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试谈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思路——以上海市梓树园社区为个案



全 文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07 年 9 月
253
试谈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思路
——以上海市梓树园社区为个案
周艳丹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9—0253—01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
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
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面向
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社
会福利服务。1996 年以来,上海不断的推进社区建设,以
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作为社
区建设的体制保证,充分发挥各方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
梓树园社区是地处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高档小区。笔者
以随机性、科学性的方式对该社区中 500 户家庭的社区服
务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 400 份,回收
率 80%,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
思路。
一、依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类

梓树园社区居民对服务类型的偏向是无偿的专业服务
(20.4%)和按成本收费的专业服务(65%),居民对于专
业服务需求达到 85.4%。
对于按成本收费的专业服务需求,46~60 岁、26~35
岁、36~45 岁以及 60 岁以上年龄的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
28.7% 、23% 、20.7%、21.8%。而对于无偿的专业服务需
求,36~45 岁年龄的居民最多,占到了 37%;其次是 26~
35 岁的,占到了 33.3%。
以上数据说明了,社区居民对专业性服务需求很大,
在梓树园这样的社区,居民对按成本收费的专业服务需求
更大,这是由他们较高的生活水平决定的。由于生活水平
提高而产生的服务需求与居民的支付能力提高并行出现,
这为收费性的专业服务提供了新的基础。政府需通过向专
业的服务机构或民间组织购买专业服务,以供给居民,满
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物
质前提
在对梓树园社区居民的调查统计中发现:63.3%的居民
认为需要增设健身室,60.7%的居民认为需要增设阅览室,
15.3%的居民认为需要增设茶室。可见,居民对硬件设施需
求主要集中于体育、健身以及文化、学习方面。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日益成为广大居民工作时
间以外的最主要的户外文化活动场所。而开展城市社区文
化活动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设施作保证。当前要加强城市社
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将其纳入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设规
划中来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保
证社区文化设施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
要。
三、积极探索各种联络沟通方式,促进社区居民交流
在梓树园社区中,除家庭成员外,居民在社区中认识
的人数:42.7%的在 0~5 人,29.3%的在 6~10 人,25%
的居民认识 10 人以上。在社区中,居民间的相互交往情况:
52.9%偶尔交往,32.9%居民几乎没有交往,只有 10.7%经
常交往,仅有 3.6%的居民交往非常频繁。
社区居民相互间熟识度很低,相互交往频率也不是很
高,整个社区中居民们的关系处于陌生状态。如何把居民
联系起来是社区建设所面对的问题。可以通过“小手牵大
手”的方式将社区居民相互联系起来,通过各个家庭的小
孩的交流、玩耍,而带动父母间的交流等,或依靠社区党
员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连接社区居民,逐步将上海市提出的
“凝聚力工程”建设延伸到社区各个领域。
四、推进社区软件设施建设,扩大居民的社会求助网

梓树园社区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下:
不同情形下寻求帮助对象概率分布表
寻求帮助对象的概率(%) 遇到的问题 朋友 亲戚 专家 同事 邻居 居委会
亲子互动 26 20 15.3 10
长辈交流 42 10.7
同事关系 28.7 38.7
邻里关系 20 38
夫妻关系 36 27.3 10.7
社区居民的情感社会求助网络主要还是存在于居民的
血缘、业缘关系结构之中,仅有遇到邻里关系时,才向居
委会寻求帮助。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居民能够在社
区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社区必须建立为居民解决情感、
压力问题的机制,提高社区的软件设施,提高居民的综合
生活质量。
五、完善社区网站建设,促进社区互动和融合
对于建立以社区为界限的网站:33.3%居民表示非常赞
成,33.3%居民表示比较赞成,合起来共有 69%居民表示
同意建立社区性网站。
梓树园作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社区,居民对于网
络的需求非常高,这也改变着传统的居民们相互间交流的
方式,居民们可以通过网站、BBS 论坛进行交流、相互帮
助。社区性网站能够促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居民相互间
能够快速地交流信息,提高了整个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有助于社区居民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新的互
动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