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l zone in waterlogged area

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00%砂%∋1 ∋ #∗ .∗2 3 , ∗ 4 5 6   , ! ∀ 7!  8 9 ! : ; < 一 !: = !
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
理论与方法研究 ‘
田小海” 黄永平 黄智敏 雷慰慈 日高修吾
7湖北农学院 , 湖北省涝演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荆州 ∀ ∀!  8
【摘要 > 寻求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土地开垦及其合理利用方式 , 是我国南方涝溃地
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6 选择江汉平原四湖地 区一个由湖泊垦殖形成的碟形微域作为研究对象 , 借助对该
地 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契机 , 对其生态学特点 、开发模式等进行了重新探讨 6 结果表明, 该地区随地面高程的
梯级递变 , 土壤类型 、剖面结构 、土壤水分和 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分异特征 , 总体上可
分成 ? 个梯级 6 根据对该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里的分析, 该地区存在水稻面积过大 , 低湖地区资源利
用不合理 , 水旱轮作地区农田整治水平低 , 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6 通过对其进行工程整治 , 将原有的 ? 个梯级
归并成 ∀ 个梯级 ≅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化农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梯级开发” , 使该地区的
农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6
关键词 涝溃地 梯级分布 梯级开发模式
文章编号 ! 一 =  7 8!  一 ! :; < 一  ? 中图分类号 ? ! ?: 6 : 文献标识码 −
Α Β4 Χ Δ4 5Ε4 Φ Γ Φ Η Ι ϑ 4 5ΒΧΙ Χ 三∗Κ 注ΛΦ 皿Δ 4Μ4Φ Δ Λ Β Χ Η 5Β 4 ΛΧ ϑ 0Δ4 Β4 ΗΜ ΕΝ4 Ι 4 Ν 4 ΓΧ 0ϑ 4 Η 5 Χ Ο Φ Κ ΔΕΛ Π Γ5Π Δ Φ Γ ϑ Χ Ι 4 Γ Θ Χ Η 4 ΕΗ Ρ Φ 54Δ ·
%吃罗Ι Φ Δ4 Φ 6 Α %− & Σ ΕΦ Χ Β ΦΕ, ∃ + − & 2 3Χ Η 即ΕΗ Κ , ∃ + − & 2 Τ Β Εϑ ΕΗ , .∋ % Ρ 4 Ε4 Ε, ∃ %2 − Α − ( Β Π Κ Χ 7∃Π 俪 乃梦艺ΥΛΠ Γ5 “ ΔΦ Γ 2 兄崛论 , 任之八红 尸阳叨8二故% 1 誉。ς ,ΓΚ 五改,Β Η Χ鲍8 石沦沁ΤΔΛΒ Χ Η 54Δ ΟΧ Δ 环Δ45 勿ΗΙ 1 吮以郎朋价Τ5 ,)Ε, 脚之。“ ∀ ∀   ? , 以ΕΗ Φ 8一以ΕΗ · )泊户对 6 且℃! 6 ,   , ! ∀ 7!  89 ! : ; < 一 !: = ! 6
Α Β 4 Μ4 Φ Δ 4Β ΕΗ Κ ΟΧ Δ Φ 0ΔΧ 04 Δ ΓΦ Η Ι Δ4 4ΓΦ ϑ Φ5 ΕΧ Η ΦΗ Ι Π 5ΕΓΕΘ Φ 5ΕΧ Η ϑ 45Β Χ Ι ΦΙ Φ0 5 4Ι 5Χ 5Β4 Δ 4 Κ ΕΧ Η Φ Γ Η Φ 5 Π Δ Φ Γ4 Χ Η Ι Ε5ΕΧ ΗΜ Φ Η Ι
4 4 Χ Η Χ ϑ Ε4 ΦΓ Γ4 Ν 4Γ !? Φ Ω Δ Εϑ 4 Μ Π ΞΨ 4 45 ΕΗ 5Β 4 Ρ Φ 5 4 ΔΓΧ Κ Κ 4 Ι Φ Δ 4 Φ Χ Ο阮 Π 5Β4 ΔΗ #Β ΕΗ Φ 6 # ΒΧ Μ ΕΗ Κ Φ Ι ΕΜΒ一ΓΕΖ4 ϑ Ε4 ΔΧΥ ΘΧ Η 4 ,
ΧΗ 4 Χ Ο 5Β4 5即Ε4Φ ΓΡ Φ 54 ΔΓΧ既 4Ι Φ Δ 4Φ Μ Ι 4 Ω Δ ΕΝ 4Ι ΟΔΧ ϑ Φ Δ 4 4ΓΦ Ε5Η 4 Ι ΓΦ Ζ 4 ΦΜ 5Β4 Μ 5 Π Ι[ΕΗ Κ Δ 4 Κ ΕΧ Η , Ε5Μ ΞΕΧ ΩΒ [Μ Ε4 ΦΓ 4Β Φ Δ Φ 4 Υ
54Δ ΕΜ 5Ε4Μ Φ Η Ι Ι 4 、℃ΓΧ Ω ϑ 4 Η 5 Φ Γ ϑ Χ Ι 4ΓΜ Ρ ΦΜ ΕΗ Ν 4 Μ 5ΕΚ Φ 5 4Ι , Φ Εϑ Ε眼 Φ 5 ϑ Φ Ζ ΕΗ Κ Φ 4 Χ ϑ Ω Δ 4 Β4 Η Μ ΕΝ 4 Ι 4 Ν 4 ΓΧ 0ϑ 4 Η 5 0ΓΦ Η 5Χ 5ΒΕΜ
Φ Δ 4Φ 6 Α Β4 Δ4Μ Π Γ5Μ Μ ΒΧ Ρ 4 Ι 5Β Φ 5 Ρ Ε5Β 5Β 4 Μ Π 4 4 4黔ΕΝ 4 4 ΒΦ Η Κ 4 ΕΗ Φ Γ5Ε5 Π Ι 4 Φ 4拍? ? 5Β4 Μ 44 5 Χ Δ Χ Ο 5Β 4 ΓΦ Η Ι , 5Β 4 ΜΧ ΕΓ 5即4 ,? !! Ω Δ Χ ΟΕΓ4 Μ 5 ΔΠ 4 5Π Δ 4 , Π Η Ι 4 Δ Κ Δ Χ Π Η Ι Ρ Φ 54 Δ Γ4 Ν 4 Γ, Φ Η Ι ? !! 54 ϑ Ω 4 ΔΦ 5 Π Δ4 Ρ 4 Δ 4 4 ΒΦ Δ Φ 4 5 4 Δ ΕΤ 4Ι Ξ[ ΟΕΝ 4 Μ 54 Ω ΙΕΝ 4玛4 Η 4 4
Μ54 0Μ 6 Α Β4 Φ Η Φ Γ[Μ ΕΜ Χ Η 5Β4 ΜΕ54 Φ Η Ι Φ Δ 4Φ Χ Ο 5Β4 ΕΗ Ι ΕΝ ΕΙ Π Φ ΓΙ ΕΝ 4 Δ Κ 4 Η 44Μ ΜΒΧ Ρ 4Ι 5∴Γ Φ 5 5Β4 >Χ Ρ ΓΦ Η Ι Ρ ΦΜ Π Η Μ Π Ε5Φ ΞΓ4 ΟΧ Δ
ΔΕ 44 ΩΓΦ Η 5ΕΗ Κ , Φ Η Ι 5Β4 ΓΦ Η Ι Ξ4 5Ρ 44 Η Π ΩΓΦ Η Ι Φ Η Ι Ω ΦΙ Ι [ ΜΒΧ Π ΓΙ Ξ4 ΕΗ 4Δ 4 Φ Μ4 Ι ΟΧ Δ ΔΧ 5 Φ 5ΕΧ Η Φ Η Ι Η 4 4 Ι 4 Ι ΔΧ Ξ4 Δ4 4 ΓΦ Εϑ 4Ι
Ξ 45 5 4 Δ 6 − Ο54Δ Φ Η 4 Η Κ ΕΗ 4 4 Δ ΕΗ Κ 4Χ Η ΜΧ ΓΕΙ Φ 5ΕΧ Η 5 Χ 5Β4 ΓΦ Η Ι , 5Β4 Χ Δ ΕΚ ΕΗ Φ Γ ΟΕΝ 4 Ι ΕΝ 4 Δ Κ 4 Η 4 4 Μ 54 Ω Μ Ρ 4 Δ 4 Δ 4 ΒΦ Ξ ΕΓΕ5 Φ 54Ι ΕΗ 5Χ
ΟΧ Π Δ Μ 54Ω Μ , Φ Η Ι Φ Π 5ΕΓΕΘ Φ 5ΕΧ Η ϑ Χ Ι 4Γ Χ Ο “ Ι 4 Ν 4ΓΧ Ωϑ 4 Η 5 ΕΗ Φ Μ54 Ω Ρ Φ [” ΟΧΛ Π Μ 4 Ι Χ Η 4 Χ ϑ Ω Δ 4Β 4 Η ΜΕΝ 4 Γ[ Φ Κ ΔΕ4 Π Γ5Π Δ ΦΓ Ι 4 Ν 4 ΓΥ
Χ Ω ϑ 4 Η 5 Φ Η Ι Εϑ Ω Δ Χ Ν 4ϑ 4 Η 5 ΕΗ ΟΦ Δϑ ΕΗ Κ Μ[Μ 54 ϑ Μ Ρ Φ Μ Ι 4 Ν 4Γ Χ Ω 4 Ι , Ρ Β Ε4 Β Γ4 Φ Ι 4 Ι 5Χ Φ Κ Δ 4 Φ 5 ΦΙ Ν Φ Η 4 4 ΕΗ 44 Χ ΗΧ ϑ Ε4 Ω Δ Χ ΟΕ5
Χ Ο 5Β ΕΜ Φ Δ4 Φ 6
] 4[ Ρ Χ Δ ΙΜ ⊥ Φ 5 4 Δ ΓΧ Κ Κ 4 Ι ΓΦ Η Ι , ( 5 4Ω Ι 一Ν 4 Δ Κ 4 Η 4 4 , “1 4 Ν 4ΓΧ Ω ϑ 4 Η 5 ΕΗ Φ Μ 54Ω Ρ Φ [” ϑ Χ Ι 4 Γ
! 引 言
在保护好资源环境的前提下 , 实现土地的高效
利用 ,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 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正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6 农
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耕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
重要方法汇”, = ∴ 6 与发达国家不同 ,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农业不能依赖于大量的工业投人和大规模高标准的
农 田改造 , 更应 强调地 区资源的合理开发_’, ’〕6 位
于中国长江流域中游的江汉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众多山间低湿盆地之一  世纪 ? 一 < 年代 , 迫于
强大的人 口 压力 , 大 量 的 湖区相继 被开 垦成农
田 _: ! , 但由于缺少规划 , 水系复杂 , 工程水平低 , 利
用形式不合理等 , 每年 ∀ 一 ; 月的梅雨季节常常遭受
洪涝灾害的袭击 6 在此背景下 , 中 日政府间技术合作
“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 ”项 目开
始启动 , 探讨在该地 区实施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相应
的耕作制度 , 协调农地高度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的
矛盾 , 以推动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地理学工作者早就观察到土地特性的地段性变
化〔川 6 傅伯杰等 _Γ 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坡地土地利
用对土壤养分侵蚀的影响研究 , 揭示 了黄土坡地不
, 中日技术合作项 目72 ] != =: 一 !∀ 8 及湖北省 “九五 ”重大科技计划
资助项 目7= : 0 ? 8
, , 通讯联系人
    一  : 一  收稿 ,     一 ! 一  接受
!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 卷
同地段的农业利用方式对水土保持的不同效果 6 在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 , 一些研究作者对湖坑地段的圈
层梯段的演变和碟层现象已作系统描述 , 对涝渍地
区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也有了一些有
价值的论述与探讨 _’, , < > 6 平原湖区由湖坑垦殖而成
的涝渍地区过去一般均作为稻田利用 , 其地段性差
异主要表现为水土环境的差异 6 探讨涝渍地的水土
特性与土壤环境特性 , 对实施涝渍地工程改良和农
业利用 , 具有重要意义 6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6 !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区选择了湖北省潜江市高场地区示范区 7为中日
合作项目的一个示范 区8 , 位于长江流域中游 、湖北省中南
部 、江汉平原腹地的四湖地区 , ! ! ‘ =’∋ 、  ’  =’& , 是低湿和
高亢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 总土地面积 ?= 6 Β砂 , 其中耕地
面积   Β澎 , 占总面积的 < 6 ! ⎯ 6 该地区主要部分为已经
开垦一半的衰老湖泊 , 其南部由四湖地区的排水骨干渠—田关河将原湖一分为二 6 整个地区地形呈碟形洼地 , 南面田
关河堤边的一带为洼地底部 , 由此向东 、西 、北三面延伸 , 地
势随之逐渐抬高 『洼地底部海拔高度 ? ϑ , 边部 = ϑ 6 这
种洼地是江汉平原湖区涝溃地最基本的地貌单元
 ·  研究方法
 6  6 ! 土壤剖面结构及土壤类型调查 ! = = : 年 ! 月对示范
区全域土地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调查规程进行土壤普查 ,
记载相应土壤剖面结果 , 并进行分层采土样 6
 6  6  土壤温度测定    ! 年 ; 月 日一   ! 年 !  月 ∀ 日
用 0沈一 # 型酸度 7温度8计对示范区沿碟形洼地 由高到低
大致均匀分布的 ? 点 , 测定地表以下 ? Λϑ 处的温度值 , 各次
测定时间为 !  9   一  ! 9   时 , 每隔 Θ Χ Ι 测定 ! 次 , ? 次重
复 6 ! = =< 年 ? 月 ! 日一 ? 月 ! 日用普通土壤温度计 , 对示范
区典型涝渍地及其相邻的对照点7非涝渍地8的温度进行定
点定时测定 , 测定深度分别为距地表以下 ? 、 ! 和  Λ ϑ 6
 6  6 地下水位测定 ! = = = 年 !  月 Γ 日一    年 ∀ 月  ;
日在示范区沿碟形洼地典型地段 , 由高到低均匀布置 ? 个
点 , 利用渗透筒法每 Ι 直接测定 ! 次地下水位 6
 6  6 ∀ 土壤颗粒分析 != ⎯ 年 ! 月 != 日于示范区沿碟形
洼地由高到低大致均匀分布的 ? 点 7同  6  6 8 采耕作层7
一 ! ? 。ϑ 8土样 , 用简易比重计法测定颗粒组成 6
 6  6 ? 土地质量分级 采用由日本数学家林知已夫的 “数量
化理论 % ”完成川 6 基础数据主要采用示范区各专项基础调
查获得的数据和图件 6
有规律的同心圆式递变 , 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为 9灰潮
土ς 淹育性水稻土ς 醋育性水稻土ς 潜育性水稻土
ς 沼泽性水稻土 7图 ! 8 6 从其土壤剖面结构来看 , 由
高到低大致可以分成 ? 种类型 9 !8 海拔高度最高上
边缘为典型的冲积型旱田土 7潮土 8 , 具有疏松的耕
层和通气透水性良好的心土层 ≅ 8 中上部由于长期
实行水旱轮作 , 形成了有明显犁底层的水稻土 ≅ 8 中
部地段由于过去以种水稻为主 , 加之排水不 良 , 已发
育有青泥层 ≅ ∀8 中下部地段则可见明显的浅薄犁层 ,
其下面就是厚厚的青泥层 ≅ ?8 洼地的底部则几乎看
不到土体的分层结构 , 尽为青泥层占有 , 实为沼泽型
水稻土7图 8 6

9 沼泽土
田 关 河 堤
份盔呈留泊 储育型水稻土 6 6 6 6
匕医多足田 ∀ 淹育型水稻土生留盛留困厂汽只二只二, ? 潮土 鲜下下了 9翩土稻水型泽育
沼潜
渔图!
图 ! 示范区微域土壤类型梯级分异
/ΕΚ 6 ! ( 5 40 Ι ΕΝ 4 Δ Κ 4 Η 4 4 Χ Ο 5Β 4 幻ΕΓ 5 Φ α Χ ΗΧϑ [ ΕΗ 5 Β4 ϑ Ε4ΔΧ ΘΧ Η 4 Χ Ο 5 Β 4 ϑ ΧΙ Υ4Γ Ι ΕΜ 5Δ Ε4 5 6
剖 氦馨‘ ∗ 馨9≅鬓6 〔8 矍βχ矍χ面 门芍 、? ∴ ?构 %Ο8了8  ?型 羹【 6 :?? !! 0ΔΧ Η Γ4 跳 ! ‘ϑ ϑ 8
地形 部位 底 郎 底部 中下部 巾部 中上部 上边缘
(Γ 54
地面高程 ? !< ? ∀: : 习 ;  : 8 < :< ; !∀−% . Θ 5飞哥Ι4
76 8
成土母质 湖 积 母 质 冲 积 母 8员
0协民讯ΦΓ 卜 Ω ‘
利用方式 养鱼池 一季中稻 一季中稻 一 季中稻 麦 瓜一稻 麦 Ψ氏 菜
5%Μ Γ Δ一Κ 胃Φ [
结果与分析
6 !
6 ! 6 !
主要土壤性状的梯级分布特点
土壤类型与剖面结构的递变 示范区土壤普
查结果表明 , 碟形洼地由高到低土壤类型整体上呈
图  示范区梯级微域土壤剖面梯级渐变分布图
/Ε Κ 6 Τ (54 Ω Ι ΕΝ 4玛4 Η 4 4 Χ Ο 5Β4 幻!! 0ΔΧ ΟΕΓ4 ΕΗ 5Β4 ϑ 三4 ΔΧ ΘΧ Η 4 ∗Ο 5Β4 ϑ 阂 4Γ
Ι ΕΜ 5Δ Ε4 5 6
6 ! 6  土壤颗粒构成递变 该地段土壤由高到低的
? 个级次颗粒构成 , 可明显地分成两组 , 高处的点 Γ
一 大致属于一个组 , 土壤颗粒构成以 1 δ  6 ! 一
 6  ? ϑ ϑ 为主 71 为直径 8 , 其次是 1 7  6   ! ϑ ϑ
!  期 田小海等 9 涝溃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 ; =
的组分 6 低处的点 ∀ 、 ? 颗粒组成则以 1 ε  6  ! ϑ ϑ
为主 , 其次是 1 δ  6 ! 一  6 ? ϑ ϑ 6 由高到低的各点
小颗粒含量71 δ  6   ! 一  6   ? ϑ ϑ 和 1 7  6   !
ϑ ϑ 8随高程递变 , 呈有规律的变化7表 ! 8 6
表 ! 示范区徽域土坟颗粒分布随高程的变化
ΑΦ Ξ砚4 ! ? !! ΩΦ Δ 5Ε4Γ4 ΜΕΘ 4 Ι三Μ5 Δ三Ξ Π 5ΕΧ Η Φ ΛΔΧΜ Μ 5Β 4 ϑ ΕΛ Δ Χ φ Θ ΧΗ 4 Χ Ο 5Β4
ϑ 必4 Γ Ι Ε , 5Δ Ε4 5β ⎯ 8
高 6 低处不仅平均地下水位高 , 而且受降雨影响大 ,
降雨后地下水位迅速上升 , 而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
有时还会有短暂的涝害出现 7图中为正值处 8 6 总而
言之 , 该地区冬季地下水位存在明显的梯次分布 6
表  初夏涝演对土坡温度的影响
Α ΦΞ Γ4  ? !! 54 ϑ 04 Δ Φ5 Π 比 4 Β Φ Η Κ 4 Χ Ο Φ Ι Φ[ Φ ΟΟ4 4 54 Ι Ξ [ 叨 Φ 5 4 ΔΓΧ Κ ΕΗ Κ Φ 5
5Β 4 悦ΚΓ Η Η ΕΗ Κ Χ Δ 5Β 4 Μ Πϑ ϑ 4 Δ 7℃ 8
侧定点
气 Η5
土奥较径/洲让。山。洒7。8
 6 佣!  佣卜让加? 6哪一  6 砚  6 创一∗仍  6 仍一  6 !  卜 
地块类型阮!! 5[04
测定时间 测定深度 1 4 Ω 5Β 74 ϑ 8
Α Εϑ 4 ? ! 
9    6  士  6   6 = 土 6 !   6 = 士 6 
! 6 ?士∗ <− 件 】! ?士 ∀− !! ‘ 士 :− ∀? 土! 6 − ? 6 !士! 6 %− ? ∀士 6 −
 !士 ?− ; =士Χ 6 Κ Φ = 6 士! 6 ∀压 奶 6 :士! 6 Φ = 士! ∀γ ! 士! ∀γ
 6 !士! − ! 6 ∀ 士 ?− ; =士 6  6 ∀! 6 ;士Γ6 Κ− < 6 !土 ”Ξ < 6 < 士! 6 =#
, 6 ∀士 6<γ ∀士! 6 γ ! :士! 6 −  6 士! 6:γ  ?士∗ ΓΛ 6 土 ∀1
? 6 ;上! ∀γ ∀ 6?士 γ !< <士! 6=γ  士 6 %γ  :士 !# ! 6 ∀ 士 ∀∋
  6 土  6   ‘ ∀ 士 6 !  6 ? 士 
! ∀ 9    ? 6  土  !  6  士 6   ! 6  士  6
,6人,乙气、)‘崎七飞
官。己一 的若琶工!∀乙#∃刃‘
驯耻关卜碧
表中数值为平均值土标准差%, 土劝&同组顺粒大小所占比例在不同侧定点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
∋侧脸法同一组中相互之间, 不同大写字母间新有(以 ) 的显著差异, 相同字母大小写之间表示有
。∗ +,)的显著差异,相同字母之间无显著差异卿司侧蒯 −./∋ 0 1俪 23 卿4爪52 。而反6/ 6!涅 5∋ !)词 玛 !/7 −,叫效晚尔肠2 ∗ −巨∋/6 。 , ‘脚 8二∋献俗/暇 ∗ 下同9愉。 #斑小阴
: ∗ # ∗ : 土壤温度的递变 由高到低 , 点土壤表层下
1 ; < 处温度跟踪测定结果表明 , 涝渍程度越重 , 土
温受外界影响越小 ∗ 但中部的点 : 则明显表现为处
于涝渍与非涝渍之间的过渡带特性 ∗ 处于地势较低
的点 = 和点 , , 与高处的点 # 、点 > 相 比 , 在秋冬换季
阶段气温急剧降低时还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 图 : ≅ ∗
由此可以推断 , 在春夏换季阶段气温急剧升高时 , 涝
渍地段的土温会难 以上升 , 从而形成所谓 的 “冷浸
田 ” ∗ 这一点可从涝渍土壤与对照土壤初夏季节土温
昼夜温度变化比较得到证实 ?表 > ≅ ∗ 由表 > 可见 , Α Β
。+ 时涝渍土壤 #+ 和 #, ; < 处温度相对较高 , 但其
土壤温度上升较慢 , 到 #= Β + 时 #+ Χ< 处温度较表
层 ? + Χ< 处 ≅低 # ∗ : ℃ ∗
渍害田
Δ 5 ∋ / 6!03 3 / Ε !5 2 Ε对照田
Χ0 2 ∋ 60 !
演害田
Δ 5 ∋ / 6 !0 3 3 / Ε !5 2 Ε
对照田
Χ0 2 ∋ 60 !
渍害田
Δ 5 ∋ / 6 !0 3 3 / Ε !5 2 Ε
对照田
Χ0 2 ∋ 60 !
> 8 ∗ # 士 + ∗ : >= ∗ , 士+ ∗ # > # ∗ : 士 +
> + Β + + > = ∗ Φ 士 + ∗ > >= ∗ > 士 + > # ∗ Φ 士+ ∗ :
> = ∗ Α 土 + ∗ > > = ∗ = 土+ > > # ∗ Γ 士 + #
测定序列 Η ∀Ι / 2 / / 0 ϑ ∋Κ/ < / 5 1Ι 6/ < / 2亡
,Λ‘∗#,、内几
产二褚二Μ Ν 一 圣二户飞 、
从沃、
·
, · ∗ 一 #
一 州&卜 一 >
Ο , 卜一 :
二怪 =
一 卜 · ,
一 Ν 一兴 ∗ −夕
、凌
一女 , ∗ ∗ · , , Ο , · 、 Ο∗Π Π 一 、 一 一 −
(∃, 了哎Θ内Λ‘∗#气乙内,‘,Ρ尸三已。‘日肖侧明
Γ 七/ 一Ο 一Α : Α 注+ #Φ Α ∗ >= Α ∗ : # Γ夕 Γ ∗ #= Γ卫 # Γ ∗ >Α
测定日期 Σ 5∋/ 0ϑ ∋Κ / 图 : 示范区梯级微域土壤温度渐变结果
ΤΥ 3 ∗ : Η ∋/ ς Ε Υ7 / 6 3 / 2 / / 0 ϑ ∋Κ / 10 6! ∋ / < ς / 6 5 ∋Ι 6 / Υ2 ∋Κ / < Υ/ 60 Ω 0 2 / 0 ϑ ∋ Κ /
们# 侧」/ ! Ε Υ1 ∋ 6 一/ ∋ ∗
#一 , ≅测定点 Ξ0 Υ2 ∋ ∗ 下同 9 Κ / 1 5< / Ψ/ !0 Ζ ∗
: ∗ # ∗ = 地下水位的递变 由图 = 可见 , 示范区自然
形成的 , 个圈层中 , 除地势最高的圈层冬季地下水
位在 ! < 左右外 ?点 , ≅ , 其余常在 + ∗ 1 < 左右 , 因此
对冬季作物的生长将产生影响 ∗ 所处圈层海拔高程
越低 ?点 # 最低 , 其它依次渐高 ≅ , 冬季地下水位越
图 = 示范区枯水季节不同梯级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ΤΥ3 ∗ = Η ∋/ ς Ε Υ7 /馆 / 2 / / 0 ϑ ∋ !门 Ε/ 63 60 Ι 2 Ε Ζ 5 ∋Ι 6 !/ 7 / ! Λ2 6Κ / < Υ/ 60Ω 2 / 0 ϑ∋Κ / 62 浏/ ! Ε 趁1 ∋6 全/ ∋ Ε ∋之6 , 2 3 [ .一/ Ε 6∴ 1 / 5 阳2 一]! ∋ Κ / 5 Ι ∋Ι Υ 6飞2 5 2 Ε Ζ Υ2 6/ 6 ∗
: ∗ > 示范 区梯级的划分及梯级开发的实施
: ∗ > ∗ # 现有梯级的划分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根据用
数量化理论 工对农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级得到的
结果 , 结合示范区退田还渔的决策及规划 、土壤分类
等结果 , 将该地区现有农 田分成 , 级 , 即 ! 级 ? 高程
最高级 ≅ Β 旱地区 , 现多为菜园和果园地 , 常年旱作 ,
土壤类型为 ⊥ 5 一 # 、 ⊥ 5 一 > 类 & # 级 ?高程次高级 ≅ Β 现为
水旱轮作区 , 以 “ 冬作 _ 西瓜 一晚稻 ”模式为主 , 土壤
类型多为 ⎯ 5 一 # 、 ⎯ Ψ 一 # 、 ⎯ 5 一> 类 & 班级 ? 的高程 中级 ≅ Β
为水田区 , 少数作水旱两用 , 以种植“ 冬作一中稻 ” 为
主 , 土壤类型为 ⎯ Ψ 一> 、 ⎯ Ψ 一 : 、 ⎯ Ψ 一= 类 & Δ 级 ?高程次
低级≅ Β 为水田区 , 以种植一季中稻为主 , 土壤类型为
⎯ ; 一 # 、⎯ ; 一> 类 & α 级 ?高程最低级 ≅ Β 为水 田区 , 部分
已成鱼塘 , 以种植一季中稻和养鱼为主 , 土壤类型为
⎯ Ε 一 # 、⎯ / 一 # 类 ∗
根据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置 , 结合不同农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作物 、种植制度 、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综 塘或适合于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的区域 6 第 ! 级的部
合决策 , 可知该地区存在低地 7η 和 ⊥ 级 8水稻面积 分地段通过配合平整土地 和灌排渠道建设 , 建成冬
过大 , 易遭洪涝灾害 , 资源利用不合理 , 水旱轮作区 季排水彻底 、夏季排水畅通的优质水稻种植区 6 将部
7Η 和 ϑ 级 8农田整治水平低 、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6 分第ϑ 级与第 Η 级合并 , 实现水早轮作 , 使其旱涝保
6  6  梯级开发的实施 从 != =< 一   ! 共 ? 年间 收 6 该级经改造后 , 将成为示范区面积最大的梯级 6
按计划对示范区实施了梯级开发 6 现有的土地中 , 第 最高级7第 工级8保留原有位置和用途 , 通过增加灌
η 级是严重涝渍区 , 第⊥ 级的绝大部分也是重渍区 , 排设施 , 建成高标准的园区 6 根据上述方案 , 将原来
为减轻春夏抗涝渍的排水压力和冬季的排渍负担 , 的 ? 个梯级归并为 ∀ 个 , 并将各级别的主要 用途做
以水体农业为主 , 通过工程措施 , 将其改造成高产鱼 适当的调整7表 8 6
表 示范区梯级缘合开发的实施及其结果
ΑΦ Ξ Γ4 %ϑ 0Γ 4ϑ 4Η 5Φ5ΓΧ Η Δ4 , Π Γ5 Χ Δ 5Β 4 4响0 Δ 4Β 4Η Μ二Ν 4 Ι 4 Ν4ΓΧ 0ϑ 4 Η 5 ΕΗ Φ Μ54 Ω Ρ Φ[ ΕΗ 5Β 4 ϑ ΧΙ 4Γ Ι ΕΜ5Δ泣Λ 5
改成梯级
& 4Ρ Μ 5 40
生产棋式/ ΦΔ ΔΗ ΕΗ Κ
ϑ 记4 Γ
适宜面积 Γ8( Π Ε5 ΦΞΓ4
Φ Δ 4 Φ 7Βϑ Τ8 蒸
现面积  8 勤口β Η #纯收人 8Δ 4日( 4 %Η
7Β衬8
Η 4 5 Χ Π 50Π 57万元8
! ! 级 ( 54 Ω Γ 园地 、大棚蔬菜  ? ?  < 6 ?
2 Φ Δ Ι 4 Η ΕΗ Κ Φ Η Ι ΒΧ Π Μ ΕΗ Κ Ν4 Κ 4 5Φ ΞΓ4
Γ Η级和大部分皿级 “麦 十 瓜一稻 ”及 “油 十 瓜一稻”模式 ( 5 4 Ω Η Φ Η Ι ϑ Φ ΨΧ Δ Ε5 [ Χ Ο Μ5 4 Ω 皿 ι团Ι “γ ϕ ι·口,朋Ι “, ϕ 协口 , 奋
皿 部分皿级与部分⊥ 级 优质杂交水稻及莲藕 ∀;  7 水稻 ,Ε Λ48 !  , ∀=
0Φ Δ5 ΕΦΓ Μ5 4 Ω Γ 。Η Ι Μ 5 4Ω ⊥ .Χ 5 Π , ΔΧ 9 ! ? 7莲藕 . Χ 5Π , ΔΛΧ 58 ∀  6 ? ⊥ η 级全部 、部分⊥ 级 养鱼 、 植藕 ?  =  6 ∀ 7渔 / Ε, Β4即8 ! ∀ 6 <∀
0Φ Δ5 ΕΦΓ Γ[ Μ 5 4Ω ⊥ Φ Η Ι Μ 54Ω η / ΕΜΒ 4 Δ[ Φ Η Ι ΓΧ 5 Π Μ Χ 5 : 6 ∀ 7藕肠 5Π 、 ΔΧ 58 ! 6 = :
! 6 早地庭园级 + ΩΓΦ Η Ι Φ Η Ι Κ Φ Δ Ι 4 Η ΕΗ Κ ΟΦ Δ ϑ ΕΗ Κ , Η 水早轮作高效模式级 , Χ 5Φ5 ΓΧΗ Ξ 45 Ρ 4 4 Η Π Ω ΓΦ Η Ι ΦΗ Ι Ω Φ Ι Ι[ , ϑ 6 优质稻及水生经济植物级 , Ε4 4
Φ Η Ι Φ κ Π Φ 5 Ε。 Ω ΓΦ Η 5Μ , %η 6 水体养殖级 / ΕΜΒ 4Δ[ Φ Η Ι 叫Π Φ5 ΕΛ ΩΓ Φ Η 5 Μ , , “ γ ϕ ι 一. Δ ”是“大麦 γΦ ΔΓ 4 [ ϕ 瓜类 ι 4Γ Χ Η 一晚稻 . Φ 5 4 Δ Ε4 4”的简写 , “ , ϕ ι 一 .Δ ”是 “油
菜 , 叩4 ϕ 瓜类 ι 4 ΓΧΗ 一晚稻 .Φ 5 4 9 Ε。”的简写 6 “ ϕ ” 为前后作物间为间作方式 ι 4Φ Η Μ ΕΗ5 4Δ Λ ΔΧ Ω , ’‘ 一”为前后作物间为连作方式 ι 4Φ Η Μ 。ΧΗ 5ΕΗ ΠΧ ΠΜ
4 Δ Χ Ω ≅ Γ8“适宜面积 ”为通过“综合决策”计算出的适宜面积“ ( Π Ε5Φ Ξ Γ4 Φ Δ 4 Φ Μ ” Λ Χ ϑ Ω Π ΓΦ 54Ι Ξ[ “ΕΗ 5 4馆ΔΦ 54 Ι Ι 4 4 ΕΜ ΕΧ Η ” ≅  8“实现面积” 为 ! = =< 一    ! 共 ?
年间的累计实现面积 “ Γϑ Ω Γ4 ϑ 4 Η 54Ι Φ Δ 4 Φ ” ϑ 4 Φ Η Μ 9 Χ 5Φ Γ Φ Δ 4 Φ Ξ 4 5Ρ 4 4 Η ! = = < 一  ! ≅ 8“增加纯收人”是由新农业模式与原有农业方式效益相比较 , 通
过不变价计算得出“ %Η 4 Δ 4 Φ Μ 4 ΕΗ Η 4 5 Χ Π 5Ω Π 5 ” Λ Χ ϑ Ω Π ΓΦ 54 Ι Ξ [ ΟΕα 4 Ι ΩΔ Ε4 4 4 Χ ϑ Ω Φ Δ 4 Ι Η 4Ρ ΟΦΔϑ 玉Η Κ 、 Η Η 4 Δ Ρ Ε5Β 5 Δ Φ Ι Ε5ΕΧΗ 6
6  6 梯级开发实施效果及效益 示范区梯级开发
实施的重点是在最低海拔高程的原第 η 级和第⊥ 级
部分地区 , 实施以精养鱼塘为主的水产养殖 6 近 ? 年
累计渔塘养殖 面积达 = 6 ∀ Β澎 , 形 成的纯收人为
! ∀ 6 <∀ 万元 6 在原第⊥ 级大力开展稻 田植藕 6 在原
第 ϑ 级的部分地 区大力推行优质水稻种植 6 在原第
! 级和第 ϑ 级归并后的土地上 , 广泛推行 “ 麦瓜稻 ”
和 “油瓜稻 ”优化种植模式 , 同时革新品种 , 引进新型
无籽西瓜品种“黑密  号” 和 “红宝石 ” 6 在 旱地第 %
级上大 力发展庭 园农业 6 以上 各项合计增加效益
< ? ? 6 = = 万元 6
∀ 讨 论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 示范区碟形洼地微域在土
壤类型 、结构 、组成 、地下水位 、土壤环境等因素在地
段的过渡上存在着明显的梯级演变特征 6 因此 , 该地
区不同地段对生物和农业 生产适应性有巨大差异 6
例如 , 通过连续多年在高场碟形洼地的典型梯级地
段设立水稻栽培试验证实 , 严重涝渍的原第 η 级和
第⊥ 级的水稻产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 表明这一
地区对水稻的不适宜性〔’”> 6 因此 , 该地区在农业利
用中 , 必须采用 “梯级开发 ”的形式 , 因势利导 , 趋利
避害 , 扬长避短 , 合理利用 , 具体应包括 9 承认梯级的
客观存在 , 在不同地域上布局不同的农业模式 , 在江
汉平原 “农一渔”混作生态区 , 最重要的是协调好“农 Υ
渔” 的适宜地区和适宜比例 6 根据本研究 , 可以利用
数量化理论 工 , 规划出适宜的退田还渔方案 6 在涝渍
地区适 当扩大鱼塘面积 , 从而减少春夏季的排涝压
力 , 也减少秋冬季的排渍负担 6 水利工程的建设要适
应于梯级 的存在 , 利用梯级合理整理土地 , 可以减少
土地整治的成本 , 降低灌排的损失和负担 6 适应现代
农业的发展 , 在农田整备中通过分级平整土地 以及
建立相应的排灌设施 , 适 当合并梯级 , 满足规模化基
地生产的需要 , 发展高效农业 6 此外 , 还应充分研究
和探讨不同梯级上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和农作7广义 8
模式 , 挖掘每一个梯级的生产潜力 6
开展以水利工程 为核心的综合整治 , 是改造我
国南方涝渍地的一项有效措施 6 南方大量的由湖泊
垦殖形成的土地 , 由于当初就未进行高标准的整治 ,
加上水系复杂和设施配套不全 , 存在利用潜力难以
发挥和不合理利用等现象 6 水土条件随地势高低呈
现有规律的梯级变化是该地区土地资源的一个基本
特征 6 从此出发 , 在涝渍地 改造和利用中 , 充分考虑
该地区春夏集中降雨 、过境水量过大和易引起涝渍
!  期 田小海等 9涝演地农业示范小区综合整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 = !
灾害的特点 , 首先应协调好土地利用中的“农一渔 ” 比
例 , 适当扩大养鱼用地规模 , 有利于满足区域性和季
节性蓄水 , 减轻排水压力 , 调节环境 , 增加景观多样
性 ,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求 6 根据农 田水分条件 ,
对农田按高程梯级进行治理 , 配合适当的农作体系 ,
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 , 推动该地区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 #Β 4 Η Τ 一. 7陈佐良8 6 != = ! 6 − Μ 5 Π Ι [ Χ Η 5Β 4 ΕΗ 5ΔΧ Ι Π 4 5ΕΧ Η , Λ Π Γ5 ΕΝ Φ 5ΕΧΗ
Χ Ο ΓΧ 5 Π Μ ΔΧ 5 Μ ΕΗ Ρ Φ 5 4ΔΓΧ Κ Κ 4 Ι ΓΧ Ρ ΓΦ Η Ι ΕΗ Σ ΕΗ α ΕΗ [Π Φ Η Χ Ο ∃ ΠΞ4 Ε0ΔΧ Ν ΕΗ 4 4 6 ) ⊥讨汉Φ Η 五如5 , 4Μ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  9 !< : 一 ! ; 7ΕΗ
#ΒΕΗ 4 、48
 / Π γ一 )7傅伯杰8 , ι Φ ] 一ι 7马克明8 , ΤΒ Χ Π ∃ 一 /7周华峰8 6 ! = = = 6
Α Β 4 4 ΟΟ4 4 5 Χ Ο ΓΦ Η Ι一 Π Μ 4 Μ5 Δ Π 4 5Π Δ 4 Χ Η 5 Β 4 Ι ΕΜ 5 Δ ΕΞΠ 5 ΕΧ Η Χ Ο 5 Β 4 Η Π 5Δ Ε即5 ΜΧ 。 5Β4 ΒΕ一 、,Χ Ω 4Μ Χ Ο 5 Β 4 Γ, 4 Μ Χ 0ΓΦ 54 Φ Π 以ΕΗ λ ! γ Π ΘΘ 7科学通报 8,
∀ ∀ 7; 8 9 <  一 < : 7ΕΗ # ΒΕΗ 4 Μ 4 8
2心Η Κ Τ 一Α 7龚子同 8, 以 Φ Γ 6 != =  6 Α Β 4 ΟΧ Δϑ Φ 5ΕΧ Η Λ Β Φ Δ Φ 4 54 Δ ΕΘΦ 5ΕΧ ΗΦ Η Ι 阿4Η 5ΕΦ Γ Χ Ο Κ Γ4 [Ε4 Ω Φ Ι Ι [ ? !! 6 别 刁曳爪‘ (Ε Η 7中国农业科学 8, 7 Γ8 9 ∀ ?一 ? 7ΕΗ # ΒΕΗ 4 Μ 48∀ %ΜΒ ΕΙ Φ ] 6 != ; ! 6 − ΙΨ Π Μ 5 ϑ 4 Η 5 Χ Ο ΓΦ Η Ι Π Μ 4 Ω %Φ Η Η ΕΗ Κ Ξ [ ϑ 4 Φ Η ( Χ Ο 5 Β 4
κ Π Φ Η 5 ΕΟΕΛΦ 5 ΕΧ Η 5Β4Χ Δ [ 6 月名, 公 少吻 Η , Ε馆 , 7Γ8 9 !一 ! ! 7ΕΗ )Φ Ω Φ Η 4 Μ 4 8
? . Φ Γ , 6     6 豁ΕΓ ϑ Φ Χ Φ Κ 4 ϑ 4Η 5 ΕΗ 5Β 4 Ι 4 Ν 4 ΓΧ Γ〕ΕΗ Κ 。Χ Π Η 5 Δ Ε4 Μ 6 Μ 元Γ? ! , ! : ? 7Γ8 9 ? < 一 < 
: .% )一/7李劲峰8, .% , 一 , 7李蓉蓉 8 , .% , 一 1 7李仁东 8 6  ∗ 6 ∗Η5Β 4 Δ 4 Ι Π 4 5 ΕΧ Η Χ Ο ΓΦ 4 Π Μ 5 Δ ΕΗ 4 Ρ Φ 54 Δ Φ Η Ι 5Β 4 ΗΛα α Γ Ι ΕΜ ΦΜ 54 Δ ΕΗ 5Β4 (ΕΒ Π
ΦΔ 4Φ 6 ,4Μ 肠饭。Η [Φ ”Κ 艺韶 Φ “ΕΗ 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8 , , 7Γ8 9 : ? 一  : ; 7ΕΗ #ΒΕΗ 4 Μ 4 8
, ιΦ 丫)7马毅杰 8 , # Β4 Η )一/ 7陈家坊8 6 != = = 6 # ΒΦ Η Κ 4 ΕΗ 0 Φ Ι Ι [
乳!!ι Φ 54 Δ ΕΦΓΜ Φ Η Ι Ε5 Μ ∋ ΟΟ4 4 5 Χ Η ∋ 4 Χ 4 Η Ν ΕΔΧ Η ϑ 4 Η 5 6 γ4 ΕΨΕΗ Κ 9 ( 4 Ε4 Η 4 4
0Δ 4 Μ Μ 6 ! : = 一 !; ! 79 Η #Β ΕΗ 4 Μ 48
; ι 4 Δϑ Π 5 −, , ∋ ΜΡ Φ ΔΦ Η ∃ 6    ! 6 肠ϑ 4 ϑ ΦΨΧΔ Ι 4 Ν 4 >Χ Ω ΔΗ 4 Η ΔΜ ΕΗ ΜΧ ΕΓ
Μ 4 Ε4 Η 4 4 Μ ΕΗ 4 4 5Β 4 ϑ ΕΙ 6 != :  ? 6 〔孔叉石份Δ Η姐 , !  9 ∀  ς ∀  :
= (Λ Β ΔΧΙ 4 Δ 0 , ∃ Π Ξ4 Δ γ , ∗ ΓΦ ΘΦ Ξ Φ ! + , ] Φ ϑ ϑ 4 Δ 4 Δ − , 以 Φ Γ 6     6
. Φ Η Ι Π Μ 4 Μ Π Μ 5Φ ΕΗ Φ Ξ ΕΓΕ5 [ 9 /− ι Δ4Μ 4Φ Δ 4 Β Η 4 ΔΡΧΔ Ζ Χ Η Φ Κ ΔΧ4 ΛΧΜ ”54 ϑ Μ ,〔孟戈刃人”刀口 , ! ? 7 一 ∀ 8 9 !? ?一 !: ?!  Α ΕΦ Η α 一 ∃ 7田小海8 , 肠Η Κ α 一Ρ 7龚信文 8 6 以 Φ Γ 6    6 ( 5 Π Ι [ Χ Η
5 Β4 [Ε4 ΓΙ ΕΗ Κ Ω ΔΧ 4 4 ΜΜ Χ Ο Δ Ε4 4 Π Η Ι 4 Δ Ρ Φ 54 Δ Γ帷 Κ4Ι ΛΧ Η Ι Ε5 ΕΧΗ 6 )灿之反打 − Υ乡 ! 7  !! 7湖北农学院学报8 ,   7∀ 8 9  ? = 一  = !7ΕΗ #ΒΕΗ 4 Μ 4 8
!! Ν Φ Η Χ Λ巧 5 ] , 2 Χ Ν 4 ΔΜ 2 6 Ν Φ Η ι Π [Μ 4 Η ⊥ , 45 Φ Γ 6     6 ι Χ Ι 4ΓΕΗ Κ
5 ΔΦ Η ΜΓΧ 4 Φ 5 ΕΧ Η Φ Η Ι Ι ΕΜ Ω 4 Δ Μ ΕΧ Η Χ Ο ? !! ΛΧ Η Μ 5 Ε5Π 4 Η 5 Μ Ξ [ 5 ΕβΓΦ Κ 4 Χ Η ? !叩ΕΗ Κ
ΓΦ Η Ι ·肠!! 凡Ε反 ‘ − 阴 ) , : ∀ 7? 8 9 ! < 一 !< =! ⊥ Φ Η Κ Σ) , 2Χ Η Κ ΤΑ 6 != = ; 6 − Μ Μ4 Μ Μ ϑ 4 Η 5 Φ Η Ι Φ Η Φ Γ[ Μ Ε、 Χ Ο ΜΧ ΕΓ κ Π Φ ΓΕ5 [4 Β Φ Η Κ 4 Μ Φ Ο5 4 Δ 4 Γ4 Ν 4 Η [ 4 Φ Δ Μ Χ Ο Δ 4 4 ΓΦ ϑ Φ 5ΕΧ Η ΕΗ Μ Π Ξ 5ΔΧ Ω Ε4 Φ Γ #ΒΕΗ Φ 6
〔轰”或子撇 , ; ! 9 = 一 ? ?
作者简介 田小海 , 男 , ! = : ! 年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作
物栽培与农业区域开发 , 发表论文 ! 余篇 6 ∋ 一ϑ ΦΕΓ 9 αΕ ΦΧ ΒΦ Ε5
μ Μ ΕΗ Φ 6 ΛΧ ϑ 6 4 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