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694X ( 1999) 04-0378-06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张国盛 , 王林和 , 李玉灵 , 董 智 , 齐锦秋
(内蒙古林学院 林学系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摘 要: 毛乌素沙地臭柏 ( Sabina vulgaris)灌丛根量、根系直径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臭柏根系分布深度可
达 2. 0 m,水平延伸幅度达灌丛边缘以外 1. 0 m左右处 ;其根量主要集中在 0~ 60 cm的土层内 ,占根系总量的
60% ~ 70% ,呈倒金字塔型分布。 根系直径以 < 3 mm的细根居多 ,占剖面总根量的 72%左右 ,集中分布在 0~ 30
cm的土层中。 > 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 ,占总根数的 0% ~ 5%。 臭柏根量和直径分布特征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
的不同而异。
关键词: 臭柏 ; 根量 ; 根系直径 ; 根系分布 ; 毛乌素沙地
中图分类号: Q944. 54 文献标识码: A
臭柏 ( Sabina vulgaris )是毛乌素沙地唯一天然
常绿针叶灌丛 ,现存群落面积约 260 km2左右 ,主要
分布在固定、半固定沙地 ,地下水位埋深 0. 5~ 2 m ,
地表干燥 ,在土壤为变质淡栗钙土的丘间低地上 ,单
株冠幅约 200 m2左右 [1 ]。臭柏枝条沿地面或沙丘坡
面匍匐生长延伸 ,与沙面或地面接触后 ,能从枝条上
萌发出大量根系 ,使地面或沙面固定。臭柏的新生
枝每年向外扩展约 10~ 25 cm ,致使单株灌丛相互
连接 ,形成大片臭柏群落景观。臭柏灌丛的郁闭度因
立地条件、生长状况不同而异 ,最高达 70% ~ 85%。
臭柏的存在不仅使流沙固定 ,而且也为其它植物的
生长创造了条件 ,在其灌丛下主要有远志 ( Polygala
tenuifol ia )、细叶苦菜 (Lxeris chinensis )、柴胡 ( Bu-
pleurum scrzonerifolium )、山丹 ( Lil ium oum ilum )、
细叶葱 ( All ium tenuissimum )、沙芦草 ( Agropyron
mongolicum )、细叶铁线莲 (Clematis aethusaefolia )
及茜草 ( Rubia cordifolia )等几十种草本植物散生 ,
其覆盖度约为 10%。臭柏的枝叶能分泌一种特殊的
气体 ,适口性较差 ,冬季山羊、绵羊采食。因此 ,臭柏
群落处于稳定的演替阶段 ,并且对干旱、半干旱气候
条件以及沙土基质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成为
主要的固沙灌木。 但是 ,由于臭柏的种子更新能力
差 ,再加上人为的樵采和过度放牧 ,使这一珍贵的自
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所以从臭柏生理生态学特
性入手研究其适应机理 ,对臭柏天然资源的保护、人
工臭柏灌丛的营造等都有重要意义。作为生理生态
学特性之一的根系分布和根量的研究 ,能充分揭示
臭柏的适应性机理 ,固沙、 固土能力及水分吸收利
用特征 ,为臭柏资源保护、沙地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根系调查方法
( 1)调查样地的设置。调查样地设在伊克昭盟乌
审旗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试验区。天然
臭柏和油蒿群落镶嵌分布在该区的固定、半固定沙
地及丘间低地上。沙丘相对高差约 2~ 4 m ,丘间低
地地下水埋深约 85~ 100 cm。调查时按地类 (固定、
半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 )选择生长良好的臭柏灌丛
( 200 m
2
)作为调查样地 ,并在大型固定沙丘 (面积
2 473. 8 m
2 ,相对高度 4 m )的不同坡位上 ,分别设置
调查样地 ,于 1997年 8月进行调查。
( 2)根系分布调查及根量测定。1997年 8月 ,在
半固定沙丘上 ,从灌丛边缘以外约 1 m处挖 150 cm
宽 , 200 cm深的土壤剖面 ,然后按由外向内每 30 cm
,由左向右每 50 cm,由上向下每 20 cm分割成土柱
( 30 cm× 50 cm× 20 cm) ,直到 200 cm深处 ,小心将
其中的沙土挖去 ,剪取所有根系 ,装入袋中 ,在室内
冲洗、晾晒、烘干后称重。计算 20 cm× 30 cm× 50
cm土柱内根量的平均值 ,并以此代表该层次的根
第 19卷 第 4期
1999年 12月 中 国 沙 漠JOU RN AL OF DESERT RESEARCH Vol. 19 No. 4Dec. 1999
收稿日期: 1999-02-01; 改回日期: 1999-05-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 39460066) ;内蒙古自治区科委攻关项目 ( 960108)
作者简介:张国盛 ( 1960— ) ,男 (汉族 ) ,内蒙古丰镇人 ,讲师 ,主要从事干旱区造林教学和研究工作。
量 ,以剖面所有土柱内根系的平均值代表该层面的
根量。 在同年 8月半固定沙地臭柏根系调查的基础
上 ,在固定沙地、丘间低地、大型固定沙地迎风坡坡
脚和背风坡坡脚 (臭柏灌丛外缘向内约 1 m处 )及
迎风坡坡中、坡顶、背风坡坡中设置调查样地 ,挖 50
cm深 , 100 cm宽的土壤剖面 ,首先对大于 1 mm的
根系逐根测量其分布位置和直径 ,并现场绘制分布
图。按下式计算根系断面积:
S = π /4∑ Dj 2
其中 , S为根系断面积 ; Dj 为第 j个根系直径 ; j为
根系序号。
根系重量采用土柱法来测定。每个剖面从上到
下每 10 cm土层内取土柱 ( 20 cm× 20 cm× 10 cm ) 3
个 ,小心地用土壤筛除去沙土 ,将根系装入袋中 ,带
回室内 ,冲洗、晾晒后 ,按 < 1 mm、 1~ 3 mm、 3~ 5
mm、 5~ 7 mm、 > 7 mm分级、统计数量、烘干 ( 85℃
下烘 96 h)后称重 ,以土柱内根系的平均重量代表
该层次的根量。
1. 2 土壤调查方法
根系调查结束后 ,重新修整剖面 ,在 0 cm、 10
cm、 20 cm、 30 cm、 40 cm、 50 cm、 60 cm处抽取土壤
含水率测定样品 ;在 20 cm、 40 cm、 60 cm处抽取土
壤容积重量测定样品。采用 105℃烘干法 ,测定土壤
含水率和容积重量 ;并对 20 cm、 40 cm、 60 cm处的
土壤机械组成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根系垂直分布的剖面特征
臭柏根系垂直分布剖面 (图 1)表明 ,表层 ( 0~
30 cm )土壤内根系分布比较密集 ,以 < 3 mm的细
图 1 臭柏根系垂直分布剖面
根居多 ;下层 ( 30~ 50 cm)土壤中根系密度降低 ,以
> 4 mm的粗根为主 ;而且不同的地类及坡位之间
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每个剖面中根系数量、根
系直径各不相同 ,致使根系断面积差异很大 ,丘间低
地为 413. 91 mm2 ,固定沙地为 1 400. 92 mm2 ,固定
沙丘背风坡坡脚为 88. 91 mm2 ,背风坡中部为
913. 83 mm2 ,沙丘顶部为 97. 06 mm2 ,迎风坡中部
为 542. 95 mm2 ,迎风坡坡脚为 370. 43 mm2。
3794期 张国盛等: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2. 2 根量分布
2. 2. 1 根量水平分布
半固定沙地臭柏根系水平分布 (表 1)呈现出由
中心向外缘逐渐减少的趋势。 灌丛外缘以外约 1 m
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 6. 12% ,灌丛边缘处的根量
约为总根量的 11. 91% ,而灌丛边缘以内约 1 m处
的根量占总根量的 27. 96%。 臭柏根系的水平分布
范围 ,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缩小 ,土层深度达
到 100 cm以上时 ,灌丛边缘及其以外区域几乎没有
根系分布 ;土层深度达到 2 m时 ,仅灌丛边缘以内
约 1 m处有极少的根系分布 ,约占剖面总根量的
0. 06% 。因此 ,臭柏根系向外扩展范围在 1 m左右 ,
垂直延伸达 2 m左右。在 0~ 60 cm土层内根系分布
比较集中 ,其根量约占剖面总根量的 60%~ 70% ,
并且在各剖面之间比较稳定 ,总根量的分布呈倒金
字塔型 ,即近密远稀的分布趋势。
表 1 半固定沙地臭柏根量水平及垂直分布 (单位: g )
剖面深度
/m
距灌丛中心的距离 /m
0. 0~
0. 3
0. 3~
0. 6
0. 6~
0. 9
0. 9~
1. 2
1. 2~
1. 5
1. 5~
1. 8
0. 0~ 0. 2 24. 38 21. 97 12. 62 3. 34 4. 02 1. 65
0. 2~ 0. 4 19. 66 30. 79 10. 42 10. 19 8. 34 7. 13
0. 4~ 0. 6 20. 69 13. 24 3. 79 10. 35 6. 02 4. 83
0. 6~ 0. 8 1. 65 8. 24 4. 99 11. 40 3. 98 5. 24
0. 8~ 1. 0 10. 85 8. 18 16. 27 2. 92 0. 00 0. 75
1. 0~ 1. 2 6. 21 12. 01 6. 82 0. 00 0. 00 0. 00
1. 2~ 1. 4 4. 05 1. 50 0. 00 0. 00 0. 00 0. 00
1. 4~ 1. 6 1. 98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1. 6~ 1. 8 0. 19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2. 2. 2 根量垂直分布
臭柏根系重量在各土层中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
而降低的分布趋势 (图 2) ,王文全等 [2 ]在“毛白杨根
系分布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报道。但这里表层土壤
( 0~ 10 cm )中的根量较下层 ( 10~ 20 cm )少或相似 ;
根系重量分布最高的土层为 10~ 30 cm。固定沙地、
固定沙丘顶部和迎风坡坡脚的下层 ( 40~ 50 cm )土
壤剖面中出现了直径> 7 mm ,甚至达 25 mm的粗
根 ,根量达到了最大值。如以 10 cm厚土层中根量占
0~ 50 cm土体总根量的 20%以上作为根系集中分
布层的指标 ,臭柏根系在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背风
坡脚主要集中在 0~ 30 cm;固定沙地集中在 0~ 10
cm和 40~ 50 cm;固定沙丘背风坡中部集中在 10~
30 cm;固定沙丘顶部、迎风坡坡脚集中在 10~ 20
cm和 30~ 50 cm;固定沙丘迎风坡中部集中在 10~
40 cm (表 2)。10~ 30 cm土层中的根量百分比 ,各样
地间都比较均匀 ,但表层 ( 0~ 10 cm)和下层 ( 30~ 50
cm )土壤中的根量百分比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图 2 根系重量的垂直分布
A、 B、 C、 D、 E、 F、 G同图 1
表 2 不同立地条件下臭柏根量分布百分比
地类 总根量
/ g
土 层 深 度 /cm
0~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50
A 27. 089 28. 89 28. 38 20. 02 8. 14 14. 67
B 92. 185 20. 49 17. 67 5. 76 4. 85 49. 06
C 16. 176 21. 86 29. 37 29. 06 13. 20 6. 51
D 23. 917 17. 31 21. 80 30. 05 17. 32 13. 52
E 26. 745 2. 43 28. 26 17. 45 24. 93 26. 93
F 68. 733 7. 38 38. 46 26. 52 20. 70 6. 95
G 33. 877 7. 24 19. 39 23. 50 10. 13 39. 65
A、 B、 C、 D、 E、 F、 G同图 1
2. 2. 3 根系直径分布
不同样地根系径级重量百分比 (表 3)和相同样
地不同土壤剖面层次中根系径级重量百分比的分布
(图 3)结果表明 ,臭柏根系以直径 < 1 mm的最多 ,
表 3 不同径级臭柏根系重量分布 (单位: % )
地类 根 径 /mm
< 1 1~ 3 3~ 5 5~ 7 > 7
A 46. 03 25. 48 16. 43 0. 00 11. 85
B 36. 44 7. 34 5. 59 2. 81 47. 83
C 70. 45 26. 09 3. 45 0. 00 0. 00
D 56. 03 22. 53 21. 44 0. 00 0. 00
E 64. 31 20. 81 1. 20 1. 89 11. 80
F 30. 88 10. 61 12. 95 7. 53 38. 16
G 32. 63 27. 66 11. 15 1. 98 26. 59
A、 B、 C、 D、 E、 F、 G同图 1
平均约占总根量的 48. 11% ;其次是 1~ 3 mm的根
系 ,约占 20. 06% ; 5~ 7 mm 的根系最少 ,仅占
2. 03%。 < 1 mm的细小根系在表层 ( 0~ 20 cm )的
380 中 国 沙 漠 19卷
土层中分布比较稳定 ,各样地剖面中约占该层根量
的 60% ~ 70% ,下层 ( 20~ 50 cm )土壤中其重量下
降 ; 1~ 3 mm的较细根也主要集中在 10~ 40 cm的
土层中 ,约占该层次总根量的 25%~ 40% ; > 3 mm
的粗根较少 ,多分布在 20 cm以下的土层中。各径级
根系数量调查表明 , > 7 mm的根系仅占 0%~ 5% ;
5~ 7 mm的根系占 0% ~ 1% ; 3~ 5 mm根系占
10%~ 15% ; < 3 mm的根系最多 ,占 70%以上。如
果以某径级的根系重量占 0~ 50 cm土体中总根量
(表 3)的 20%以上 ;根系数量占土体中总根数的
20%以上 ,作为直径集中分布指标 ,臭柏根系主要由
< 3 mm的细根构成 ,尤其是 < 1 mm的毛细根所占
比例较高 ,其重量占剖面总根量的 30%以上 ,最高
达 70. 45% ,远高于杨树根系中毛细根 ( < 1 mm)占
10%的比例 [3 ]。 这充分体现了臭柏枝条触地后能很
快萌发形成根系 ,固定表土和流沙的特性。
图 3 不同土层内臭柏根系径级重量分布百分比
2. 3 土壤物理特性对根量的影响
调查区的土壤粒径主要由 < 0. 5 mm的粒子组
成 , 0. 1~ 0. 3 mm粒径的颗粒占 75% ~ 90% , < 0. 1
mm的微细粒子仅占 0. 5% ~ 4. 0%。各样地间粒径
组成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 0. 3 mm粒子和 < 0. 1
mm微细粒子的含量上 ,呈现固定沙地、丘间低地、
迎风坡坡脚、背风坡坡脚微细粒子含量较高 ;沙丘顶
部、迎风坡中部微细粒子含量低 ;同一剖面内 , < 0. 1
mm的微细粒子含量呈现表层 ( 0~ 10 cm )高 ;而下
层相对较低的变化规律 (表 4)。土壤容积重量为 1. 4
~ 1. 6 g· cm- 3 ,各样地间非常相似 ,增田拓朗 [4 ]也
有相同的报道。
臭柏灌林地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分布如图 4所
示。 0~ 6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 ,在丘间
低地最高 ,达 5. 6%以上 ,而沙丘顶部最低 ,仅为
1. 4% 。 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呈现表层 ( 0~ 10
cm )土壤含水率较低 ,除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外 ,其
它样地仅为 0. 25% ~ 1. 6% ;其下层含水率随着土
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的趋势。
3814期 张国盛等: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关于土壤条件与根系分布的关系 ,王文全等 [ 2]
曾作报道 ,毛白杨根系分布密度和土壤质地条件紧
密相关 ,细沙土中根系的分布密度比沙层大 3倍左
右。但对臭柏根系数量、重量、直径和分布密度与土
壤机械组成及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尚未
表现出有意义的相关性 ,这同调查样地土壤剖面层
次的机械组成没有明显的分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充分表明植物根系的分布受到土壤条件的制约。
表 4 臭柏灌丛地土壤机械组成 (单位: % )
地类 层次
/cm
粒 径 /mm
> 0. 5 0. 5~ 0. 4 0. 4~ 0. 35 0. 35~ 0. 25 0. 25~ 0. 17 0. 17~ 0. 1 < 0. 1
A
B
C
D
E
F
G
0~ 20 0. 194 1. 274 7. 463 38. 900 40. 261 8. 739 3. 058
20~ 40 0. 166 1. 089 5. 680 44. 000 42. 762 6. 222 0. 562
40~ 60 0. 487 3. 942 11. 802 49. 000 29. 280 4. 685 0. 543
0~ 20 0. 676 6. 381 27. 510 29. 264 23. 144 10. 486 1. 919
20~ 40 0. 000 0. 386 7. 652 48. 093 29. 907 11. 562 2. 079
40~ 60 0. 000 0. 265 1. 408 25. 528 64. 470 6. 392 1. 813
0~ 20 0. 417 1. 716 7. 009 43. 569 31. 835 10. 452 4. 800
20~ 40 0. 250 1. 019 4. 415 26. 904 49. 159 15. 508 2. 870
40~ 60 0. 394 3. 074 7. 031 40. 504 36. 818 7. 252 1. 892
0~ 20 0. 457 1. 126 5. 474 34. 905 46. 486 10. 207 1. 202
20~ 40 0. 207 0. 889 33. 269 4. 634 48. 783 10. 561 1. 156
40~ 60 0. 000 1. 126 4. 994 31. 567 39. 753 20. 218 2. 173
0~ 20 2. 781 7. 455 29. 989 30. 913 24. 893 3. 092 0. 589
20~ 40 2. 563 9. 800 18. 971 48. 456 16. 887 2. 408 0. 515
40~ 60 3. 743 13. 673 19. 659 46. 292 14. 942 1. 574 0. 205
0~ 20 2. 383 8. 274 19. 517 30. 034 26. 034 12. 949 0. 689
20~ 40 2. 160 6. 398 14. 958 34. 189 29. 355 10. 658 1. 489
40~ 60 2. 684 6. 014 13. 133 39. 857 27. 224 9. 335 1. 475
0~ 20 0. 205 1. 116 3. 865 25. 269 52. 718 15. 417 1. 049
20~ 40 2. 722 6. 286 12. 098 33. 262 27. 283 13. 272 4. 423
40~ 60 0. 198 0. 564 2. 434 19. 697 44. 859 28. 216 3. 655
A、 B、 C、 D、 E、 F、 G同图 1
图 4 臭柏灌丛地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分布
3 讨论
在毛乌素沙地 ,臭柏根系主要由 < 3 mm的细
根构成 ,其重量占剖面总根量的 60% ~ 70% ; < 1
mm的根系重量约占 30%~ 65% ,且在表土层 ( 0~
20 cm )中分布比较稳定 ,其根量 (百分比 )较杨树高
3~ 5倍 ; 5~ 7 mm根系最少 ,仅占 2. 03%。 臭柏根
系水平延伸范围约 1 m ,垂直延伸深度达 2 m ,根系
分布呈倒金字塔型。 臭柏灌丛边缘以外 1 m范围
内 ,根系的垂直分布深度约 1 m;由边缘向内随着距
离的增加根系分布深度加深。按某土层中根系重量
占剖面土体总根量的 20%以上作为根系的集中分
布层 ,臭柏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0~ 60 cm的土层中 ,
约占总根量的 60%以上 ,尤以 0~ 30 cm内最多 ,而
且分布比较均匀 ,并呈现根量随着水平距离和垂直
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臭柏根系的吸
收范围约为 2(a+ 2) (b+ 2) m3 (a为灌丛长度 ,b为
灌丛宽度 ) ,主要利用 0~ 60 cm土层内的水分和养
分。因此降水是其水分的主要来源 ,地下浅水除少数
丘间低地外几乎没有补给作用 ,成为臭柏生长和种
子更新的主要限制因子 ,致使臭柏种子更新只发生
在有地下水补给的丘间低地的臭柏和乌柳等灌丛
下。 臭柏根系分布特征充分体现了臭柏生根和固沙
固土能力强的特性 ;也表明臭柏灌丛的生长和发育
明显受降雨量的限制。
臭柏天然分布区的土壤主要由 < 0. 5mm以下
的粒子组成 ,其中 0. 1~ 0. 3 mm的细粒子占 70%
~ 85% , < 0. 1 mm的微粒子含量随着沙地的固定
年限增加而提高 ,固定沙地及丘间低地表层可达 4.
2%~ 5. 4% ,最高达 30%。土壤的容重平均为 1. 50
g· cm- 3 ,含水率为 1. 46%~ 4. 20%。 表层 0~ 10
cm的含水率低 ,仅为 0. 5%~ 1. 6% 。但丘间低地土
壤含水率较高 ,为 5. 6% ~ 15. 37% ,主要受地下水
382 中 国 沙 漠 19卷
埋深较浅 (地下水埋深 0. 5~ 1. 5 m )的影响。增田拓
朗 [4 ]报道 ,地下水面以上 5~ 10 cm的沙层含水率为
20%左右 ,随着离地下水面的距离越远 ,土壤含水率
有呈指数减少的趋势 ,到地下水面以上 1 m左右 ,
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几乎为零。可见 ,丘间低地土壤含
水率恰好在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内。而沙丘顶部 ,土壤
缺乏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率明显降低 ,仅为 1. 6%左
右。臭柏根系分布与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含水率之
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但在根系分布比较密集
的土层 ( 0~ 30 cm)内 ,仍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
土壤含水率下降的趋势。对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吉川贤 ,王林和 ,山中典和等 .臭柏群落の构造と扩大速度、お
よび生育条件 [ A] . 沙漠化防止にかかわる树木要因の生理
生态学的解明—— 木本植物の耐乾性と流砂固定能—— 日本
生命财团研究助成金研究成果报告书 [C ] . 1996, 17— 34.
[ 2 ] 王文全 ,贾渝彬 ,胥丽敏 ,等 .毛白杨根系分布的研究 [ J ].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20( 1): 24— 29.
[ 3] 胡海波 ,万福绪 ,张金池 ,等 .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带杨树根系
特征的研究 [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6, 20( 1): 12— 16.
[ 4] 增田拓朗 ,小桥澄治 ,小林达明 ,等 .毛乌素沙地的土壤水分状
况与旱柳根系分布 [ A] .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研究文
集 [C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1992. 138— 143.
Root Distribution and Root Weight of Sabina Vulgaris in Mu Us Sandy Land
ZHANG Guo-sheng , W ANG Lin-he, LI Yu-ling , DONG Zhi , QI Jin-qiu
(Forestry Depar tment , Inner Mongol ia Forestr y Col lege, Huhhot 010019, China )
Abstract: The ro ot system of Sabina vulgaris in Mu Us Sandy Land was mainly composed of short roo ts
( diameter < 3 mm) and thei r weight are 60% ~ 70% of the to tal amounts. The hai ry roo ts ( diameter < 1
mm) are 30% ~ 65% o f the to tal amounts, and are 3~ 5 times as the poplar s, and mainly concentrate in
the range of 0~ 20 cm soi l layer. The w eight of the roo ts ( diameter: 5~ 7 mm) are the least and only
2. 03% of the to tal amounts. Th e roo t v ertical dist ribution can reach up to 2 m in depth, and ho rizontal
dist ribution can reach up to 1 m in width f rom the edge of sh rub. The w eight of the roo ts in the 0~ 60 cm
soil layer are 60%~ 70% of the to tal amounts and dist ribute decreasely wi th the depth increasing. The w a-
ter and nutrients in the 0~ 60 cm soil lay er w ere mainly used, so the rain is the main source of it s w ater.
There is no g round wa ter compensa tion in the sands except the low land on inter-sand dunes. So the seeds
o f Sabina vulgaris only reg enera ted under the Sabina vulgaris and Salix cheilophila shrub on the inter-dune
low land w ith g round wa ter compensation. The roo ts dist ributiv e characteristics o f Sabina vulgaris no t only
v erified the st rong roots taking but also rev ealed the obvious rest riction of the rainfall against the g row th
and development.
The soil of the main dist ributiv e region o f Sabina vulgaris in M u Us Sandy Land were composed of soil
particles who se diameter a re less than 0. 5 mm. In the composi tion, the fine particles (diameter: 0. 1~ 0. 3
mm) a re 70%~ 80% of the tota l pa rticles and the micro-pa rticles ( diameter < 0. 1 mm ) content become
higher w hen the yea rs o f sand-fix ation are mo re. They could reach up to 4. 2%~ 5. 4% of the total parti-
cles and the most could be 30% . The soi l av erage uni t w eight w as 1. 50 g· cm- 3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w as 1. 46% ~ 4. 20% .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0~ 10 cm topsoi l w as only 0. 5%~ 1. 6% , but the mois-
ture content of the inter-dune low land soi l was 5. 6% ~ 15. 37% influenced by smaller g round wa ter depth.
The co rrela tion betw een th e root system dist ribution of Sabina vulgaris and the mechanical composi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o f soi l was no t obvious, but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w as low er w hi le the soil lay-
er was deeper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roo ts w ere abundant ( 0~ 30 cm) .
Key words: Sabina vulgaris; w eigh t o f root; diameter o f ro ot sy stem; dist ribution of roo t system; M u Us
Sandy Land
3834期 张国盛等: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