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安徽黄栗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全 文 :安徽黄栗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张立明 , 刘 青 , 朱 琨 , 韩成林
 收稿日期:2008-03-17
 作者简介:张立明 (1962~ ), 男 , 安徽霍邱人 , 工程师 , 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①安徽地矿局 327地质队 、 安徽地矿局区调所 , 滁州 -庐江一带铜 、 金 、铅 、 锌等找矿研究 , 1996。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312地质队 , 安徽 蚌埠 233040)
  摘 要:黄栗树地区有两种金矿化类型:接触交代型 (矽卡岩型)和微细浸染型 (卡林
型)。在有利的地层 、 构造及岩浆活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主干断裂控制金矿 (化)体宏观
带状分布 , 规模不大的复合型断裂或层间破碎带则控制矿 (化)体定位。
关键词:两类金矿;构造控制;碰撞折返造山带;扬子地块北缘;黄粟树 安徽
中图分类号:P618.51, P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08)02-155-07
黄栗树地区位于全椒县西北约 20km处。多家单位在该区先后开展区域调查 、 普查找矿
及相应的专题研究 , 在基础地质 、化探异常查证 、矿点检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① , 并先后
发现金矿 (化)点及小型矿床 20多处 , 其中大庙山金矿床达到小型规模 , 但其他金矿化点
研究程度不够 , 找矿未获突破 。本文力图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控矿作用的分析 ,
深层次探讨找矿方向 。
1 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 , 扬子地块东北缘的滁州褶断带内 。地层归属于华南地层大区
下扬子地层分区 。
出露地层有:中 、新元古界张八岭群绿片岩相石英片岩 , 新元古界震旦系浅变质砂岩 、
板岩 、 微晶白云岩 、 灰岩 , 古生界寒武系硅质岩 、 微晶灰岩 、泥灰岩 , 奥陶系至中生界侏罗
系 、白垩系富镁碳酸盐岩系和砾屑岩系。其中 , 震旦系灯影组中段是研究区主要赋矿层位。
印支期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俯冲碰撞 、 折返造山 [ 1] , 造成盖层岩系以小角度向南东方
向剪切滑移或推挤 , 产生以北东向为主体的褶断构造形迹 [ 2] , 灯影岩组及其上覆岩系形变
处于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带内 。燕山期 , 在 NE向构造的基础上 , 发育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左
行北北东 ~近南北 、 北西向脆性断裂 , 并与前期构造形成复合型构造形迹 。
岩浆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 形成安山质 -粗安质熔岩 、火山碎屑岩和花岗质
岩石为主的侵入岩 , 及一系列中酸性脉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弱不同 , 南西端及北东端明显强
于中间地带 。脉岩种类多且分布广泛 , 但极不均匀 , 多属于与侵入岩同源型成因的次火山
岩 , 其中以闪长玢岩脉较为发育 , 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中部。相关资料显示 , 区内岩浆侵入活
 2008年第 27卷 第 2期 156 ~ 162页  云 南 地质 CN53-1041/P ISSN1004-1885 
动在南部侵位较浅 , 向北逐渐变深 , 分布有自南向北逐渐减少趋势。岩浆活动在侵位深度上
的这一变化 , 对区域金 (铜)矿化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 3] 。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以 Au、 As、 Hg、 Sb、 Ag、 Ba为主 , 综合异常呈带状分布于杨梅山
倒转背斜两翼 , 与构造控制地层分布一致。 Au异常发育于灯影岩组及 NE向断裂带上 , 自
北东向南西 , Au异常延续长达 28km, 宽约 2 ~ 3km, 矿 (床)点所在的异常区金的最高值
都在 800×19-9以上。综合本区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 岩石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① , 灯影组
中段 Au的高背景值为金矿化提供物质可能 。
黄栗树地区金矿化较普遍 , 自北东至南西 , 已发现矿 (化)点及小型矿床 20多处 , 大
都发育在黄 (栗树)-马(厂)断裂带上盘 ,并贴近黄 -马主干断裂分布 , 形成一条 NE-NNE
-NE向展布的构造成矿带。
金矿化类型南北有别:南部以接触交代型为主 , 中 、北部地区以中 -低温微细浸染构造
蚀变岩型 (卡林型)为主 , 后者也是区内最重要的 、找矿潜力较大的金矿类型 。
2 构 造
受大地构造环境制约 , 区内构造变形方式复杂 , 既有深层次的韧性变形 , 又有浅层次的
脆性变形 , 及其两者之间的韧 -脆性变形 。因此 , 从张八岭群至上覆地层形成了一个较完整
的韧 -脆性递进变形构造序列 , 韧性剪切带 、 褶皱与断裂构造均很发育。
2.1 韧性剪切带
发育在古老变质基底张八岭群中及其与上覆盖层的接触带内 。岩石普遍遭受糜棱岩化作
用而成为长英质糜棱岩 、 石英质糜棱岩 、 白云母石英片状糜棱岩及白云质石英片岩等。本区
西部及西北部一带发育两条强糜棱岩带 , 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根据糜棱岩面理 、 拉伸线理
的产状 , S-C组构 、 长石不对称残斑 、 “云母鱼”、 白云母膝折带等特征显示[ 3] , 本区曾遭
受南东 -北西向的挤压作用与北北东向的剪切作用 , 反映扬子地块东北部自南东方向向华北
地块楔入 、 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 [ 4] 。
2.2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 卷入前侏罗纪的几乎所有地层 。褶皱形式多为线型紧闭式 , 轴向以
北东为主 , 轴面倾向北西 , 一翼为正常翼 , 另一翼多已倒转 , 两翼近于同斜 , 表明岩层曾遭
受过强烈的北西 -南东向挤压作用。褶皱规模大小不等 , 小者延长 2 ~ 4km, 大者可达 30km
以上 , 主要的有喉咙凹向斜 、 杨梅山背斜 、杨家洼向斜等 (图 1)。
2.3 断裂构造
脆性断裂是本区主要构造变形形式之一。区内发育大小断裂计有三十余条 , 依其空间展
布方位可划分为北东向 、 北西向 、南北向及北北东向四组。大都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 , 伴随
褶皱而发育 , 燕山期又有新的活动。根据相互间穿切关系判断 , 北东向断裂出现最早 , 之后
依次为北北东向 、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 , 反映的主压应力为北西 ~南东方向。
(1)北东向断裂:为区内分布较广 、 规模较大的一组断裂 , 以断面倾向北西具逆冲性
157 2期 张立明等:安徽黄栗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①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 , 安徽省滁县 -全椒县黄栗树Ⅱ 、 Ⅳ工区金异常二级
查证报告 , 1990。
图 1 黄栗树地区东门夏 -赖石洼地质构造剖面图
Fig.1 RegionalGeologicalMapofHuanglishu
Area, QuanjiaoCounty
Fd1.喉咙凹向斜;Fd2.杨梅山向斜;F1.黄马断裂带主干断裂;
F2、 F3.黄马断裂带次级断裂
1.白云岩;2.沥青质微细晶白云岩;3.硅质岩;4.硅质页岩;5.
泥灰岩;6.砂砾岩。
质为其基本特征 , 其中以黄 -
马断裂带最为醒目。该断裂带
斜贯本区中部 , 总体呈 “S” 形
展布 , 断裂带由主断裂及其上
盘的多条次级断裂组成 , 剖面
上呈 “叠瓦状” 排列 (图 2)。
断裂切割的地层为灯影组 、
皮圆村组 、 黄栗树组与杨柳岗
组 。黄 -马断裂具有多次活动
特点 , 力学性质时有变化 , 以
挤压逆冲为主 , 晚期向张扭性
转化。黄 -马断裂带对区内岩
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
(2)北西向断裂:主要分
布于黄栗树以南地区 , 断面多
倾向北东 , 倾角较陡 , 其中规
模较大者为山根杨断裂 。断裂
内岩石破碎 , 构造角砾岩发育 ,
图 2 黄 -马断裂带剖面示意图
Fig.2 Dongmenxia-LaishizhuGeological
StructureSectionofHuanglishuArea
角砾呈尖棱角状 , 显示张性特点 , 后期转
化为扭性 , 往往使其两侧地层及先期断裂
发生左行平移。
(3)南北向断裂:规模较大的南北向
断裂见于西部 , 断裂带内岩石破碎 , 硅化 、
片理发育 , 并见角砾岩与断层泥。两侧地
层出现小褶曲 , 沿断裂或近旁时有闪长玢
岩脉贯入 , 其走向与断裂或一致 、 或斜交 ,
说明南北向断裂具有先压后张或张扭性多
期活动特征 [ 5] 。其中后期构造对早期层间
滑动带或薄弱带 、 褶皱期纵张断裂进行改
造利用 、重接转化而来的南北向断裂 , 多
发育在贴近黄 -马断裂带的特定构造部位 , 表现为层间挤压破碎带或逆冲断层 。许多中酸性
脉岩 、 隐爆角砾岩和较富的矿化体定位其中 , 因此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矿意义。
(4)北北东向断裂分布少而散 , 多表现为扭性 , 规模不大。
3 构造岩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黄栗树地区变形构造 , 按照其形成的温度 、压力等物化条件和构造变形式样 , 可划分三
个层次 , 即:中低温高压蓝闪石片岩相基底韧性变形带 , 中低温中低压构造片岩相韧脆性变
158 云  南  地  质 27卷
形带 , 以及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带。三层次的变形带各自具有特殊的变质变形图像 , 在本区
自西向东依次出露 , 反映出该区作为扬子板块北缘特殊构造部位所具有的变形分带性特
点 [ 6] (图 3, 表 1)。
表 1 黄栗树地区构造变形相带划分及主要特征
Tab.1 StructureDeformationZoneDivision& MainCharacteristicsofHuanglishuArea
特征 中低温高压蓝闪石片岩相基底韧性变形带
中低温中低压构造
片岩相韧脆性变形带 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带
变形层次性质 深层次韧性剪切形变 中浅层次韧脆性变形 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
断裂类型 韧性剪切带 韧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
褶皱类型 a-型褶皱 、 ab-型褶皱 b-型褶皱 翻转 -平卧 -倒转褶皱(b型)
构造岩类型 各类糜棱岩 构造片岩类 碎裂岩 、 角砾岩类
新生矿物 长石 、 石英 、 白云母 , 少量蓝闪石 绢云母 、 绿泥石 新生矿物少
面理线理特征 面理 、 a线理发育 面理发育 , 线理较弱 面理线理都不发育
岩石变形机制 矿物粒内变形为主 矿物 (碎屑)粒内粒间变形均较发育 流变褶皱
层劈关系 面理或片理完全置换层理 ,层理已不能辨别
面理或片理置换层理强烈 ,
但层理尚能辨别
面理或片理置换比较弱 , 层
理基本保存
变形物化条件 约 450°C~ 500°C 约 350°C~ 400°C 约 250°C~ 300°C
变形量级 Kxz=20 ~ 80 Kxz=5 ~ 20 褶皱缩短
涉及岩层 中元古界张八岭群 震旦系周岗组 、 苏家湾组 、陡山沱组
震旦系灯影组及寒武系 、 奥
陶系
变形变质相 蓝片岩组 低绿片岩相 未发生变质
  资料来源:董法先 、 刘建民 、 李中坚等 (1999)①
三变形带之间呈渐变关系 , 但是构造片岩相韧脆性变形带明显有后期叠加活动 , 从而具
有穿切蓝闪石片岩相韧性变形带的特点 [ 3] , 韧脆性变形带与流变褶皱变形带渐变关系更加
明显。
4 构造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本区目前已发现金矿点 、矿化点 20余处 , 主要沿着玉屏山 -燕子山 -大庙山 -杨梅山
-花山洼一带分布 , 形成一北东向金矿化带。矿化类型有两种 , 一是接触交代型 , 产于石英
闪长岩 、闪长玢岩脉与其围岩接触带;一是微细浸染型 (卡林型), 产于黄 -马断裂带的次
级断裂破碎带内 。显然 , 金矿的形成 、分布与区内的侵入岩及构造有极其密切关系 , 特别是
区内的主干构造 ———黄 -马断裂带起主导控岩控矿作用:
4.1 控岩作用
区内发育有大量脉岩 , 岩石类型有闪长玢岩 、 石英闪长玢岩 、安山玢岩 、 英安斑岩及呈
159 2期 张立明等:安徽黄栗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① 董法先 、 刘建民 、 李中坚等。安徽省全椒县黄栗树地区金矿成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 1999。
图 3 全椒县黄栗树地区构造岩相带划分
Fig.3 SketchSectionofHangmaFaultZone
1.第四系;2.白垩系;3.侏罗系;4.中低温高压蓝闪石片岩相基底
韧性变形带;5.中低温中低压构造片岩相韧脆性变形带;6.浅层次
流变褶皱变形带 (Z2dn:翻转.平卧褶皱);7.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
带 (∈ -O:倒转褶皱);8.石英闪长岩;9.构造岩相带界线;10.
断裂 /推覆断裂;11.地质界线 /不整合界线;12.金矿点 (床)。
脉状产出的隐爆角砾岩等 。它们多数产于黄 -马断裂带的次级冲断裂或层间挤压破碎带中 ,
部分直接定位主断裂内。脉体的产状 、形态 , 与控制它的构造一致。脉岩的发育为金矿的形
成提供了重要的热动力条件 , 成为有效的找矿标志 。本区多数金矿点 、 矿化点附近都有脉
岩 、特别是闪长玢岩的伴随就是有力的证明。远离黄 -马断裂带 , 脉岩的发育趋于减弱 , 矿
化随之变差 。
4.2 控矿作用
本区具有找矿前景的金矿点 、矿化点大都分布于黄 -马断裂带西侧 (上盘)。而主要矿
体或矿化体定位于其次级断裂或层间挤压破碎带内 。赋矿围岩为灯影组中段白云岩与泥灰岩
互层。如大庙山 、牛山 、 增洼 、黄泥河等矿点均如此。控矿断裂某些地段斜切地层 , 而多数
160 云  南  地  质 27卷
则表现为与层间滑脱面重接的层间挤压破碎带 , 其产状往往与所处地段地层保持一致 , 此系
黄 -马断裂带活动对先存褶皱构造层间滑脱面的利用改造所致。控矿断裂往往发育在泥灰岩
层位中也是最好说明 , 因泥灰岩比白云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 本身即构成薄弱带 , 不仅褶皱
过程中易发生层间滑移 , 且易被后期构造活动所利用改造。
4.3 构造形变强弱 、 活动多期性对金矿化的制约
研究发现 , 凡是控矿构造 , 其形变相变较之于非控矿构造要强烈;而同一条控矿构造 ,
碎裂岩 、构造角砾岩 、断层泥 、片理劈理比较发育区段 , 金矿化相对富集 。构造活动的多期
性通过脉岩的不同期次侵位 、 脉岩侵位后的形变相变 、 碳酸盐岩细脉的穿切关系反映出来。
此外 , 构造角砾岩中呈胶结物的硅化石英及碳酸盐岩 , 因后期构造改造 , 又形成复角砾成分
的构造角砾岩 , 其中黄铁矿化也呈现出多期性[ 7] 。具有多期活动性的控矿构造所控制的矿
化 , 往往也比较好。
5 结 语
(1)黄栗树地区内的北东向 、 北西向 、 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构造在此复合 , 构成区内
的主体构造格局 。其中北东向褶断带发育最为醒目 。
(2)区内与成矿有关的震旦系灯影岩组及上覆岩系形变相变处于浅层次流变褶皱变形
带内。
(3)控制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定位的构造 , 是发育在赋矿层系内且与印支期层间滑移面
或层面重接或小角度斜接复合的燕山期层间破碎带或断裂带 。
(4)只有规模相对较大 、形变较强的层间破碎带 (或断裂带)才有可能具有好的矿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家富等 .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 [ J] .安徽地质 , 1995, 5 (3):60 ~ 65.
[ 2] 许成琴 .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 [ J] .中国区域地质 , 1987, 6 (4):289 ~
300.
[ 3] 董法先、 刘建民、 李中坚 , 等.安徽省全椒县黄栗树地区金矿成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 R] .1999.
[ 4] 朱光 、 徐嘉炜等.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 [ J] .中国区域地质 , 1999,
Vo1.18, No.1:73 ~ 79.
[ 5] 刘青 .安徽五河荣渡金矿成矿控制因素 [ J] .云南地质 , 2007, 26 (3):309 ~ 314.
[ 6] 汤加富等.安徽大别山 ~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 J] .安徽地质 , 1995, 5
(3):1 ~ 12.
[ 7] 王自南 .天马山硫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 J] .黄金 , 2005, 1:15 ~ 17.
161 2期 张立明等:安徽黄栗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THEIR
AUORECONTROLLINGOF
HUANGLISHUAREA, ANHUI
ZHANGLi-ming, LIUQing, ZHUKun, HANCheng-lin
(GeologicalTeam312, AnhuiBureauofGeology&MineralResourcesExploration, Bengbu233040)
  Abstract:InHuanglishuarea, thereare2 typesofAumetalogenesis, ie, 1.contactmeta-
somatictype(skarntype)and2.micrograined, finegraineddisseminationtype(Carlin-type),
whichareformedundertheadvantageouscontrolingfactorsofstrata, structureandmagmatism.The
macroscopiczonationofAuorebodyiscontroledbythemainfault.ThelocationofAuorebodyis
controledbythesmalercompositefaultorbytheinterlayerfracturezone.
KeyWords:NMarginofYangziMassif;ColisionRecoilOrogenicZone;2 AuDeposit
Types;StructuralControl;Huanglishu, Anhui
162 云  南  地  质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