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周公篡位考——从“桐叶封弟”的疑案说起



全 文 :周 公 篡 位 考
从 “桐叶封弟” 的疑案说起
二 二二 J咨言 J二止 二尝之 口 J才 J二 之言 奋口 J
李 裕
周公效忠成王的事迹 、 桐叶封弟的佳
话 , 几千年来 , 脍炙人口 , 仿佛这就是历
史的本相 , 然而只要仔细考证一下 , 就会
发现这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假象 。 本文拟就
以下问题进行考辨 。
一 、 周公篡夺成王王位的真相 。 探索
是什么人 、 在何时 、 为了什么目的 , 采取
什么手段掩盖这一真相的 。
二 、 叔虞封唐的真正原因。 揭示是什
么人 、 在何时 、 为了什么目的 , 制造桐叶
封弟的谣言的 。
这两个问题 , 互相关联 , 为了叙述方
便 , 先考证一下桐叶封弟说 。
一 、 桐叶封弟说与柳宗元的驳议
桐叶封弟说 , 最早见于 战 国 晚期的
《 吕氏春秋 · 重言 》 , 文中说 :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 , 援桐叶以为挂 , 而
授唐叔虞日 : “ 余以此封汝 。 ” 叔虞喜 , 以
告周公 , 周公以请曰 : “ 天子其封虞耶? ”
成王日 : “ 余一人与虞戏也 。 ” 周公对曰 :
“ 臣闻之 , 天子无戏言 , 天子言则史书之 ,
工诵之 , 士称之。 ” 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
西汉末年 , 刘向编 《 说苑 · 君道 》 , 也记
载了这一故事 , 只是将 “ 援 桐 叶 ” 改 作
“ 剪梧桐叶” , 把 “ 余一人 ” 的 “ 人 ” 字
删去了 。 西汉中期 , 司马迁作 《 史记 · 晋
世家 》 , 所记此事颇有差异 , 文中说 :
武王崩 , 成王立 , 唐有 乱 , 周 公 诛灭

唐 。 成王与叔虞戏 , 削桐叶为哇以与叔虞 ,
日 : ` 以此封若 。 ’ 史佚因请择 日立叔虞。
成王日 : `吾与之戏耳 。 ’ 史佚曰 : `天子
无戏言 。 言则史书之 , 礼成之 , 乐歌之 。 ’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 汾 之 东 , 方百
里 , 故日唐叔虞。
它与 《 吕氏春秋 》 所载有三点不同 : 一 、
周公请封变成了史佚 。 二 , 封 晋 变 为封
唐 。 三 、 “ 工诵之 , 士称之” 变成 “ 礼成
之 , 乐歌之 。 ”
到了唐代 , 柳宗元写下了 《 桐叶封弟
辨 》 , 第一次对这传统说法表示怀疑 , 他
驳道 :
王之弟当封耶了 周公宜以时言于王 , 不
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 不当封耶 ? 周公乃成
其不中之戏 , 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 , 其
得为圣乎? 且周公 以王之言 , 不 可 苟 焉而
已 , 必从而成之耶 ? 设有不幸 , 王以桐叶戏
妇寺 , 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 , 在行
之何若。 设未得其当 , 虽十易之不为病 , 要
于其当 , 不可使易也 , 而况以戏乎? 若戏而
必行之 , 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
吾意周公辅成王 , 宜 以道 , 从容优乐 ,
要归之大中而已 , 必不逢其失而为 之 辞 。
又不 当束缚之 , 驰骤之 , 使若牛马然 , 急则
矣 。 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 , 况号为君
臣者耶 ? 是直小丈夫致荻者之事 , 非周公所
宜用 , 故不可信 。 ( 《 柳宗元集 》 卷四 )
本篇被收人 《 古文观止 》 , 历经评点 , 为
众所知 。 依我看 , 它写得并不成功 。 它是
DOI : 10. 16392 /j . cnki . 14 -1057 /c. 1984. 04. 027
根据这样的逻辑推论的 : 周公是圣人 , 圣
人不会儿戏 , 因此必无此事。 我们知道 ,
周公作为圣人是后人棒起来的 , 实际上他
不是那么完美的 “ 圣人 ” , 柳文的前提既
不可靠 , 它的结论就难令人信服 。 再说文
中没有正面论述叔虞分封的真实原因 , 这
就意味着桐叶封弟也并非没有可能 。 柳宗
元在文末说 :
或日 : 封唐叔 , 史佚成之 。
对此 , 柳宗元没有加以驳斥 , 显然 , 这是
因为史佚并非圣人 , 因此 “ 桐 叶 封 弟”
“史佚成之” , 是可能的 。 南宋韩醇在注
解中说 :
此则桐叶封弟 , 史佚成之 , 明矣 。
可见柳宗元并没有否定桐叶封弟之说 , 只
是不信 “ 周公成之 ” 而已。 尽管如此 , 我们
认为 , 一千多年前 ,柳宗元能对桐叶封弟的
传统说法大胆怀疑 , 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 , 取一桐叶以与
之 , 日 : “ 吾用封汝。 ” 周 公 闻 之 , 进见
日 :
戏耳
“ 天王封弟 , 甚善” 。 成王日 : “ 吾直与
” 。 周公 日 : “
言 , 言之必行之 。 ”
人主无过举 , 不当有戏
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 。
二 、 桐叶封弟说难以凭信
桐叶封弟说难以凭信 , 无论是 “ 周公
成之 ” 或 “ 史佚成之 ” , 都难以凭信 。
1
、 桐叶封弟说 , 不见于西周时期的
《 尚书 》 、 《 周易 》 、 《 诗经 》 , 也不见
于春秋 及 战 国 前 期 的 《 春秋 》 、 《 国
语 》 、 《 左传 》 及 《 老子 》 、 《 庄子 》 、
《 论语 》 、 《 孟子 》 等书 , 它最早见于战
国末的 《 吕氏春秋 》 , 上距叔虞之封八百
年 , 八百年中并无记载的史实 , 《 吕氏春
秋 》 的编者从何得知呢 ?
2
、 桐叶封弟事 , 不仅 《 吕氏春秋 》
与 《 史记 · 晋世家 》 所载不同 , 更有认为
是周成王拿了桐叶封给幼弟应侯 。 西汉初
期的韩婴所撰 《 韩诗外传 》 中说 :
“ 周成王与弟戏 , 以桐叶为建以封汝 ,
周公曰 : “ 天子无戏言 。 ” 王应时而封日名
侯。今应城是也 。 (《太平御览》卷一五九引 )
西汉晚期褚少孙补写的 《 史记 · 梁孝王世
家 》 也说 :
很难设想 , 一个国王拿桐叶戏耍 , 一会儿
送给叔虞 、 一会儿送给应侯 , 而大臣们竟
然一概认真地将儿戏变为事实 。
关于桐叶封弟的记载出人如此之大 ,
暗示着这不过是传说 , 而不是信史 。
3
、 《 吕氏春秋 》 、 《 史记 》 等书虽
属战国末至西汉时所作 , 但他们的材料来
源则可能更早些 , 究竟早到什么时候 , 这
不妨用古文字资料鉴别一下它们的时代 。
其一 、 《 吕氏春秋 》 、 《 史记 · 晋世
家 》 中周公或史佚均称成王为天子 。 按铜
器铭文证 明: 在武王 、 成王时 , 臣下称周
王为 “ 王” , 到康王二十三年盂鼎中 , 出
现 “故天翼临子 ” 的记载 , 至邢侯篡 、 献
彝才开始有 “ 天子 ” 之称 。 可证二说不可
能来 自成王时期的原始记录 。
其二 、 《 吕氏春秋 》 载成王 自称 “ 余
一人 ” , 按周王 自称 些余一人丝 , 始手周 —共王时作的师抓鼎 (见 《 文物 》 1 9 7 5年 8
期 ) , 足证 《 吕氏春秋 》 之说必在西周中
叶以后 。 《 晋世家 》 载成王 白称 “ 吾 ” ,
按西周时期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有余 、 我 、
肤 , 没有吾 , 春秋中叶 , 才用 “ 吾 ” 作为
第一人称的代词 。 (见 者 减 钟 , 奕书击
等 ) 这说明 《 晋世家 》 “ 桐叶封弟 ” “ 史
佚成之 ” 之说出现于春秋中叶以后 。 至于
一必梁孝王世家 分载 一周 公 称 成 王 为 些天 一一
王 ” 、 “ 人主 ” , 更不见于西周、 春秋时
期的金文 , 说 明桐叶封应侯之说产生于战
国 、 秦 、 汉之际 。
其三 、 《 吕氏春秋 》 、 《 史记 · 晋世
家 》 引文中动词诵 、 称 、 崩 、 诛灭 、 削 ,
语气词耳 、 耶 、 也 , 连接词与等 , 均不见
1 0 0
子西周 、 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 , 说明它们
不会是从战国以前的资料中摘引下来的 。
4 、 春秋中叶的晋公篡说 :
晋公日 : 我皇且 (祖 ) 唐公 , (膺 ) 受
大命 , 左右武王 , 口口百蛮 , 广司四方 , 至
于大廷 , 莫不来王 。 ( 《 三代吉金文存 》 卷
十八 )
据考 , 这里的晋公是晋定 公 午 , 公元前
5 1 至 47 4年在位 ,他的先祖唐公即唐叔虞 。
文中赞扬唐叔虞辅佐周武王 , 平定天下 ,
成绩可能有夸大之处 , 但时 代 决 不会闹
错 。 武王曾多次出兵伐商 , 前几次 , 叔虞
年纪尚小 , 未必上阵 ,铭文所指当为最后一
次伐封之役 。 既能带兵打仗 , 年龄不会太
小 , 武王幼弟不足二十岁的康叔参加了这
一战事 , 唐叔当比他年轻些 , 但至少也应
有十五 、 六岁 , 战后二年 , 成王即位时 ,
叔虞已十七 、 八岁 , 其兄成王以他大一岁
计 , 约为十八 、 九岁 。
《 左传 》 禧公二十四年载 :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 故 封 建 诸侯亲
戚 , 以藩屏周 , 管 、 蔡 、 掷 、 霍 、 鲁 、 卫 、
毛 、 聆 、 … … 文之昭也 , 邢 、 晋 、 应 、 韩 ,
武之穆也 。
这说 明晋国之封在灭管 、 蔡之后 , 上距成
王即位已三年 , 此时唐叔虞约二十至二十
一岁 , 成王为二十一 、 二岁 , 这么大的人
了 , 怎么可能去戏耍桐叶?
6
、 《 国语 · 晋语 》 云 :
叔向日 : 唐叔射 兑 于 徒林 , 殖以为大
甲, 以封于晋。
《 国语 》 是史料价值很高的史书 , 叔向是
晋国著名的政治家 , 其说应当是可信的 。
这条材料说明 , 唐叔虞被封的原因 , 是因
为他勇敢善射。 兑是类 似 犀 牛的猛兽 ,
《 说文 》 云 : “ 兑 , 如 野 牛 而青色 , 象
形 。 ” 《 山海经 · 海内南经 》 云 : “ 兑其
状如牛 , 苍黑 , 一角。 ” 咒角 可 以 作酒
杯 , 《 诗 · 卷耳 》 “ 我姑酌 彼 咒 麟” ,
《 韩诗 》 说 : “ 以兑 角为之 , 容五升 ” ,
可见其角之大 。 甲骨文中记获兑者约十来
条 , 称狩 、 逐而未获 者 数 条。 (参唐兰
《 获白咒考 》 ) 可见商代黄河中游地区确
有咒存在 , 而且是重要的狩猎对象。 《 墨
子 · 明鬼下 》 云 : “ 生裂咒虎” , 则战国
时仍有此兽 , 足证西周初唐叔射咒必非虚
构 。 兑皮坚厚 , 周代用以制造恺甲 , 叔向
以唐叔射兜 夸耀于人 , 说明这是不同寻常
的壮举 , 当然不是一个儿童所能办到的 。
6
、 按照周武王时的分封办法 , 王子
未到成年是不受封的 。 《 史 记 · 管 蔡 世
家 》 云 :
武王已克殷时 , 平天下 , 封功臣昆弟 。
于是封叔鲜于管 , 封叔度于蔡 , 二人相纷子
武庚禄父 , 治殷遗民 。 封叔旦于鲁而相周 ,
是为周公 。 封叔振铎于曹 , 封叔武于成 , 封
叔处于霍 。 康叔封 、 冉季载皆少 , 夫得封。
据 《 礼记 · 内则 》 记载 , 二十 岁 才 算成
年 , “ 康叔封 、 冉季载皆少” , 则都不足
二十岁 。 武王伐纷成功 , “ 即位于社” ,
“ 卫叔傅礼” ( 《 逸周书 , 克殷解》 ) , 卫
叔即康叔封 , 他既参加伐纷之役 , 年龄虽
不到成年 , 也不会太小 , 可能在十八岁左
右 。 二年后 ,武王死 ,又过了三年 , 周公平
定管 、 蔡 , 才分封康叔 、 冉季 , 此时康叔
大约在二十三岁左右 , 冉季也当超过二十
岁。 这说 明周公 、 成王时仍按惯例分封 。
周公长子伯禽之封也 不 例 外 。 《 史
记 · 鲁周公世家 》 云 :
伯禽即位之后 , 有管 、 蔡 之 反 也 , 淮
夷 、 徐戎亦并兴反 。 于是伯禽 率师 伐 之于
胖 , 作胖 《 誓 》 · · … 遂平徐戎 , 定鲁 ” 。
鲁公伯禽之誓全文 具 载 《 尚 书 》 , 称作
《 费誓 》 , 由誓言的慷慨激昂和平定徐戎
之乱看 , 伯禽决非儿童 。 武王死时 , 年四
十五 ( 《 真浩 》 引 《 竹书纪年 》 ) , 武王
在同母十兄弟中排行老二 , 周公老四 , 以
I QI
周公比武王小四岁计 , 则武王死时 , 周公
四十一岁 , 以二十岁得子计 , 伯禽此时已
二十一岁。 联系到封鲁时伯禽的作为 , 当
时已经成年 , 当无问题 。 周公掌着朝政大
权 , 对儿子尚且按照武王惯例办事 , 对于
其侄叔虞岂能例外?
7
、 从当时形势看 , 周一向自称 ,’ 小
邦周 ” , 人数少 , 地盘小 , 在打败 “ 大邦
殷 ” 后 , 两次大分封 , 他们都采用在各要
地驻扎重兵的办法 , 以冽固统治 , 管叔 、
蔡叔监殷 、 太公封齐 、 周 公 封 鲁 , 监视
奄 、 簿姑 , 召公封燕 , 以对付北方之戎 。
这是与周王朝命运有关的重大决策 , 故派
领导骨干担任 , 而不分封未成年的王室子
弟 。 唐叔虞所封是夏族故地 , 在今汾河中
下游 , 那一带是戎狄活动的地区 , 如果丢
失这块地盘 , 戎狄越过黄河 , 立即会威胁
到西周王都丰 、 镐的安全 。 为了有效地统
治这一地区 , 在分封时 , 特意交待不用周
族的统治方式 去 统 治 , 而 是 “ 疆 以 戎
索 ” , 尊重戎族的风俗习惯 , 用戎族的传
统方式去统治。 _ 很显然 , 稍有政治头脑的
人都不会让几岁的小孩去担负这一重任 。
况且 , 当时周公刚平定唐的叛乱 , 将小孩
分到动荡不安的地方 , 无异是让他送死 。
综上所述 , 叔虞封唐 , 是 由 于 他勇
敢 、 善射 , 曾辅佐武王 , 参与克殷 , 其时
已经成年。 桐叶封弟说不可凭信。
立 , 是为成王 。 成王少 , 周初定天下 , 周公
恐诸候畔周 , 公乃摄行政当国 。 管叔 、 蔡叔
群弟疑周公 , 与武庚作乱 , 畔周 。 周公奉成
王命 , 伐诛武庚 、 管叔 , 放蔡叔 。 … …周公
行政七年 , 成王长 , 周公反政成王 , 北面就
群臣之位 。
这是说 , 成王年幼 , 周公摄政了七年 , 这
种说法流行于世 , 至今未能扭转 , 然而历
史事实证明周公确实篡夺了王位。
证据之一 : 《 礼记 · 明堂位 》 云:
三 、 周公葱位考
或许有人问 , 既然唐叔虞受封与桐叶
无关 , 怎么会冒出桐叶封弟的说法 ? 叔虞
受封时年龄并不小 , 为什么要说成是幼小
的儿童 ? 原来 , 改变叔虞的年龄 , 是为了
适应改变成王年龄的需要 , 而缩小成王的
年龄 , 又是为了抹杀周公篡位的史实 。
《 史记 · 周本纪 》 云 :
武王已克殷 , 后二年… … 崩 , 太子诵代
以治天下 。 六年 , 朝诸候于明堂 , 制礼作乐 ,
颁度量 , 而天下大服 。 七年 , 致政于成王 。
这里明确说 “ 周公践夭子之位 ” , 即当了
周王 。
证据之二 : 《 尚书 · 康浩 》 云 :
王若日 : 孟侯 , 联其弟小子封 , 唯乃不
显考文王… …
封就是康叔封 , 是武王同母兄 弟 中 的老
九 , 这里 , “ 王 ” 称呼他为 “ 弟 ” , 而不
是 “ 叔 ” , 可见这 “ 王 ” 决不是成王 , 而
是周公 。 足证周公已自立为王 。
证据之三 : 公尚书 ` 大 I告》 云 i 一—王若日 : … …不可不 成 乃 宁考图功 ,
己 , 予唯小子 , 不敢替 上 帝 令 , 天休于宁
王 · ” ` ”
“ 宁王 ” 就是 “ 文王 ” , 前人早有论
证 , 无庸赘言 , 此称文王为 “ 文考” , 可
见这 “ 王 ” 是周公 自称 。 童 书 业 也指出
《 大浩 》 和 《 康浩 》 中 的 王 “ 为 周公无
疑 ” 。 ( 《 春秋左传研究 》 34 页 )
证据之四 : 《 尚书 · 洛浩 》 文末云 :
在十有二月 , 唯周公诞保文武受命 , 唯
七年。
受命指接受天命 , 意指即位为王 , 统治天
下 。 大盂鼎云 : “ 王 显 文 王 受 天 有大
命 , ” 师克盟云 “ 王显 文 、 武 , 膺 受 大
命 , 甸 有 四 方 ” 。 ( 《 文物 》 1 9 5 9年 3
期) 上文点明 《 洛浩 》 的写作时间 , 是在
1 0 2
周公继承文王 、 武王王位 的 第 七年十二
月。 以前有人把这里的 “ 七年” 理解为周
公在位总共七年是不妥的 。 商末周初记时
的流行写法是在文末记年 , 月分又在年之
前 , 如商代的邓其卤 , 西周康王时的大孟
鼎和小孟鼎 。 《 洛浩 》 即同其例。
有人辩解道 : “ 周公摄政称王 , 犹多
尔衰之为摄政王专政也 。 ” (童书业 《 春
秋左传研究 》 34 页 )
我认为 ,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 清代最
高统治者是皇帝 , 摄政者多尔衰尽管可以
代行皇帝职权 , 但他无权自称皇帝 , 事实
上他也没有自称皇帝。 西周时 , 周王是最
高称号 , 周公摄政只能称公 , 不能践天子
位而称王 , 周公自称 “ 王 ” 表明他确已篡
夺了王位 。
我们说周公篡位还有如下证据 :
1
、 周武王没有遗诏命周公继位或摄
政 。 周公 曾作了大量浩文 , 但都没有提到
此类遗诏 。 在管叔 、 蔡叔起兵反抗时 , 周
公作 《 大 一浩 》 苦口婆心地劝说西土之人 ,
不要跟着造反 , 应当随他去平叛 , 倘若有
武王的遗诏 , 无疑是最有力的王牌 , 他决
不会不打出来的 , 然而始终不 见 他 拿出
来 。 他拿出来的只有一篇 《 金滕 》 , 表明
在武王患病时 , 他曾祷告祖宗 , 希望代替
武王去死 。 他旨在表白忠心 , 并非真想代
死 , 也可能为了捞取政治资 本或 欺 骗后
人 。 总之 , 他没有拿出一条证据来证明他
继位的合法性。
2
、 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周公是
老四 , 无权继承王位 。 商代 曾实行过兄终
弟及制 , 《 逸周书 · 度色 》 说 : “ 武王谓
周公日 : ` 乃今我兄弟相后 , ” , 看来 , 武
王也曾有过兄终弟及的打算 , 但他并没有
这样做去 , 而是让儿子继位了。 倘若武王
真有兄终弟及的遗命 , 老二武王死了 , 应
当轮到老三管叔继位 , 管叔死后 , 才能由
周公继位 , 现在周公越过管叔继位 , 也不
合兄终弟及制 。
3
、 《 史记 · 周本纪 》 说 : “管叔 、
蔡叔群弟疑周公 , 与武庚作乱 , 畔周 ” 把
管叔 、 蔡叔的起兵说成叛周 , 并不恰当 ,
从管 、 蔡的一贯表现看 , 是忠于周的 。
《 逸周书 · 大匡 》 : “ 唯十有三祀 , 王
在管 。 管叔 、 蔡叔暨殷之监 , 东隅之侯咸受
赐于王 。 ”
《 逸周书 · 文政 》 : “ 唯十有三祀 , 王
在管 , 管 、 蔡开宗循王 。 ” 孔晃注 : “ 二叔
开其宗族 , 循镐之政 , 言从化也 。 ”
这 “ 说明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 ,
他们的力量足以 安 定 东方 。 ” (顾颇刚
《 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 》 、 《 文史 》
第十八辑 )
关于管叔起兵的 目的 , 《 史记 》 各篇
是这样记载的 :
《 史记 · 鲁周公世家 》 云 : “ 周公乃践
阵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
国日 : `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 ’ ”
《 史记 · 管蔡世家 》 : “ 管叔 、 蔡叔疑
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 , 乃挟武庚以作乱 。 ”
《 史记 · 卫康叔世家 》 : “ 周公代成王
治 , 当国 。 管叔 、 蔡叔疑周公 , 乃与武庚禄
父作乱 , 欲攻成周 。 ”
《 史记 · 宋微子世家 》 : “ 周公王代行
政当国 。 管蔡疑之 , 乃与武庚作乱 。 ”
以上记载都说明管叔只是要保卫成王 , 反
对周公夺权 , 要攻打周公的据点成周 , 丝
毫没有自立为王之意 , 可见 “ 畔周” 乃是
周公等人强加给管 、 蔡的罪名 , 后人据此
记载下来 , 使管 、 蔡蒙受 了 千 年不白之
冤 。 唯有明代祝允明看透其中奥秘 , 而称
“ 管蔡为忠臣” 。 ( 《 四 库 全 书总 目提
要 》 祝子罪知条 ) 可惜传统说法已根深蒂
固 , 祝氏之说非但不为人们接受 , 反被视
为狂人 , 禁毁其书 。
4
、 对于周公的所谓摄行政当国 , 不
I Q3
仅管 、 蔡疑忌 , 召公等人也发生怀疑 。
《 史记 · 燕召公世家 》 云 : “周公摄政
当国践柞 , 召公疑之” 。
周公不得不对召公 、 太公望作解释工作 :
《 史记 · 鲁周公世家 》 云 : “周公乃告
太公望 、 召公爽日 :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
者 , 恐天下畔周 , 无以告我先 王 太 王 、 王
季 、 文王 。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 , 于今而后
成 。 武王早终 , 成王少 , 将以成周 , 我所以
为之若此 。 ”
甚至用给予更大权利的办法进行拉拢 ,
《 史记 · 齐太公世家 》 : “ 及周成王少
时 , 管蔡作乱 , 淮夷畔周 , 乃使召康公命太
公日 : `东至海 , 西至河 , 南至穆陵 , 北至
无棣 , 五侯九伯 , 实得征之 。 ’ 齐由此得征
伐 , 为大国 。 ”
如果周公不是篡位 , 而是正常的辅政 , 召
公等人怎会发生怀疑 ? 周公何须作解释 ,
并许诺予更大的权利 ?
5
、 周公篡位的理由是 因 为 成王年
幼 , 其实成王年龄并不幼小 , 顾 领 刚 在
《 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 》 一文中讨论
了成王之年 , 他指出 :
其实成王不幼 , 只消看 《 金滕 》 的 “ 管
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 , … …公乃为诗以贻
王 , 名之曰 《鸥鸦 》 , 王亦未敢俏公 ” 就很
明白 , 如果成王真是一个乳臭小儿 , 哪会听
流言而动心 , 看了周公的诗这样地迟疑不能
深信呢 ! ( 《 逸周书 · 成开 》 、 《 大戒 》 、
《 尝麦 》 诸篇里还有成王年长的证据 ) 。
可能有人会反驳道 , 《 尚书 · 大浩 》 说 :
“ 惟我幼冲子 , 嗣无疆大历服 。 ” 这不是
成王年纪尚幼的明证吗 ?
不错 , 《 尚书 》 是说成王年 “ 幼 ” ,
但那时 “ 幼 ” 的含义和现在不太一样 , 凡
未满二十岁者都可称为幼 。 《 礼记 · 曲礼
上 》 疏云 :
幼者自始生至十九时 , 故 《 檀弓 》 云 :
幼名者 , 三月为名称幼 。 《 冠礼 》 云 : 弃尔
幼志 。 是十九以前为幼。
我在第二部分已考证 成 王 即位时大约十
八 、 九 岁 , 正 在 “ 幼 ” 的 阶 段 , 故 称
“ 幼 ” 。 十八 、 九岁年纪不算太小 , 周公
凭什么非摄政不可 ? 难怪管 、 蔡疑他将不
利于成王 , 召公等人也都表示疑虑 。 退一
步说 , 即使不足二十 ,需大臣辅政 ,那只要
短期协助主持国政就可以了 , 为什么要践
作当国 ? 再说 , 即使可以暂登国王宝座 ,
那么最多到国王 成年 (二十岁 ) 就 应还
政 , 为什么过了七年 , 成王已经二十五 、
六岁才还政 ?
旧史的种种饰辞 , 都掩盖不住历史的
真相 , 周公确曾篡夺了成王的王位。
这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 周公既然篡
位 , 为何又要还政 ?
这与当时的形势是分不开的 。 武王灭
商时 , 曾大封功臣谋士 。
《史记 · 周本纪 》 : “ 于 是 封 功臣谋
士 , 而师尚父为首封 。 封叔父 于 营 丘 , 曰
齐 ,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 日鲁 。 封召公爽于
燕 。 封弟数鲜于管 , 弟叔度于蔡。 ”
《 史记 · 管蔡世家 》 : “ 于是封叔鲜于
管 。 封叔度于蔡 : 二人相纷子武庚禄父 , 治
殷遗民。 封旦叔于鲁 , 而相周 , 为周公 。 封
叔根铎于曹 , 封叔武于成 , 封叔处于霍 。 ”
师尚父与周公 、 召公 、 管叔 、 蔡叔是五大
实力派 , 其它人势力甚小 , 可以不论 。 周
公 “ 常辅翼武王 , 用事居多 ” , “ 周公不
受封 , 留佐武王 ” 。 ( 《 史记 · 鲁周公世
家 》 ) 。 武王死 , 成王年少 , 周公依仗自
己的实力和威望以及留守京师的有利条件
夺取了王位 , 他以为只要登上了国王的宝
座 , 人们便会俯首听命 , 即使管叔不服 ,
也不难对付。 但事态的发展全然出乎他的
意料 , 管叔 、 蔡叔与武庚联 合 起 兵反周
公 , 召公等人也对周公抱怀疑态度 , 关中
地区跟着乱起来了 ( 《 尚书 · 大 浩 》 :
“ 西土人亦不静” ) 。 面对严峻的形势 ,
周公不得不改弦更张 , 立即联合都城内最
I Q4
大的实力人物召公 , 这场政治交易的具体
情况 , 旧史没有记载 , 但我们从斗争的结
局可以推断出来 。
其一 、 周公既已登位 , 不 愿 立 即下
台 , 而召公则不愿周公独揽大权 , 因此周
公必然作出让步 , 等平定管 、 蔡 , 巩固政
权后 , 将朝政交还给成王 。
其二 、 周公与召公 平 分 大权 , 《 史
记 · 燕召公世家 》 : “ 其在成王时 , 召公
为三公 : 自陕以西 , 召 公 主 之 ; 自陕以
东 , 周公主之 。 ” 他们各 以 长 子就封于
鲁 、 燕 , 又以次子留周室 , 世世代代为周
公 、 召公 , 共掌朝廷大权 。
其三 、 由召公出面 , 联合师尚父 , 给
予一定的权力 (详见 《 史记 · 齐 太 公 世
家 》 ) 。
周公又以天命 、 占 卜吉利等理由 , 说
服西土之人随他东征 , 经过二年座战 , 终
于平定管、 蔡 、 武庚的反抗 。 七年后 , 周
公还政于成王 。 这时原有的五大实力人物
只剩下三人 , 他们的次序也有了变化 , 师
尚父由首封而移到周 、 召之后了 。 召公不
是武王的亲弟兄 , 他是周的同姓贵族 , 论
其地位应在管 、 蔡以下 , 他是周公篡位与
管、 蔡反篡位斗争中获利最大的一人 。
上面揭示周公篡位的史实 , 旨在说明
历史的真相 , 并纠正周公打管蔡是平叛的
传统说法 , 他们之间篡位与反篡位的斗争
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
双芳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 、 进步与落后之
分 。 这里使用 “ 篡位 ” 一词 , 是指采用违
反传统继承法夺取王位的行为 , 并不意味
着对这种行为采取否定或肯定的态度。 我
们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在历史上起进步作
用还是反动作用 , 而不是看他用何种手段
上台的 。 但我们也反对 “ 成 者 英 雄败者
寇 ” 的陈旧观点 , 把失败 的 管 蔡痛骂一
顿 , 把反篡位的争权夺利斗争 说 成 是叛
乱 。 周公与管蔡的斗争和唐太宗与建成 、
元吉的斗争颇相似 , 唐太宗是一个应当肯
定的英雄人物 , 但他们之间的斗争毕竟是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 建成为了
保卫王位的继承权 , 太宗则为 了 抢 班夺
权 。 我们不应当因为建成是败者 , 就把他
丑化成阴谋家 , 野心家。
四 、 周公的神化和谣言的出现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 他
把管 、 蔡镇压下去后 , 只是攻击他们 “ 畔
周” , 并没有象唐太宗那样 , 编造历史 ,
把对方涂抹得面 目全非 , 也没有把曾经篡
位的事实一笔勾销。 到了战国时代 , 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周公被 儒 家 捧为圣
人 , 但 “篡位” 与儒家 “ 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 的信条不合 , 于是他们极力抹杀掩盖
这一史实 , 按自己的需要去打扮周公 。 这
里说儒家而不是别的家 , 是有根据的 , 请
看各家对周公的态度:
先说道家 。 《 老子 》 反对圣人 , 绝 口
不提周公 , 《 庄子 · 盗踌篇 》 说 : “ 周公
杀兄 , 长幼有序乎 ? ” 对周公采取批判的
态度。
法家 。 《 商君书 · 赏刑 》 说 :
昔者周公旦杀管叔 , 流霍叔 , 曰 : “ 犯
禁者也 。 ” 天下众 皆日 : “ 亲昆弟有过 , 不
违 , 而况疏远乎 l ”
这是肯定他用刑不论亲疏 , 并无 神 化 之
意 。
《 韩非子 · 难二 》 :
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 成王壮 , 授之以
政 , 非为天下计也 , 为其职也 。
《 韩非子 · 说疑 》 :
若夫后稠 、 皋陶 、 伊尹 、 周公旦 、 太公
望 、 管仲 、 限朋… …霸王之佐也 。
这里只把周公当作 “ 霸王之佐 ” , 并指出
“ 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的事实。
·
10 5
墨家。 《 墨子 · 所染 》 :
舜染于许由 、 伯阳 , 禹 染 于 皋陶 、 伯
盖 , 汤染于伊尹 、 仲馗 , 武王染公于太公 、
周公 , 此日王者所染参, 故王天下 。
这里肯定了周公辅佐武王的作用 , 没有过
多的渲染 。 《 随巢 子 》 、 《 胡 非 子 》 、
《 田侏子 》 、 《 缠子 》 不提周公 。
名家。 《 尹文子 》 不提周公 。 《 邓析
子 · 无厚篇 》 : “ 周公诛管 、 蔡 , 此与弟
无厚也 ” 。 对周公采取批判态度 。
兵家 。 《 孙子 》 、 《 吴子 》 均不提周
公 。 《 孙殡兵法 · 见威王 》 :
… …帝奄反 , 故周公践之。 故曰 , 德不
若五帝 , 而能不及三 王 , 识 (智 ) 不 若 周
公 , 曰我将欲责 (积 ) 仁义 , 式礼乐 , 垂衣
常 (裳 ) 以禁争税 (夺 ) 。 此 尧 舜 非弗欲
也 , 不可得 , 故举兵绳 之。
这里称赞周公有智 , 但又指出现在没
有这样的人 , 就不能用仁义去制止争夺 ,
而应当用兵 。
以上各家没有把周公捧为圣人 , 当然
也不会为他伪造历史 。
再看儒家 。 《 论语 》 引周公共四处 。
《 述而 》 “ 久矣 , 吾不复 梦 见 周公 。 ”
《 微子 》 :
《 孟子 · 滕文公下 》 :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 周公兼夷狄 ,
驱猛兽而百姓宁 , 孔子成 《 春秋 》 而乱臣贼
子惧 。 … …我亦欲正人心 , 息 邪 说 , 距彼
行 , 放淫辞 , 以承三圣者 。
这里多次称周公为圣人 , 并 与 孔 子相联
关 , 而称 “ 周公 、 仲尼之道 。 ”
《 苟子 · 儒效 》 :
大儒之效 : 武王崩 , 成王幼 , 周公屏成
王而及武王 以属天下 , 恶天下之倍周也 。 履
天子之籍 , 听天下之断 , 堰然如固有之 , 而
天下称贪焉 ; 杀管叔 , 虚殷国 , 而天下不称
决焉 , … …成王冠 , 成人 , 周 公 归 周反籍
焉 , 明不灭主之义也 。
这里第一次称周公为大儒 , 正式将他纳人
儒家行列 , 荀子没有否认周公践夭子位的
事实 , 但认为这是正确的行动 , 是为了防
止夭下叛周 , 又说成王冠时 , 周公归周反
籍为臣 ,这是指成王二十岁时 ,周公返政 ,
那么周公践位时 , 成王才十三岁 , 将成王
年龄缩小了五 、 六岁。 这种说法如果不是
荀子所创 , 则应出现于孟子死 (公元前 30 4
年左右 ) 后至荀子死 (约前 2 3 5) 之前 ,
到汉朝初年 , 成王年龄变得更小 , 出
现尚在涨裸之说 。
周公渭鲁公曰 :
求备于一人 。
君子不施其亲 , 不使 . _ _ _ ” ’一 ” 一爪 ’ ` 一 ’ 一 ’ ` ’一 ~大故 , 则不弃也 。 无 裸 “ , 《大戴礼记 · 保傅》 : “ 昔者周成王
在姗根之中 _ ” 《 新取 。 俘浦 货 _ “ 沙水
这是引用周公的话教育弟子的 , 孔子对周
公评价虽高 , 但 还 没 有 神 圣 化 , 《 泰
伯 》 :
子日 : “ 如有周公之 才 之 美 , 使骄且
吝 , 其余不足观也已 。 ”
《 孟子 · 公孙丑下 》 :
见孟 子 , 问日 : “周 公 何 人 也 ? ”
曰 : “ 古圣人也 。 ”
《 孟子 · 滕文公上 》 :
陈良 , 楚产也 , ’说周公仲尼之道 , 北学
于中国 。
·
I Q6
.
周成王幼 , 在被裸之中 。 ” 《 史记 · 鲁周
公世家 》 及 《 蒙恬传 》均取掇裸之说 , 而
《 周本纪 》 、 《 齐太公世家 》 、 《 管蔡世
家 》 、 《 卫康叔世家 》 、 《 宋微子世家 》
仍称 “ 少 ” , 《 燕召公世家 》 则称 “ 幼 ” 。
所谓被裸 , “ 织缕为络以负之于背 , 其绳
谓之掇 ” , “ 裸 , 小儿被也 ” 。 (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 》 ) 指尚须大人背或抱的幼
儿 , 《 东观汉记 · 孝荡皇帝纪 》 “ 孝荡报
视承统 ” , 当时才一 百 多 天 。 《 贾子新
书 · 修政语下 》 ; “ 周成王年六岁 , 即位
享国” 。 则是将掇裸具体化为六岁 , 六岁
的孩子经过七年才十三岁 , 周公怎能将政
权交给他 , 让他独立主持朝政呢 ?
成王年龄变小 , 他的弟弟唐叔也就相
应变小 , 几岁的小孩不可能因为立功而受
封 , 于是编造出成王以桐叶封弟的故事 。
它的产生应略晚于成王年龄缩小之时 (前
3 04 一 2 3 5 ) , 编造者当为一贯称 颂 周 公
的儒生 。 《 吕氏春秋 》 则首次采人这一故
事。 后来有人觉得这故事有漏洞 , 周公是
圣人 , 圣人岂能将儿戏当真 , 于是把 “ 周
公成之” , 改为 “ 史佚成之 ” , 《 史记 》
便据此采人 《 晋世家 》 , 此说应产生于汉
初 。 成王变小 , 幼弟应该更得变小 , 因而
汉初有人将桐叶封弟事移到应侯身上 , 韩
婴 《 韩诗外传 》 , 褚 少孙补 《 梁 孝王世
家 》 即据此采人 。 以上几种书中 , 司马迁
《 史记 》 影响最大 , 所以成王以桐叶封叔
虞的故事也就最为盛行 , 历千年而不衰 。
五 、 结 语
周武王灭殷二年后死 , 周成王即位 ,
年约十八 、 九岁 , 雄才大略的周公乘机夺
取了王位 , 管叔 、 蔡叔与武庚联合起兵反
对周公 , 拥护成王 。 在危急关头 , 周公决
定团结召公 , 许下七年后还政 、 与召公瓜
分权利的诺言 , 并通过召公联 合师尚父 ,
出兵反击管 、 蔡等 , 二年后赢得胜利 , 在
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后 , 还 政 成
王 , 周公在位共七年。 周公篡位与管叔反
篡位的斗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
利的斗争。
战国中晚期 , 周公被儒家捧为圣人 、
大儒 , 但篡位与儒家信条不合 , 于是一些
儒生便将成王的年龄变小 , 为周公践天子
位制造借口 。 这样做 , 又产生新的矛盾 , -
成王弟叔虞的年龄需相应缩小 , 封侯的原
因也须重新编造 。
唐叔虞年轻时勇敢善射 , 十五 、 六岁
即随武王伐纷 , 后来随周公东征 , 被封于
唐 。 春秋时期 , 晋的君臣仍屡屡赞颂他开
国业绩 。 但到战国晚期 , 儒生们为了维护
圣人周公的尊严 , 把成王与叔虞说成戏耍
的小儿 , 编造了桐叶封弟 , 周公成之的谎
言 。 汉初 , 历经儒生加工 , “ 周公成之 ”
改成 “ 史佚成之 ” , 载人 《 史记 》 。 随后
又派生出桐叶封应侯的谣言 , 由褚少孙补
人 《 史记 》 。 由于司马迁 《 史记 》 是文史
名著 , 柳宗元又驳斥了 “ 周 公 成 之 ” 之
说 , 因而成王以桐叶封叔虞 , 史佚成之 ,
反而成为流行的说法 。
(作者工作单位 : 山西大学历史系 )
(上接第 1 1 0 页 )
约包括三代旧族 , 如周初封晋的怀姓九宗 、 职官五正 , 其后裔到春秋时恐皆成国人 ; 其次是由于宗法
上血亲渐远的宗室贵族之庶子庶孙 , 或因罪削爵的贵族及其子弟 , 还可能有旧唐国的遗老遗少的子孙
等等 , 他们在政治上享有民主权利 , 在经济上有纳贡赋的义务 , 很难得到卿大夫那样赏赐土 田 的 机
会 。 作爱田的 “ 作 ” 似有创新之意 , 只有在国难当头才获得这种机会 , 算是特恩 , 所以叫 “ 作 ” 。 得
到赏田后 , 他们 “ 皆哭” 、 “ 皆说 ” , 以 “ 作州兵 ” 作为对被难国君的酬谢和支援 , 如是而己 。
(作者工作单位 : 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 )
① 《 晋阳学刊 》 1 9 8 2年第 3 、 6期
② 《 文史哲 》 1 9 5 6年第 10期
⑧峪金文话林 》 2的页
④ 《 皇请经解 · 戴东原集 书小尔雅后 》
⑤ 、 ⑥ 《 左传 》 禧十五年孔疏引
①字见 《 殷契粹编 》 、 《 铁云藏电拾遗 》
1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