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



全 文 :第 20卷 第 4期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Vo l. 20 No. 4
2006 年 7月 Journal o 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 2006
文章编号:1003- 7578(2006)04 - 186 - 07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
胡永宁1 , 张国盛1 , 包宝祥1 , 王 卓1 , 王林和1 , 赵培林2
(1.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9;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林业局 达布察克 017300)
  提 要:为了揭示天然臭柏种群的风媒传粉特点 ,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花粉飞散及
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的散粉期约为 13d ,花粉飞散密度
变化规律 、分布特点受立地条件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 。散粉期内花粉密度出现双峰型 ,散粉
期花粉密度时变化与气象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花粉散发与温度 、相对湿度有关 ,与风速作
用不显著;不同方位的花粉密度受主风频率影响 ,主风方向花粉密度占 58. 07%。花粉密度与
座果率密切相关 ,雌球花周围的花粉密度为 81. 59粒 c/m2 . d ~ 436. 94粒 c/m 2 . d ,座果率为 0
~ 31. 25%。方差分析表明 ,日间花粉密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 05),昼夜间差异达极显
著水平(P =0. 01),花粉密度时变化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臭柏花粉垂直高度间 、不同地类花粉
密度差异不显著 ,方位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臭柏;天然种群;风媒传粉;毛乌素沙地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A
花粉借助一定的载体 ,经过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从雄性结构传送到雌性结构的运动过程即为传粉过
程。传粉是植物种群生活史中生命活动的重要阶段 ,也是种子植物受精的必经阶段 ,因此 ,传粉过程在很
大程度上限定了植物的个体间的基因流和群体的交配方式 ,从而影响后代的遗传组成和适合度[ 1] 。国内
外学者对传粉及有关的繁育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 , 18 世纪 Sprengel创立了花为昆虫传粉而设计的花理
论 ,发现了风媒 、虫媒传粉和雌雄异熟等现象 ,证明了某些昆虫在许多植物受精结果中的重要作用[ 2 , 3] 。
Faegri & van de r Piji和 Real指出 ,昆虫是被子植物的主要传粉者 ,传粉昆虫来自数目众多的种类[ 4 , 5] ;
Thompson对传粉系统的演化和多样性进行了论述[ 6] ;Welle r et al.发现Schiedea 和Alsinidendron的风媒
传粉与花性二型性的进化密切相关[ 7] ;Goodw illie 研究了Lianthussect. Lepto siphon 的9个种 23个居群的
传粉特征[ 8] 。邢树平等对红豆杉 、侧柏和北美香柏的传粉机制进行了研究[ 9 , 10] ,此外对红松 、白梭梭天然
种群的传粉特点[ 11 , 12] ,以及红松 、樟子松 、水曲柳 、杉木等树种种子园内花粉的传播特性也有报道[ 13 ~ 17] 。
近十几年来 ,传粉生态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蜂类传粉研究;②兰科植物的“性诱骗”传粉机制;③
热带地区的传粉系统;④哺乳动物传粉研究;⑤苏铁类的传粉生态研究;⑥水媒传粉研究;⑦风媒传粉的定
量研究[ 18] ,国内外学者对植物的传粉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虫媒传粉方面[ 1] ,风媒传粉过程主要集中在裸
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具单性花的植物种类上[ 19] 。花粉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 ,花粉流的变化可以说是植物
微观进化的重要源泉[ 1] ,传粉作为植物自然种群最主要的基因流 ,不仅决定种子的产量 ,而且影响着植物
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及群体遗传结构。植物种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其花部特征依据传粉媒介的
不同进化出不同的结构 ,例如 ,昆虫和被子植物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共同进化现象[ 20] 。因此 ,植物与传
粉媒介的协同进化 、种群和群落动态 、物种形成和植物构造(或成分)的适应意义等成为近年来 ,传粉生态
学研究的重点[ 21] 。
臭柏(Sabina vulgaris)又名叉子园柏 、沙地柏等 ,是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唯一的天然常绿灌木树
* 收稿日期:2006- 02- 28。
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3000);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J04 - 17)。
作者简介:胡永宁(1978—)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林木遗传改良原理。
通讯作者:张国盛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研究。 E - mai l:zgsemail@163. com
DOI牶牨牥牣牨牫牬牬牳牤j牣cnki牣jal re牣牪牥牥牰牣牥牬牣牥牫牳
种[ 22] ,因其枝叶茂密 、萌芽和萌蘖能力强 、枝条沙埋或触地后即可萌发不定根等特性 ,成为半干旱区防风
固沙 、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 23] 。它的存在对维持毛乌素沙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改善沙地环境和防止荒漠
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分布 、生理生态学特性 、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细胞
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4 ~ 30] ,有关臭柏繁育系统的研究报道也不少 ,而现有的报道仅限于种子产量与
质量 、天然更新及无性繁殖技术等方面[ 23 , 30 ~ 32] 。对臭柏种群有性繁殖过程中 ,花粉的传播特点对种群的
更新 、物种的保护 、生态适应性及座果率 、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的报道更少。然而 ,传粉过程以及花粉密
度对于植物基因流 、种群进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天然臭柏种群传粉过程入手 ,从时间和空间上研
究了臭柏天然种群花粉传播特点 ,探讨其花粉密度 、传粉过程以及传粉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
究臭柏种群繁育系统 、生殖适应机制 、种群遗传组成和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乡境内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中心的北试验区 ,地理位置为
38°57′~ 39°01′N;109°02′~ 109°17′E ,海拔 1200 ~ 1350m ,处于毛乌素沙地的中心 。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
半干旱气候 ,年均气温 6. 5℃,年平均积温 890℃,年平均降水量为 360mm ,多集中在 7 ~ 9月 ,约占年降雨
量的 60 ~ 70%,降水量年度变化大 ,多雨年可达少雨年的 2 ~ 4倍。年均蒸发量 2300mm 。风大沙多 ,年均
风速 3. 3m /s ,年大风扬沙日数 40 ~ 50天。试验区内地形以固定 、半固定沙地形成的丘地及丘间滩地为
主。该试验地内天然臭柏种群的面积约为 22. 01hm2 ,并与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白沙蒿(A rtemisia
sphaerocephala ),柠条(Caragana ko rshinskii),杨柴(Hedysa rum laeve ),沙柳(Salix psammophila ),乌
柳(Salix cheilophila )等耐风蚀与干旱的灌木一起构成灌丛林 。
2 调查方法
2. 1 群落生长状况的调查
分别在沙丘顶 、大面积平缓坡和滩地臭柏灌丛内设 1m×1m 样方各 3个 ,每个样方 4角和中心取 5个
20cm×20cm 样元 ,调查样元内臭柏枝条前一年生长量 、球果数量 、着生雌雄球花数量 。
2. 2 传粉规律的测定
根据地形 、方位 、高度的不同在试验区内布设花粉收集样点(图 1)。在各个花粉收集样点 ,将涂有凡
士林的载玻片固定在花粉采样器(5cm×5cm ×10cm)上 ,然后将花粉采样器固定在距地面 0. 5m 、1m 、1.
5m 、2m 处的标杆上收集水平方向的花粉;在 1m 和 2m 处垂直接收来自东南(SE)、西南(SW)、东北(N E)、
西北(NW)方向花粉。2005年 4月 15日 、16日 、17日 、19日 、20日 ,分别于每天 9时 、12时 、15时 、18时收
集并替换载玻片 ,测定日间不同时段花粉密度变化。依据 18时至次日 9时收集花粉表示花粉的夜间变
化。14日 、18日 、24日 、25日 、26 日 ,每日 9 、18 时收集并替换载玻片 ,用来表示花粉密度昼夜变化 。21
日 、22日 、23日 、27日 ,每日 9时取样 ,观察期间 24小时内花粉浓度的日变化 。采样时用三杯风速风向仪
图 1 北试验地天然臭柏空间分布图
F ig . 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 f
natura l Sabina vulgaris population
图 2 不同种群雄球花量比较
F ig . 2 Compa rison of male flower
quantity of diffe rent popula tion
187 第 4期 胡永宁等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
测定采样点瞬时风速 ,用 HN - CH 温湿度自记仪每 30分测定近地面温湿度变化 。
2. 3 花粉密度与座果率调查
在试验地内按地类随机选取 3 ~ 5个雌性枝条 ,在 4月份花蕾期及 5月份座果期 ,查数其花蕾数和初
果数 ,计算座果率(座果率=初果数 /花蕾数×100%),同时在其附近放置与灌丛等高的涂有凡士林的载玻
片 ,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花粉 ,测定该处花粉密度 。
2. 4 数据处理
从每个方位收集的载玻片 ,在显微镜(16×10)下 ,对 5个视野内的花粉粒数进行记数 ,用其平均值表
示该方位某时刻的花粉密度。用花粉采集器 5个方位平均花粉密度表示该层次(高度)的花粉密度 ,用各
层次(高度)花粉密度的均值表示该样点的花粉密度。样点昼间花粉密度用 9 ~ 18时各时段接收到的花粉
密度之和表示 ,每日花粉密度用当日 9 时到次日 9时接收到的花粉密度之和表示。测定数据用 SAS 及
EXCEL 进行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3. 1 臭柏种群发育状况
试验地内臭柏种群匍匐茎前一年度的生长量为
8. 64cm(表 1),变异系数为 0. 49%。臭柏种群雌球
花和球果量分别为 2848. 98个 /m2和 2327. 99个 /m2 ,
表 1 试验地臭柏种群发育状况
Tab . 1 The grow th si tuat ion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Sabina vulgaris
统计量 雌球花(个 m - 2)
球果
(个 m - 2)
雄球花
(个 m - 2)
生长量
(cm)
均 值 2848. 98 2327. 99 17856. 70 8. 64
标准误差 971. 18 613. 22 3431. 58 0. 91
变异系数% 34. 09 26. 34 19. 22 0. 49
变异系数分别为 34. 09%和 26. 34%。雄球花数量大 ,平均高达 17856. 70个 /m2 。臭柏种群以雌雄异株为
主体 ,稀有雌雄同株的个体 ,在雌雄同株的个体中雄球花的数量偏小(图 2)。臭柏的雄球花量因其生长的
微地型而异 ,以缓坡地雄球花数量最多 ,滩地和沙丘顶部相差不大 。经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地类及雌雄异
株与雌雄同株间其雄球花数量的差异不显著(P=0. 05)。
3. 2 天然臭柏种群传粉过程
3. 2. 1 传粉全历程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散粉期约为 13 d ,平均花粉密度为 217. 52粒 /cm2 d 。2005年度的散粉期
开始于4月 14日 ,4月 16日~ 17日第一次进入传粉盛期 , 18日发生沙尘暴 ,19 、20日天气持续湿冷 ,20日
出现短暂降雨 ,虽然雨量很小 ,但这两日内的平均温度达到整个散粉期的最小值 ,仅为 5. 5℃和 6. 4℃,低
温和降雨导致 18日~ 20日期间花粉密度呈下降趋势 ,从21日开始花粉密度逐渐上升 ,第二次进入传粉盛
期 ,22 ~ 24日花粉密度达散粉期内最大值 ,25日接收到的花粉量骤减 ,26日花粉接收量骤增 ,27日散粉结
束(图 3)。天然臭柏种群散粉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 ,特别是在进入第二次传粉盛期后 ,日间花粉密度起伏
较大 ,呈现出爆发性的特点。天然臭柏种群散粉期内每日间花粉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 05)。
图 3 天然臭柏种群散粉期花粉密度变化
Fig. 3 Change of pollen density of natural
population o f Sabina vulgaris in po llination period
图 4 花粉密度昼夜节律
Fig . 4 Rhy thm o f po llen density in day and night
188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0卷
3. 2. 2 传粉日进程
散粉期内 ,天然臭柏种群花粉散发以白天为主 ,夜间花粉密度较小 ,26日夜间花粉量达峰值为 292. 97
粒 /cm2 d , 27日散粉结束(图 4)。通过对4月 14日至 20日 ,23日至 26日各样点昼夜花粉密度进行方差
分析 ,结果表明昼夜间花粉密度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 01)。
图 5显示了 ,天然臭柏种群散粉期 5d中 24h 花粉通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一日内不同时段
花粉通量不同。不同时段花粉密度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 =0. 05)。
3. 3 花粉密度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气象因子对花粉的散发起决定作用 ,白天样地温度升高 ,相对湿度降低 ,利于臭柏花粉的散发 ,夜间随
着温度降低 、相对湿度升高 ,空气中的花粉密度较小;空气中花粉密度的变化受风速 、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
响[ 11] 。4月 16日至 4月 20日从 9:00开始温度逐渐升高 ,相对湿度降低 ,12:00 ~ 15:00温度达一天当中
的最大值 ,相对湿度达最小值 ,15:00以后温度逐渐下降 ,相对湿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 ,夜间温度达一天中
最小值 ,风速在此期间变化较平稳(图 6)。从传粉的日进程来看 ,花粉通量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
化 ,在温度较高 、相对湿度较低时花粉密度较大 ,温度低 、相对湿度大时花粉密度小。
图 5 花粉密度时变化
F ig . 5 Daily change of pollen density
a.相对湿度(%);b .温度(℃);c.风速(m /s)
图 6 臭柏天然种群传粉日进程中气象因子的变化
F ig . 6 Change of me teo ro log ical factor s in daily change of
pollination of natural popula tion of S abina vulgaris
通过对 15 、16 、17 、19 、20日 24小时内花粉密度变化与气象因子风速 、温度 、相对湿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花粉密度的线性方程有意义 ,结果为 D=- 69. 77+5. 06T +2. 93H ,复相关系数
R
2 =0. 63 。天然臭柏种群花粉日进程主要受温度 、相对湿度的影响 ,风速对花粉密度的变化无显著影响 ,
这可能与试验区丘地 、滩地交错纵横的地形有关 ,受此种地形影响风速对花粉密度的作用不明显。
3. 4 花粉的空间分布
天然臭柏种群花粉密度的垂直分布虽然呈现出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图 7),但对散粉期不同
高度花粉密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高度花粉密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 05)。天然臭柏种群分布在
固定 、半固定沙丘以及丘间滩地上 ,灌丛平均高度约为 0. 5m ~ 1. 0m 之间 ,臭柏花粉不具气囊 ,随风散发
后 ,受重力的影响逐步沉降 ,花粉密度从 0. 5m 、1. 0m 、1. 5m 、2. 0m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同时由于地形起伏
多变 ,在样地间形成涡流 ,散粉期花粉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P=0. 05)。
对 4月 15日到 20日各样方昼间花粉密度进行分析 ,天然臭柏种群各样方花粉密度的变化趋势较一
致 ,不同方位的花粉密度与主风方向有关[ 23] 。从表 2可知 , NW 、SW 方位花粉密度最大 ,占总量的 58.
07%,NW 、SW 风向频率达 77. 07%;NE方位花粉密度达 22. 11%,风向频率为 21. 22%;SE 方向花粉密
度最小 ,风向频率仅为 1. 71%(图 8)。对表 2进行方差分析可知 ,不同方位间花粉密度未达显著水平(P=
0. 05)。
189 第 4期 胡永宁等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
图 7 花粉密度垂直变化
Fig. 7 Ver tical change of pollen density
图 8 不同方位接收花粉量
Fig. 8 Pollen quantity o f different direction
表 2 昼间不同方位花粉密度
Tab. 2 Po llen density of diffe rent direction in day light (g rain /cm2 d)
方位 日  期
15 16 17 18 19 20
百分比 风向频率
NE 196. 34 190. 78 195. 26 180. 06 106. 59 18. 95 22. 11% 21. 22%
NW 218. 73 498. 00 262. 19 305. 93 80. 11 5. 17 34. 12% 71. 22%
SE 174. 20 166. 47 214. 80 150. 73 82. 67 6. 89 19. 82% 1. 71%
SW 187. 73 242. 11 161. 90 196. 34 103. 34 70. 61 23. 96% 5. 85%
散粉期内 ,处于不同地类的天然臭柏种群
间花粉通量的变化较均匀(图 9),平缓坡花粉
密度较大为 310. 96 粒 /cm 2 d ,滩地次之 ,为
204. 04粒 /cm2 d;坡顶处花粉密度最小 , 为
171. 45粒 /cm2 d。各地类花粉密度差异未达
显著水平(P =0. 05),不同地类的花粉密度与
样地生长状况调查中 ,不同地类间 ,单位面积雄
球花量差异不显著的结果相一致;这是因为不
同地类的花粉密度 ,首先取决于该地类散粉的
雄球花量;其次风速对地类间花粉密度有较大
影响 ,不同地类间花粉密度的差异不显著说明 ,
天然臭柏种群生长的固定 、半固定沙丘起伏的
地形及密集的枝条降低了风速 ,限制了风对臭
柏花粉传播的影响。
3. 5 粉密度与座果率
天然臭柏种群标准枝花蕾数 、初果数及座
果率随花粉通量变化(表 3)表明 ,不同地类种
群的座果率与花粉密度相关 ,花粉密度越大 ,座
果率越高 。缓坡上年高结实样方花粉密度及雌
花数均最小 ,为 81. 59 粒 /cm2 . d 和 9. 75个 /
枝 ,座果率为 0;丘顶样方花粉密度为 205. 88
粒 /cm2 . d ,其座果率亦为 0;低洼地样方花粉密
度为 222. 20粒 /cm2 . d ,座果率为 2. 13%;滩地
A 、E.平缓坡;B.丘顶;C 、D、F.滩地
图 9 天然臭柏种群散粉期各样点花粉浓度
Fig. 9 Pollen density o f different sampling point o f na tur al
population o f Sabina vulgaris in po llination period.
表 3 花粉密度与座果率统计
Tab. 3 The relationship be tw een po llen density and
transformation r ate o f flowe ring to fruiting
样  地 花粉密度(粒 / cm2 . d)
平均每枝
雌花数
平均每枝
果数
座果率
%
丘顶 205. 88 12. 33 0 0
滩地 230. 22 28 8. 75 31. 25
低洼地 222. 20 11. 75 0. 25 2. 13
上年高结实区(缓坡) 81. 59 9. 75 0 0
大面积缓坡 436. 94 35. 2 4. 4 12. 50
花粉密度为 230. 22粒 /cm2 . d ,其座果率达 31. 25%,大面积缓坡样方花粉密度及雌花数最大 ,为 436. 94
粒 /cm2 . d和 35. 2个 /枝 ,但座果率仅为 12. 50%;从以上数据发现 ,当花粉密度高于 205. 88 粒 /cm2 . d
时 ,臭柏才能座果 ,大面积缓坡样方在花粉密度及雌花数均最大的情况下 ,其座果率明显小于滩地样方的
190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0卷
座果率 31. 25%,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面积缓坡样方的立地条件较滩地差 ,缓坡上的臭柏发育不良影响了
座果 ,其次滩地样方雌花与大量处于散粉期的雄性枝条近距离交错分布 ,花粉飞散距离短 ,雌球花周围花
粉密度相对较大 ,造成座果率较高 。
4 讨论
臭柏为风媒传粉植物 ,在毛乌素沙地的天然臭柏种群传粉多发生在 4月中下旬 。晴朗的天气 、较低的
相对湿度 、适当的风速有利于种群开花散粉 ,能形成爆发性的传粉现象。从臭柏传粉过程可知 ,当遇到沙
尘暴 、降雨等恶劣环境时 ,空气中花粉密度降低 ,而气候适合后 ,种群大量散粉 ,似乎形成规避恶劣环境的
传粉机制 。
毛乌素沙地地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 ,风大沙多 ,大风多发生在 4 ~ 5月 ,在此期间常形成沙尘暴和浮
尘天气 ,易对花器官造成伤害 ,对传粉影响较大。快速与多变的环境条件 ,可能是促使臭柏种群在传粉过
程中形成的爆发性传粉现象的原因 ,爆发性传粉使得花粉传播时间缩短 ,授粉机遇下降 ,是造成臭柏种群
种子产量低 、质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臭柏种群为适应早春开花传粉期间 ,突发 、多变和不稳定性恶劣气
候条件对有性繁殖的不利影响 ,使其在最大限度实现有性繁殖的同时 ,增强了依靠枝条进行克隆生长维持
种群的无性繁殖策略 ,臭柏种群的这种繁殖策略其长期处于波动生境下形成的一种生态适应 ,是物种谋求
在恶劣生境下延续的选择结果 。
调查结果虽然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花粉散发主要受温度 、相对湿度的影响 ,与风速的差异不
显著 ,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11 , 13 , 14] ,仍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花粉密度的变化规律 、分布特点受立
地条件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生长在固定 、半固定沙丘以及丘间地相互交错的
复杂立地上 ,多变复杂的微地形环境也可能消弱了风速对花粉传播的影响 。因此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
群散粉期内 ,高花粉密度值的出现大多集中在温度高 、湿度小的天气条件。并表现出白天花粉密度大于夜
间的变化规律。但在散粉未期(26日)温度 、湿度较低夜间 ,花粉密度仅达到峰值(292. 97粒 /cm2 d),27
日散粉过程结束 ,这可能是散粉未期的臭柏雄球花已全部打开 ,受风力作用下的结果。臭柏种群花粉的传
播受多个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及相关关系仍需调查研究 。
风媒植物种群能否进行有效的繁殖 ,传粉效率至关重要 。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到被雌球花接受 ,其中绝
大部分因环境筛的选择作用而损失在传粉过程中。环境筛的选择作用是多方面的 ,如吸附 、降落等 ,这些
过程受到风速 、风向 、大气湿度 、光照条件 、空气温度等气候条件以及林分密度等的影响[ 11] 。经试验测定 ,
通过环境筛的花粉密度与臭柏的座果率密切相关 ,调查期间通过环境筛到达雌球花的花粉密度从 81. 59
粒 /cm2 . d ~ 436. 94粒 /cm2 . d ,平均为 235. 37粒 /cm 2 . d ,相应的座果率在 0 ~ 31. 25%间变动 ,平均座果率
仅为 9. 18%。散粉期间整个样地空间的平均花粉密度为 217. 52粒 /cm2 d ,虽然大于臭柏群落授粉最低
花粉密度 205. 88粒 /cm 2 d ,但通过环境筛到达雌球花并最终被雌球花捕获的花粉少 ,是导致臭柏群落座
果率低的主要原因 ,也可能是造成天然臭柏种群种子结实量低 、种子空粒多[ 34] 的原因之一 ,有待在今后的
臭柏种群生物学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
参考文献
[ 1]黄双全 ,郭友好.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J] .科学通报 2000 , 45(3):225~ 235.
[ 2]杨利平.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综述[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4 , 25(6):92~ 95.
[ 3]何亚平 ,刘建全.植物繁育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评述[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 27(2):151~ 163.
[ 4] Faeg ri K. &L. van der Piji. Th e principles of p ol lination ecology[ M] . 3rd ed. Oxford:Pergamon Press , 1979.
[ 5] Real L. Pol lination biology[ M] . Florida :Academic Press , 1983.
[ 6] Thom pson J N. T he coevolutionary process[M ] . Chicag 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7]Weller S G , A K Sak ai , A E Rankin , A Golonka , B Ku tcher &K E Ashby. Dioecy and the evolu tion of pollination sys tems in S chiedea
and Alsinidend ron (Caryophyllaceae :Alsinoideae) in the H aw aiian Is land s[ J] . American Jou rnal of Botany , 1998 ,85:1377~ 1388.
[ 8] Goodw illie C . Mu ltiple origins of s elf - compat ibilit y in Linanthu s Sect ion Leptosiph on (Polem oniaceae) :phylogenetic evidence f rom in-
ternal- t ran scribed- spacer s equence data[ J] . Evolut ion , 1999 , 53:1387~ 1395.
[ 9]邢树平 ,张泉, 胡玉熹 , 陈祖铿 , 林金星. Themechanism Of pollination in Platy cladus orientali s and Thuja occiden talis (C upressaceae)
[ J] . Acta BotS in(植物学报), 1999 , 41:130- 132.
[ 10] XING Shu - Ping , CHEN Zu- Keng , HU Yu - Xi , Zhou Fu , LIN Jin - Xing . Ovule Development , Formation of Pol lination Drop
191 第 4期 胡永宁等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风媒传粉的特征
and Pollination Process in Taxu s chinensis (T axaceae)[ J] . Acta Botanica Sinica , 2000 , 42(2):126~ 132.
[ 11] 祖元刚 ,于景华等.红松天然种群风媒传粉特点的研究[ J] .生态学报. 2000 , 20(3):430~ 433.
[ 12] 魏岩 ,尹林克 ,严成.白梭梭开花及风媒传粉特点[ J] .干旱区研究. 2005 , 22(1):85~ 89.
[ 13] 王国义 ,伊洪斌 ,王冰等.红松种子园花粉密度的研究[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5 , 23(5):58~ 63.
[ 14] 张卓文 ,唐蜻等.崇阳杉木无性系种子园花粉散发与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J] .种子. 2001 ,第 5期:15~ 17.
[ 15] 李希才 ,郭承文等.樟子松种子园花粉的时空变化研究[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5 , 23(2):1~ 5.
[ 16] 安守芹 ,黄荣凤等.油松无性系种子园花粉浓度及飞散规律的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 , 10(4):74~ 80.
[ 17] 姚盛智 ,陈志成等.水曲柳种子园花粉观察分析[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5 , 23(3):83~ 87.
[ 18] 方炎明.植物生殖生态学[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96.
[ 19] S an ae T , Gaku K. Wind pollinat ion and insect pollination of tw o temperate w illow species ,S alix miyabeana and Salix sachalinen sis [ J] .
Plant Ecology , 2000 , 147:185~ 192.
[ 20] 周世良 ,洪德元.传粉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In: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第 1卷)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48~
57.
[ 21] 张明峰 ,卢诗卿等.植物的传粉媒介[ J] .生物学通报 , 2004 , 39(5):19~ 20.
[ 22] 李 博.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 , 99~ 103.
[ 23] 王林和 ,张国盛 ,董智.毛乌素沙地臭柏种子产量及更新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科学. 1998 , 34(6):105~ 112.
[ 24] 王林和 ,董智 ,张国盛.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新梢生长规律的研究[ 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 20(3):15~ 21.
[ 25] 张国盛 ,王林和 ,李玉灵等.毛乌素沙地臭拍根系分布及根量[ J] .中国沙漠 1999 , 19(4):378~ 383.
[ 26] 董学军 ,陈仲新 ,阿拉腾宝等.毛乌术沙地沙地柏(S abina vulgaris)的水分生态初步研究[ J] .植物生态学报 , 1999 , 23(4) :311~ 319.
[ 27] 何维明.水分因素对沙地柏实生苗水分和生长特征的研究[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 25(1):l1~ 16.
[ 28] 何维明.沙地柏除叶干扰的生理和生长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12(2):175~ 178.
[ 29] 何维明.切断匍匐茎对沙地柏子株生长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0 , 24(4):391~ 395.
[ 30] 张国盛 ,董智 ,王林和.臭柏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生长繁殖的研究综述[ 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 1997 , 19(2):69~ 75.
[ 31] 王哲 ,张国盛 ,王林和等.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种子产量 、种子库及幼苗更新[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5 , 19(3):195~ 200.
[ 32] 张明中 ,朱序弼.固沙保土常绿针叶灌木—臭柏扦插育苗试验初报[ J] .中国沙漠 , 1984 , 4(2):49~ 55.
[ 33] 梁 机.杉木种子园开花结实规律研究的综合评述[ J] .广西林业科学, 2001 , 30(增刊):7~ 12.
[ 34] 郑均宝 ,刘玉军 ,裴保华.几种柏科树种嫩枝扦插的研究[ J] .林业科学, 1991 , 27(1):73~ 79.
Poll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Sabina vulgaris in Mu Us Sandland
HU Yong - Ning
1 , ZHANG Guo - Sheng1 ;BAO Bao - xiang1 ;
WANG Zhuo1 ;WANG Lin - he1 ;ZHAO Pei - lin2
(1. Col lege of Forest ry , In ner Mongolia Agricul tu re University , H ohhot , 010019;
2. Wu shen Coun ty Forest Bureau of E rdos , Dabu chake , 017300 , P. R. Chin 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the anemophilous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Sabina vulg aris , we re-
searched on the pollen spreading and space dist ribut ion characteristics o f natural populat ion of Sabina
vulgaris in Mu Us Sandland from April to M ay ,2005. The resul ts w ere as fellow s , the pol len dispersal
periods w ere 13 days , the changing rule of po llen dispersal density and i ts space dist ribution characteris-
tics w ere af fected by site condit ions and meteo rological facto rs. There w ere tw o highe r densi ty in po llina-
tion period. The stepw ise reg ression analy sis of daily pol len density and meteo rolog ical factors show ed
that the po llen dispersal densi ty w as af 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humidi ty , w ind force w as no t primary
facto r. The pollen densi ty of dif fe rent direction w as af fected by the main w ind direction , 58. 07% of pol-
len came from the main w ind direction. Pol len density had clo se co rrela tion wi th bearing rate , the po llen
density around female f low er changed from 81. 59 g rain /cm2 . d ~ 436. 94 g rain /cm2 . d , the t ransfo rma-
tion rate o f flow ering to f rui ting changed from 0 to31. 25%. The resul ts of Variance analy sis show ed tha t
the di fference of po llen densi ty bo th everyday and in day and night w as signif icance , the difference of
daily pol len density w as no t significance. The difference of pollen density on different height and si te
condi tions w as not signi ficance , the difference of pollen densi ty of different direct ion w as not signif i-
cance.
Key words:Sabina vulgaris ;natural populat ion;pollination by wind;Mu U s Sandland
192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