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 第 2期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Vol.30 No.2
2010年 4月 JOURNALOF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Apr.2010
收稿日期:2009-12-18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2007AB006)子专题资助。
第 1作者:毕波(1978—),男 ,硕士 ,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培育与园林植物栽培。 E-mail:obib@tom.com。
通信作者:刘云彩(1963—),女 ,硕士 ,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培育和绿化树种选择及培育。E-mail:liuyuncai127@ 163.com。
连香树和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毕 波 ,刘云彩 ,周 筑 ,陈 强 ,张学星 ,孙 宏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4)
摘要:选择苗高和地径作为分级质量指标 ,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 ,对连香树和榉树 2树种 8个月
容器苗的苗木分级标准进行探讨 。计算分析得出以下标准:连香树 Ⅰ级苗 ,苗高≥34.65cm,地径
≥0.38cm;Ⅱ级苗 , 34.65cm>苗高≥28.35 cm, 0.38cm>地径≥0.29cm;Ⅲ级苗 ,苗高 <28.35
cm,地径 <0.29cm。榉树 Ⅰ级苗 ,苗高≥26.0cm,地径≥0.29cm;Ⅱ级苗 , 26.0 cm>苗高≥19.5
cm, 0.29cm>地径≥0.20cm;Ⅲ级苗 ,苗高 <19.5cm,地径 <0.20cm。
关键词:连香树;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逐步聚类
中图分类号:S723.133;S792.1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79(2010)02-0016-05
StudyonGradingStandardsforCercidiphylumjaponicumand
ZelkovaschneiderianaContainerSeedlings
BIBo, LIUYun-cai, ZHOUZhu, CHENQiang, ZHANGXue-xing, SUNHong
(YunnanProvincialAcademyofForestry, KunmingYunnan650204, China)
Abstract:Thestepwiseclusteranalysismethodwasappliedtoestablish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for8-
month-oldcontainerbredseedlingsofCercidiphylumjaponicumandZelkovaschneiderianatreespeciesbychoosing
theseedlingheightandbasaldiameterasthequalityindicatorsforclassification.Thegradingstandardsforthecon-
tainerbredseedlingofCercidiphylumjaponicumtreespecieswereasfolows:height≥ 34.65cmandbasaldiame-
ter≥ 0.38cmforgradeⅠseedlings;34.65cm>height≥28.35cmand0.38cm>basaldiameter≥0.29cmfor
gradeⅡ seedlings;height<28.35cmandbasaldiameter<0.29cmforgradeⅢ seedlings.Thegradingstandards
forthecontainerbredseedlingofZelkovaschneiderianatreespecieswereasfolows:height≥26.0cmandbasaldi-
ameter≥0.29cmforgradeⅠ seedlings;26.0cm>height≥19.5cmand0.29cm>basaldiameter≥0.20cmfor
gradeⅡ seedlings;height<19.5cmandbasaldiameter<0.20cmforgradeⅢ seedlings.
Keywords:Cercidiphylumjaponicum;Zelkovaschneideriana;containerseedling;seedlinggrading;progres-
siveclustering
连香树(CercidiphylumjaponicumSieb.EtZucc.)
为连香树科连香树属植物 ,属东亚著名孑遗植物之
一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是珍贵的落叶高大乔木 ,
高可达 40 m,胸径达 1.5m,干形通直 ,寿命长 ,树姿
雄伟 ,树冠开阔 ,绿荫如伞 ,枝条婀娜 ,树形优美 ,叶形
奇特 ,秀丽别致 ,秋季叶片变黄或红色 ,是观赏价值较
高的园林绿化树种[ 1] 。榉树 (Zelkovaschneideriana
Hand.-Mazz.)为榆科榉属树种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植物 ,珍贵的硬阔叶用材树种 ,由于其较高的经济价
值 ,在城市绿化和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人为的过度开
发利用 ,使资源量急剧减少而处于濒危状态 [ 2] 。通过
培育 2个珍稀濒危树种人工林 ,既满足社会对绿化苗
木和珍贵用材的需求 ,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
用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连香树和榉树
以往的苗木分级标准研究中 ,有人做过榉树苗木质量
分级标准的研究 ,而连香树多为苗木培育和基础理论
研究 ,并未作过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3-6] 。本文通过对
连香树 、榉树 2个优良绿化造林树种容器苗的造林苗
木分级标准研究 ,旨在为培育人工林和物种保护提供
合理 、适用的苗木标准。
1 研究地概况
2个树种的育苗地均位于昆明树木园内 ,其地
理位置为北纬 25°06′,东经 102°44′,海拔 1 970m,
年平均气温 14.7℃,年降雨量 1 011.8mm,年相对
湿度 73%,无霜期 285.3 d,年日照 2 239.3h,土壤
为发育在玄武岩上的山地红壤 。
2 材料与方法
2.1 容器苗培育方法
连香树种子采自四川省 ,榉树种子采自文山州丘
北县 ,种子采集时间均为 2007年 ,播种前贮藏于 3℃
冰箱内。 2008年 4月初对连香树和榉树种子作消毒
处理 ,冷水浸种后播种在育苗床中 ,播种后 15 ~ 20d
开始出苗 ,待其苗高达 3cm左右时 ,于 6月移入规格
为 10cm×14cm的塑料育苗袋中作容器苗继续培育。
育苗试验地上搭建荫棚 ,上覆 70%的遮荫网。
2.2 调查方法
选择苗高与地径作为容器苗苗木分级的质量指
标 [ 7] 。各随机抽取 100株苗龄 8个月的容器苗 ,测
定其苗高 、地径 2个生长指标 ,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
最终的苗木分级 。
2.3 计算方法
聚类分析是决定某一样本性质的多元统计分析
方法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从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
中找出能度量样本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数 ,构成一个
相似矩阵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或
距离 ,按其相似程度或距离的大小将样本逐一归类。
关系密切的经归类聚集到一个小分类单位 ,关系疏远
的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 ,直到把所有样本都聚集
完毕 [ 8] 。聚类方法可分为系统聚类和逐步聚类 2种 ,
由于系统聚类计算量大 ,且需要作大规模的聚类图 ,
为简洁起见本研究采用逐步聚类法[ 9] 。
本文使用欧氏距离公式 ,通过定义苗木之间的
距离来划分其相似程度 ,距离越小则其相似程度越
大 。
dij= ∑pa=1 Xia-Xja 2 (1)
式中:i, j表示样本;p表示变量。因苗木分级是采用
苗高(H)和地径(D)2个指标 ,因此 p=2,从而将
(1)式变换为:
dij= (Hi-Hj)2 +(Di-Dj)2 (2)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标准化
为了使观测数据值能够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
和计算分析 ,先将 2树种苗木的观测数据按以下公
式进行标准化换算 。
Zij= Xij-Xi(min)Xi(max)-Xi(min) (3)
式中:Zij为标准化值;i为苗高或地径;j为所观测的
样苗号(1, 2, 3, … , 100);Xi(min)、Xi(max)为所观
测的总体样本中的苗高或地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利用(3)式计算求得 2树种 100株样苗的苗高及地
径的标准化值 ,见表 1、2。
表 1 连香树容器苗苗高及地径标准化值
苗号 苗高 地径 苗号 苗高 地径 苗号 苗高 地径 苗号 苗高 地径
1 0.43 0.74 26 0.14 0.03 51 0.95 0.97 76 0.73 0.60
2 0.62 0.60 27 0.41 0.46 52 0.35 0.63 77 0.73 0.63
3 0.43 0.37 28 0.30 0.23 53 0.19 0.49 78 0.86 0.66
4 0.35 0.20 29 0.24 0.20 54 0.51 0.49 79 0.38 0.40
5 0.32 0.06 30 0.32 0.46 55 0.57 0.80 80 0.59 0.60
6 0.70 0.63 31 0.59 0.54 56 0.35 0.23 81 0.41 0.60
7 0.16 0.43 32 0.41 0.57 57 0.68 0.60 82 0.43 0.74
8 0.81 0.77 33 0.19 0.14 58 0.03 0.26 83 0.30 0.20
9 0.54 0.46 34 0 0.23 59 0.19 0.14 84 0.59 0.80
10 0.30 0.06 35 0.70 0.66 60 0.38 0.26 85 0.30 0.54
11 0.57 0.46 36 1.00 0.94 61 0.43 0.49 86 0.54 0.63
12 0.81 0.71 37 0 0.20 62 0.43 0.66 87 0.86 0.77
13 0.14 0.03 38 0.41 0.37 63 0.22 0.26 88 0.73 0.66
14 0.57 0.8 39 0.84 0.77 64 0.49 0.46 89 0.38 0.26
15 0.11 0 40 0.51 0.54 65 0.43 0.57 90 0.19 0.14
16 0.19 0.26 41 0.62 0.69 66 0.81 0.69 91 0.16 0.40
17 0.05 0.20 42 0.43 0.46 67 0.41 0.66 92 0.30 0.60
18 0.35 0.34 43 0.57 0.57 68 0.62 0.57 93 0.35 0.46
19 0.30 0.49 44 0.41 0.34 69 0.84 0.60 94 0.46 0.43
20 0.41 0.66 45 0.62 0.69 70 0.05 0.11 95 0.70 0.80
21 0.49 0.46 46 0.46 0.80 71 0.43 0.40 96 0.62 0.63
22 0.46 0.46 47 0.38 0.46 72 0.43 0.46 97 0.16 0.06
23 0.89 0.77 48 0.59 0.51 73 0.3 0.49 98 0.95 1.00
24 0.57 0.63 49 0.14 0.40 74 0.43 0.83 99 0.16 0.37
25 0.43 0.46 50 0.16 0.46 75 0.05 0.17 100 0.32 0.51
17第 2期 毕 波等:连香树和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表 2 榉树容器苗苗高及地径标准化值
苗号苗高 地径 苗号苗高 地径 苗号 苗高 地径 苗号苗高 地径
1 0.62 0.72 26 0.12 0.32 51 0.26 0.04 76 0.65 0.64
2 0.06 0.28 27 0.09 0.24 52 0.21 0 77 0.44 0.60
3 0.26 0.52 28 0.50 0.48 53 0.41 0.28 78 0.56 0.60
4 0.09 0.12 29 0.44 0.44 54 0.35 0.40 79 1.00 1.00
5 0.35 0.12 30 0.97 0.84 55 0.35 0.52 80 0.35 0.32
6 0.56 0.56 31 0.38 0.36 56 0.59 0.64 81 0.32 0.44
7 0.88 1.00 32 0.21 0 57 0.29 0.24 82 0.26 0.12
8 0.53 0.52 33 0.41 0.48 58 0.35 0.40 83 0.41 0.52
9 0.85 0.72 34 0.71 0.88 59 0.35 0.44 84 0.09 0.20
10 0 0.08 35 0.85 0.76 60 0.41 0.56 85 0.91 0.88
11 0.41 0.52 36 0.41 0.28 61 0.59 0.56 86 0.71 0.80
12 0.50 0.44 37 0.50 0.40 62 0.32 0.20 87 0.06 0.12
13 0.44 0.40 38 0.32 0.16 63 0.41 0.32 88 0.59 0.56
14 0.56 0.80 39 0.74 0.72 64 0.68 0.64 89 0.76 0.76
15 0.56 0.56 40 0.50 0.52 65 0.41 0.40 90 0.21 0
16 0.59 0.84 41 0.35 0.24 66 0.15 0.28 91 0.41 0.60
17 0.06 0.12 42 0.44 0.28 67 0.09 0.24 92 0.50 0.52
18 0.74 0.64 43 0.29 0.40 68 0.44 0.64 93 0.44 0.44
19 0.44 0.44 44 0.29 0.16 69 0.56 0.6 94 0.24 0.08
20 0.21 0.28 45 0.44 0.32 70 0.44 0.44 95 0.62 0.80
21 0.50 0.52 46 0.26 0.08 71 0.62 0.56 96 0.41 0.68
22 0.68 0.60 47 0.91 0.80 72 0.53 0.40 97 0.24 0.48
23 0.59 0.64 48 0.09 0.16 73 0.59 0.60 98 0.44 0.36
24 0.41 0.44 49 0.15 0.12 74 0.32 0.20 99 0.35 0.20
25 0.38 0.48 50 0.47 0.48 75 0.62 0.44 100 0.88 0.88
3.2 苗木的初始分级
一般情况下 ,苗高与地径成线性相关 ,以苗高 、
地径值分级 ,对苗木质量的聚类就是对有序样本的
聚类 [ 3] 。对 2树种样苗按苗木的苗高(H标)及地径
(D标)标准化值进行初始分级 ,首先按 ∑标 =D标 +
H标 的大小对其样苗排序 。分别绘制 2树种样苗
“∑标 ”的一维坐标排序图(图 1、2),然后根据一维
坐标排序的结果 ,在小群距离较明显的地方 ,按照正
态分布规律 ,参照各级中苗木的数量 ,将它们分为 3
群 ,图中号码是该样苗的序号 。
从图 1可以看出 ,第 98号样苗最大 ,其 ∑标 =
1.95;而第 15号样苗最小 ,其 ∑标 =0.11。从图 2
可以看出 ,第 79号样苗最大 ,其 ∑标 =2.00;而第
10号样苗最小 ,其 ∑标 =0.08。从图中可清晰地
看到由于样苗质量不同而形成若干个小群体。根
据一维坐标排序的结果 ,在小群距离较明显的地
方 ,将它们分为 3群 ,即 3级(图中以虚线划分),
完成苗木的初始分级 。从图中还可看出 , 苗木的
苗高与地径呈明显的正相关 ,苗木越高其地径就
越粗 ,苗高越低其地径就越细 。当然 ,也会由于苗
木所出现的分化现象使苗木产生高而细 、矮而粗
的情况 ,但仅为少量。
3.3 苗木的修改分级
为了避免苗木初始分级中人为的错误 ,必须利
用数学公式对其进行修改。按照初始分级结果 ,分
别计算各级苗高 、地径标准化值的平均数Hi、Di,并
以此平均数作为该级的凝聚中心 ,计算各样苗与相
邻凝聚中心的距离 d,样苗距离哪个凝聚中心的距
离最近 , 即判为那一级(最短距离法)。每次修改
后 ,如有变化 ,需按新的分级重新计算凝聚中心和距
离。如此反复进行 ,直到完全没有变化时 ,分级即结
束。第 1次修改时 Ⅰ 、Ⅱ 、Ⅲ级的凝聚中心分别为
X1Ⅰ 、X1Ⅱ 、X1Ⅲ ,第 2次修改记为 X2Ⅰ 、X2Ⅱ 、X2Ⅲ ,余类推 。
计算临界样苗到相邻中心的欧氏距离 d的公式由
18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30卷
(2)式变换成(4)式 ,按(4)式计算并比较 d的大小 ,
以进行苗木的修改分级。
dij= (Hi-Hi— )2 +(Di-Di— )2 (4)
连香树第 1次修改分级 ,凝聚中心 X1Ⅰ (0.72、
0.69), X1Ⅱ (0.50、0.43), X1Ⅲ (0.22、0.20)。括号内
的数据分别是该级(初始分级)苗高 、地径标准化的
平均值 。经计算原 Ⅰ级苗 1号 、82号和 86号与 Ⅱ
级苗凝聚中心的距离 d分别为 0.240、 0.240和
0.170,与 Ⅰ级苗凝聚中心的距离 d分别为 0.261、
0.261和 0.175, dⅡ均小于 dⅠ ,故将这 3株样苗划
入Ⅱ级;原 Ⅲ级苗 18号 、44号和 53号与 Ⅱ级苗凝
聚中心的距离 d分别为 0.179、0.161和 0.240,与 Ⅲ
级苗凝聚中心的距离 d分别为 0.192、 0.242和
0.270, dⅡ均小于 dⅢ ,故将这 3株样苗划入Ⅱ级。第
2次修改分级 , 凝聚中心 X2Ⅰ (0.72、 0.72), X2Ⅱ
(0.51、0.42), X2Ⅲ (0.21、0.19),经计算各级苗木均
无变动 ,聚类分级结束。连香树容器苗样苗的最终
分级结果见表 3。
表 3 连香树容器苗样苗的分级结果
苗号 苗高/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Ⅰ级苗
98 49 0.52 66 38 0.47 45 38 0.40 86 36 0.37 11 30 0.38 22 30 0.34
36 47 0.54 69 35 0.48 41 38 0.40 82 40 0.33 81 35 0.32 92 35 0.28
51 48 0.52 88 37 0.44 57 35 0.42 1 40 0.33 65 34 0.33 94 29 0.34
23 41 0.50 84 42 0.39 74 43 0.33 43 34 0.38 54 31 0.36 72 30 0.33
87 41 0.49 55 42 0.38 46 42 0.34 31 33 0.39 9 30 0.37 42 30 0.33
39 41 0.48 14 42 0.38 96 36 0.40 48 32 0.39 52 36 0.30 25 30 0.33
8 41 0.47 77 36 0.44 2 35 0.40 62 37 0.33 32 34 0.32 27 30 0.32
78 37 0.49 35 37 0.43 24 36 0.38 67 37 0.32 64 30 0.35 85 33 0.28
12 39 0.47 76 35 0.44 80 35 0.39 20 37 0.32 21 30 0.35 47 30 0.31
95 42 0.43 6 36 0.43 68 34 0.40 40 33 0.36 61 31 0.33 100 32 0.29
Ⅱ级苗 71 28 0.33 3 27 0.33 19 31 0.28 38 27 0.32 44 26 0.32 53 31 0.24
93 30 0.30 73 31 0.28 79 28 0.31 30 30 0.29 18 26 0.30
Ⅲ级苗
89 23 0.31 91 28 0.23 83 21 0.28 10 16 0.28 17 21 0.19 26 15 0.22
60 23 0.31 4 21 0.30 63 23 0.25 90 19 0.24 34 22 0.17 13 15 0.22
50 30 0.23 49 28 0.22 16 23 0.24 59 19 0.24 97 16 0.23 70 18 0.19
7 29 0.23 99 27 0.23 29 21 0.26 33 19 0.24 75 20 0.19 15 14 0.21
56 22 0.30 28 22 0.28 5 16 0.29 58 23 0.18 37 21 0.17
榉树第 1次修改分级 , 凝聚中心 X1Ⅰ (0.77、
0.75), X1Ⅱ (0.48、0.45), X1Ⅲ (0.18、0.22)。原Ⅲ级
苗 36号 、43号 、53号 、80号与 Ⅱ级苗凝聚中心的距
离 d分别为 0.204、0.179、0.204和 0.189 ,与Ⅲ级苗
凝聚中心的距离 d分别为 0.215、0.231、0.215和
0.191, dⅡ均小于 dⅢ ,故将这 4株样苗划入Ⅱ级。利
用第 1次修改分级的结果 ,计算出第 2次修改分级
的凝聚中心为 X2Ⅰ (0.77、0.75), X2Ⅱ (0.47、 0.45),
X2Ⅲ(0.16、0.20),经计算各级苗木均无变动 ,聚类分
级结束。榉树容器苗样苗的最终分级结果见表 4。
表 4 榉树容器苗样苗的分级结果
苗号 苗高/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Ⅰ级苗
79 35.0 0.42 100 32.0 0.38 9 28.0 0.37 16 31.0 0.28 1 28.0 0.29 56 26.0 0.28
7 35.0 0.38 47 30.0 0.39 89 29.0 0.34 95 30.0 0.29 64 26.0 0.31 23 26.0 0.28
30 31.0 0.41 35 29.0 0.37 86 30.0 0.32 18 26.0 0.33 76 26.0 0.30
85 32.0 0.39 34 32.0 0.32 39 28.0 0.33 14 30.0 0.27 22 25.0 0.31
19第 2期 毕 波等:连香树和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续表
苗号 苗高/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苗号
苗高
/cm
地径
/cm
Ⅱ级苗
73 25.0 0.28 68 26.0 0.23 60 24.0 0.22 70 21.0 0.23 59 21.0 0.20 42 17.0 0.23
71 24.0 0.29 75 21.0 0.29 50 22.0 0.24 29 21.0 0.23 3 23.0 0.17 53 17.0 0.22
78 25.0 0.27 8 23.0 0.26 12 21.0 0.25 19 21.0 0.23 81 21.0 0.19 43 20.0 0.18
69 25.0 0.27 77 25.0 0.23 83 23.0 0.22 55 23.0 0.20 45 18.0 0.23 36 17.0 0.22
88 24.0 0.28 92 23.0 0.25 72 20.0 0.26 25 22.0 0.21 58 20.0 0.20 80 18.0 0.20
61 24.0 0.28 40 23.0 0.25 11 23.0 0.22 24 21.0 0.22 54 20.0 0.20
15 24.0 0.27 21 23.0 0.25 37 20.0 0.25 13 20.0 0.23 31 19.0 0.21
6 24.0 0.27 91 25.0 0.22 33 22.0 0.22 65 20.0 0.22 63 18.0 0.22
96 27.0 0.22 28 22.0 0.25 93 21.0 0.23 98 19.0 0.23 97 22.0 0.16
Ⅲ级苗
41 16.0 0.20 20 17.0 0.15 66 17.0 0.13 27 16.0 0.11 48 14.0 0.11 87 13.0 0.10
99 15.0 0.20 38 14.0 0.19 82 13.0 0.17 94 12.0 0.16 90 10.0 0.15 17 13.0 0.10
57 16.0 0.18 5 13.0 0.20 46 12.0 0.17 51 11.0 0.17 52 10.0 0.15 10 12.0 0.08
74 15.0 0.19 44 14.0 0.18 2 17.0 0.10 84 15.0 0.11 32 10.0 0.15
62 15.0 0.19 26 18.0 0.12 67 16.0 0.11 49 13.0 0.13 4 13.0 0.11
3.4 临界值的确定
逐步聚类分级的结果是各级苗木聚集在以该级
最终凝聚中心为圆心 ,以 d为半径的圆内 。过大的
苗木在 Ⅰ级苗的上方 ,过小的苗木在 Ⅱ级苗的下方 。
因此 ,只要求出Ⅰ 、Ⅱ级苗的下限 ,就可准确地确定
苗木的级别界限 。其简便计算方法是 ,将最终修改
分级的 Ⅰ 、Ⅱ级凝聚中心绘在方格纸上 ,求出半径
d,在图上即可读出 Ⅰ 、Ⅱ级苗的下限值 [ 10] ,见图 3、
4。其中半径 d的计算公式为:
d= KS2H标 +S2D标 (5)
式中:K=1;S2H标 、S2D标分别是苗高和地径标准化值的
标准差 。
图中Ⅰ、Ⅱ分别为Ⅰ、Ⅱ级苗的凝聚中心 , dⅠ 、dⅡ分别为
Ⅰ、Ⅱ级苗的最终聚类圆半径 ,Ⅰ1 、Ⅱ1分别为Ⅰ、Ⅱ级苗的临
界点 。在方格纸上读出Ⅰ、Ⅱ级苗的分级界限 ,连香树
为Ⅰ1(0.59, 0.59)、Ⅱ1(0.41, 0.30),榉树为Ⅰ1(0.64,
0.63)、Ⅱ1(0.38, 0.36),把Ⅰ1、Ⅱ1代回公式(3)即可得
出 2树种各级苗下限值 ,见表 5。
表 5 两树种 I、Ⅱ级苗的下限值
树种 圆半径dⅠ dⅡ
凝聚中心
I级苗 Ⅱ级苗
I、Ⅱ级苗的下限值
I/cm Ⅱ /cm
连香树 0.19 0.13 0.72
0.72
0.51
0.42
H≥34.65
D≥0.38
H≥ 28.35
D≥ 0.29
榉树 0.18 0.13 0.77
0.75
0.47
0.45
H≥26.0
D≥0.29
H≥ 19.5
D≥ 0.20
4 结 论
本文采用苗高和地径指标对连香树 、榉树苗龄
为 8个月的容器苗进行逐步聚类分级研究 ,获得的
2树种该苗龄下的苗木分级标准为:连香树 Ⅰ级苗 ,
苗高≥34.65cm,地径≥0.38cm;Ⅱ级苗 , 34.65cm
>苗高≥28.35cm, 0.38cm>地径≥0.29cm;Ⅲ级
苗 ,苗高 <28.35cm,地径 <0.29cm。榉树 Ⅰ级苗 ,
苗高≥26.0cm,地径≥0.29cm;Ⅱ级苗 , 26.0cm>
苗高≥19.5cm, 0.29cm>地径≥0.20cm;Ⅲ级苗 ,
苗高 <19.5cm,地径 <0.20cm。
(下转第 24页)
20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30卷
现的种仁珠孔端颜色加深部分类似正常种仁发育中
的胚 ,在调查的上千粒叶生种子中未发现胚 ,叶生种
子是否有胚或存在胚败育情况目前还不明确。
叶籽银杏种子比正常银杏种子小 ,种质量 、核质
量依次是 3.72、0.79 g,而正常银杏种子种质量 、核
质量分别是 9.86、2.47 g[ 12] ;叶籽银杏的出核率与
正常银杏相差不大 ,平均是 21.40%,正常银杏的出
核率为 22%[ 18] ;叶籽银杏种子出仁率为 48.5%。
[参 考 文 献 ]
[ 1] 邢世岩.银杏丰产栽培 [ M] .济南:济南出版社 , 1993:
128-129.
[ 2] SakisakaM.Onthemorphologicalsignificanceofseed-
bearingleavesofGinkgobiloba[ J] .BotanicalMagazine,
1927, 41:273-278.
[ 3] 邢世岩.叶用核用银杏丰产栽培 [ M]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997:39.
[ 4] 邢世岩.银杏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选育 [ M] .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4:496-509.
[ 5] 吉冈金市.果树の接木交杂による新种·新品种育成
の理论と实际:第 1卷 [ M] .东京:新科学文献刊行会 ,
1967:143-228.
[ 6] 彭日三.叶籽银杏 [ J] .甘肃林业科技 , 1995, 20(1):58
-60.
[ 7] 郑作昭 , 赵生泉 ,王目标.沂源的叶籽银杏 [ J] .落叶果
树 , 1997(4):20.
[ 8] SakisakaM.Ontheseed-bearingleavesofGinkgo[ J] .
TheJournalofJapaneseBotany, 1929, 4:219-235.
[ 9] 郭善基 , 李健.沂源县织女洞的叶籽银杏 [ J] .山东林
业科技 , 1984(2):24-25.
[ 10] 黄明.叶籽银杏树上的新发现 [ J] .山东林业科技 ,
1997(1):37-38.
[ 11] 马东生.叶籽银杏在山西省首次发现 [ J] .山西果树 ,
1999(2):47-48.
[ 12] 周良才 ,张碧玉 , 吕贵祝.叶籽银杏的观察 [ J] .植物
杂志 , 1996(3):27.
[ 13] SomaS.DevelopmentoftheFemaleGametophyteinthe
OvulesontheLeafBladeofGinkgobiloba[ R] .Bunkyo
University, AnnualReportoftheFacultyofEducation,
1999, 33:112-117.
[ 14] 郭善基.中国果树志:银杏卷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1993.
[ 15] 龙兴桂.现代中国果树栽培:落叶果树卷 [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0:976-979.
[ 16] 陈鹏 , 何凤仁 ,钱伯林 , 等.中国银杏的种核类型及其
特征 [ J] .林业科学 , 2004, 40(3):66-70.
[ 17] 李士美.叶籽银杏的发生及其个体与系统发育研究
述评 [ J] .林业科学 , 2007, 43(5):91-98.
[ 18] 莫昭展 , 曹福亮 ,汪贵斌 , 等.银杏种子形状的变异分
析 [ J] .河北林业科技 , 2006(4):1-5, 12.
(责任编辑 赵粉侠 曹 龙)
(上接第 20页)
在实际生产中 ,由于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 ,苗木
质量可能存在差异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另行确定标准 ,此分级标准仅供各地在进行连
香树和榉树育苗时作参照 。
[参 考 文 献 ]
[ 1] 杜晓华 , 姚连芳.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研究进展
[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9, 37(2):19-22.
[ 2] 方元平 ,葛继稳 ,项俊 ,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
的开发利用 [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2(5):20-21.
[ 3] 付玉嫔 , 祁荣频 , 李玉媛 , 等.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与
种源研究 [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5(3):127-131.
[ 4] 窦全琴 , 仲磊 , 张敏 , 等.榉树苗木质量分级研究 [ J] .
江苏林业科技 , 2009(1):1-4.
[ 5] 翁关成 ,范明香 , 胡金根.濒危物种连香树的利用价值
与繁育技术 [ 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21):118, 120.
[ 6] 赵秋玲 ,刘林英.连香树育苗试验研究 [ J] .甘肃科技 ,
2007(7):224-226.
[ 7] 杨斌 ,赵文书 , 陈建文 , 等.西南桦容器苗苗木分级研
究 [ J] .云南林业科技 , 2003(2):17-21.
[ 8] 余远焜.苗木指标的提取及聚类分级法 [ J] .热带林业
科技 , 1984(3):18-26.
[ 9] 徐金光 ,解孝满 , 刘和风.聚类分析法在苗木质量分级
中的应用 [ J] .山东林业科技 , 1994(4):20-21.
[ 10] 李春喜 , 王志和 , 王文林.生物统计学 [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 , 2000.
(责任编辑 赵粉侠)
24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