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彝族药小铜锤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第 31卷第 3期
2008年 6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 31No. 3
6.2008
彝族药小铜锤的生药学研究*
张庆芝 , 杨树德 , 游 春 , 张 洁 , 刘莹莹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研究小铜锤的生药鉴定特征 。方法:应用来源 、 性状 、 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结果:小铜锤为桔
梗科植物铜锤玉带草 Pratianummularia(Lam.)A.Br.etAschers.的干燥全草 , 详细描述了其生药鉴别特征。结
论:实验结果为该药的鉴别 、 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关键词:彝族药;小铜锤;生药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23(2008)03— 0029— 03
小铜锤来源于桔梗科铜锤玉带属铜锤玉带草
Pratianummularia(Lam.)A.Br.etAschers.的全
草 , 为彝族地区常用草药 , 《中国彝族药学 》 收载
品种[ 1] , 彝医称小铜锤为 “米卓摸 ”, 意译为 “地
纽扣”。 《中国彝族药学》 记载小铜锤 “味苦 、 麻 、
性热。归肝 、肺经。具有顺气 、活血 、祛风 、 除湿
作用”。云南哀牢山彝族地区使用小铜锤治疗昏
厥 [ 2] 、痛经 , 云南西部彝族地区使用小铜锤治疗
牙痛 、 风湿痛。 《云南中草药》 记载: “小铜锤具
有活血祛瘀 、 除风利湿 , 主治风湿疼痛 , 月经不
调 , 子宫脱垂 , 跌打损伤 、骨折 ”。小铜锤云南分
布较广 , 全省均有分布 , 生于海拔 500 ~ 2 300m的
湿草地 , 溪沟边 , 田边地脚草地。为了进一步开发
利用该药资源 , 特进行生药学研究。
1 植物来源
样品采自云南禄丰 , 经杨树德副教授鉴定为桔
梗科铜锤玉带属铜锤玉带草 Pratianummularia
(Lam.)A.Br.etAschers.的全草。
2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 有白色乳汁 。匍匐草本 , 节上生
根 , 茎被柔毛。叶成 2列生 , 卵圆形 , 或近圆形 ,
肾状圆形 , 有时偏斜 , 长 6 ~ 23mm, 宽 5 ~ 20mm,
基部近圆形至心形 , 边缘具锐尖三角形齿 , 两面或
仅下面被柔毛 , 稀无毛;叶柄长 1 ~ 5mm。花梗较
叶短或长 , 长 0.5 ~ 3cm, 无毛 , 直立;花托椭圆
形 , 萼裂片线状披针形 , 长 2 ~ 5mm, 两边具 1 ~ 3
齿 , 基部直立 , 以后平展;花冠长 7 ~ 10mm, 无
毛 , 管内被微柔毛 , 淡紫色或玫瑰红色 , 或带绿
色 , 或黄白色 , 喉部黄色及在下唇 3裂片基部有紫
斑 , 上面裂片直立 , 花丝基部扭转分离及被微柔
毛 , 上面带紫色;花药管浅蓝灰色 , 具浅白色毛 ,
长 1.5mm, 下 2蕊先端具 2刚毛同时基部毛极小。
浆果椭圆形 , 紫色至深紫蓝色 , 长约 1cm。种子多
数 , 扁长圆形 , 褐色 , 光滑 , 长 0.7mm(图 1)。
与文献报道一致[ 3] 。
图 1 小铜锤 Pratianummularia(Lam.)
A.Br.etAschers的植物形态
3 药材性状
本品为干燥皱缩全草 , 颜色深绿色 。茎呈扁圆
柱形 , 长 30 ~ 50cm直径约 1mm密生柔毛 , 匍匐茎
具纵沟和纵细纹 , 有不定根 , 表皮黄绿色 , 易脱
落 , 露出黄白色或淡棕色木心;节间明显 , 长约
29
*收稿日期:2008— 01— 14 修回日期:2008— 04— 10
作者简介:张庆芝 (1964 ~ ), 女 , 云南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2008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31卷
1.5 ~ 4cm单叶互生 , 卵形 、阔卵形;叶柄较长 , 3
~ 6mm, 叶基楔形 , 叶缘钝锯齿状 , 有的叶腋中抽
出短嫩枝 , 花生于叶腋。叶上表面绿色 , 叶下表面
灰绿色 , 两面均被毛;果实椭圆状或球形 , 亮紫红
色 。质脆 , 气臭 , 味微苦 (图 2)。
图 2 小铜锤药材图
4 显微鉴别
4.1 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 1列 , 长圆形或类椭圆形 , 外被非腺
毛;皮层较宽 , 细胞椭圆形;内皮层明显 , 为一列
椭圆形细胞排列成环;韧皮部较窄 , 细胞小而排列
紧密;木质部较宽 , 导管两侧对称分布 , 中间紧
密 , 两侧稀疏 , 呈径向排列;髓部细胞类圆形或多
角形 , 较大 (图 3)。
图 3 小铜锤茎横切面图
4.2 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 , 外被角质层 , 表皮细胞
壁增厚 , 长圆形或椭圆形。下表皮气孔较多 , 多见
非腺毛。叶肉栅栏组织不明显。主脉下方紧贴表皮
处可见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 , 导管径向排
列 (图 4)。
图 4 小铜锤叶横切面图
4.3 全草粉末
粉末草绿色或黄绿色 , 气臭 , 味微苦。
内果皮石细胞成群 , 淡黄或黄棕色 , 类圆形或
不规则形 , 长约 72 ~ 260μm, 宽约 50μm, 胞间层
细胞壁呈不规则弯曲或深波状凹凸 , 纹孔细密 , 孔
沟明显;非腺毛众多 , 大小不一 , 多为单细胞 , 圆
锥形 , 偶见多细胞 , 长约 90 ~ 550μm, 直径 15 ~
50μm, 易断裂;纤维壁薄胞腔大 , 长约 190 ~
460μm, 直径 20 ~ 50μm;方晶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
直径 9 ~ 50μm, 长约 60 ~ 245μm;乳管为有节联
结乳汁管 , 直径 14 ~ 25μm, 壁稍厚 , 侧面由短的
细胞链与另一乳汁管联结成网状;菊糖结晶呈扇
形;导管多为螺纹及梯纹 , 也有少数网纹和具缘孔
导管 , 长 33 ~ 40 ~ 120μm, 直径 3 ~ 8 ~ 20μm;木
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 , 壁细波状弯曲 , 壁孔细密 ,
明显 (图 5)。
4.4 主要成分
据文献[ 4]报道 , 小铜锤含高级脂肪酸三萜酯
类化学成分:(1)棕榈酸 -β -香树脂 (A):β -
amyrin3-palmitate(A);(2)珠光脂酸 -β -香树
酯 (B):β -amyrin3 -margarate(B)。此外 , 还
含有聚乙炔成分 、 黄酮类化合物 , 即洋芫荽苷 、 蒙
花苷 、芹菜苷 、芹菜素 7 -O-芸香苷 、 藤黄菌素
7-O-芸香苷。
30
第 3期 张庆芝 , 等:彝族药小铜锤的生药学研究               
图 5 小铜锤粉末图
1.非腺毛 2.乳管 3.木薄壁细胞
4.内果皮石细胞 5.薄壁细胞 6.导管
7.韧皮纤维 8.方晶 9.菊糖
5 理化鉴别
样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粗粉 10g, 于圆底烧
瓶中 , 加 95%乙醇 100mL于水浴上回流 1h, 稍冷
后加入蒸馏水使 95%乙醇稀释成 70%的浓度 , 混
合均匀后 , 冷至室温 , 过滤 , 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
中 , 用 60mL石油醚分两次萃取 , 合并两次石油醚
萃取液待用 , 将 70%乙醇液分出后 , 加热浓缩到
50mL左右待用。
成分检查:醋酐 -浓硫酸反应:取制备好的样
品溶液 2mL, 置小瓷蒸发皿中 , 于水浴上蒸干 , 残
留物加冰醋酸 1mL溶解 , 再加醋酐 1mL, 然后滴
加浓硫酸 1滴 , 反应液颜色由黄※红※紫※蓝※深
绿色 (检查三萜类化合物)。盐酸 -镁粉反应:取
制备好的样品溶液 1mL, 加镁粉少许 , 再加入浓硫
酸 2 ~ 3滴 , 反应液显红色 (检查黄酮类化合物)。
试验证明含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 。
6 小结与讨论
6.1 小结
  本文通过对小铜锤的来源 、 药材性状 、 显微及
理化鉴别特征的系统研究 , 证明:茎横切面:表皮
细胞 1列 , 外被非腺毛;皮层较宽 , 可见明显的内
皮层环;韧皮部较窄;木质部较宽 , 导管两侧对称
分布 , 中间紧密 , 两侧稀疏;髓部细胞类圆形或多
角形 , 较大。叶中脉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一
列 , 长圆或椭圆形 , 下表皮多见非腺毛;叶肉栅栏
细胞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 。全草粉末:内果
皮石细胞成群 , 淡黄或黄棕色 , 类圆形或不规则
形 , 长约 72 ~ 260μm, 宽约 50μm, 胞间层细胞壁
呈不规则弯曲或深波状凹凸 , 纹孔细密 , 孔沟明
显;非腺毛众多 , 大小不一 , 多为单细胞 , 圆锥
形 , 偶见多细胞 , 长约 90 ~ 550μm, 直径 15 ~
50μm, 易断裂;方晶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 直径 9
~ 50μm, 长约 60 ~ 245μm;乳管为有节联结乳汁
管 , 直径 14 ~ 25μm, 壁稍厚 , 侧面由短的细胞链
与另一乳汁管联结成网状;菊糖结晶呈扇形;木薄
壁细胞呈类长方形 , 壁细波状弯曲 , 壁孔细密 , 明
显。
6.2 讨论
小铜锤为 《云南省中药材标准 》[ 5] 131收载品
种 , 在其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中记载粉末中
“淀粉粒众多 ” [ 5] 131 , 经我们反复多次试验本材料
未观察到此特征 , 而观察到乳管及菊糖结晶 。乳管
特征与桔梗科植物特征及该植物形态上 “有白色
乳汁 ” 特征相吻合 。
[参考文献 ]
[ 1] 云南省彝族医学研究所.中国彝族药学 [ 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 2004.367.
[ 2] 关祥祖.彝族医药学 [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93.603.
[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四
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4.398.
[ 4] 刘锡葵 , 邱明华 , 李忠荣.铜锤玉带草三萜酯化学成
分分析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8, 10 (3):
20-23.
[ 5] 云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 (2005
年版 , 第二册 , 彝族药) [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 , 2007.13, 131.
(编辑:岳胜难)
(英文摘要见第 33页)
31
第 3期 彭 霞 , 等:竹叶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3.71(3H, s, 5 -0Me), 2.74-2.81(1H, m, H
-1, H-2);13C-NMR(CDCl3):160.6(C-5 ),
157.1(C-3), 160.0(C-3 ), 144.1(C-1), 143.5
(C-1 ), 129.4(C-5 ), 120.8(C-6 ), 1 115.5
(C-2 ), 112.9(C-4 ), 108.3(C-2 ), 106.2(C
-6 ), 99.1(C-4 ), 55.2(5 -OCH3), 37.6(C-
1), 37.3(C-2)。1H-NMR、13C-NMR谱数据与文
献 [ 4]报道的数据相符 , 鉴定该化合物为 3 , 3 -
二羟基 -5 -甲氧基联苄 (batatasinⅢ)。
化合物 hag5I黄色固体 EIMS:286 [ M-glc] ,
256 (13), 229 (12), 213 (6), 121 (16)。1H-
NMR(CD3OD):12.63, 10.88, 10.19为母环上酚
羟基氢信号 , 8.04 (2H, d, J=9, H-2 , 6 ),
6.88 (2H, d, J=9, H-3 , 5 ), 6.46 (1H, d,
J=3, H-8), 6.19 (1H, d, J=1.9, H-6),
5.40 (1H, m, 糖的端基氢), 3.0-5.0 (m, 糖上
的氢信号)。13 C-NMR(CD3OD):177.52(C-4),
164.10(C-7), 161.29(C-35), 161.01(C-4 ),
1 159.96(C-9), 156.39(C-2), 133.33(C-3),
130.94(C-2 , C-6 ), 121.00(C-1 ), 115.15(C-
3 , C-5 ), 104.10(C-10), 100.99(C-1 ), 98.71
(C-6), 93.73(C-8), 77.49(C-3 ), 76.54(C-
5 ), 74.23(C-2 ), 69.93(C-4 ), 60.87(C-
6 )。1H-NMR、13C-NMR谱数据与文献[ 5]报道的
数据相符 , 鉴定该化合物为山奈酚 -3-0-β -D-
葡萄糖苷 (kaempferol-3 -0-β -D-glucopyrano-
side)。
[参考文献 ]
[ 1] 刘美凤 , 韩芸 , 刑东明 , 等.竹叶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 (2):147-150.
[ 2] 刘美凤 , 丁怡 , 张东明.竹叶兰菲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5, 30 (5):353-356.
[ 3] 李文军 , 朱成兰 , 唐自明.傣药竹叶兰的生药学研究
[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0, 21 (6):32-33.
[ 4] 徐俊驹 , 虞泓 , 陈业高.密花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云南化工 , 2005, 32 (1):11-13.
[ 5] 张戈 , 郭美丽 , 李颖 , 等.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Ⅲ)
[ 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2005, 26 (2):220-221.
(编辑:岳胜难)
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ArundinaGraminifolia(D.Don)Hochr.
PENGXia1 , HEHong-Pin2 , MAOMing-xia1 , WANGYue-hu2 , HAOXiao-jiang2
(1.XishuangbannaInstituteForFoodandDrugControl, JinhongYunnan666100;2.Laboratory
ofPhytochemistry, KunmingInstituteofBotany, ChineseAcademyofScience, KunmingYnnnan, 65021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theArundinagraminifolia(D.Don)Ho-
chr.Method:ThecompoundsoftheArundinagraminifolia(D.Don)Hochr.separatedbymulti-chromatogra-
phyandtheirchemicalstructureswereelucidatedbychemical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Twoknowncom-
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Ⅰ)(batatasinⅢ), (Ⅱ)kaemferol-3-O-β -D-glucopyranoside.
Conclusion:Alth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theexaminedsampleforthefirsttime.
KEYWORDS:Arundinagraminifolia(D.Don)Hochr.;BatatasinⅢ;Kaempferol-3-0-β -D-
Glucophyranoside.
(上接第 31页) PharmacognosticStudiesonHerbofPratiaNummularia
ZHANGQing-zhi, YANGShu-de, YOUChun, ZHANGJie, LIUYing-ying
(YunnanUniversityofTCM, KunmingYunnan650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udytheindentificationofPratianummulariafranch.Methods:Applicationof
sourceof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 physicalandchemicalidentification.
Results:HerbaPratianummulariaisthedriedherbofPratianummulariafranch.Describetheindentificationofit
indetail.Conclusion:theresultsofexperimentprovidethebasisforin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thedevelopmentofqualitystandards.
KEYWORDS:Xiaotongchui(HerbofPratiaNummularia);PharmacognosticIdentification.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