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全 文 :第 22卷第 2期
2008年 4月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 f Soil and Wa ter Conserv ation Vo l. 22 No . 2Apr. , 2008
 
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王翔宇 1 , 丁国栋 1 , 高 函 1 , 张进虎 1 , 胡晋茹 2 , 张玉明 3
( 1.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院 ,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3;
2.交通部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29; 3.宁夏盐池县环境保护与林业局 ,盐池 751500)
摘要: 研究测定了不同高度、不同规格的 9种带状沙柳沙障对风速、地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 结果表
明:带状沙柳沙障的防护效益与沙障的高度和规格有直接关系。 行数越多、带距越小 ,防护效果越好 ,但是成本也
越大。 发挥最大成本效益的带状沙柳沙障规格为三行一带 ,带高 1. 5 m,行距 1. 5 m ,带距 10. 5 m;其次为两行一
带 ,带高 1. 5 m,行距 1. 5 m,带距 7. 5 m;再次为三行一带 ,带高 1 m,行距 1 m,带距 7 m。一行一带的沙障 ,不管高
度如何 ,成本效益都不理想。
关键词: 沙柳 ; 沙障 ; 防风固沙 ; 荒漠化 ; 粗糙度 ; 输沙率
中图分类号: S15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42( 2008) 02-0042-05
Effect of Zonal Willow Salix psammophila Checkerboard
on Reducing Wind and Stabilizing Sand
W ANG Xiang-yu
1 , DING Guo-dong
1 , GAO Han
1 , ZHANG Jin-hu
1 , HU Jin-ru
2 , ZHANG Yu-ming
3
( 1.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 ersity , Beijing 100083; 2.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 Beiging 100029;
3. Yanc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estry Bureau in N ingx ia, Yanchi 7515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measuresed 9 kinds of inf luences tha t Salix psammophila checkerboard to lose w ind
velocity, roughness leng th and the ra te of sand transpo rting o f the dissimi lari ty height , different
specification. The resul t express: the protection benefi t of zonal wi llow Sal ix psammophila checkerboard ha s
di rect relationship of Sal ix psammophilas height and fo rest belt implantation. When the number of lines is
more and the distance betw een bel ts is smaller, the pro tection ef fect is bet ter , but the cost is bigg er. The bel t-
shaped Sal ix psammophi la checkerboa rd made by sand willow can display the g rea test co st benefi t, w hen i ts
specification is one belt and th ree lines. The benefit of one belt and tw o lines is low er. No mat ter how high of
the bel t, th e benefi t of one belt and one line is the low est.
Key words: Sal ix psammophila;   checkerboard;  reducing wind and stabili zing sand;  deserti fica tion; 
rough ness leng th;  rate of sand transporting
荒漠化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机械固沙 ,即通过各种工程设施的建设 ,对风沙起到固、阻、输、导的作用 ,达
到防止风沙危害的目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工程就是沙障的设置。以往 ,众多专家学者 [ 1-3 ]都对麦草方格
沙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表明 ,麦草方格沙障有很好的防风固沙效应。 但是 ,有些沙区应用麦草方格
的成本很高。 能否找出另外一种适合做沙障的材料 ,成为了一些沙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 ,区内有大量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 ,丘间低地广泛分布着沙柳 ,沙柳的萌条
丛生 ,枝稠叶茂 ,是防风、防蚀、固沙的良好树种。扦插的沙柳可于两年后的秋末或第 3年年初进行割条 ,这为设
置沙柳沙障提供了便利条件。沙柳沙障与麦草沙障有明显不同 ,如果设置沙障的季节合适 ,插下去的沙柳枝条
有的还能成活 ,长成沙柳灌丛。设置沙柳沙障的一次施工能够同时达到工程治沙及生物治沙的双重目的 ,因此 ,
这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治沙措施 [ 4]。根据某些学者 [5 ]的实验研究 ,设置沙柳沙障能够增加沙丘表层细颗粒含
量 ,有效控制地表粗化 ,并且能够改善沙丘土壤的养分状况。本文通过实测分析 ,研究了不同规格带状沙柳沙障
的成本效益 ,希望能为沙区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收稿日期: 2007-06-12 责任作者
基金项目:沙区农田和草场风蚀防控与人居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2005BA517A05)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 2006BAD26B03)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 30471422)
作者简介:王翔宇 ( 1983- ) ,男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荒漠化防治。 E- mai l: : ylhl llx zx@ 163. com.
1 研究区概况
试验选在宁夏盐池县进行。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 ,地理坐标北纬 37°04′~ 38°10′,东经 106°30′~
107°41′。盐池北部风沙区地处我国大陆腹地 ,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 ,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
带。该区地貌类型复杂 ,地形起伏较大 ,土地类型以滩地、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沙丘地为主。该地区由于远离
海洋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 296. 5 mm,年际变化幅度高达 30%以上 ,且降水多分布在 7, 8, 9月
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 65%以上 ,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5~ 7倍 ,无霜期 124 d左右 ,≥ 10℃的有效积温 2 945℃左右 ,
年日照时数为 2 867. 3 h,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 140 k J/cm[6 ]。
盐池地区最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多而大 ,常出现沙尘暴 ,最大风力可达 11级 ,多集中在 11月和翌年 4月 ,主
要风向为西北风 ,最常见风速为 8~ 9 m /s( 2 m高处 ) ,起沙风速为 4. 85 m /s( 2 m高处 )。
2 材料与方法
( 1)试验布设。试验于 2006年 4月在宁夏自治区盐池县王乐井乡进行。试验地选择在一块坡度约 20°的大
面积平缓流动沙丘上。在沙丘迎风坡中部分别设置 3组带状沙障: Ⅰ组:沙障平均高度 0. 5 m ,分为一行、两行、
三行等不同规格 ,行距 0. 5 m ,插深 0. 3 m。Ⅱ组:沙障平均高度 1 m,分为一行、两行、三行等不同规格 ,行距 1 m ,
插深 0. 4 m。 Ⅲ组:沙障平均高度 1. 5 m,分为一行、两行、三行等不同规格 ,行距 1. 5 m,插深 0. 5 m。用人工插
条的方式把沙柳插进沙土中 ,插入沙中深度 0. 3~ 0. 5 m,沙障的走向与主风方向 ( NNW )垂直。为了尽可能减
少边界效应 ,设置每带沙障长度为 50 m。
( 2)风速观测。在试验区设置 HOBO小型自动气象站 ( H21- 001数据采集器 )。在每组沙障后 1倍带高处、
3倍带高处、 5倍带高处、 7倍带高处、 10倍带高处、 15倍带高处和旷野分别布设风杯 ,风杯高度为 0. 5 m和 2
m。 连续观测 ,记录每 5 min平均风速 ,每 5 min自动记录一次。
( 3)地表粗糙度观测。根据各位置 0. 5 m和 2 m高处平均风速 ,利用公式: lgZ0 = U1 lgZ2 - U2 lgZ1
U1 - U2
,计算
不同规格沙障后不同位置处的地表粗糙度。
( 4)近地表输沙率的观测。在旷野和沙障后的不同位置 ,布设风杯的同时 ,在风杯附近平行于沙障的方向设置 3
组组合式多通道通风集沙仪。每组集沙仪分为 0~ 3 cm, 3~ 6 cm ,… 21~ 24 cm ,… , 42~ 45 cm , 45~ 48 cm共16个
高度层。集沙仪安置在地面上 ,进沙口与林带走向垂直 ,集沙量取 3组的平均值作为本次记录的数据。
( 5)数据处理和分析。于 2007年 1月把所观测的风速换算成平均风速 ,把输沙量换算成输沙率 ;利用平均
风速计算防风效应和地表粗糙度。
表 1 不同规格沙障后不同位置的平均风速 m /s 
风杯位置 带高 0. 5 m 带高 1 m 带高 1. 5 m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1H
0. 50 m 5. 33 4. 95 4. 59 5. 47 4. 92 4. 75 5. 39 5. 04 4. 85
2. 00 m 8. 78 8. 77 8. 73 8. 93 8. 91 8. 86 8. 87 8. 81 8. 74
3H
0. 50 m 5. 65 5. 09 4. 98 5. 58 5. 36 5. 05 5. 62 5. 39 5. 08
2. 00 m 8. 77 8. 76 8. 74 8. 90 8. 89 8. 85 8. 83 8. 80 8. 79
5H
0. 50 m 5. 72 5. 47 5. 36 5. 75 5. 55 5. 47 5. 88 5. 67 5. 43
2. 00 m 8. 80 8. 78 8. 78 8. 81 8. 80 8. 80 8. 80 8. 79 8. 77
7H
0. 50 m 6. 19 6. 12 6. 07 6. 27 6. 01 5. 93 6. 23 6. 03 5. 96
2. 00 m 8. 77 8. 76 8. 75 8. 78 8. 78 8. 77 8. 77 8. 76 8. 75
10H
0. 50 m 6. 83 6. 66 6. 51 6. 85 6. 63 6. 54 6. 90 6. 67 6. 56
2. 00 m 8. 75 8. 76 8. 75 8. 76 8. 77 8. 74 8. 74 8. 75 8. 75
15H
0. 50 m 7. 25 7. 11 7. 02 7. 27 7. 14 6. 99 7. 31 7. 16 7. 03
2. 00 m 8. 74 8. 74 8. 72 8. 77 8. 75 8. 75 8. 76 8. 70 8. 76
旷野 0. 50 m 7. 39 7. 39 7. 39 7. 39 7. 39 7. 39 7. 39 7. 39 7. 39
2. 00 m 8. 75 8. 75 8. 75 8. 75 8. 75 8. 75 8. 75 8. 75 8. 75
 注:表中 0. 5 m和 2 m为风杯高度 ; H为林带高度 ,此处指风杯位置与林带的水平距离 ,下同。
3 结果与分析
3. 1 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效应
有关沙障内风速变化特征
研究报道较多的是 1 m× 1 m和
2 m× 2 m麦草方格沙障 [7-10 ]、
不同规格的沙柳方格沙障 [ 4] ,而
对于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效应
报道不多。 带状沙障的防风作
用主要是通过枝条阻挡或减缓
气流而实现的。一方面 ,当气流
经过疏林或沙障时 ,在枝条的阻
挡作用下 ,气流穿越枝条时的摩
擦和引起枝条摆动而消耗了部
分动能 ,从而风速减弱 ;另一方
面 ,由于树干及枝条的阻挡 ,气流形成无数不定的紊流 ,这些不同方向的紊流之力相互缓冲、抵消 ,使风力减弱
或降低流动速度 [11-12 ]。 本文通过对不同规格带状沙柳沙障长期的野外观测 ,得出沙障后不同位置的平均风速
(表 1)。结果表明: 带状沙柳沙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地表面风速 ,沙障的防风效应与沙障高度、林带布设有关。
由表 1可以看出 ,由于沙障高度均低于 2 m ,故 2 m高处风速受沙障规格影响不大 ,而 0. 5 m高处风速受沙障规
43第 2期 王翔宇等: 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格影响剧烈。设定 K = ( 1 - Ui /U )× 100% ,其中 Ui为沙障后不同位置 0. 5 m高处风速 , U为旷野 0. 5 m高
处风速 , K为沙障减弱风速的百分比。 K值越大说明防风效果越佳 ,越小说明防风效果越弱。
表 2 不同规格沙障不同位置 K值 % 
风杯 带高 0. 5 m 带高 1 m 带高 1. 5 m
位置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1H 27. 88 33. 02 37. 89 25. 98 33. 42 35. 72 27. 06 31. 80 34. 37
3H 23. 55 31. 12 32. 61 24. 49 27. 47 31. 66 23. 95 27. 06 31. 26
5H 22. 60 25. 98 27. 47 22. 19 24. 90 25. 98 20. 43 23. 27 26. 52
7H 16. 24 17. 19 17. 86 15. 16 18. 67 19. 76 15. 70 18. 40 19. 35
10H 7. 58 9. 88 11. 91 7. 31 10. 28 11. 50 6. 63 9. 74 11. 23
15H 1. 89 3. 79 5. 01 1. 62 3. 38 5. 41 1. 08 3. 11 4. 87
不同规格沙障对风速的减弱
有所不同 (表 2)。 由表 2可以看
出 ,在带高一定的情况下 ,三行一
带的沙障防风效应要好于两行一
带的和一行一带的沙障 ;在 5倍
带高以内 ,各种规格的沙障都能
使风速降低 20%以上 ,而带高 1 m
和 1. 5 m的三行一带的沙障在 7倍带高处也可使风速降低接近 20%。随着与沙障距离的加大 ,各点的防风效应
在逐渐减弱。 10倍带高处 , K值迅速减小 ,说明各种规格的沙障对 10倍带高以外风速的影响已经很小。
表 3 不同规格沙障后不同位置的地表粗糙度 cm 
位置 带高 0. 5 m 带高 1 m 带高 1. 5 m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1H 5. 873 8. 295 10. 751 5. 587 9. 049 10. 073 5. 841 7. 836 8. 878
1H/旷野 217. 5 307. 2 398. 2 206. 9 335. 1 373. 1 216. 3 290. 2 328. 8
3H 4. 062 7. 311 7. 972 4. 865 6. 092 7. 923 4. 415 5. 589 7. 492
3H/旷野 150. 4 270. 8 295. 3 180. 2 225. 6 293. 4 163. 5 207. 0 277. 5
5H 3. 809 5. 059 5. 694 3. 695 4. 686 5. 129 3. 066 4. 026 5. 250
5H/旷野 141. 1 187. 4 210. 9 136. 9 173. 6 190. 0 113. 6 149. 1 194. 4
7H 1. 797 2. 010 2. 164 1. 567 2. 470 2. 766 1. 668 2. 340 2. 587
7H/旷野 66. 6 74. 4 80. 1 58. 0 91. 5 102. 4 61. 8 8. 7 95. 8
10H 0. 361 0. 616 0. 890 0. 347 0. 682 0. 811 0. 276 0. 587 0. 786
10H /旷野 13. 4 22. 8 33. 0 12. 9 25. 3 30. 0 10. 2 21. 7 29. 1
15H 0. 059 0. 118 0. 163 0. 060 0. 107 0. 203 0. 046 0. 079 0. 179
15H /旷野 2. 2 4. 4 6. 0 2. 2 4. 0 7. 5 1. 7 2. 9 6. 6
旷野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0. 027
3. 2 带状沙柳沙障对地表粗糙
  度的影响
粗糙度是近地表风速为零
的高度 ,它是反映地表对风阻抗
的重要参数 [13 ]。 根据杨明元 [14 ]
的研究 ,地表覆盖物能够有效地
增大地表粗糙度 ,减缓土壤风
蚀。目前人们采取的许多防沙
固沙措施 , 就是要改变地表性
质 ,增加下垫面粗糙度 ,从而能
有效地控制风沙流 ,变害为利 ,
达到防风治沙的目的 [15-16 ]。丁国
栋 [17 ]给出地表粗糙度计算公
式: lgZ0 = U1 lgZ2 - U2 lgZ1
U1 - U2
。式中 Z1 ,Z2为地表面任意两个高程 ,U1 , U2分别为 Z1 , Z2两个高程上的风速 , Z0
为该地表的粗糙性指标。经过计算得出不同规格沙障后不同位置的地表粗糙度 ,详见表 3。
由表 3可以看出 ,不管沙障规格如何 ,在沙障后 5倍带高以内 ,均可使地表粗糙度增大 100倍以上 ;在沙障
后 7倍带高以内 ,均可使地表粗糙度增大 50倍以上。 随着与沙障距离的加大 ,各点的粗糙度在减小。
表 4 不同规格沙障后不同位置的输沙率 g /( cm2· min) 
带高 0. 5 m 带高 1 m 带高 1. 5 m
位置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1H 0. 870 0. 731 0. 683 0. 929 0. 739 0. 756 0. 957 0. 749 0. 684
1H/旷野 38. 43% 32. 29% 30. 17% 41. 03% 32. 64% 33. 39% 42. 27% 33. 08% 30. 21%
3H 0. 997 0. 419 0. 157 1. 113 0. 438 0. 194 1. 259 0. 628 0. 210
3H/旷野 44. 04% 18. 51% 6. 93% 49. 16% 19. 35% 8. 57% 55. 61% 27. 74% 9. 28%
5H 1. 183 0. 33 0. 058 1. 376 0. 379 0. 112 1. 653 0. 403 0. 145
5H/旷野 52. 25% 14. 58% 2. 56% 60. 78% 16. 74% 4. 95% 73. 01% 17. 80% 6. 40%
7H 1. 279 0. 865 0. 234 1. 547 1. 116 0. 373 1. 768 1. 285 0. 345
7H/旷野 56. 49% 38. 21% 10. 34% 68. 33% 49. 29% 16. 48% 78. 09% 56. 76% 15. 24%
10H 2. 032 1. 929 1. 887 2. 186 2. 057 1. 918 2. 194 2. 133 2. 004
10H /旷野 89. 75% 85. 20% 83. 35% 96. 55% 90. 86% 84. 72% 96. 91% 94. 21% 88. 52%
15H 2. 186 2. 104 1. 996 2. 203 2. 175 2. 041 2. 245 2. 211 2. 083
15H /旷野 96. 55% 92. 93% 88. 16% 97. 31% 96. 07% 90. 15% 99. 16% 97. 66% 92. 01%
旷野 2. 264 2. 264 2. 264 2. 264 2. 264 2. 264 2. 2H64 2. 264 2. 264
3. 3 带状沙柳沙障对近地表输
  沙率的影响
风蚀是沙尘暴对地表土壤
的大量搬运和堆积 ,是导致干旱
半干旱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进
程最直接的作用过程之一 [ 18]。输
沙率是衡量沙区沙害程度的主要
指标之一 ,也是防沙工程设计的
主要依据 ,只有准确确定输沙率
才能采取有效地控制风沙危害的
措施。 输沙率决定着沙质地表的
吹蚀或堆积过程的发展态势 ,可
以用来判断地表的蚀积状况 ,掌
握风成地貌的形态发育及演变规律 [19 ]。不同配置的沙障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近地表输沙率 (见表 4)。
由表 4可以看出 ,对于一行一带的沙障 ,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 ,随着与沙障距离的加大 ,地表输沙率在逐渐
增加 ,到 10倍带高以后 ,输沙率为 2. 032,与旷野输沙率 2. 264非常接近 ,说明一行一带的沙障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减小地表输沙率 ,但是作用效果一般 ;对于两行一带的沙障和三行一带的沙障 ,在 3倍带高以内 ,随着与沙障
44 水土保持学报 第 22卷
距离的加大 ,地表输沙率逐渐减小 ,且远小于旷野输沙率 ,而在 3倍带高以后 ,随着与沙障距离的加大 ,输沙率
又开始增加。 说明由于沙障的作用 ,降低了近地表的风速 ,风的搬运能力也在降低 ,风沙流中的沙粒开始下沉 ,
随着沙粒的连续沉积 ,气流中的含沙量不断减少 ,风沙流变得不饱和 ,开始具备风蚀能力。 但是 ,由于沙障的作
用 ,沙障附近地表沙尘被固定 ,风沙流无法获得沙尘 ,因此 3倍带高以内 ,地表输沙率远远小于旷野输沙率 ;而 3
倍带高以后 ,沙障对风的减弱作用越来越小 ,地表的风速开始增加 ,风的搬运能力也开始加大 ,气流中的含沙量
逐渐增加 ,导致了地表输沙率的加大 ,从而出现了上述结果。
由沙障后不同位置处输沙率占旷野输沙率百分比可以看出 ,在沙障高度一定的情况下 ,三行一带的沙柳沙
障在减少近地表输沙率上要好于两行一带的和一行一带的沙障 ;在沙障行数一定的情况下 ,沙障高度越低 ,沙
障后相同倍数带高处地表输沙率也越小 ,说明带状沙柳沙障对地表风蚀的控制作用与沙障高度有关 ;不管沙障
规格如何 , 10倍带高以外 ,输沙率均接近于旷野输沙率 ,说明每种沙障的防护作用都达不到 10倍带高以外。
3. 4 不同规格沙障的成本效益
沙障的高度和规格直接影响沙障的防护效果。高度一定的沙障 ,随着行数的增加 ,沙障的防护效益在增大 ,
沙障的成本也在增加。 如何能寻找一种最佳规格 ,使沙障发挥出最大的成本效益 ,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选择不同规格沙柳沙障的最大防护距离 ,该距离内同时满足减少地表风速 20%以上、粗糙度为旷野的 50
倍以上、输沙率为旷野的 50%以下 3个条件。由表 2、表 3、表 4可以看出 ,符合条件的点有带高 0. 5 m和 1 m的一
行一带的 3倍带高处、带高 0. 5 m的两行一带和三行一带的 5倍带高处、带高 1 m的两行一带的 5倍带高处、带
高 1 m的三行一带的 7倍带高处、带高 1. 5 m的一行一带的 1倍带高处、带高 1. 5 m的两行一带的 5倍带高处、带
高 1. 5 m的三行一带的 7倍带高处。我们利用沙柳的防护距离除以所用沙柳总高度来计算不同规格沙柳沙障的
成本效益。设沙障的高度为 h ,行数为 n (n = 1, 2, 3) ,最大防护距离为 mh (m = 1, 3, 5, 7) ,沙柳插入沙子下面的
深度为 l。则不同规格沙柳沙障的成本效益为 D = (mh + nh - h ) / n (h + l )。
表 5 不同规格沙柳沙障的成本效益
沙障规格 带高 0. 5 m 带高 1 m 带高 1. 5 m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一行 两行 三行
成本效益 D 1. 875 1. 875 1. 458 2. 143 2. 143 2. 143 0. 75 2. 25 2. 25
由公式计算出不同规格沙
柳沙障的成本效益 ,结果见表 5。
由表 5可以看出 ,不同规格沙柳
沙障的成本效益从大往小依次
为:三行一带 ,带高 1. 5 m ,行距 1. 5 m ,带距 10. 5 m> 两行一带 ,带高 1. 5 m ,行距 1. 5 m,带距 7. 5 m> 三行一带 ,
带高 1 m,行距 1 m ,带距 7 m> 两行一带 ,带高 1 m ,行距 1 m ,带距 5 m> 一行一带 ,带高 1 m,带距 3 m> 两行一
带 ,带高 0. 5 m,行距 0. 5 m ,带距 2. 5 m> 一行一带 ,带高 0. 5 m,带距 1. 5 m> 三行一带 ,带高 0. 5 m ,行距
0. 5 m,带距 2. 5 m> 一行一带 ,带高 1. 5 m ,带距 1. 5 m。
4 结 论
沙柳沙障的防护效益与沙障的高度规格有直接关系。高度一定的带状沙柳沙障 ,行数越多、带距越小 ,防护
效果越好 ,但是成本也越大。三行一带的沙障防护效益要好于两行一带的和一行一带的沙障 ,但是成本也高。
本文通过实测分析 ,得出发挥最大成本效益的带状沙柳沙障规格为三行一带 ,带高 1. 5 m,行距 1. 5 m,带
距 10. 5 m,其次为两行一带 ,带高 1. 5 m,行距 1. 5 m ,带距 7. 5 m和三行一带 ,带高 1 m ,行距 1 m ,带距 7 m。一
行一带的沙障 ,不管高度如何 ,成本效益都不理想。
本文得出结论的基础是流动沙丘迎风坡面积足够大 ,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沙障 ,
使沙障发挥出最大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 1] 凌裕泉 . 草方格沙障的防护效益 [M ]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 . 流沙治理研究 .银川:宁夏人
民出版社 , 1980: 49-59.
[ 2] 常兆丰 ,仲生年 ,韩福贵 ,等 . 粘土沙障及麦草沙障合理间距的调查研究 [ J]. 中国沙漠 , 2000, 20( 4): 455-457.
[ 3] 朱震达 ,赵兴梁 ,凌裕泉 ,等 . 治沙工程学 [ M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8: 96-116.
[ 4] 高永 ,邱国玉 ,丁国栋 ,等 . 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 J]. 中国沙漠 , 2004, 24( 3): 355-370.
[ 5] 高菲 ,高永 ,高强 ,等 . 沙柳沙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27( 2): 39-43.
[ 6] 李生宝 ,蒋齐 . 盐池沙地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结构调整 [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99, 15( 2): 143-148.
[ 7] 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固沙原理与措施 [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 1999.
[ 8] 刘贤万 .草方格沙障的风洞实验 [ M ]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 . 流沙治理研究 (二 ) .银川: 宁夏
45第 2期 王翔宇等: 带状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人民出版社 , 1988: 326-334.
[ 9] 韩志文 ,刘贤万 ,姚正义 ,等 .复膜沙袋阻沙体与芦苇高立式方格沙障防风机理风洞模拟实验 [ J].中国沙漠 , 1982, 2( 1): 13-
20.
[ 10 ] 董治宝 ,高尚玉 , Fry rear D W.直立植物 -砾石覆盖组合措施的防风作用 [ J].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14( 1): 7-11.
[ 11 ] 范志平 ,曾德慧 . 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16( 4): 130-133.
[ 12 ] 张晋英 . 半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及效益评价 [ J]. 山西林业科技 , 1999( 4): 28-31.
[ 13 ] 马世威 ,马玉明 ,等 . 沙漠学 [M ] .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8: 20-36.
[ 14 ] 杨明元 . 对地表粗糙度测定的分析与研究 [ J]. 中国沙漠 , 1996, 16( 4): 383-387.
[ 15 ] 许林书 ,许嘉巍 . 沙障成林的固沙工程及生态效益研究 [ J]. 中国沙漠 , 1996, 16( 4): 392-396.
[ 16 ] 朱朝云 ,丁国栋 ,杨明远 . 风沙物理学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2.
[ 17 ] 丁国栋 . 地表粗糙度确定方法的研究 [ J]. 内蒙古林业 , 1994( 6): 27.
[ 18 ]  McTainsh G H, Lynch A W, Tew s E K. Clima te contro ls upon dust storm occurr ence in eastern Austra lia [ J] . Journal
of Arid Envir onments, 1998, 39: 457-466.
[ 19 ] 丁国栋 ,奥村武信 . 风沙流结构的风洞实验研究 [ 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 1994, 16( 1): 40-46.
上接第 9页
参考文献:
[ 1]  Foley J L, Silburn D M. Hydraulic properties o f rain impact surface sea ls on th ree cla y soils-influence of raindrop impac t
f requency and rainfall intensity during steady state [ J]. Aust. J. Soil Res. , 2002, 40: 1069-1083.
[ 2] 马琨 ,王兆骞 ,陈欣 ,等 .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16( 3): 16-19.
[ 3 ] 杨丽霞 , 杨桂山 , 苑韶峰 , 吴业 . 不同施肥水平下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磷素径流特征 [ J]. 中国环境科学 , 2007, 27
( 4): 518-523.
[ 4 ]  Cox F R, Hendricks S E. Soil test pho spho rus and clay content effects on runo ff wa ter quality [ J]. J. Environ. Qual. ,
2000, 29: 1582-1586.
[ 5]  Sliv a L , Williams D D. Buffer zone ve rsus who le ca tchm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land use impact on riv er w ater quality
[ J]. Wate r Resour ces, 2001, 35( 14): 3462-3472.
[ 6] 李恒鹏 ,黄文钰 ,杨桂山 ,刘晓玫 . 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不同用地类型面源污染特征 [ J]. 中国环境科学 , 2006, 26( 2): 243-247.
[ 7] 陈文亮 ,唐克丽 . 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0, 7( 4): 106-110.
[ 8] 劳家柱 . 土壤农化分析手册 [M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88: 204-213, 229-275.
[ 9]  梁涛 , 张秀梅 , 章申 ,等 .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 [ J]. 地理学报 , 2002, 57( 4): 389-396.
[ 10 ] 单保庆 , 尹澄清 , 于静 ,等 . 降雨 -径流过程中土壤表层磷迁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 J]. 环境科学学报 , 2001, 21( 1): 7-12.
上接第 23页
参考文献:
[ 1] 朱兆良 ,孙波 ,杨林章 ,等 .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 J]. 科学导报 , 2005, 23( 4): 47-51.
[ 2]  Hamsen E M , Djurhuus P. Nitra te leaching as a ffec ted by long-term N fer tili zation on a coa rse sand [ J]. Soil U se and
Management, 1996, 12: 199-204.
[ 3 ]  Cookson W R, Row ar th J S, Cameron K C. Th e effect o f sutumn applied 15N-labelled fer tilizer on nit rate leaching in a
cultiva ted soil during winter [ J]. Nuti. Cycling in Ag roecosy stems, 2000, 56: 99-107.
[ 4] 王辉 ,王全九 ,邵明安 . 降水条件下黄土坡地氮素淋溶特征的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19( 5): 61-64.
[ 5] 孙波 ,王兴祥 ,张桃林 . 红壤养分淋失的影响因子 [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3, 22 ( 3): 257-262.
[ 6] 傅涛 ,倪九派 ,魏朝富 ,等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3, 9( 1): 71- 74.
[ 7] 杨文元 ,张奇 ,张建华 ,林超文 . 紫色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1997, 11( 2): 23-28.
[ 8] 张奇 ,杨文元 ,林超文 ,等 . 川中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与调控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1997, 11( 3): 38-45.
[ 9] 许锋 ,蔡强国 . 坡地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 J]. 水土保持学报 , 1995, 9( 2): 23-29.
[ 10 ] 许锋 ,蔡强国 , 吴淑安 .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过程研究进展 [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14( 1): 82-87.
[ 11 ] 黄丽 ,丁树文 . 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1998, 12( 1): 8-12.
[ 12 ] 蒋光毅 ,史东梅 ,卢喜平 ,等 .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 [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18( 5): 54-63.
[ 13] 林超文 , 涂仕华 , 黄晶晶 ,等 . 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 J]. 生态学报 , 2007, 27( 6):
2191-2198.
46 水土保持学报 第 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