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防葵;当为防癸也



全 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 2月第 38卷第 2期
JO
U
RN
AL
O
F
ZH
EJIAN
G
CH
IN
ESE
M
ED
ICAL
U
N
IVERSITY
VO
L.
38
N
O
.2
Feb.
2014




防葵,当为防癸也
林炜濠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州 510515
摘要:[目的]为“防葵,当为防癸也”寻找相应的证据。[方法]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医及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对“防葵,当为防癸也”的
理由,从历史考据、植物外观、产地和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世人对古典文献“防葵”的释名研究甚少而多有误解。《唐本草》等古典文
献中防葵名字由来的解释存有偏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三“防”即防葵、防风、防己;防葵功效与“癸水”具有极大相关性,此为笔者“防葵,当为
防癸也”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论]防葵,真名应为防癸。而此一证明,虽只一字之差,且不过名称尔。然从中药及历史研究等角度看,
为“防葵”正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防葵;防癸;癸;水;产地;功效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2014)02-0132-02
The Real Name of Oreoselinum In Chinese is Fanggui Lin Weihao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 [Objective] Attempt to find the correlative evidences to prove that oreoselinum’s real name is Fanggui in Chinese by the study of plant
appearance, orig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other aspects. [Methods]By analyz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pertinent informa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bout oreoselinum, such as history, appearance, origin, clinical efficac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t that oreoselinum’s real name is Fanggui in Chinese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Results]By the study of misunderstandings on explanation about why
oreoselinum is named Fangkui from Tang Materia Medica and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l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ther two similar Chinese Berbal
medicines——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and 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the paper has found out enough proofs to prove it.[Conclusion] Oreoselinum, its
real name should be Fanggui rather than Fangkui.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only a word——or some people may think it is not worth
doing because it is just a name. Howev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proof has its important
meaning.
Key words: oreoselinum; Fanggui; Gui; water; origin; clinical efficacy
防葵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但是后人
对其研究却较少,只有少量文献记载。而且对它确切为
哪种植物,也存在着些许混乱。如陶隐居所云其与狼
毒根同[1],和日本学者所考,认为其乃防葵 Peucedanum
japoincum,即我国有的文献所称为“滨海前胡”者 [2],
此都属误订。笔者以为此乃世人对其功效了解不深
之故也,而对其名字之误解,又为其中重要原因。故
对其名字之勘误,尤有重要性。
1 防葵功效及名字由来文献考据
《神农本草经》言防葵味辛、寒、无毒,治疝瘕,肠
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
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3]。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则
云:防葵,君。有小毒。能治疝气,痃癖气块,膀胱宿
水,血气瘤大如碗,悉能消散。治鬼疟,主百邪鬼魅精
怪,通气[1]。一名梨盖,一名房慈,一名爵离,一名农
果,一名利茹,一名方盖[1]。此皆为俗名,故研究意义
不大。然对于正名,其何以名为“防葵”?《唐本草》称其
根叶似葵花,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2]。《图
经》亦云:其叶似葵,每茎三叶,一本十数茎,中发一
干,其端开花,如葱花,景天辈而色白。根似防风,香
味亦如之,依时采者乃沉水[1]。
2 《唐本草》、《图经》解释有误之处
《唐本草》和《图经》的解释虽看似合情合理,且该
种组词之法亦符合国人思维习惯。然细细斟酌之下,
笔者窃以为此解释有所不妥,甚至有埋没其功效之
嫌。何以明之?
若如《唐本草》所言,其名因葵花、防风二物而得,
那首先需要弄清“根叶似葵花”中的“葵”乃何物。《神
农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时期,而东汉文学家许慎所
撰《说文解字》又乃该时期的作品。据文献考据,《说
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解说文字原始形体结
构及其源起的文字专著。而作者许慎对古文字研究
造诣尤深,认为“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4]。因此该典籍对于文
字的考据有着重大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故若真如
《唐本草》和《图经》所言,则此“葵”当可从《说文解字》
中求得可靠解答。
《说文解字》言曰:葵,葵菜也。而葵菜乃冬葵,何
以明之?据文献显示,冬葵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葵,葵在明代以前指葵菜,是老百姓普遍食用的
一种疏菜[5]。故此“葵”很大程度上是冬葵。而据了解
冬葵又名冬苋菜,叶互生,近圆形,5~7浅裂,宽 4~10
132
DOI:10.16466/j.issn1005-5509.2014.02.02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 2月第 38卷第 2期












厘米,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齿,叶缘及叶背脉上被毛
[6]。但防葵叶却是三出式,裂片宽卵圆形,不规则 3~5
裂,伞形花序[2]。显然,二者相似程度并不大。
至于因根及香味似防风而取用“防”字,更是显得
有些牵强。因为中药名中有“防”字之药物并不单指
防风,亦如防己。何况防风特点重在“风”字,假若真
如《唐本草》所言,那取名为“风葵”似乎更合理。
由此可知,若按照因为防葵根叶似葵,香味似防
风而名防葵,显然说不太通。
3 防葵,当名防癸的原因
防葵,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学者笔误,抑或
是自以为是而加上一个草字头。而古代无学术规范
之说,以讹传讹,以致后人皆以为其然也。那何以说
其当为“防癸”呢?原因有三。
3.1 《神农本草经》之三“防”《神农本草经》中有三
“防”:防风,防己,防葵。防风,风者,五行属木也——
五运六气亦有“厥阴风木”之说。对于防风的命名,李
时珍以为,“防者御也,其功效疗风最重要,故名 [7]”。
且中医界亦常以“风药润剂”称之。防己,己者,天干
之一,五行属土也。对此,《本草正义》言曰:“名曰防
己者,以脾为己土,喜燥恶湿,湿淫于内,则气化不行
而水失故道,为肿、为疮、为脚气,皆己土受邪之病,而
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非所谓名之以其
能者耶[8]。”
由此可知,防风和防己都是因其善治五行之风木
与湿土之病而得名。而古人皆喜规矩,言章法,何以
防两“行”而独防葵例外?何以防风、防己皆以功效名
之,惟防葵因形、味而得名?况且,众所周知,癸,五行
属水,亦乃天干之一。且己,癸皆为阴数,阴数者,有
形之物也[9],药物秉承天地之气,而终成凡间有形之
品,故能以其形而治有形其人之病。此亦乃言“天癸”
而不言“天壬”之故也[9]。再者,结合五运六气,肾六气
属太阳,五运归寒水,标本异气,从本从标,从本则寒
化,从标则化热。而“癸”者,虽然五行归水,而五运却
属阴火,木火土金水在地为五行,在天成五运——此
与肾为水火之宅遥相呼应。何况所谓坎水之卦,卦爻
之形乃“中满”,即二阴爻中蕴含一阳爻,这刚好与太
阳寒水肾“从本从标”相对应。而十天干之中,壬虽五
行也属水,五运却是木,唯有水中藏火之癸能更好诠
释“坎”这一卦。同样的,脾六气属太阴,五运归湿土,
标本同气,则从乎本,故古人认为“太阴病,从本寒
化”。而己在五行为土,在五运中亦为土,而戊在五运
中则为火,故防“土”用“己”,而不用“戊”,此与防“水”
用“癸”而不用“壬”同理。己,癸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
之处,这不正是“防葵当为防癸”最好的佐证么?古之
圣人造诣之精深,学术研究之谨慎于此可见一斑。而
“防癸”一词恰能与之相符。这是原因之一。
3.2 产地 防葵生临淄,及嵩高太山少室 [10]。临淄
者,水名也。而嵩高,乃嵩山,位居今河南郑州境内。
晋戴祚于《西征记》中曰:“嵩高山,东太室,西少室,相
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故可知少室山亦位于今河
南省内。而太山,实为泰山也,位处于今山东省泰安
市中部内。然河南,山东,皆属北方。北方在八卦是
坎,五行属水,天干为壬癸。而防葵生于北方,当秉承
癸水之气。此与《本草问答》中所言“肉桂生于南方,
秉地二之火[11]”乃是异曲而同工也。而二与癸亦皆为
阴数,和上文所论“阴数有形论”亦相符。另一方面,
防葵性味为寒[1],寒者,水气也。此为防葵秉癸水之气
之象也。这是原因之二。
3.3 功效 防葵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3]。疝
瘕者,《诸病源候论》如是说:“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
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
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
腹痛[12]。”腰为肾之府,与寒邪五行皆属水。而溺者,尿
也。膀胱乃州都之官,居小腹,主贮尿和排尿。且膀胱
五行亦属水。
同时,防葵能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
除肾邪,强志。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见鬼[10]。而根
据《黄帝内经》所论述,病之传变,经太阴时,腹满而嗌
干,经少阴时,则口燥舌干而渴[13]。而足太阴为脾经,
足少阴为肾经,故可知防葵所治之病当与脾肾有密切
关系。“强志”,志者,肾所藏也。而肾主水,五行属水,
与癸有密切关系自不必多说。至于脾,脾属土,土能
克水,故制约肾者为脾,即肾之主脾也[14]。此亦为“脾
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14]的理论基础之
一。可见,防水,不仅要治水,更当治土而安水。这也
是为何中医常用“培土制水法”治疗肾病的原因。更
何况肾为水火之宅,脾虚而升清不足,则水湿下流于
肾,以至于肾脏偏寒,则亦可导致水病。
至于“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 [3]”,只因肾主骨生
髓,且主气化和纳气,肾精得固,则可坚骨髓;气化得
司,则气运顺畅而能轻身。且《太平圣惠方》言防葵散
能治头面浮肿[15]。而浮肿乃津液运行异常所致,这与
肾之气化失司又有密切关系,其间种种不再累述。
而且,亦有学者撰文论述了防葵原植物考订,他
们认为防葵的功效与独活十分相似,称其原植物可能
为短毛独活[2]。而独活归肾、膀胱经,善治下半身的风
(下转第 136页)
13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 2月第 38卷第 2期
(上接第 133页)
寒湿痹。此又与五行之癸水不谋而合。
防葵在功效上多处体现了治肾与水之功。故以
防癸名之,更合适。这是原因之三。
4 小结
综上所述,结合植物外观、产地和临床功效等多
个方面,防葵当名防癸的原因已不言而喻。何况,以
防为御,以癸为水,防癸者,治水之功甚佳,故名之,这
恰能与防风、防己之命名原则不谋而合。亦可体现古
人所遵循之章法与规矩。
防葵与防癸,虽只有一字之差别,甚至仅是一偏
旁之不同,且或以为名字而已,纵然有误又何妨?但
笔者以为不然。其一,学术之属,所当追根溯源,这不
论是对历史的研究还是学术的探讨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二,此亦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帮助学者们更好地
了解古人对中药命名的技巧,借以更好地研究中药的
属性及功效;其三,进一步融中国经典哲学与医药学
于一体,是中医药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本文的论
述或许可以给同道中人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其四,
防癸,虽只是一字之更改,但却能更贴切地诠释了此
药的功效。名副其实,如是也。
参考文献:
[1] 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67-168.
[2] 陶耀武 ,宋平顺 .防葵的原植物考订[J].中药材 ,1997(12):
639-641.
[3] 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杨鹏举,校正.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43.
[4] 谭培祯,荀黎明.中华爱国主义知识举要[M].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1996:118-119.
[5] 陆维承.冬葵子考辨[C]//2009年全国中医药研究暨中医药
科室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中医药学会,2009:57-59.
[6]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甘肃中草药手册:第 3册[M].兰
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3:1408-1409.
[7] 陈瑞生,陈相银.防风的鉴别[J].首都医药,2010(17):36.
[8] 张山雷.本草正义[M].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6:279-280.
[9] 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3-74.
[10]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41.
[11] 张伯龙,唐容川.本草问答评注[M].黄杰熙,评注.太原:山西
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14.
[12]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 :上[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1:597.
[13]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0.
[14] 李慧.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8,32(4): 429-430.
[15]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疟疾专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65:57.
(收稿日期:2013-08-11)
血液量,降低脉压,控制血压的目的。这与应用西医
的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病有相通之处。
3.3.3 脉管瘀滞不利 脉道的完整、光滑流利是保证
血液流动顺畅无阻的重要条件。如果脉道不光滑,则
会引起血脉瘀滞,脉压增高,从而变生脉胀(高血压)。
临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王清任《医林改
错》中的逐瘀汤类方。这与应用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
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
素Ⅱ受体拮抗剂有相似之处。
4 结语
纵观《内经》有关高血压病的论述,其病名繁杂众
多,但大都是症状上的描述,如“目眩”“冒眩”等,而真
正切合高血压病机的病名应是“脉胀”;其病位虽强调
与心肝肾等脏腑经脉有关,但主要在心;其病机上虽
有因风、因虚致眩等论述,但心主血脉才合乎其主要
病机;治疗上以针刺疗法为主。可见,《内经》对高血
压病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其在方药治疗方面没
有过多论述,亦无明确提及痰饮、瘀血等病因病机,但
其心主血脉的理论为后世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
完善奠定了基础。
笔者师古而不泥古,研读《内经》,“爬罗剔抉,刮
垢磨光,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唐·韩愈语)。提出高
血压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应为《内经》中的“脉胀”,其
病位主要在心,关乎五脏,心主血脉异常是其重要病
机。传统的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经典辨证模式应该
发生改变,临证时应根据心主血脉异常的病机理论,
从心论治,注重调整心之阴阳平衡,保持血液充盈适
度及脉道的光滑流利,同时勿忘滋补肝肾之阴,治病
求本,不片面追求肝风、肝火等治标之法,这对高血压
病的辨证治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王冰次注《素问》的主要贡献[J].山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7(6):2-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73.
[3] 胡大一,马长生,王显.心脏病学实践 2010:中西医结合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54.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533.
(收稿日期:2013-07-19)

广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