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牛柞树叶中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全 文 :2016.1
当代畜禽养殖业
李志勇 黑龙江省富锦市城关社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6100
牛柞树叶中毒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柞(栎)树叶中毒,通常又称为青冈树叶中毒,俗
称“水肿病”。 系由牛采食或饲喂柞(栎)树叶过量而发
病。 临床上以消化机能紊乱、体躯下部局限性水肿、胸
腹腔积液和少尿或无尿为主要特征,属于危害较严重
的牛病之一。
1 发病病因
该病的发生有季节性和地域性,集中发生于栎树
生长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尤其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栎树
刚刚发芽的时候,当牛采食一定量后即可发病。 栎树
叶中含有一种水溶性的栎单宁,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
因。 此外舍饲牛群采食了人工收割的栎树叶和嫩芽等
补充饲料后,经过一段时间也可能发病。
2 临床症状
症状出现的快慢、 轻重与采食或饲喂量的多少、
病牛体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牛采食了一定量的栎树
叶或新生芽,大多数在 1周以后发病。
牛在中毒中期食欲明显减退, 瘤胃蠕动微弱,厌
食青绿饲料,背毛逆立、粗乱、无光泽,鼻镜发绀,磨
牙、呻吟,排出的粪便表面带有白色粘液,尿量有所减
少,呈清淡透明。 在胸前垂皮、腹下(脐部为中心)、后
躯、臀部、尾跟、肛门、会阴和阴囊包皮等处出现不同
程度的水肿。 水肿由后躯向腹下和胸前蔓延,水肿部
位不热不痛,有波动感。
中毒后期病牛眼结膜黄染,口腔黏膜有黄豆大的
病灶。 食欲废绝,瘤胃蠕动停止,病牛多天不见排粪,
偶尔排粪也是呈念珠状的粪球,量极少,偶尔也见于
排泄黑色恶臭的稀粪和便血。无尿。心音微弱,心率不
齐,伴发心内杂音。 呼吸急促,四肢乏力,不愿走动,最
后卧于地上而无法起立。 妊娠母牛多出现不孕或流产
而继发子宫内膜炎, 泌乳性能明显降低。 体温为 37~
39℃,重症病牛体温底于常温。 病程多为 1~3周,急性
病牛可在 1周左右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血液中非蛋白氮含量明显升高 , 可达 100mg/
100mL以上。 尿液比重由生理值 5~20mg/100mL 升高
至 93~182mg/100mL。 尿沉渣检查,可见由红细胞、白
细胞、肾上皮细胞以及颗粒组成的圆柱和透明圆柱。
4 鉴别诊断
通过问诊, 了解到患畜有采食过柞树叶的饲养
史,有水肿的临床特征及肝、肾功能障碍等,以此可做
出初步诊断。 临床上应与牛出血性败血症、恶性水肿
和气肿疽等加以鉴别。
(1)牛出血性败血症。 该病又称巴氏杆菌病,临床
上以体温升高(40℃以上)、肺炎、炎性水肿、急性胃肠
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 病料检查呈革兰氏
阴性,为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早期配合疫苗接种、抗
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2)恶性水肿。系由外伤感染腐败梭菌引起的急性
人畜共患传染病。患畜体温升高,创伤及其周围常呈气
性水肿,无热、无痛,手压柔软,有捻发音,水肿液呈淡
红褐色,常伴发全身性毒血症。 经细菌学检查可确诊。
静脉注射四环素或土霉素,辅以外科疗法,均有疗效。
(3)气肿疽。 是由肖氏梭菌引起牛的热性败血性
传染病,又称“黑腿病”。 该病的特征是在肌肉丰满的
部位发生炎性和气性水肿,指压患部有捻发音。 切开
肿胀部位有黑红色液体流出。 根据细菌学检查可确
诊。 发现该病应尽快采取综合性治疗,配合气肿疽疫
苗接种,可收到最佳效果。
5 治疗方法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关键是预防。 治疗
原则为排除毒物、解毒及对症治疗。
轻型病牛可进行对症治疗。 立即停止在原草场上
放牧或终止给舍饲牛群饲喂混杂幼嫩栎树叶及嫩芽
饲草,以便尽快清除胃肠内的栎树叶。
(1)排除毒物。首先应用油类泻剂,如蓖麻油 300~
500mL,或花生油、菜籽油或液体石蜡 500~1000mL,一
次灌服。用 1%~3%食盐水 1000~2000mL瓣胃注射。鸡
蛋清 10~20个灌服。
(2)解毒。根据生产实践,用硫代硫酸钠 8~15g,制
成 5%~10%的水溶液,一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每天 1次,连续 2~3天。 对初、中期病例有效。
对症疗法多针对病牛全身衰弱、体温偏低和呼吸次
数减少等症状, 为了达到扩充血容量利尿和强心等目
的,可用 5%葡萄糖注射液 1000~1500mL、复方生理盐水
500~1500mL、20%安钠加注射液 10mL、40%乌洛托品注
射液 50mL,一次静脉注射,每日 2次,连用 3~5日。
6 预防
杜绝采食或饲喂栎树叶、芽的青饲,特别是在栎树
萌发新叶芽期间(清明节前后),更应禁止在丛生栎树
的草场上放牧。添加栎树幼嫩叶芽作为青饲时,可在饲
喂前将其浸泡在 1%新鲜石灰水中 1昼夜, 可以解毒。
或将 10%~15%氢氧化钙液 500mL混入日粮中饲喂,或
用 0.05%~0.07%高锰酸钾液 4000mL, 每日或隔日投
服,连用 2~3周,均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疫病防治 组稿 \Email: nmgxmy2008@sina.com
18
DOI:10.14070/j.cnki.15-1150.2016.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