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根部微生物数量比较研究



全 文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根部微生物数量比较研究
方改霞
(河南城建学院生物工程系,河南 平顶山 467044)
摘 要:对矿区和非矿区不同地域艾蒿根部不同部位的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艾蒿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
要比非根际和根内的多,而且同种微生物数量矿区比非矿区的多,微生物数量和艾蒿的生长状况成正相关,因此将艾蒿和
微生物两者结合起来治理矸石山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矿区; 非矿区; 艾蒿; 根系; 土壤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检索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09)05-0155-03
Study on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at Root of Mugwort
in Soil in Mining and Non- mining Area
FANG Gai-xia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 Pingdingshan 467044,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on two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rtemisia root is
found,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es than the number of non-rhizosphere and the root of many, and in three main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bacteria is largest number, followed by the Actinomycetes or fungi. Moreover, the number of the same species
of micro-organisms of mining area is more than that of non-mining areas,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Artemisia. We will get better results i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s and Artemisia will be used to
governance Waste Dump.
Key words:mining area; non-mining area; artemisia; root system; soil microorganism
收稿日期:2008-12-31
作者简介:方改霞(1972-),女,硕士,讲师,E-mail:fgx1997@
126.com
矸石山是我国煤炭能源开发中的特殊产物, 其硫
分含量高, 风化过程易于产生酸化 , 且无结构性, 保
水肥作用弱, 营养元素含量低, 植被难以利用煤矸石
中的元素来维持生长, 因而在矸石山上建立一个稳定
高效的生态系统难度更大, 其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单
一且不稳定。 河南省平煤集团在 50 年的开发和建设
中,共形成煤矸石山 31 座,累计堆存量达 2 069 万 t,
占地面积 91 hm2,解决煤矸石排放及污染,对其进行
综合利用已是当务之急。 由于这些固体废弃物不适合
植物生长特点, 因而应用微生物技术改良基质, 加速
植被恢复, 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培肥基质的一个重
要途径。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地下根茎分
枝多,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
阳且排水顺畅的地方都能生长。因此,研究艾蒿根部微
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体系对污染物的脱除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根际、 非根际和根内这 3个与艾蒿根系密
切相关区域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探讨了 2种不同生境
(矿区与非矿区)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根系的关系,以期
为该地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加速其植被恢复提供参
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矿区艾蒿根系及土壤采自平顶山某矿煤矸石
山上,非矿区艾蒿根系及土壤采自平顶山新城区,采样
深度均为 0~10 cm。 试验所用的培养基分别为牛肉膏
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一号固体培养基
(培养放线菌),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培养真菌)。
供试器材分别为培养皿(直径 90 cm),移液枪及相关枪
头,电子天平,高温灭菌锅,恒温培养箱。
1.2 试验方法
1.2.1 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1)非根际土壤稀释液的制
备:称取土样 10 g,放入盛有 100 mL 无菌水的三角瓶
中,振荡摇匀 10 min ,然后吸取 1 mL,移入盛有 9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 以此类推分别制成 10-2、10-3、
10-4、10-5、10-6等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2) 根际土壤
稀释液的制备: 称取 10 g带土的艾蒿根系, 放入盛有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年第 5 期 155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09.05.010
2.2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非根际、根际、根内放线菌数
量比较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非根际、根际、根内的放线菌
数量调查结果见表 1。由表 1 可知,矿区的放线菌数
量远多于非矿区, 根系不同部位的放线菌数量表现
为:根际﹥根内﹥非根际。放线菌的 t 检验结果显示,
矿区(或非矿区)的根际、非根际和根内彼此之间均存
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同样的生长区域(非根际、
根际、 根内) 矿区与非矿区比值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
2.3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非根际、根际、根内真菌数量
比较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非根际、根际、根内的真菌数量
结果见表 1。由表 1 可知,矿区的真菌数量远高于非矿
区,根系不同部位的真菌数量表现为:根际﹥非根际﹥
根内。真菌的 t 检验结果显示,矿区(或非矿区)的根际
与非根际、根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非根际与
根内有显著差异(P<0.05);在同样的生长区域(非根
际、根际、根内)矿区及非矿区比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
2.4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根系菌类数量分析
在矿区,艾蒿根系的细菌数量与放线菌、真菌数量
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放线菌数量与真菌数量之
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非矿区,放线菌数量与
细菌、真菌数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细菌数
量与真菌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可知,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多于非根际和根内;
矿区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较非矿区的多。
3 结论与讨论
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的含量最多, 每克土壤中的
约占 80%~90%[3],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通常情况下,
放线菌数量为 105~106个, 真菌数量为 104~105个。矿
区的试验结果与此类似。 但由于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影
响,也会出现真菌的数量大于放线菌的情况,非矿区的
结果与此相似。由于“根际”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存在,
根系不断的向生长介质中分泌大量有机物质, 为根际
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源,因此,根际土壤微生
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非根际多 [4-6],微生物数量和艾
蒿的生长状况成正相关。
对矿区与或非矿区及艾蒿根部不同部位的微生物
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种微生物的数量矿区比非
100 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 15 min,洗下的土即
为根际土的菌悬液,用无菌镊子取出根系,再用无菌滤
纸吸干,称重,根系样本洗涤前后的重量差为根际土重
量。根际土壤稀释液的制备过程与非根际土壤稀释液的
制 备过程相同, 制备浓度同样为 10-1、10-2、10-3、10-4、
10-5、10-6。(3)根内菌悬液的制备:取若干分离根际微生
物用到的艾蒿根,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吸干后称
取 0.5 g,置于 75%酒精中 1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 2~3
次,将灭菌后的根置于无菌研钵中研磨,再用 4.5 mL无
菌 水稀释,此时的稀释度为 10-1,以此类推分别制成
10-2、10-3、10-4、10-5、10-6等不同稀释度的根内菌悬液。
1.2.2 涂布及培养 (1)涂布过程:采用涂布平板法。
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涂布培养浓度均设为 10-3、10-4、
10-5、10-6。每种微生物培养基平板上分别涂布非根际土
样处理液、根际土样处理液和根内处理液,每种处理液
均涂布 4 个浓度(10-3、10-4、10-5、10-6),每个浓度 3 个平
皿, 并以 1 个平板作空白对照。(2) 培养与观察计数:
将涂布好的细菌平板倒置于 37℃恒温箱中培养 1~2
d,将涂布好的放线菌和真菌平板置于 30℃恒温箱中培
养 2~3 d,观察菌落并计数[1]并用统计学的 t检验[2]对数
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矿区与非矿区艾蒿非根际、根际、根内细菌数量
比较
从表 1 可以看出, 矿区的艾蒿根部细菌数量大于
非矿区,根系不同部位细菌数量表现为:根际﹥根内﹥
非根际。细菌数据的 t 检验显示,矿区(或非矿区)的根
际与非根际、根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非根际
与根内有显著差异(P<0.05)。在同样的生长区域(同在
非根际、根际、根内),非根际、根际、根内 3 个区域的矿
区与非矿区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根内
70
6
根际
5000
23
非根际
67
13
根内
131
0.4
根际
5900
1.6
非根际
600
0.8
根内
63
1
根际
960
3
非根际
50
5
区域
矿区
非矿区
细菌(106个/g) 放线菌(105个/g) 真菌(105个/g)
表 1 矿区与非矿区菌类数量的比较
156
种植时间以春季 3~4月或秋季 9~10月种植为宜,
混交方式采用株间混交,即不同品种交换混种。种植时
适当密植,密度以株间距离 40~50 cm 为宜,但在陡峭
坡面或其他生长条件恶劣的地方可适当密些。
种植后应浇足定根水,在生长期内要及时除草、浇
水及追施速效肥;同时,定期对植物进行检查,发现病
虫害要及时防治,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先期藤本植物要
进行人工牵引导向,引向目的石壁坡面,促使植物向石
壁定向生长。
5 结语
综观广州、深圳等地,废弃采石场通过综合治理,
取得了较好的复绿效果。但在利用攀缘植物的复绿中,
绝大多数为速生品种,对乔、灌木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在复绿一段时间后,部分乔、灌木被攀缘植物缠
绕、覆盖,导致生长减慢甚至死亡;而石场复绿的养护
难度高等问题, 有待培育出一些适合石场复绿的攀缘
植物品种,寻找出一种更好的植物搭配来解决。
随着采石场复绿工作的全面展开, 如何将生态与
景观综合应用,营造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形成乔、灌、
藤、草本植物结合,生态系统较为稳定且符合可持续发
展规律的边坡植物群落, 更好地利用植物间的互生关
系进行更好的品种搭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废弃采石场的复绿工作是一个生态恢复的过程,
在植物配置特色营造中,不仅要考虑到复绿的要素,更
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立足点,
从人的方位去综合考虑应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
时,要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宗旨,以复
绿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发展方向,达到采
石场与周边生态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鹏, 李占斌, 郑良勇. 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 2002,9(1):76-80.
[2] 广东省政府. 关于做好全省采石场整治和复绿工作的通知
[EB/OL]. http://www.gd.gov.cn/gov-gazette/zb-irrdex.asp?choose-
qi-no=2003-06/2005-06-05.
[3] 高丽霞,刘水,陈阳春,等. 广州南沙采石场植被生态修复工
程土建技术应用及评价[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1):6-8.
[4] 李亚钦,罗少兰. 石场复绿工程施工技术[J]. 林业建设,2007,
12(3):25-28.
矿区的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春季在采
集植物样本时, 非矿区的植物生长状况和矿区的植物
生长状况不太一致,非矿区的植物叶片较小,叶片的鲜
亮程度和生长状况均不及矿区的植物。 而且非矿区的
植物根系没有矿区的植物根系发达, 这可能是由于:
(1) 非矿区的植物采集地在平顶山市新城区市政大楼
后的绿化空地——开发利用的时间不长, 而且土壤也
不是当地天然土壤,所以植物的生长年限较短,包括土
壤肥力不足、 水分缺乏都是造成根系不发达和土壤微
生物较少的原因;(2)矿区的植物采集地在平顶山市一
矿的矸石山上,煤矸石山有其特殊的成因,即随着堆放
时间的增加,在风化作用下,煤矸石的石块变小、变碎,
石块间的空隙逐渐被风化产物填塞,表层逐渐变细,从
而增加了保水持肥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一方面会降
低表面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还会引起煤矸石堆的上部
和下部的表层煤矸石堆的含水量差异, 这是因为煤矸
石持水力差,透水性强,而同时矸石山上为防止其自燃
常常淋水,因此水分也同时满足了微生物的生长要求,
所以定居的植物成片生长,植被盖度大,随着生长年限
的增加, 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就随之趋于恒
定[7],这种生态状况造成了矿区与非矿区土壤微生物数
量的差异。矿区的微生物数量远比非矿区多,可见矿区
多生态在水因子满足的条件下, 是适合微生物生长并
大量繁殖的。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根际微生
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挖掘矸石山的潜在肥力,加速其向
有利于生态重建的方向转化, 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持续
发展,是目前提高矿区矸石山生态治理质量,加速其生
态重建的关键。 因此将艾蒿和微生物两者结合起来治
理矸石山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M].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0:316-317.
[2]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王文林 .生物统计学(第三版)[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5:7.
[3] 高婷.沙蒿根际、非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研究[J].宁夏
农林科技,2006(3): 16.
[4] 苗果园,贾志红,杨珍平,等.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差异的研
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 93-96.
[5] 贺永华,沈东升,朱荫湄.根系分泌物及其根系效应 [J].科技
通报,2006,22(6):61-66.
[6] 刘峰,温学森.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J].
药品与食品,2006,8(10): 37-40.
[7] 孙庆业,杨德清.植物在煤矸石堆上的定居[J].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1999,22(3): 36-39.
!!!!!!!!!!!!!!!!!!!!!!!!!!!!!!!!!!!!!!!!!!!!!!!
(上接第 154页)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