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g ³(Z-@/¢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 4月第 25卷第 2期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2013 Vol.25 No.2
青蒿根及青蒿子的本草考证及医方查考
★ 吴蜀瑶 1 李敏 2 王佳黎 3(1.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2.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3.四川
大学 成都 610065)
摘要:青蒿为传统的清热解暑中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已有2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同青蒿一样,青蒿根
和子也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文将对青蒿根和青蒿子进行品种考订,并整理古今的相关医方,希望对其应用及研究价值
提供参考,并为系统的研究及开发这两味中药奠定基础。
关键词:青蒿根;青蒿子;本草考证;医方查考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A Herbal and Prescription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oots and Fruit of Artemis-
ia Annua
WU Shu-yao1, LI Min2, WANG Jia-li3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3.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
Abstract:Artemisia annu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to clear away summer heat. It has the effect of heat-clearing, except
steaming, cut malaria, and use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rtemisia annua roots and fruit
has a long history for medicinal use as well as artemisia annua. This article will do the herb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oots and fruit of Ar⁃
temisia annua, and sort 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rescriptio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ir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value,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herbs.
Keywords:The Roots of Artemisia Annua;The Fruit of Artemisia Annua;Herbal and Prescription Textual Research
青蒿来源于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寒,归
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临床上
主要用于治疗阴虚发热、暑热外感、疟疾、湿热黄疸
诸证。作为一味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在现代临床
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运用。而关于青蒿除地上
部分之外的植株部位,如根和子的现代研究却相对
较少。其实同青蒿一样,青蒿根和子也具有悠久的
药用历史。本文将对这两味中药进行品种考订,并
整理古今的相关医方,希望对青蒿根和青蒿子的应
用及研究价值提供参考,并为系统的研究及开发这
2味中药奠定基础。
1 青蒿根及青蒿子的品种考订
青蒿为传统的清热解暑中药,已有 2千多年的
药用历史。青蒿之名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左右的
帛书《五十二病方》(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作为一
味现代常用中药材,关于青蒿的本草考证研究较
多,大多数中药学著作均收载有青蒿的本草学研究
内容,其考证结果基本相同,都以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为今用青蒿正品。青蒿根和青蒿子的植物
来源与青蒿相同,只是药用部位不同,况其药用历
史亦十分悠久,故本文在青蒿的品种沿革考证的基
·· 11
●g ³(Z-@/¢
●
础上,对青蒿根及青蒿子的药用情况和品种进行阐
述。
根据历代本草记载,青蒿根及子最早可追溯到
600多年前的《滇南本草》,在务本卷三青蒿条下记
载的内容如下:“青蒿,味苦,性寒。入脾胃,去湿
热,治痰火嘈杂。消痰;上清头目痰火眩晕,头晕,
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
热怕冷。少年气盛者吃之,有进饮食之功,令人善
饿。痰气盛者,宽中下气,倒饱,心嘈,体虚者忌
之。(附方)治五种虚劳发热,青蒿(用根)……(又单
方)治大肠下血,用青蒿根单剂煎服。”范本卷三中
又有:“青蒿,形似蒿。开黄花,生子如粟米大。气
味苦,性寒。无毒。主治疥癞痂痒恶疮,杀虱,治留
热在骨节间,明目,妇人血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
冬用子,春夏用苗。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
毛发令黑不老;亦治疟疾,止金疮痛。”[1]其中提到的
青蒿应该是后来认定具有抗疟活性成分的Artemis⁃
ia annua,那么其中的青蒿根就应该是Artemisia an⁃
nua的根,青蒿子为Artemisia annua的果实。
《本草纲目》在青蒿条下也提到了(青蒿)根及
子,并说明青蒿的叶、茎、根、子皆可作药用。其修
治项引用雷公炮制论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
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
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
七夜,漉出晒干。”又有“(叶、茎、根、子)苦寒,无毒”[2]
“青蒿子甘、冷、无毒。功用和青蒿叶相同。”。《本草
求真》中收载了《本草纲目》的内容,谓(青蒿根)“使
根勿使茎”[3]。此处所说(青蒿)根及子可能为Arte⁃
misia apiacea或 Artemisia annua的根或果实,但因
《纲目》并未记载有其主治和附方,故无法判断此根
和子是否与《滇南本草》所说青蒿根、子具有相同的
功效。
由上可以推断出,明代开始本草书籍中所提到
的青蒿根及子主要有两个来源:青蒿Artemisia apia⁃
cea或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的根和果实。又根据
现有文献的查考,发现大多学者也都认同古代医方
中所用青蒿根及子是来源于蒿属的这两种植物。
但在医方查考中我们发现,关于青蒿根及子用途的
记载有多种,总结其功效主要为清热、凉血止血、保
肝等,此外,青蒿子尚可明目、杀虫、截疟,这与《滇
南本草》的记载大致吻合,可以推测这些方药中的
青蒿根及子主要是来源于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但同时,因方中并无具体药物描述,故不排除使用
青蒿Artemisia apiacea的可能。
关于青蒿根及子的现代本草学研究,最有参考
价值的当属《中华本草》,该书单独列出“青蒿根”、
“青蒿子”条,并谓:“青蒿根来源于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段,
晒干。具有清热、除蒸、燥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味
苦辛、性凉,入肾、肝经。主治劳热骨蒸,关节酸疼,
大便下血。内服:煎汤,3-15g。”“青蒿子来源于菊
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果实,秋季果实
成熟时,割取果枝,打下果实晒干。味甘,性凉。具
有清热明日、杀虫之功效。可治劳热骨蒸,痢疾,恶
疮,疥癣,风疹。”[4]此考证结果是分别依据《滇南本
草》和《食疗本草》而得出,应无问题。尽管如此,也
不能否定《纲目》中提到的根、子来源于青蒿Artemis⁃
ia apiacea的说法。
那么,现代民间应用的青蒿根及子是否也来源
于上述两种植物呢?经调查发现,民间多使用黄花
蒿的根(药材称青蒿根)治疗肿瘤等疾病,但是古代
文献并未记载此类药用情况,故尚无足够的证据确
定此类用于治疗肿瘤的青蒿根只来源于黄花蒿Ar⁃
temisia annua,也无法得知青蒿 Artemisia apiacea是
否具有相同的功效。而青蒿子在民间多用于疥癣、
创伤和痈肿等皮肤病,这一点和古代文献所记载相
一致,根据青蒿本草考证的研究,青蒿子历来的使
用应为青蒿Artemisia apiacea或黄花蒿Artemisia an⁃
nua之果实。但因为今用正品青蒿来源于Artemisia
annua[5],且近年来由于青蒿素的广泛使用,黄花蒿
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种植,资源充足,其药用价
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故现在多用黄花蒿的
根和果实作为青蒿根和青蒿子使用。
就青蒿根及子的品种沿革问题而言,根据本草
和方书的记载,可以肯定从古到今被称作青蒿根和
青蒿子的应只有上述两种植物。但就青蒿根而言,若
抛开它的传统功效,以抗肿瘤为新的药用目标,则
需要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来确定其品种,或
许只有黄花蒿的根具有此种功效,也或许二者兼有。
2 有关青蒿根的医方查考
2.1 通过古代医药方书和本草学著作的查阅,收集
并整理了用青蒿根为原料药材的方药,主要可归纳
为以下几个[1,6]。(1)《滇南本草》青蒿条下有“(附方)
治五种虚痨发热:青蒿根一钱,地骨皮一钱,柴胡根
一钱(炒),鳖甲一钱(炙),石斛一钱。引用清明柳
一钱,煨,点童便服。”(2)《滇南本草》还记载有单方
“治大肠下血,胃与大肠热者,宜用青蒿根单剂煎
服。”(3)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有接服斑
龙丸,由柏子仁、细生地、青蒿根、淡黄芩、泽兰、樗
根皮组成,治疗冲脉瘀浊、血崩。(4)清•叶天士《临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 25卷第 2期
·· 12
●g ³(Z-@/¢
●
吴蜀瑶等:青蒿根及青蒿子的本草考证及医方查考
证指南医案》卷八中提到,选用青蒿根、归须、泽兰、
丹皮、紅花、郁金组方治疗胆络血滞。(5)《朱氏集验
方》之芍药丸:“芍药(炒)、白鸡冠花(炒)、陈槐花。
上等分,取青蒿根汁煮丸。米饮下。治酒毒下血。”
2.2 现代本草研究和食疗研究方中,亦有青蒿根的
出现,如:(1)60年代福建省闽东本草编辑委员会编
撰的地方医学资料《闽东本草》中记载有:“青蒿根
五钱至一两,牛尾或猪脚七寸,炖二时许,饭前服。
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4]该书图文并茂,仅少量铅
印,未正式发行,对地方中草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其关于青蒿根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青蒿根作为地
方性药物使用。(2)《中国分科食疗大全》中记载有
以青蒿根为原料的青蒿猪肉汤,谓其具有清热,利
湿,保肝养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属阳黄、
身目俱黄、发热、食欲欠佳、手足心热、口干口苦、舌
红苔黄者[7]。
2.3 民间用药情况调查,根据民间验方使用情况的
调查,青蒿根在单方或复方中均有使用,可治疗多
种疾病,其中包括癌症的治疗。用青蒿根治疗肺癌
的案例如下:用青蒿根20g洗净,加水煎煮30min后
服用,每天服药两次,据调查,服药者在一个月内未
进行化疗,其肿瘤转移情况能够得到控制。四川省
境内,民间用青蒿根治疗肿瘤者不在少数,均有良
好的控制效果。但是,此方毕竟未经过科学的临床
前研究和临床用药观察,尚不能大范围推广,并且
对青蒿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未见现代研究报
道。因此,青蒿根的抗肿瘤作用还需要现代药效学
研究内容的支持。
3 有关青蒿子的医方查考
以青蒿子为原料药材的单方或复方在古今医药
方书和本草著作中有不少记载,主要归纳如下 [4]。
(1)《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
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或暴干为末,小
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2)《日华子本草》:明目,开
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用;治恶疮、疥癣、风
疹、杀蝨,煎洗。(3)《十便良方》青金散:采青蒿花或
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治积热眼涩。
(4)《中华药海》[8]:青蒿子可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
炎,煎服,3-6g。(5)《中药临床手册》[9]:青蒿子一钱
至三钱,煎服,用于虚劳发热、低热不退。(6)《经验
良方大全》[10]:人参一钱二分,黄芪一钱二分,当归一
饯,白术(土炒)一钱,陈皮八分,炙草三分,柴胡八
分,升麻(洒炒)四分,加青蒿子八分,麦冬一钱,用
于治疗疟疾。(7)《何氏济生论》[11]:采用乌骨雄鸡、香
附子、青蒿子、熟地等药材为原料制得的乌鸡煎丸,
可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水不调,久无子嗣。
4 小结
根据本草学专著、医方古籍的查考和民间用药
情况的调查可知,青蒿根和青蒿子都是药用历史悠
久的中药,在古代本草和医方中都有记载,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但其尚缺乏现代科学研
究,限制了其在方药中价值的发挥。通过本草考
证、医药古籍查考、民间用药情况调查,为青蒿根和
青蒿子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为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明•兰茂原著,于乃义、于兰馥整理.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
技出版社,2004:484-45.
[2]明•李时珍著,刘衡如、刘山永点校.本草纲目金陵版[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8:654.
[3]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7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海:上
海科技出版社,1999:6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84.
[6]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著.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6,329.
[7]韩冰.中国分科食疗大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160.
[8]冉先德.中华药海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976.
[9]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编.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7:137.
[10](清)黄伯垂原著;王孟英续编.经验良方大全[M].哈尔滨:哈尔
滨出版社,1991:268.
[11] 彭怀仁. 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 8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70.
(收稿日期:2012-11-10)
征稿启事
《江西中医药》所设的重点栏目有《明医心鉴》、《滕王阁医话》等。《明医心鉴》以介绍名老中医经
验和中医临证心得为主,重点刊载中医关于疑难病的诊疗经验,要求观点、方法新,经验独到。《滕王
阁医话》主要反映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的一得之见,要求以小见大,有感而文,语言生动流畅,可读性
强,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