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砗磲资源保护、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



全 文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15.03.012
第34卷第3期
2015年3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34No.3
Mar.2015
砗磲资源保护、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
董 杨,李向民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6)
关键词:砗磲;资源保护;开发;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968.316.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1111(2015)03-0195-06
收稿日期:2014-06-03; 修回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董杨(1981-),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贝类苗种繁育.E-mail:doy198147@gmail.com.通讯作者:李向民
(1959-),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养殖.E-mail:hn.lxm@163.com.
  我国南海海域珊瑚礁中分布有一类大型海洋
双壳贝类———砗磲,它的闭壳肌是珍贵的食材,肉
质鲜美,营养丰富,贝壳可做饰品。近年来随着砗
磲贝雕工艺品收藏热的兴起和珊瑚礁生态危机的
爆发,砗磲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日益凸显。笔者从
砗磲的生物学特性、资源保护和开发情况、产业化
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概述,为我国砗磲资源的保
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1 砗磲的生物学特性
1.1 分类地位
砗磲是砗磲科所有贝类的统称,属软体动物
门、瓣鳃纲、帘蛤目、砗磲科,截至目前发现并命名
的有2个属共10种,其中有6种分布在我国。已报
道的砗磲见表1[1-6]。
1.2 地理分布
砗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
带海区。常栖息于浅海区或潮间带的珊瑚礁中,用
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或营自由生活。砗磲的
垂直分布受到与其共生虫黄藻(Zooxanthella)的限
制,虫黄藻需要充足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除个别
种类外,其垂直分布区域一般在水面下20m以内,
此区域透明度高,阳光充足,温度18~30℃,满足
维持砗磲和虫黄藻共生关系的基本条件。不同种
类砗磲的分布区域和栖息环境各不相同(表1)。
1.3 摄食习性
砗磲为滤食性贝类,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
物。摄食时依靠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使海水从
进水孔流入,由鳃滤出其所能摄食的浮游生物,通
过唇瓣和口等器官将其转入消化道中,其余海水则
从出水孔被喷出体外。
1.4 营养
砗磲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依靠与
其共生的虫黄藻提供,滤食方式仅能提供10%~
15%的营养物质。虫黄藻是寄生在砗磲的外套膜
内的一种棕色单细胞藻类,其个体仅有7~8μm,与
砗磲互利共生,可吸收砗磲日常代谢所产生的CO2
等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自身繁殖和砗磲
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虫黄藻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其
光合作用效率并由此提高了供给砗磲营养物质的
速度和产量。有研究表明,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所
产生碳水化合物的85%~90%直接提供给砗磲,仅
此就能基本满足砗磲的代谢需要,正是因为砗磲可
从上述两种途径获取营养物质,它才能成为双壳贝
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7-10]。
1.5 繁殖习性
砗磲科所有种类均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在
生殖腺发育过程中,精巢先发育成熟,随后卵巢开
始发育并直至成熟,最终性成熟的砗磲体内同时具
有发育成熟的精巢和卵巢。砗磲性成熟时的规格
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例如:长砗磲(Tridacna
maxima)达到雄性阶段时的壳长为5cm,壳长>6
cm时开始出现雌性个体;磷砗磲(T.squamosa)达
到雄性阶段时的壳长为5cm,壳长>15cm时开始
出现雌性个体。砗磲繁殖时存在壳的收缩和张开
现象,繁殖时贝壳的每一次收缩或张开都是一次排
放精卵的过程。为避免自体受精的情况出现,砗磲
繁殖时先排放精子,经过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再排放
卵子。排放卵子的数量从几百万粒[番红砗磲(T.
crocea)]至上千万粒(长砗磲)再至上亿粒[库氏砗
磲(T.gigas)]。卵 径 则 相 差 不 大,一 般 约 为
100μm
[11-14]。
1.6 生长
砗磲生长速度因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对6种
砗磲生长记录的统计结果表明,番红砗磲和长砗磲的
生长较慢,第一年的壳长分别为1.88cm和2.08cm,
生长到第四年时壳长分别为6.61cm和10.19cm;鳞
砗磲和砗 (Hippopus hippopus)第一年的壳长分别
为4.75cm和5.04cm,经过4年的生长,其壳长可达
到16.46cm和18.23cm;无鳞砗磲(T.derasa)和库
氏砗磲的生长较快,第一年的壳长分别为4.70cm和
4.80cm,第 4 年 时 壳 长 可 达 到 22.55cm
和26.67cm[14-21]。
表1 不同种类砗磲的分布区域和栖息环境
砗磲种类 分布区域 栖息环境
砗磲属(Tridacna) 库氏砗磲[2-5]
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区
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海域的珊瑚礁
区域有分布
生活在0.5~30m水深的珊瑚
礁间沙地中
无鳞砗磲[2-5]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汤加等国沿海,我国南海海
域的珊瑚礁区域有分布
生活在4~20m水深的珊瑚礁
瀉湖中,通常不固着
长砗磲[1-6]
从印度洋西部到西太平洋的广大区
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海域的珊瑚礁
区域有分布
以部分嵌入的方式固着生活在3
~10m水深的珊瑚礁中
番红砗磲[1-6]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汤加等国沿海,我国南海海
域的珊瑚礁区域有分布
固着生活在1~4m水深的珊瑚
礁中,除了贝壳边缘和外套膜
外,整个身体几乎全部嵌入到珊
瑚礁中
鳞砗磲[1-5]
从印度洋西部到西太平洋的广大区
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海域的珊瑚礁
区域有分布
依靠足丝附着在18m水深的近
岸珊瑚礁上生活
魔鬼砗磲[3-5](T.tevoroa) 仅分布在汤加和斐济群岛东部沿海
生活在14~30m 水深的珊瑚
礁中
罗氏砗磲[3-5](T.rosewateri) 仅在毛里求斯沿海有发现 生活在浅水区域的珊瑚礁中
肋脉砗磲[6](T.costata) 分布在红海北部的约旦等国沿海 生活在浅水区域的珊瑚礁中
砗 属(Hippopus) 瓷口砗磲[3-5]H.porcellanus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帕劳等
国沿海
生活在0.5~47m水深的珊瑚
礁中
砗 [1-6]
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广大区
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海域的珊瑚礁
区域有分布
幼体附着生活,成体生活在深度
为6~10m的珊瑚礁间的沙中
或与海草床相连的珊瑚礁中
2 砗磲资源现状和保护情况
2.1 砗磲资源情况
2.1.1 我国砗磲资源情况
我国砗磲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的珊
瑚礁区域,是渔民捕捞的传统渔获物之一。西沙群
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东沙群岛都有渔民捕获
砗磲的记录。1956—197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对西沙群岛进行了6次调查,发现我国分布有6
种砗磲。同一时期调查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砗磲
资源较丰富,属于当地双壳贝类中的常见种。20世
纪80—90年代由于渔民捕捞活动的加剧,大部分
种类砗磲的数量急剧减少。1999年,通过调查在南
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发现有6种砗磲分布。进入21
世纪以后,受经济利益驱使,渔民加大了对砗磲活
体的捕捞和砗磲贝壳的开采。由于渔民采用挖礁、
炸礁等手段开采砗磲贝壳,致使珊瑚礁破坏严重,
砗磲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砗磲濒临
绝迹。台湾地区的砗磲资源保护较好,但近年来仍
呈下降趋势。据调查,目前在垦丁、绿岛、澎湖、东
沙群岛及台东海域均有砗磲分布[22-27]。
2.1.2 国外砗磲资源情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砗磲在其主要分布地的
资源量均较丰富。随后由于砗磲肉类食用市场需
691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
求量的不断增大,受经济利益驱使,台湾渔船在太
平洋地区大肆捕捞砗磲,致使其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年代末,帕劳6种砗磲的
种群密度为7×10-3~1×10-1个/m2(调查范围1.1
×102 m2)。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菲律宾、基里
巴斯、马来西亚、新加坡、帕劳和美国等国家的砗磲
资源由于过度捕捞接近枯竭。至20世纪80年代
末,菲律宾20个调查点的6种砗磲的种群密度降至
1×10-5~1×10-4个/m2(调查范围1×104~1×105
m2);基里巴斯4个调查点3种砗磲的种群密度降
至1×10-5~1×10-4个/m2(调查范围1×107~9×
107 m2)。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国进行砗磲人工
育苗,通过增殖放流恢复砗磲资源量,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泰国Lee-Pae岛
两种砗磲的种群密度分别为2.44×10-1个/m2 和
6.29×10-2个/m2(调查范围6.4×103 m2),马来西
亚Pulau Tioman 3种砗磲的种群密度为1×10-4~
1×10-2个/m2(调查范围2.62×103 m2)。进入21
世纪以后,由于砗磲的捕捞屡禁不止、珊瑚礁被破
坏、海洋环境变化等原因,世界范围内砗磲的资源
量仍然呈下降趋势,有些种类在某些地区已经灭
绝、濒临灭绝或功能性灭绝[28-31]。
2.2 砗磲资源保护
2.2.1 我国砗磲资源保护情况
1989年我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国家重点保护
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库氏砗磲和鳞砗磲分别被列
为Ⅰ级和Ⅱ级保护物种。2000年颁布实施了《捕捉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费收费标
准》,对砗磲等保护动物的捕捉、贩卖和利用做了进
一步的规范。自2006年至今,台湾地区澎湖、台东
等县立法对砗磲的采捕规格和区域进行了严格规
定,通过设立繁育机构,每年投放苗种进行资源增
殖放流来恢复砗磲的种群数量。2013年,海南省成
立了海南省砗磲协会,该协会是我国第一个砗磲行
业协会,制订了《海南省砗磲协会章程》,以协会为
纽带,提倡其所属企业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南砗
磲资源,促进砗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海
关、渔政、武警边防、工商等部门在砗磲的非法采
捞、活体贩卖、偷运出境等方面加大了查处力度,渔
业主管部门定期到渔民聚集地宣传国家水生野生
动物保护政策,这些措施都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
国的砗磲资源。
2.2.2 国外砗磲资源保护情况
198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
砗磲所有种类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护,对
其国际贸易加以管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
种红色名录也将砗磲列为保护物种加以关注。自
20世纪80年代至今,澳大利亚、帕劳、菲律宾等国
积极开展砗磲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砗磲
苗种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体系,通过增殖放流和建立
砗磲保护区来保护和恢复本国砗磲资源量。除此
之外,各国继续通过加强立法以禁止野生砗磲的捕
捞和贩卖。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和
日本等国基本建立了砗磲亲本、苗种和养殖个体的
引进和输出机制,初步形成了集砗磲繁育、养殖、运
输和消费为一体的市场体系。砗磲保护、增养殖和
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砗磲资
源,为砗磲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坚实基础[32-37]。
3 砗磲产业发展情况
3.1 砗磲市场需求情况
砗磲市场可分为食用市场(提供新鲜、冷冻或
干制的砗磲闭壳肌和外套膜的半成品或成品作为
食物的市场)、水族市场(售卖体型小,色彩鲜艳的
活体砗磲用于水族观赏的市场)、贝壳雕刻市场(售
卖砗磲贝壳作为雕刻原材料的市场)、养殖市场(包
括砗磲野生亲贝引进、养殖亲贝或养殖稚贝的售卖
市场)。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玻利尼西
亚等国是砗磲的主要出口国,日本、美国、韩国、中
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是砗磲的主要进口国和
地区[38-40]。
食用市场:需求旺盛,砗磲的闭壳肌和外套膜
是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海南等地居民的
传统美食。据初步统计,1975年日本仅冲绳一地的
砗磲年捕捞量就已达578t,此后由于日本砗磲资源
量的下降,至1987年冲绳的砗磲年捕捞量降至91
t。台湾对砗磲闭壳肌的年需求量可达240t,主要
依靠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口。
水族市场:主要的消费群体是水族馆,但需求
量不大,并且对砗磲个体的大小、颜色都有要求。
进口活体砗磲手续繁杂和砗磲对环境条件和养殖
技术要求较高等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据初
步统计,日本一般从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进口少量
小型活体砗磲供个人购买,市场较小;澳大利亚水
族市场每年需要5000个砗磲;美国每年需要5000
~50 000个活体砗磲以供应水族市场。
贝壳雕刻市场:需求非常旺盛,1988年日本进
口各类贝壳12 000t进行雕刻;澳大利亚每年需要
砗磲贝壳1.0×105~1.2×105个。中国砗磲贝壳
雕刻的产业链和销售主要集中在海南琼海,琼海市
791第3期 董 杨等:砗磲资源保护、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
已初步形成从采捞原材料到加工砗磲乃至销售的
一条龙产业链,有贝雕加工厂百余家,年消耗砗磲
贝壳50 000t,销售店铺300多家。
养殖市场:主要以繁育机构或企业向养殖户出
售砗磲稚贝和成品贝养殖为主,需求量较大。
3.2 砗磲产业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砗磲捕捞量很大,以食用
为主的市场蓬勃发展。1980—2000年,砗磲资源量
逐年下降,野生活体砗磲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食
用市场需求,渔民随之开始大量捞取砗磲贝壳,促
进了贝壳装饰和雕刻市场的繁荣。随着砗磲苗种
繁育技术的突破,养殖市场逐渐兴起,砗磲数量增
多,由此带动砗磲食用市场的恢复和砗磲贝壳雕刻
市场的发展,以小型砗磲为主的水族观赏市场开始
出现并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砗磲育
苗和养殖技术日益提高,相关国家或地区通过资源增
殖放流恢复其资源量和用人工养殖的砗磲替代野生
砗磲供应食用市场等措施,砗磲产业蓬勃发展。砗磲
贝壳雕刻市场、养殖市场、食用市场和以小型砗磲为
主的水族观赏市场成为其产业发展的核心,其中人工
育苗、养殖、运输和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的构建及发展
壮大是砗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1-45]。
3.3 砗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养殖时间长、运输困难
目前,砗磲规模化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还有待
完善,但受技术、其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和栖息环境
的限制,育苗数量难以提高,大规模养殖有难度。
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国际市
场上只能销售养殖砗磲的活体、肌肉或贝壳。另
外,砗磲养殖地和主要消费地间隔较远,交通不便、
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活体运输困难等因素都
制约了砗磲产业的发展。
3.3.2 原材料短缺
砗磲资源量逐年下降,野生砗磲已濒临灭绝。
通过资源增殖放流,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天然
水体砗磲的资源量,但其资源总量仍较低。近年来
人工开采强度很大,砗磲贝壳的存量也大为减少,
以砗磲贝壳为原材料的雕刻市场面临原材料短缺
的困境。
4 我国砗磲资源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存在
的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滥采砗磲破坏珊瑚礁生态
近年来,随着砗磲贝壳雕刻市场的繁荣,其价
格持续上涨,每吨贝壳的价格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之
间,活体砗磲宰杀后的贝壳价格更高。受经济利益
驱动,渔民采用挖礁、炸礁等手段大肆采捞砗渠活
体和贝壳。渔民采捞砗磲的活动对珊瑚礁及其周
边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直接导致珊瑚死亡,珊
瑚礁退化侵蚀,砗磲的栖息环境受到影响。
4.1.2 缺乏有效手段进行管控
法律缺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于1983年将砗磲所有种类加入其中予以保护。我
国南海周边海域分布有6种砗磲,但我国法律仅将
库氏砗磲和鳞砗磲列为保护种类。在某些地区初
步形成了砗磲活体贩卖、活体宰杀食用和贝壳产销
一条龙的灰色产业链。
执法难:砗磲种类众多,执法人员很难辨认砗
磲(活体或贝壳)的种类,很难区分砗磲贝壳是否来
自采捞或宰杀活体后取得,由于渔船众多,很难对
所有作业渔船和回港渔船进行逐一监管。
4.1.3 与砗磲有关的科研落后
我国的砗磲研究除台湾地区在育苗和养殖上
进行了苗种人工繁育、增养殖、设立保护区和立法
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外,其他地区鲜有研究和报
道。虽然我国分布有6种砗磲,但并未对其进行系
统研究,没有划定专门的砗磲保护区和设立与砗磲
保护和繁育相关的机构,砗磲研究的空白和缺失,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砗磲资源保护和开发的
需求。
4.1.4 砗磲产业发展缺乏政府引导
近几年,砗磲逐渐成为收藏热点。我国砗磲产
业的规模虽然总量大,但较分散,手工作坊式加工
企业多,虽然有形成规模的趋势,但行业缺乏整体
规划、加工工艺差、缺乏高级雕刻技工、未形成品
牌,没有政府引导,我国砗磲产业只能在低端徘徊。
4.2 建议
4.2.1加快推进砗磲资源调查和苗种繁育的研究
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对
砗磲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初步建立其育
苗技术体系。同时组织相关机构对我国砗磲资源
的种类、存量、分布海区情况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
结果着手规划砗磲保护区的建立,采取有效措施对
保护区内的砗磲资源进行保护。选择适当的地点
建立砗磲苗种繁育基地进行苗种人工繁育,所育苗
种全部投放到砗磲保护区进行底播,待技术成熟后
引入企业进行大规模人工育苗和养殖。
4.2.2 政府引导砗磲行业进行有序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砗磲全面保护。严令
891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
禁止活体砗磲捕捞(科研除外),严厉打击捕杀、贩
卖活体砗磲和以挖礁、炸礁等非法捕捞手段采捞砗
磲贝壳的行为。整顿砗磲贝壳加工行业,实行生产
许可证制度,提高行业门槛和加工工艺,控制行业
规模,重点扶持大型企业对砗磲原材料进行精加
工,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鼓励中小型
企业开发生产中低端产品,形成高中低端产品共有
的局面。政府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砗磲作为珠
宝的地方行业标准,由此推动砗磲珠宝的加工、生
产、鉴赏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砗磲原料库
存情况,合理规划,使砗磲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5 展望
由砗磲贝壳雕刻而成的工艺品已逐渐成为继
海南沉香和海南黄花梨等商品之外的“海南产”另
一收藏热点。同时砗磲作为一种在我国尚未被开
发育苗养殖并且兼具收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物种
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潜力巨大。做好砗
磲的研究、保护、养殖、开发等工作,对维护我国海
洋权益、保护岛礁—珊瑚礁生态系统、建设海洋强
国、发展渔业经济等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素萍.中国海洋贝类图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317-321.
[2] 杨文,蔡英亚,邝雪梅.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谱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94-196.
[3] Copland J W,Lucas J S.Giant clam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M].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
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88:21-32.
[4] Hilconida P C.The Giant Clam:an Ocean Culture
Manual[M].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
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2:7-13.
[5] Simon E.Spawning and Early Larval Rearing of Giant
Clams(Bivalvia:Tridacnidae)[M].America:Center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quaculture,1997:1-55.
[6] Claudio R,Hily R Q,Carin J,et al.Colapse of a
new living species of giant clam in the Red Sea[J].
Current Biology,2008,18(17):1349-1354.
[7] Klumpp D W,Bayne B L,Hawkins A J S.Nutrition
of the giant clamTridacna gigas(L.)I.Contribution
of filter feeding and photosynthates to respiration and
growth[J].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
gy,1992,155(1):105-122.
[8] Griffiths C L,Klumpp D W.Relationships between
size,mantle area and zooxanthelae numbers in five
species of giant clam(Tridacnidae)[J].Oceanographic
Literature Review,1997,44(2):122.
[9] Fitt W K,Trench R K.Spawning,development,and
acquisition of zooxanthelae by Tridacna squamosa
(Molusca,Bivalvia)[J].The Biological Buletin,
1981,161(2):213-235.
[10]Takeo K,Hiroshi Y,Hideaki Y,et al.Probability of
symbiosis establishment by giant clams with fresh and
cultured Symbiodiniumisolated from various host ani-
mals[J].Journal of Shelfish Research,2012,31(4):
977-987.
[11]Munro P E,Bearu J H,Lacanienta E.Investigations
of the substance which causes sperm release in tridac-
nid clams[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
gy,1982,74(1):219-223.
[12]Crawford C M,Nash W J,Lucas J S.Spawning induc-
tion,and larval and juvenile rearing of the giant clam,
Tridacna gigas[J].Aquaculture,1986,58(3/4):
281-295.
[13]Beckvar N.Cultivation,spawning,and growth of the
giant clams Tridacna gigas,T.derasa,and T.squa-
mosain Palau[J].Aquaculture,1981(24):21-30.
[14]John L M.Giant Clams[G]//John L Munro.FFA
Report,Honiara Solomon Islands:Pacific Islands Fo-
rum Fisheries Agency,1992:1-19.
[15]Timothy P F,Johann D B,Mark G,et al.Survival
and growth of juvenile fluted giant clams,Tridacna
squamosa,in large-scale grow-out trials in the Solo-
mon Islands[J].Aquaculture,1997,148(2/3):85-104.
[16]Stephen C J.Early life history of the giant clams Tri-
dacna crocea Lamarck,Tridacna maxima (Rding),
and Hippopus hippopus(Linnaeus)[J].Pacific Sci-
ence,1976,30(3):219-233.
[17]Anthony M H,Johann D B,Timothy P F.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giant clams Tridacna derasa,T.
maxima,and T.croceaat vilage farms in the Solomon
Islands[J].Aquaculture,1998,165(3/4):203-220.
[18]Robyn L H,Oscar J C.A growth model for giant
clams Tridacna crocea and T.derasa[J].Ecological
Modeling,2003,163(1/2):87-100.
[19]Lucas J S,Nash W J,Crawford C M,et al.Environ-
mental influence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during the o-
cean-nursery rearing of giant clams,Tridacna gigas
(L.)[J].Aquaculture,1989,80(1/2):45-61.
[20]Crawford C M,Lucas J S,Nash W J.Growth and
survival during the ocean-nursery rearing of giant
clams,Tridacna gigas:1.Assessment of four culture
methods[J].Aquaculture,1988,68(2):103-113.
[21]周勤,王玉芬,姜秀凤.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
展养殖的前景[J].热带海洋学报,2014,33(2):
87-93.
[22]唐瀅清.以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探讨长硨磲贝
991第3期 董 杨等:砗磲资源保护、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
(Tridacna maxima)之系统分类地位[D].台湾:国立
台湾海洋大学,2005:6-9.
[23]巫文隆,蔡万生.澎湖的贝类[M].基隆:行政院农业
委员会水产试验所,2012:298-299.
[24]赵全鹏.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的活动[J].新东
方,2011(3):20-24.
[25]齐钟彦.西沙群岛的海洋生物考察[J].海洋科学,
1979,3(S1):58-61.
[26]马绣同.我国西沙群岛一些常见的海产贝类[J].海洋
科学,1977,1(1):4-13.
[27]蔡英亚,刘桂茂.中国南沙群岛的双壳纲贝类[J].湛
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1):1-8.
[28]Othman A S B,Goh G H S,Todd P A.The distribu-
tion and status of giant clams (Family:Tridacni-
dae)———a short review[J].The Raffles Buletin of
Zoology,2010,58(1):103-111.
[29]Neo M L.Giant clams(Molusca:Bivalvia:Tridacni-
dae)in Singapore:history,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J].The Raffles Buletin of Zoology,2012(25):72-74.
[30]Teitelbaum A,Friedman K.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reintroducing giant clams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J].SPC Trochus Information Buletin,2008(14):
19-26.
[31]Edgardo D G,Mingoa-Licuanan S S.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learned in restocking giant clams in the
Philippines[J].Fisheries Research,2006,80(1):
46-52.
[32]Wels S,Pyle R,Colins N.The IUCN Invertebrate Red
Data Book[M].Switzerland:IUCN,1983:97-107.
[33]Robyn L H,Oscar J C.Mariculture of giant clams
Tridacna croceaand T.derasa:management for maxi-
mum profit by smalholders in Solomon Islands[J].
Aquaculture Economics Management,2002,6(5/6):
373-395.
[34]Hazel M J,Lebata-Ramos L,Koichi O,et al.Growth
and survival of hatchery-bred giant clams(Tridacna
gigas)in an ocean nursery in Sagay Marine Reserve,
Philippines[J].Aquaculture,2010,18(1):19-33.
[35]Gerald Heslinga.Clams to Cash:How to Make and
Sel Giant Clam Shel Products[M].America:Center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quaculture,1996:1-56.
[36]Wiliam K F.Biology and Mariculture of Giant Clams
[M].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2:1-154.
[37]Hart A M,Bel J D,Foyle T P.Improving culture
techniques for vilage-based farming of giant clams[J].
Aquaculture Research,1999,30(3):175-190.
[38]Shang Y C,Tisdel C,Leung P S.Report on a market
survey of giant clam products in selected countries
[M].America:Center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quaculture,1996:1-24.
[39]Bob D.Report on a study of the market for giant clam
products in Taiwan,Japan,Hongkong,Singapore
[R].Australia:South Pacific Forum Fisheries Agen-
cy,1986.
[40]Tisdel C,Shang Y C,Leung P S.Economics of Com-
mercial Giant Clam Mariculture[M].Canberra:Aus-
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4:67-235.
[41]Johann D B,Devin M B,Kai L,et al.Restocking of
giant clams:progress problems and potential[J].Fish-
eries Research,1999,80(1):437-452.
[42]Simon E.Nursery and Grow-out Techniques for Giant
Clams(Bivalvia:Tridacnidae)[M].America:Center
for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quaculture,2000:61-84.
[43]McKoy J L.Biology,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iant clams(Tridacnidae)in the Kingdom of Tonga
[M].New Zealand: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1980:6-47.
[44]Philip J C,Toru K,Johann D B,et al.Combined
culture of Trochus niloticus and giant clams(Tridacni-
dae):benefits for restocking and farming[J].Aquacul-
ture,2003,215(1/4):123-144.
[45]Bel J D,Lane I,Tafea H.Vilage-based farming of
the giant clam,Tridacna gigas(L.),for the aquari-
um market:initial trials in Solomon Islands[J].Aqua-
culture Research,1997,28(2):121-128.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ridacnidae Stock
DONG Yang,LI Xiangmin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Haikou 570206,China)
Key words:Tridacnidae;protection of resources;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002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