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12) :175 ~ 177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我国芦笋现有产业化组织模式及评价
罗 莹1,余艳锋2,周开洪2,吴海燕2
收稿日期:2012 -10 -16
基金项目:现代芦笋产业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莹(1961—) ,男,江西瑞金人,研究员,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1.江西省科技厅,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0)
摘 要: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芦笋产业化组织模式得到了不断调整、优化、创新。本文根据芦笋产业化现状,总结
出五大组织模式,并对 5种模式在推动芦笋产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从资源投入、产业链与组织模式的关系等方面分别
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中国芦笋; 产业化组织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S64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581( 2012) 12 -0175 -03
Organization Patterns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sparagus Industry
LUO Ying1,YU Yan - feng2,ZHOU Kai - hong2,WU Hai - yan2
( 1.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Office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46,China;
2.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 330200,China)
Abstract: Asparagus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mode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optimized,and innovated during its de-
velopment in China. Five different organization mode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us. The functions of
these five organization modes on asparagu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were analyzed. Moreover,the evaluation of them was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investment,industrial chain,and organization pattern.
Key words: Chinese asparagus;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 pattern; Evaluation
芦笋产业化组织模式,作为芦笋产业化的实现形式
和产业配置手段,是指在芦笋产业一体化组织系统内,各
参与主体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一
种结构关系[1]。从目前我国具体实践来看,各地因实际
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主要表现为龙
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型、专业市场型、科技
推动型、生产基地型模式。
1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及其评价
1. 1 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指以一个或几个芦笋
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以农户生产的芦笋为加工、销售对
象,形成“企业 +农户”、“企业 +基地 +农户”、“企业 +
批发市场 +农户”等的产加销产业链的经营组织模式。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按照相互签订的合同契约等形式构
建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与企业之间购销关
系、收益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风险、交易
成本。如,山东曹县芦笋种植面积 1. 2 万 hm2,年产优质
芦笋 16万 t,占到全国产量的 1 /6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绿
色芦笋生产基地。当地政府为把芦笋产业做大做强,采
取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政策倾斜等有力措施,培育龙头
企业。目前,全县拥有大型芦笋加工龙头企业 20 余家,
年加工生产能力 14万 t,促使芦笋收购价格一路上扬,笋
农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曹县芦笋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
的良好局面。又如,浙江平湖市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
金华天元食品有限公司与新广庄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
“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产销对接出效益,不仅解
决了笋农卖难问题,而且依托公司在我国大城市和国际
市场的资源优势,芦笋源源不断地销到杭州、上海,还出
口销售到日本市场。
1. 2 评价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中国芦笋产业的一
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和市
场等方面的优势,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优势和支配地
位,已成为芦笋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模式使芦笋
产业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满足农民发展芦笋所需
而提供各种资源,将市场和农户连接起来,有利于加快农
业的发展。然而,该模式下的农民受信息量少和知识面
狭窄等的限制,农民会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农民与
龙头企业之间订立的合同虽然形式多样也很灵活,但合
同往往由企业一方确定,易出现产业化经营合同附和化
问题,不足以达到真正约束双方的目的;此外,农民与龙
头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是很顺畅,农户不具备有利的谈判
地位,且组织运营的成本也很大。要解决龙头企业带动
型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企业要善于引入现代企业管
理体制,改变自身与农户在合同中的不平等现状,建立公
平、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发展龙头企业带动
型模式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
2 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型模式及其评价
2. 1 模式 近几年,全国各地通过兴办各种专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形式,将农民集合起来共同面对
大市场,为发展商品经济,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自发、自愿
或在政府引导下成立。如,北京下屯芦笋种植专业合作
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入社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给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生产由合作社统一管
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进一步扩大了芦笋种植规
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合作社现有成员 1000 余
户,种植芦笋面积 333 hm2。又如,浙江省长兴县芦笋行
业协会成立之后,采用“协会 +基地 +农户”的芦笋生产
经营新模式,将分散的生产经营小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
生产经营。同时,协会积极制定大棚芦笋无公害生产技
术规范,对农户的日常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指
导、防虫防病、农资供应等服务,并做好销售工作,架起农
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
2. 2 评价 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交易中显示出集体的
力量、合作经济的优势,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模
式。该模式实现了完全垂直一体化经营,农民的利益与
目标高度一致,使得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具有均衡的
博弈地位,各利益主体受到的激励也很强,能产生较高的
经济效率。其中,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部分由种植大
户和生产能手组成,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在芦笋产业化经营上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合作社与社
员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能有效提高芦笋产业化经营效
率;然而,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合作组织还仅仅局限在以
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和以土地承包为关联的范围之内,具
有一定的行政和区域色彩;且合作社优势的发挥有赖于
合作社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及合作社内部完善的监督管理
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专业协会承担了对会员进
行技术指导和协助销售等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
芦笋基地农民的“卖难”问题;但由于专业协会还承担着
对良种、农药化肥、硬件设施等的统购统销任务,所以难
免也会导致商业贿赂等现象的出现。由此可见,合作经
济组织目前发展仍不成熟,受到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管
理能力等制约,也会使得产业内部交易成本上升。当然,
尽管其存在不足之处,但在市场交易中能有效打破大公
司的垄断,日益显示出合作经济的优势,在农业产业化中
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及其评价
3. 1 模式 专业市场带动型组织模式[2],是指针对特定
商品展开商品批发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该市场来带
动某区域内的专业化生产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
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其主要形式为“市场 +农户”。与传
统市场相比,专业市场能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
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3]。如,嘉兴
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总占地面积 62000 m2,建筑总面积
50000 m2,市场菜源充足,品种丰富,年交易量在 25 万 t
以上,成交额超过 4. 3 亿元,交易品种 100 多个,其中 80
多个品种已达周年供应,其中芦笋已成为该市场的特色
产品,是浙北地区交易量最大、具有一定档次的区域性蔬
菜批发集散中心。又如,鲁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致
力于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仓储和物流基地建设、质检和
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推动,交易
模式为现货连续交易,交易品种为芦笋、甘薯、生姜、棉
籽、菱角等具有鲁西南特色的商品,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防止农产品价格剧
烈波动。
3. 2 评价 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是结合当地资源特点
和产业优势,充分培育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市
场机制和导向作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建立产供
销一体化的芦笋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芦笋各品种的区
域化、规模化生产,加快芦笋产业规模集聚,形成了竞相
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通过对芦笋产品的采购商、消费
者、产业配套商等的聚焦,集合芦笋相关行业要素,降低
了交易成本。二是,在芦笋产品专业市场上,除最为核心
的芦笋产品销售相关信息外,市场内与芦笋产品相关的
品牌、商家、产品、价格、服务等芦笋行业信息能互通有
无。三是,专业市场对芦笋产业的发展还有市场导向、引
领带头的作用。四是,专业市场还是政府发挥经济调节
功能、控制市场物价的一个媒介。然而,专业市场的作用
发挥过度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发挥,易导致经济波动。
4 科技推动型模式及其评价
4. 1 模式 科技推动型组织模式,强调科技为第一生产
力,注重科技创新,是以科研机构或农技推广中心等为龙
头,通过农科教结合,集试验、示范、推广和生产于一体,
促进芦笋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科技推动型模
式的经营利益主体是科研单位或企业科研机构,由其提
供高新技术对芦笋的新产品和传统产品进行研发和更新
换代,进而推动芦笋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
场的开拓,从而提高芦笋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如,湖北
黄陂芦笋作为区域特色产品被授予“武汉农业科技产业
化示范基地”,以科技创新促进芦笋产业发展。又如,
“中国芦笋之乡”山东曹县科技局先后承担实施了国家
科技部项目《芦笋技术标准研究》和山东省科技厅富民
强县示范工程项目《芦笋标准化生产示范及芦笋产业公
共服务平台建设》,制订了“芦笋的栽培技术”和“芦笋种
子的标准”两项国家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与中
国芦笋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研究所、山东大学药学院、青
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
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了中国
(曹县)芦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管理以曹县科
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主体,由县科技局分管领导专门负责,
671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4 卷
工作人员从曹县科技局、芦笋协会中遴选、兼职工作。平
台一端连接科研机构,一端连接曹县芦笋种植农户和加
工企业,带动全县产业升级。
4. 2 评价 科技推动型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生产经营
过程中对科技含量、人才素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它生产
出来的商品、包装等的科技含量往往在当地会产生重大
的影响力。因而,该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大力推广和应用
实用科学技术,提升芦笋产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应用高
新技术来对芦笋的新产品和传统产品进行研发和更新换
代,推动了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拓,
提高芦笋整体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建立芦笋生产基地、
芦笋示范基地和芦笋示范园以及芦笋科技工作者下乡开
展科技推广工作,可以极大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芦笋产
业化发展。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对
科技含量、人才素质和资金等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这种模
式仅仅适用于资金和技术都达到相当规模的芦笋产业化
组织。
5 生产基地型模式及其评价
5. 1 模式 生产基地型模式是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在
一定规模的土地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农民开发建设
农产品,形成具有地方资源特色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
基地[4],主要为“基地 +农场 +农户”。该模式下政府所
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时,找到优势资
源,进行开发利用,建设生产基地,培植拳头产品,促进农
业产业化发展。如,作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
山西,建成了由 16家中外企业组成、年加工能力 6 万 t、
拥有罐头及速冻芦笋两大系列 30多个品种的加工基地。
又如,素有“中国芦笋之乡”美称的山东莒县小店镇,政
府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逐渐向区域化、规
模化方向发展,建立芦笋种植面积 1000 hm2,日产优质绿
芦笋 22万 kg,年产优质绿芦笋 2250 万 kg,笋农可实现
收入 1. 2亿元,是江北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莒县绿
芦笋”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5. 2 评价 在生产基地型组织模式下,其所有制形式比
较灵活,既有个人承包,也有合伙制、股份制、均股企业等
等。生产基地和企业、市场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契约合
同形式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提高笋农生产组织化程
度,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又为农户、企业增加了收入,稳
定了产品质量。然而,该类芦笋产业化组织的生产关系
是以土地和生产技术的相对集中为纽带,对土地的依赖
程度比较高,对技术专业化要求相对弱一点。同时,其产
业链大多集中在产中这个环节,其产品的加工销售主要
依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因而其在经营过程中的市场风
险相对较大。
6 小结
通过以上对不同的芦笋产业化模式进行梳理及分
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芦笋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与
芦笋产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取决于
产业发展水平。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产业化
模式越先进。(2)在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
下,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时识别产业化模式变迁
的动向,合理引导其演变的路径,并适当推广较为成熟的
农业产业化模式;也要发挥企业、农户、科研院所的创造
性,实现上下联动。(3)促进产业链相关群体横向联系,
实现多种产业化模式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吴媛.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比较[D].天津:天津大
学,2005.
[2]丁华. 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J]. 商业
研究,2002 (22) :128 -130.
[3]谢国权. 专业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J]. 产经透视,2007
(5) :11.
[4]艾云航.关于发展区域资源特色经济的调查研究[J].农业问
题研究,1998(10) :46.
[5]贾宪威,李天霞.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同组织模式的风险
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 :14718 -14720.
(责任编辑:辛时波)
77112 期 罗莹等:我国芦笋现有产业化组织模式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