06%,表现为促进胚根生长[5]。又例如,以
0. 2 g /mL的黄顶菊茎叶提取液进行处理,棉花的根
长、茎长化感指数分别为 - 0. 85 和 - 0. 88,表现为
强烈的抑制作用。水稻根长、茎长化感指数分别为
0. 01 和 0. 14,表现出促进作用[3]。
3. 2. 3 化感物质成分复杂性 植物的化感物质可
分为 14 类,通常多种成分含量甚微并共同存在,且
各成分之间往往会产生复合效应。有研究表明,将
植物化感物质的各成分分离提纯后,各成分单独作
用的活性反不如混合后的活性[21]。
3. 2. 4 化感效应受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植物的
化感作用常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植物、不同品
种间的化感作用各不相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
不同组织器官的化感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
同生境、不同光、温、水、肥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化感
效应也各不相同。
3. 3 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
植物的化感物质通常以不同的方式对周边的种
子、植株及土壤等产生化感作用,通常可分为抑制种
子萌发、抑制幼苗生长和改变土壤环境等三大作用
方式。
3. 3. 1 抑制种子萌发 抑制作物及其他杂草的种
子萌发,是外来杂草成功入侵的重要方式。在研究
黄顶菊对其他种子萌发的影响方面,目前主要研究
其对种子萌发、胚根伸长、下胚轴伸长及幼苗茎长的
影响。此外,还有报道采用 TTC 比色法研究其对受
体根系活力的影响[6]等。
3. 3. 2 抑制幼苗生长 在研究黄顶菊对其他植株
幼苗的影响方面,通常研究其浸提液对幼苗鲜重、生
物量、叶绿素、MDA、WSS、CAT、POD、SOD 等含量的
影响,以及细胞差别透性的影响等。
3. 3. 3 改变土壤环境 土壤是作物及杂草间进行
互作、共生的基本环境。通常研究黄顶菊对土壤养
分、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的影响,以及对土
壤环境的影响。张天瑞等[22]研究报道,黄顶菊的入
侵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
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
—02— 杂草科学 2011 年第 29 卷第 1 期
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
4 黄顶菊化感物质的研发利用与前景展望
目前,在黄顶菊的研发利用方面,已开展了广泛
而深入的研究。例如,黄顶菊可产生硫酸盐类黄酮
等次生代谢物,能提高对石膏、盐分的适应能力,这
一特性可在作物抗逆抗盐碱育种方面得以发掘和应
用。黄顶菊次生代谢产物类黄酮具有抗凝血等作用
的活性成分,可作为重要的天然药物原料,也常被用
于提取槲皮素等有效成分,作为医药、染料等天然原
料使用[23]。不仅如此,植物的化感物质往往还表现
出独特的杀虫、杀菌及除草活性。在黄顶菊的生物
活性研究利用方面,目前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4. 1 杀虫活性的研发利用
黄顶菊在印度一直被当地人作为杀虫植物[24]。
1999 年阿根廷科学家研究发现 5%的黄顶菊甲醇萃
取物对米象具有显著杀灭活性,致死率超过 60% ;
黄顶菊的二氯甲烷和乙醇提取物对象鼻虫有明显的
杀灭作用,对棉铃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25]。周文杰
等[26 - 27]研究发现黄顶菊提取物对玉米蚜、珊瑚豆
蚜和报茎苦荬菜蚜均具有明显的拒食和毒杀效果,
处理 72 h后,珊瑚豆蚜、报茎苦荬菜蚜的拒食率和
校正死亡率均可达到 80%以上,玉米蚜的拒食率可
达 61. 98%,校正死亡率达 52. 58%。目前,黄顶菊
的杀虫活性利用研究正在逐步的开展中。
4. 2 杀菌活性的研发利用
在黄顶菊的杀菌活性研究方面,Bardón 等[28]发
现黄顶菊叶和花的氯仿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菌活
性,抑菌圈 10 mm以上。甲醇萃取物对嗜酸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抑菌圈达到 10 mm。1992
年 Ferraro等研究发现,黄顶菊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抗
病毒活性[29]。目前,黄顶菊越来越多的杀菌活性正
逐步受到关注和研发。
4. 3 除草活性研发利用
黄顶菊广泛而强烈的化感作用,是其除草活性
的重要依据和研究基础。许文超等[3]用重结晶法,
从黄顶菊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得到一种碱性有机
物,对马唐、反枝苋等具有抑制作用。张金林等[23]
用有机溶剂对黄顶菊根、茎、叶、花、种子粉碎物进行
浸泡提取,经浓缩后得到黄顶菊提取物,再将黄顶菊
提取物用二甲苯溶解,加入农药助剂即可配制成黄
顶菊提取物的除草剂乳油。目前,该乳油已经申请
获得专利,成为首个以黄顶菊加工而成的除草剂。
综上所述,随着黄顶菊化感研究的逐步深入,黄
顶菊对不同植物化感效应的研究方法将日益完善和
科学化,其入侵和扩散机制对预防、控制和减少其他
杂草的入侵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随着黄顶菊
化感物质分离、提取和鉴定工作逐步成熟和深入,黄
顶菊化感物质中 ATS、QTS 等药理特性将使其成为
重要的医药原料。黄顶菊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也
将为病虫草害防控提供天然的农药创制来源和加工
原料。此外,黄顶菊抗逆、耐盐碱的竞争优势也将使
其成为农作物遗传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得以研究和
利用。
参考文献:
[1]李香菊,王贵启,张朝贤,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分布、特征特性
及化学防除[J]. 杂草科学,2006( 4) : 59 - 61.
[2]张风娟,徐兴友,陈凤敏,等. 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幼
苗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 ( 8 ) : 1669
- 1674.
[3]许文超,徐 娇,陶 哺,等.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初
步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0( 6) : 63 - 67.
[4]周文杰. 黄顶菊对小麦种子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衡水学院
学报,2008( 1) : 59 - 62.
[5]李香菊,张米茹,李咏军,等. 黄顶菊水提取液对植物种子发芽及
胚根伸长的化感作用研究[J]. 杂草科学,2007( 4) : 15 - 19.
[6]芦站根,周文杰. 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的化感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08( 4) : 111 - 112.
[7]周文杰,李建明,芦站根. 外来植物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绿豆种子
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07( 4) : 72 - 74.
[8]李素静. 黄顶菊化感作用的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7 ( 6 ) :
80 - 81.
[9]Rice E L. Allelopathy[M]. Orlando: Academic Press,1984.
[10]赵红梅,杨顺义,郭鸿儒,等. 黄花蒿对 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
用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 11) : 2292 - 2297.
[11]崔 磊,赵秀海,张春雨. 化感作用研究动态及展望[J]. 浙江
林业科技,2006,26( 1) : 65 - 68.
[12]张学文,刘亦学,刘万学,等. 植物化感物质及其释放途径[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 7) : 295 - 297.
[13]孔垂华. 植物化感( 相生相克) 作用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1: 126 - 129.
[14]Lynch J M,Whipps J M. Substrate flow in the rhizosphere[J]. Plant
and Soil,1990,129: 1 - 10.
[15]Tang,C S,Zhang B.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allelochemical sphere of germinating mung bean[M]/ /Putnam A
R,Tang,C S. The science of al - lelopathy[M]. 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86: 229 - 242.
[16]冯建永,陶 晡,庞民好,等.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
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 1) : 72 - 77.
—12—彭 军等:黄顶菊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7]陈绍莉,周宝利.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J]. 上海蔬菜,2010( 4) : 20 - 21.
[18]江贵波,曾任森. 化感物质及其收集方法综述[J]. 河南农业科
学,2006( 6) : 24 - 26.
[19]陈 艳,刘 坤,张国良,等. 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生物活性及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杂草科学,2007( 4) : 1 - 2.
[20]任艳萍,古 松,江 莎,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解剖特
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 生态学杂志,2009,28 ( 7 ) : 1239 -
1244.
[21]和丽忠,陈锦玉,董宝生,等. 国内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J].
云南农业科技,2001( 1) : 37 - 41.
[22]张天瑞,皇甫超河,白小明,等.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
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0,29( 7) : 1353 - 135.
[23]张金林,刘颖超,庞 民,等. 黄顶菊提取物除草剂乳油及其制
备工艺:中国,200710061859. 3[P]. 2007 - 04 - 30.
[24]Ricciardi A,Esquivel G. Plantas de posible utilidad en el controlled
insectos[J]. Anales SAIPA,1986,7: 40 - 64.
[25]Broussalis A M,Ferraro G E,Martino V S. Argentine plants as po-
tential source of insecticidal compounds[J]. Journal of Ethnophar-
macology,1999,67( 2) : 219 - 223.
[26]周文杰. 黄顶菊提取物对珊瑚豆蚜和报茎苦荬菜蚜拒食和毒杀
活性测定[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 2) : 4 - 5.
[27]周文杰,芦站根,刘海鹏. 衡水湖黄顶菊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
性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10( 7) : 40 - 41.
[28]Bardón A,Borkosky S,Ybarra M I,et al. Bioactive plants from
Agentina and Bolivia[J]. Fitoterapia,2007,78( 3) : 227 - 231.
[29]Ferraro G,Broussalis A,Martino V,et al. Argentine medicin plant:
antiviral screening[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cin and
Aromatic Plants,1992,306: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殮殮

239 - 244.
混用烟嘧磺隆和 2 甲 4 氯对玉米不安全
有读者来问: 烟嘧磺隆( 玉农乐) 可与 2,4 -滴丁酯、
2 甲 4 氯混用吗?如果可以混用,混用哪种药对玉米更
安全?
目前国内登记的只有烟嘧磺隆与 2,4 -滴丁酯的混
配剂,没有烟嘧磺隆与 2 甲 4 氯的混配剂。
含烟嘧磺隆和 2,4 -滴丁酯这 2 种有效成分的混配
剂有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的 15. 8%滴丁·烟嘧悬浮
剂( 含 2,4 -滴丁酯 12. 8%、烟嘧磺隆 3%,登记用于春玉
米田防治一年生杂草,纯药推荐用量为 189. 6 ~
237 g /hm2 ) 、40%滴丁·烟嘧悬浮剂( 含 2,4 - 滴丁酯
32%、烟嘧磺隆 8%,登记用于春玉米田防治一年生杂草,
制剂推荐用量为 600 ~ 750 mL /667m2 ) ,辽宁省大连松辽
化工有限公司的 27%滴丁·烟嘧可分散油悬浮剂( 含 2,4
-滴丁酯 23%、烟嘧磺隆 4%,登记用于春玉米田防治一
年生杂草,纯药推荐用量为 324 ~ 364. 5 g /hm2 ) ,沈阳科创
化学品有限公司的 30%辛酰·烟·滴丁可分散油悬浮剂
( 含 2,4 -滴丁酯 10%、烟嘧磺隆 4%、辛酰溴苯腈 16%,
登记用于春玉米田防治一年生杂草,纯药推荐用量为 210
~ 420 g /hm2 ) 。
据有关资料报道,玉米苗期将烟嘧磺隆与 2,4 -滴、2
甲 4 氯混用,常发生 2,4 -滴、2 甲 4 氯激素型除草剂药
害,症状为玉米叶片浓绿、扭曲,出现葱管状叶,植株畸形
矮小,雄穗很难抽出,重者无雄穗。
资料链接:烟嘧磺隆是玉米田常用除草剂,目前在生
产上应用面积很大。在玉米上不当使用烟嘧磺隆,可能发
生药害。受害玉米首先心叶局部变黄,后扩展到整个叶片
及其他叶片,一般过 1 周左右恢复正常生长; 重者叶片变
白,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节间缩短,难以恢复。安全使用烟
嘧磺隆需考虑玉米敏感性、施药时期等因素。
1.品种敏感性。不同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的敏感性
差异非常显著,多数甜玉米品种对该药敏感,部分普通玉
米杂交种也比较敏感。一般在马齿型、半马齿型玉米品种
上使用较安全,在爆裂玉米、甜玉米上不宜使用。对烟嘧
磺隆中等敏感的品种,在高温、低温、干旱、肥害、缺矿物质
元素等不良条件下使用烟嘧磺隆,或用药量较大,也可能
出现药害。
2.施药时间。玉米 3 ~ 5 叶期对烟嘧磺隆的代谢能力
最强,6 叶期以后逐渐降低。施药过早和过晚,在玉米 2
叶期前和 6 叶期后使用烟嘧磺隆,均容易发生药害。
3.温度。施药后温度持续 2 d 低于 10 ℃,玉米代谢
烟嘧磺隆缓慢,容易出现药害。这在北方比较多见。
4.用量。单次用药量过大或重复施药,易产生药害。
5.不当混用。烟嘧磺隆与 2,4 -滴、2 甲 4 氯混用,常
发生 2,4 -滴、2 甲 4 氯激素型除草剂药害;与灭草松混用
也容易出现药害; 与有机磷农药混用,或施药前后 7 d 之
内使用有机磷农药,均可能产生药害。
( 唐建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中心,
邮编: 210014)
—22— 杂草科学 2011 年第 29 卷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