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接触泥炭藓所致的孢子丝菌病



全 文 :祥菌感染的有效及耐受 良好的疗法 , 平滑皮肤的感
染比掌拓皮肤感染治愈更快更彻底 , 这可能与此抗
霉菌剂分布在较厚的掌肠角质层的质或量的减少有
关。 3 例复发患者再次应用酮康哇仍有效 。
酮康哇抗霉菌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 作者推测
它对皮肤霉菌的作用可能与对白念珠菌 的 作 用 相
似 , 可能也是改变霉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致死亡 。
(郑茂荣摘 周鼎耀校 )
。 56 酮康哇治疗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H a w k i n s 5 5 e t a l : A n n I n t e r n M e d 9 5 : 4 4 6 ,
1 9 8 1 (英文 )〕
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芙膜组织
胞浆菌 (五i s t o p l a s m a e a P s u l a t u m ) 所致的少见
的系统性感染 , 如不经治疗 , 常可致死 。 用二性霉素
B适当治疗 , 一般能痊愈 。 但常易复发 , 剂量小时
更为明显 。 二性霉素 B 需要长期胃肠道外给药 , 且
常有一些副作用。 因而 , 需要有一个毒性低 、 疗效
高和给药方便的药物用于治疗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
浆菌病及其他一些系统性真菌病。
酮康哇 ( K e t o e o n a z o l e ) 是一种新的咪哇类的
药物 , 在体外具有抗某些真菌的活性 , 包括荚膜组
织胞浆留 。 与双抓苯咪哇 ( m沈 。 n az o l e ) 不同 , 由
于酮康哇水中的溶解度 、 口服吸收好 , 产生有效的
血清浓度 (给药 Zo om g ~ 4 0 0m g后 2 ~ 4 小时达 z ~
4 协g / m l ) 。 初步的经验说明 : 本药可有效地用于
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 球抱子菌病和副球抱
子菌病。 因而可认为本药是 “ 治疗真菌病的重大改
革 , 。
作者详细地报道了 4 例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
菌病患者 , 均经组织学检查和培养而证实 , 并且有
相同的临床表现 ,包括: 消瘦 、 全身不适 、 发热 、 出
汗 、 嗜中性白细胞减少 、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和肝脾
肿大 。 根据病情每天给予 2 0 ~ 40 。也g酮康哇 ,用药
一年 。 治疗中定期作体检 、 放射和实验室检查以测
定其毒性作用 。 所有患者在酮康哩治疗中 , 均获显
著改善 , 包括 : 食欲好转 、 体力恢复 、 感觉良好 、 全
身不适消失 ` 肝脾缩小 、 血清碱性磷酸 酶 恢 复 正
常 、 体重增加 、 口腔溃疡消失和红细胞压积 增 加 。
尽管长期服药 , 均能较好耐受 , 未 见 明显 不良反
应 。
, 作者在讨论中指出 : 在酮康哩治疗期中 , 临床
恢复是渐进性的 , 因而不必与二性霉素 B 一起应用 ,
在用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鼠的模型研究中 , 也证实
此点 , 未见二药联合应用出现附加的疗效 。 评定进
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活动性的指标是血清碱性
磷酸酶 , 在酮康哩治疗中可级慢降低 。 而杭英膜组
织胞浆菌的补体结合滴度无论在诊断上或估价疗效
中都是无价值的。
作者最后指出 : 尚需大量病人作对照性的临床
试验 , 并与二性霉素 B作对比 , 以确定其药效 、 合
适的剂蚤和疗程 。还需长期随访以确定其复发率 。总
之酮康哇为治疗成人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中
提供了一个比二性霉素 B 毒性小 、 疗效高和可供口
服的重要药物 。 根据 2 例反应慢及无明显毒性 , 我
们提出 :最初剂量可用每天 4 0 m g和一年的疗程 ,在
今后的实践中还可根据经验适当增高剂盈和缩短疗
程 。
(韩国柱摘 吴绍熙校 )
0 57 接触泥炭醉所致的抱子丝菌病〔G r o t t e t a l :
A r e h P a t h o l L a b M e d 105
: 5 0
,
19 8 1 (英文 )〕
抱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抱子丝菌所引起的 。 此
菌广泛地存在于腐生物中。 本病为一职业病 , 主要
发生在苗圃 、 农业和林业工人中 。 绝大部分病人为
皮肤淋巴管型 , 极少数累及内脏和骨 。 作者报道了
3 例皮肤型抱子丝菌病 , 患者都是明尼苏达州东部
的一个苗圃的工人 , 由于接触泥炭醉 (S p五a g n u也
M os s) 而引起发病 ,从醉中发现了申克氏抱子丝菌 ,
此醉产于威斯康星州 。
作者报道的 3例患者均为上肢皮肤淋巴型损害 。
除活检作组织病理检查 (包括H E染色 、 改 良B r o w n
一 B er n n 革兰氏染色、 P人S染色和 G o m o ir 乌洛托品
银染色 ) 和真菌培养外 , 同时也取泥炭醉标本作培
养。 其结果是 3 例组织和泥炭辞标本培养均见相同
的黑色而光滑的申克氏抱子丝菌生长 , 镜检均见抱
子柄顶生及侧生的直径为 2 微米的梨形 小 分生 抱
子 。 2 例用碘化钾治愈 , 1例因怀孕而用热疗法治
愈 。
作者在讨论中指出 : 3 例由泥炭醉所致的抱子
丝菌病皆由皮损组织和泥炭醉培养得申克氏抱子丝
菌而证实 。 以往也曾报告过由泥炭辞所致的抱子丝
菌病的发生 。 1 9 65年曾报告佛蒙达州西北种植场 14
名工人因接触泥炭辞而致皮肤淋巴型抱子丝 菌病 。
1 975年 1 2月~ 1 9 7 6年 2 月密西西比州 1 7名林场工人
发生过类似的流行 。 二次流行中 , 把疑及的泥炭醉
5 9
培养皆有申克氏抱子丝菌生长 。另外 , 二次流行中的
泥炭薄也均来自威斯康星州 。 以往 , 还曾报告过多
例在苗圈工人中与泥炭醉有关联而致的 抱子 丝 菌
病 , 但当时缺乏培养的证据 .
(韩国柱摘 吴绍熙校 )
0 58 一例白血病患者的意外真菌感染 〔aJ m es 。 五
B e t a l
:
J C l i u P a t h o l 3 4 ( s )
: 2 6 7 , 2 08 2 (英文 )〕
患者“ 岁 , 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 用
6 一硫鸟吸岭及阿精胞普等治疗 , 两个疗程结束后 2
天出现全身疼痛 、 眼肌痛 、 衰弱 、 发热 3 9 . 2℃ , 用
庆大称素等治疗无效 , 继而出现右侧胸膜炎 、 心包
摩擦音及黄疽 。 发热后第 5 天心力衰竭死亡 .
尸检发现双肺充血和出血 , 有小的播散性实变
带 。 肝脾中有质硬色白的病灶 , 约。 . sc m大小 。 镜
下证实为真菌性脓疡 , 由 “ 菌丝 ” 和酵母细胞的致密
团块所组成 , 周围绕以坏死组织碎片 , 菌丝宽 8 ~
10 协 , 某些区域由于有关节抱子而呈带状表现 , 无
炎症性细胞 , 脓疡也无包膜。 两肺 、 心肌及双侧肾
脏有少许同样损害 。 肺和心包组织在 37 ℃的血琼脂
上长出灰黄色粗糙类似杆菌的菌落 , 在室温和 37 ℃
的沙氏培养基上均迅速长出高起的乳酪色菌落 , 革
兰氏染色显示为梨形醉母菌和特殊的关节抱 子 链 。
此菌经鉴定为白吉尔氏毛抱子菌 。 患者死前储存血
清用免疫荧光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查均未发现念
珠菌或曲菌抗体 , 证实有白吉尔氏毛抱 子 菌 的 抗
体 。
作者指出 , 本菌为毛发的浅在性致病菌 , 引起
白色毛茎结节病 ,该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环境中 ,也
可以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 其播散性感染仅报
道过 5 例 。 肺 、 内眼 、 心内膜 、 脑及膜膜的局限性深
部感染也有报告 , 因此对这种致死性真菌应有所警
锡。
本菌在组织切片中难于着色 , 作者在 P A S染色
时 , 将在过碘酸中的染色时间从 8 分钟增加到 30 分
钟 , 在 G r o c ot t乌洛托品银染色时从通常的45 ~ 60
分钟增加到 2 小时即可着色 。
(顾伟程摘 马元起校 )
。5 9 在免疫换伤病人中的碑菌性菌血症 〔M e -
u n i e r一 C a r P e n t i e r F e t a l : A m J M e d 7 2 :
36 3
,
19 8 1 (英文 ) 〕
本文报道了 110 名免疫损伤的住院病人霉菌性
6 0
菌血症的发生情况 :
一 、 1 10 名病人中男 61 例 , 女 49 例 , 平均年 龄
4 6
.
9岁 。
二 、 致病菌株 : 白念珠苗 40 例 ,热带念珠菌 25 例 ,
光滑球拟酵母菌 2 例 , 副拔毛念珠菌 13 例 , 新型隐
球菌 6 例 , 克柔氏念珠菌 3例和伪热带念珠菌 1例 。
发现热带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在增加 , 而白
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三 、 造成免疫损伤的原发病 : 主要为白血病 、 淋
巴瘤和实质性肿瘤。 此外还有再障 、 结肠炎、 肉芽肿
病和肝炎。 其中热带念珠菌菌血症好发于白血病病
人中 ( 52 %有白血病) , 而光滑球拟酵母菌菌血症多
见于实质性肿瘤病人 ( 6 9 . 2 %有实质性肿瘤 ,仅 1例
为白血病病人 ) 。
四 、 诱发因素 : 1 。 中性白细胞减少— 大多数热带念珠菌菌血症病人 ( 70 . 4% )均有之 , 在白念珠
菌菌血症中也占 4 2 . 5% , 而在其他菌株的菌血症中
并不突出。 2 。 血糖增高— 除热带念珠菌菌 血 症外 , 余均较普遍 。 3 。 约有 1八的病人曾用类固醇激
素治疗 (副拔毛念珠菌菌血症除外 ) 。 4 。 白念 珠 菌
和热带念珠菌菌血症病人在发病前应用化疗者较多
(分别占7 2 . 5%和 96 % ) 。 5 。 有76 . 9 %的副拔毛念珠
菌菌血症病人 , 在发病前曾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与此对比 , 仅 4 % 的热带念珠菌菌血症病人 , 曾用
过完全胃肠外营养 ) ,说明副拔毛念珠菌菌血症的发
生 , 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抽管感染有关 。 6 。 有 1 / 3
以上的白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曾口服制排菌素作预防
性治疗 。 7 。 绝大多数病人住院期在 3 周以上 。
五 、 引起霉菌性菌血症的原发灶 :难以发现 ,几
乎有一半病人查不到原发的霉菌病灶 , 特别是在非
白念珠菌菌株 (如在热带念珠菌和光滑球拟醉母菌
菌血症中 , 60 % 以上病人查不到原发灶 ) 。在新型隐
球菌菌血症中 , 50 %的病人脑脊液中可找到新型隐
球菌 , 而在副拔毛念珠菌菌血症病人 , 除大多数在
静脉插管部位可找到副拔毛念珠菌外 , 其他部位检
查均阴性 。
六 、 皮肤试验 : 对 29 例病人作了念珠菌 , 腮腺
炎病毒 、 P P D 、 S K一 S D皮试 , 结果 2 2例 ( 3 7 . 。% )
所有皮试均阴性 , 似说明这些病人有细胞介导免疫
降低 。
七、 血清学检查 : 57 例曾用被动红细胞凝集抑
制试验来测定念珠菌循环抗原 , 结果 50 。 9 %病人阳
性 , 此法在一天内就可以出报告 , 因而有利于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