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云英连续两年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全 文 :- 103 -
上海农业科技 2016-1
2.1.1 绿肥压青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绿肥还田与绿肥不还田(对照)相比,水
稻穗长增加0.69-0.91 cm,平均增幅为4.8%;每667 m2
有效穗数增加2.28万-3.27万穗,平均增幅为12.7%;千粒
重增加0.12-0.54 g,平均增幅为1.4%;而株高、每穗总
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平均减幅分别为2.4%、0.6%和1.1%;实
收产量每667 m2增加6.7-97.5 kg,平均增幅为8.4%。处
理(2)-处理(5)中,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实收产量
随之增加,当绿肥每667 m2压青量达3 000 kg时,每667
m2产量最高,为387.6 kg;而绿肥压青加适量石灰,则增
产效果更好,每667 m2产量达472.1 kg。
表1 不同绿肥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2010年)
注:早稻栽培方式为机插。
2.1.2 绿肥压青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绿肥还田与绿肥不还田(对照)相比,水
稻株高增加0.4-5.7 cm,平均增幅为3.6%;每667 m2有
效穗数增加2.2万-6.6万穗,平均增幅为13.5%;穗长、每
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平均增幅分别为9.1%、14.2%和
19.2%;而千粒重平均减幅为2.2%。实收产量每667 m2增
加18.4-162.5 kg,平均增幅为33.7%。处理(2)-处理
(5)中,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实收产量随之增加,当绿
肥每667 m2压青量达3 000 kg时,每667 m2产量最高,
为492.4 kg;而绿肥压青加适量石灰,增产效果更好,每
667 m2产量达507.7 kg。
2.2 2011年绿肥压青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 绿肥压青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看出,绿肥还田与绿肥不还田(对照)相比,水
稻株高增加4.3-7.5 cm,平均增幅为6.4%;每667 m2有
效穗数增加1.71万-2.19万穗,平均增幅为11.4%;每穗总
粒数增加1.1-3.3粒,平均增幅为2.1%;每穗实粒数增加
———————
收稿日期:2015-05-19
*为通讯作者
紫云英连续两年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 涛1,2* 汪辰卉1 徐力斌1 庄亚其1 王飞军2
(1浙江省奉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5500;2浙江省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315500)
绿肥具有共生固氮作用及对矿物质养分的富集作用,能
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鲜有机质和多种有效的矿质养分,从而
使土壤有机质得到更新和积累;同时,通过有机胶体,能改
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生产性能,因
此,种植和利用绿肥对培肥改土意义重大[1-3]。然而,近几十
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绿肥经济效益低、土地承包
期短等原因,奉化市传统的绿肥养地措施已很少应用,绿肥
种植养地技术已渐渐淡忘。为探索绿肥紫云英不同翻耕量对
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以期为绿
肥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奉化市西坞街道下徐村一农户承包田内进行,
试验田土种为黄化青紫泥田,母质为湖海相沉积物。
绿肥为“奉化大桥种”紫云英,每667 m2播种量为2.5
kg,在紫云英盛花期(早稻种植前15-20 d)翻耕。2009-
2011年共实施3年(2009年由于水稻倒伏未获得相关数据)。
供试早、晚稻品种分别为“甬籼15”和“宁8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每667 m2还田量):(1)对照,不还田;
(2)绿肥还田量1 000 kg;(3)绿肥还田量2 000 kg;(4)
绿肥还田量3 000 kg;(5)绿肥还田量3 000 kg+石灰15 kg。
1.3 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在早、晚稻成熟期调查各处理的有效穗数,每小区调查
30丛,并计算每丛平均穗数,以平均穗数为标准,取代表性
植株3丛,测定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并每小区实割测产,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晚稻
收获后用“X”法随机采取试验田0-15 cm耕作层土壤样本,
土壤样品经风干、充分混合后,采用四分法留取1 kg土壤样
本作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0年绿肥压青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摘 要:为探索绿肥紫云英不同翻耕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绿肥
还田对早、晚稻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每667 m2紫云英还田量3 000 kg+石灰15 kg的效果为最佳;此外,紫
云英翻耕还田,还能提高土壤中E C、CEC、碱解氮、全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富咖啡碳等指标,
但有效磷、速效钾、胡敏酸碳3个指标有所下降。
关键词:紫云英;绿肥还田;水稻;产量;土壤肥力
处理
1
2
3
4
5
株高
(cm)
77.67
77.33
76.50
75.50
74.00
穗长
(cm)
16.93
17.84
17.65
17.83
17.62
每667 m2
有效穗数
(万穗)
22.08
24.73
24.36
25.35
5.10
每穗总
粒数
(粒)
84.33
80.79
79.48
79.86
95.07
每穗实
粒数
(粒)
75.21
71.55
71.81
72.17
82.03
结实

(%)
89.18
88.56
90.35
90.37
86.29
千粒

(g)
24.48
25.02
24.60
24.76
4.95
每667 m2
理论产量
(kg)
406.39
442.68
430.30
452.93
513.59
每667 m2
实际产量
(kg)
374.6
381.3
383.5
387.6
472.1
- 104 -
上海农业科技 2016-1
0.4-3粒,平均增幅为1.6%;而穗长、千粒重平均减幅分别
为3.3%和1.1%。实收产量每667 m2增加60.3-70.5 kg,
平均增幅为20.4%。处理(2)-处理(5)中,随着绿肥还
田量的增加,实收产量随之增加,当绿肥每667 m2压青量
达3 000 kg时,每667 m2产量最高,为379.1 kg;而绿肥
压青加适量石灰,增产效果更好,每667 m2产量达385.7 kg。
表3 不同绿肥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2011年)
注:早稻栽培方式为直播。
2.2.2 绿肥压青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4可看出,绿肥还田与绿肥不还田(对照)相比,水
稻株高增加-1.4-2.2 cm,平均增幅为0.71%;每667 m2
有效穗数增加0.68万-1.89万穗,平均增幅为10.3%;千粒
重增加0.1-0.6 g,平均增幅为1.3%;而穗长、每穗总粒
数和每穗实粒数平均减幅分别为4.6%、2.9%和6.6%。实收
产量每667 m2增加41.3-104.5 kg,平均增幅为14.6%。处
理(2)-处理(5)中,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实收产量
表2 不同绿肥还田量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2010年)
注:晚稻栽培方式为直播。
随之增加,当绿肥每667 m2压青量达3 000 kg时,每667
m2产量最高,为491 kg;而绿肥压青加适量石灰,增产效
果更好,每667 m2产量达538.7 kg。
表4 不同绿肥还田量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2011年)
注:晚稻栽培方式为人工定植。
2.3 绿肥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从表5可看出,在2010年晚稻收割后,与绿肥不还田的
对照相比,绿肥还田土壤中CEC、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
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等指标的平均增幅为2.1%、8.4%、-
11.4%、1.3%、7.6%、7.3%。在2011年早稻收割后,与绿
肥不还田的对照相比,绿肥还田土壤中EC、CEC、碱解氮、
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
胡敏酸碳、富咖啡碳等指标的平均增幅为21.6%、-2.6%、
17.2%、-11.1%、-28.6%、56.3%、28.0%、43.0%、
3.6%、-20.3%、 1.0%。在2011年晚稻收割后,与绿肥不
还田的对照相比,绿肥还田土壤中EC、CEC、碱解氮、有
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胡
敏酸碳、富咖啡碳等指标的平均增幅为9.3%、11.2%、 2.2%、
-11.1%、-12.3%、58.3%、14.4%、46.1%、9.5%、-10.2%、
34.9%。上述结果说明,绿肥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中EC、
CEC、碱解氮、全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
富咖啡碳等指标,但有效磷、速效钾、胡敏酸碳3个指标有
所下降。
处理
试验前
1(CK) 2010(晚)
2011(早)
2011(晚)
2 2010(晚)
2011(早)
2011(晚)
3 2010(晚)
2011(早)
2011(晚)
4 2010(晚)
2011(早)
2011(晚)
5 2010(晚)
2011(早)
2011(晚)
pH
5.10
5.30
5.67
5.59
5.40
5.31
5.36
5.40
5.47
5.46
5.20
5.38
5.30
5.40
5.20
5.31
EC
(g/kg)
0.553
0.523
0.695
0.629
0.686
0.568
0.633
0.564
0.675
0.526
CEC
(cmol/kg)
17.26
12.71
14.07
18.04
13.16
16.13
17.65
12.71
15.81
17.57
10.95
15.37
17.26
12.71
15.25
碱解氮
(mg/kg)
353.0
151.0
211.0
169.3
164.0
241.0
191.6
140.0
231.0
217.0
172.0
247.0
211.0
179.0
270.0
208.0
有效磷
(mg/kg)
44.74
54.30
42.50
40.37
54.0
38.50
51.55
47.30
38.30
33.00
46.50
34.80
33.60
45.30
39.50
速效钾
(mg/kg)
105
114
146
130
128
94
105
121
120
130
106
105
103
107
98
118
有机质
(g/kg)
48.02
41.75
41.61
49.83
52.26
45.37
50.61
53.40
46.53
52.43
54.07
49.81
53.74
54.07
48.75
易氧化有
机碳(g/kg)
6.57
5.53
5.53
6.88
8.25
5.53
7.05
8.25
9.68
7.23
7.80
9.76
7.03
7.34
7.34
总腐殖酸
(g/kg)
9.0
8.7
9.4
9.7
9.3
9.5
9.0
9.3
9.6
9.6
胡敏酸
碳(g/kg)
4.8
4.9
3.2
4.6
4.2
4.8
2.9
4.6
5.0
3.6
富咖啡碳
(g/kg)
4.2
3.8
6.2
5.1
5.1
4.7
6.1
4.7
4.6
6.0
全氮
(g/kg)
4.03
3.34
5.91
3.77
5.44
3.96
6.44
5.72
7.40
7.70
表5 不同绿肥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 结 论
试验结果表明,绿肥还田对早、晚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随着绿肥压青还田量的增加,实收产量随之增加,当每667
m2绿肥压青还田量达3 000 kg时,产量最高,但绿肥压青
加适量石灰增产效果更好,即以每667 m2紫云英还田量
3 000 kg+石灰15 kg的效果为最佳;此外,紫云英翻耕还
能提高稻田土壤中EC、CEC、碱解氮、全氮、有机质、易
处理
1
2
3
4
5
株高
(cm)
85.3
91.0
87.7
85.7
89.0
穗长
(cm)
12.3
12.0
13.0
14.6
14.1
每667 m2
有效穗数
(万穗)
32.58
34.80
39.20
35.40
38.55
每穗总
粒数
(粒)
90.4
85.7
105.7
121.0
100.5
每穗实
粒数
(粒)
51.1
50.7
61.2
66.5
65.3
结实

(%)
56.5
59.2
57.9
55.0
65.0
千粒

(g)
25.6
25.0
24.8
25.4
24.9
每667 m2
理论产量
(kg)
426.2
441.1
595.0
598.0
626.8
每667 m2
实际产量
(kg)
345.2
363.6
481.9
492.4
507.7
处理
1
2
3
4
5
株高
(cm)
84.1
89.1
91.6
88.8
88.4
穗长
(cm)
8.0
8.5
16.7
17.4
17.0
每667 m2
有效穗数
(万穗)
16.89
18.60
18.62
19.08
18.98
每穗总
粒数
(粒)
97.2
98.3
99.7
100.5
98.5
每穗实
粒数
(粒)
85.0
86.1
85.4
86.0
88.0
结实

(%)
87.4
87.6
85.7
85.6
89.3
千粒

(g)
26.4
26.4
26.4
25.8
25.8
每667 m2
理论产量
(kg)
379.0
422.8
419.8
423.3
430.9
每667 m2
实际产量
(kg)
315.2
375.5
377.4
379.1
385.7
处理
1
2
3
4
5
株高
(cm)
80.5
82.7
80.3
79.1
82.2
穗长
(cm)
14.8
14.6
14.4
13.8
13.7
每667 m2
有效穗数
(万穗)
14.11
14.79
15.67
15.81
16.00
每穗总
粒数
(粒)
141.2
143.4
141.1
132.8
131.3
每穗实
粒数
(粒)
133.8
131.8
128.0
120.4
119.5
结实

(%)
94.8
91.9
90.7
90.7
91.0
千粒

(g)
27.0
27.4
27.6
27.1
27.3
每667 m2
理论产量
(kg)
509.7
534.1
553.6
515.9
522.0
每667 m2
实际产量
(kg)
434.2
475.5
486.0
491.0
538.7
(下转第139页)
- 139 -
上海农业科技 2016-1
青杨天牛幼虫,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身体中,孵化之后的幼
虫会成群附着在害虫身体上,并把头插入害虫体内吸取养
分,最终造成害虫死亡。
2.3 病毒防治技术
病毒会引发昆虫之间的流行病,从而发挥出防治害虫的
效果。病毒防治技术一般选择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细
小病毒等,而最常见的是核型多角体病毒,它能够有效防治
天幕毛虫、杨尺蠖、松毛虫、美国白蛾等害虫。部分病毒的
致病能力极强,可使害虫大规模死亡,即便是有染病不死的
幼虫,当其化蛹之后也难以存活,同时,一些能够生长为成
虫的害虫体内也会带有病毒,在其产卵过程中会将病毒遗留
给下一代。感染病毒死亡的幼虫一般会出现两类反应:(1)
食欲降低、动作迟缓、虫体逐渐发软,这类害虫在死亡之前
通常会用自己的尾足抓紧枝叶,将其身体倒挂在枝叶上,这
类情况一般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出现。(2)虫体生长发
育相对缓慢,身体比正常虫体要小得多,死亡后虫体出现收
缩,这类现象多见于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害虫。
3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实例分析
3.1 B.t防治技术
B.t防治是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它属于
微生物杀虫剂,应用B.t防治技术防治森林虫害在我国已是
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它能够有效防治上百种虫害类型,特
别是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害虫,不仅不会对人畜造成伤害,也
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且防治效果明显超过普通的杀虫
剂。但因为我国林业害虫种类繁多,虫害发生地的地形情况
复杂,发生时期环境温度也不同,且在我国可供使用的B.t
生物杀虫剂的剂型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应用。
3.2 白僵菌防治技术
白僵菌是一种真菌杀虫剂,它能够进入害虫体内,借助
于大量繁殖的方式使害虫失去代谢功能,最终起到杀灭害虫
的目的。利用白僵菌进行防治属于一种无污染的技术手段,
对人畜无害,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白僵菌可有效防治
大约70余种害虫,对枣树、梨树等食心虫具有非常明显的防
治效果,只需在果树地面附近均匀撒下白僵菌菌粉或与25%
对硫磷微胶囊剂混合液混合喷雾,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
效果;对刺蛾、象甲等害虫,使用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可达
74.3%;对枣树及其他果园的鳞翅目幼虫、蜷象等,使用白
僵菌的防治效果也能达90%以上[4]。
4 结 语
综上,森林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
方针,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自然控制作用,在
此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必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应在充
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和相关环境、深入调研虫害发生地
区实际情况及发生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生物防治
技术;同时,要积极引进和研究国外先进生物防治技术,从
而达到提高我国森林虫害防治水平、获得更佳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王定江,张莹莹.时滞森林病虫害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英)[J].
生物数学学报,2013,28(2):211-219.
[2] 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
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5):7-12.
[3] 牛亚伟.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2,
(4):95-97.
[4] 石瑜.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
市场,2012,(7):249-250.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近年来,有机肥的大力推广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起
到了重要作用。在粮食作物上,农户很少使用有机肥,但大
多数通过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叶菜
类蔬菜使用有机肥的田块不多,仅常年叶菜茬口的田块每年
每667 m2用500 kg左右;茄果类蔬菜基本使用有机肥,一
般每667 m2基施1 000-2 000 kg;果园的有机肥投入比
2013年多。
在肥料投入结构方面,粮食作物主要使用化肥,2014年
用肥情况和2013年相差不大;蔬菜总体上氮肥施用量最多,
茄果类蔬菜上N、P2O5、K2O施用比例达1∶0.66∶0.94,比
较符合作物的生长需要,叶菜类蔬菜使用复合肥比使用单质
氮肥多。
5.2 建 议
目前,农户对高浓度复合肥(15-15-15)的应用效果比
较认可,使用积极性也较高。但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希望
能使肥料品种和配比多样化,最好能针对不同的作物,尤其
是蔬菜,应根据其需肥特性使用相应的肥料种类。
****************************************************************************************************************
(上接第102页)
****************************************************************************************************************
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富咖啡碳等指标,但有效磷、速效
钾、胡敏酸碳3个指标有所下降。
总之,长期用紫云英作绿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尤
其是提高生物产量[4],其中以每667 m2紫云英还田量3 000
kg+石灰15 kg的效果为最佳,可取得增加稻谷产量和提高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良好效果。
———————
参考文献
[1] 何平安,李荣.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9.
[2] 刘永红,潘金明,梅迎春.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
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4,(3):60-62.
[3] 高菊生,徐明岗,董春华,等.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
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2):343-349.
[4] 吴增琪,朱贵平,张惠琴,等.紫云英结荚翻耕还田对土壤肥力
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15):270-273.
(上接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