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dent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 determination of the principle grain production area in China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全 文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刘志强* *  张平宇  刘居东  潘相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对我国 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 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 31 个省区的粮食
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出 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 16 个非粮食主产区,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
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 ! ! ! 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
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资源环境  系统辨识  宏观决策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3) 12- 2219- 00 中图分类号  F323. 21  文献标识码  A
Ident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 determination of the principle grain production area in
China. L IU Zhiqiang, ZHANG Pingyu, L IU Judong, PAN Xiangwen ( I nstitute of Nor theas t Geography and A
gr icultural Ecology ,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 Harbin 150040, China) . Chin. J . A pp l . Ecol . , 2003, 14
( 12) : 2219~ 2224.
The 15 principle g rain production ar eas and 16 nonprinciple g rain pr oduction area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gr icultur al r 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 fundamental metho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n the deter ioration of a
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 onment has been put forward, which is to carry out macroregulation of agriculture
under the frame o f WT O on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the soft wares for ag ricultural macro regulation of the princi
ple and non principle g rain production areas .
Key words P rinciple grain production area, Ag ricultural resour ces and envir onment,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Macroregulation.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资助项目( KZCX1SW1901) .
* * 通讯联系人.
* 2001- 09- 07收稿, 2002- 03- 15接受.
1  引   言
我国农业近 20多年发展历程已经充分验证一
个事实, 尽管用占地球 7% 的耕地养活了占地球
22%的人口,但也付出了极高昂的代价[ 3, 7] . 水土流
失的逐年加剧, 水资源日益紧缺,耕地沙化面积逐年
扩大都说明了这一代价的昂贵. 我国尽管已经拼上
全部农业自然资源,却仍未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局
面,中国农产品产出率和剩余率仍偏低,削弱了我国
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 WTO 的加入, 又
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
竞争中面临窘境,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价格信息司
2001年 6月通报,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
价格,只是牛肉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因此, 有
必要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一番战略调整, 确
定出我国的重点粮食产区, 规划出每一产区粮食生
产的规模和数量, 确保我国在 WT O框架内的粮食
安全和农业资源的修养和节省, 使我国的农业得到
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2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
21  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 AHP)是目前探讨用于评估农业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及协调程度的主要方法,
主要用于求解递阶多层次结构问题. 作为一个数学
方法,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把复杂系统分解成各
个自称因素, 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组成递阶层
次结构. 通过每一个层次各元素的两两比较对其相
对重性出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 确定决策
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应用AHP 法的整个过
程是分解、判断与综合的过程.
应用AHP 法的主要步骤:
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系统的
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层次分析
结构模型中,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其
属性分成若干组, 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的因素作为
准则对下一层某些因素(不一定全部元素)起支配作
用,作为准则这一层元素又受上层元素的支配. 一般
为 3个层次. 最高层(又称目标层) : 只有一个因素,
以实现我国粮食总需求和农业资源与环境最佳配置
为总目标.中间层: 为实现目标所设计的中间环节,
称之为准则层,可以有若干个层次.在合理确定我国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3年 12 月  第 14 卷  第 1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Dec. 2003, 14( 12)∀2219~ 2224
粮食主产区的前提下,中间层有经济、社会、资源与
环境 4个准则. 最底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
措施,决策方案等, 称之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即确定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因素. 按其性质归属与经济、
社会、资源与环境四大类,分别受中间层准则支配.
由图 1可见, A 为最高层目标, 在此为确定我
国粮食主产区的总指标. C 为中间层, 即准则层. :
C 1 经济准则, 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C2: 社会准则,
主要为人口目标; C3: 资源准则,主要为资源利用目
标; C 4:环境准则, 主要为环境质量目标. P 为最低
层,即指标体系. PE :经济发展描述性指标, 共 8 个
指标组成,为 PE1, PE2 ##PE8, PES :社会发展描述
性指标,共 10个指标组成,为 PS 1, PS 2 ##; PR : 资
源描述性指标, 共 5个指标组成, 为 PR1, PR2 ##
PR5; PP : 环境描述性指标, 由 10 个指标组成, 为
PP1, PP2 ##PP10; PW : 可持续发展评估性指标由
14个指标组成(表 2) ,包括可持续发展实力、可持续
发展协调度、资源可利用程度及环境质量等, 分别用
PW1, PW 2, PW3, PW4表示.
图 1  可持续发展层次分析结构示意图
Fig. 1 Adm in ist rat ive levels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
  2)对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对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
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并写成矩阵
形式.
  A = ( bij ) n ∃ n ( 1)
并满足 bij = 1/ bij  i= j i , j = 1, 2, 3. . n
  bij > 0  bij= 1
式中, A 为判断矩阵; n 为两两比较的因素数目; bij
为因素 Ui 比 Uj 相对某一准则C 重要性的比例标
度,可按 1~ 9比例标度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 共需
构造 5个判断矩阵: A - C 判断矩阵; C1- PE , PW1
判断矩阵; C 2- PS , PW2判断矩阵; C 1- PR , PW3判
断矩阵; C 4- PP , PW4判断矩阵. A - C 判断矩阵可
理解为准则 C1, C2, C3, C4 对目标 A 的重要程度,
可用 C1, C2, C 3, C 44个被比较准则两两比较其比
例标度(相对重要性)来表示[ 9] .
  对实现我国粮食总需求和农业资源与环境最佳
配置为发展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先对各指标(包括描
述性指标与评估性指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然后用
ANP 法对主要指标、对准则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最
后对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10] .
  各指标对准则实现程度的评估可通过矩阵乘法
求出[ 9] .
  PE 与PW1指标对准则 C 1的实现程度为 CEW向
量: CE W= WEW ∃ REW ( 2)
  PS 与PW 2指标对准则 C2 的实现程度为 CSW向
量: CS W= WS W ∃ RS W ( 3)
  P R 与PW3指标对准则 C 3的实现程度为 CRW向
量: CRW= WRW ∃ RRW ( 4)
  PP 与PW 4指标对准则 C 4 的实现程度为 CPW向
量: CPW= WE W ∃ RPW ( 5)
  各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各指标分配对各准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目
标准则)实现程度评估后,各指标对总目标实现程度
评估也是通过矩阵乘法求得,即将4个准则 C 1, C2,
C3, C 4相对总目标(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相对权
重与各指标相对准则实现程度矩阵向量相乘.
式中, AE 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确定我国粮食主产区
总目标A 的实现程度; A S 为社会发展指标与确定
我国粮食主产区总目标 A的实现程度; A R 为资源
指标与资源可利用指标总目标 A 的实现程度; AP
为环境质量指标对总目标的实现程度[ 9] .
  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某一准则的
相对权重. N 个因素 U1, U2, ##Un 对于准则 e的
判断矩阵, A, n 个因素对于准则 e 的相对权重 W1,
W 2, ##W n. 相对权重其向量形式为 W = ( W1,
W 2, ##Wn ) T , 用特征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
特征根与相应的特征向量,经正规化后的特征向量
即为相对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max= %n
i= 1
( A W ) i
nW i
( 8)
式中, 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W i 为因素 i
的特征向量,即相对权重.
222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卷
  4)计算各层因素对系统目标的和成权重. 同时
可对各因素或准则对系统目标实现程度的作用(相
对权重)进行排序.从计算结果数据可分析系统各类
指标对确定我国粮食主产区总目标实现程度及协调
程度,从中可发现存在问题及调控方向.
22  评价指标体系
221 描述性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
自然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科学技术和政府宏观调控
指标(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
222 评估性指标  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评估性
指标体系,为便于操作和数据的可取性,选择了下列
评估性指标(表 2) [ 5, 9] .
表 2  评估性指标
Table 2 Estimated index
评估性指标
Est imated
index
功能
Funct ion
评估性指标
Est imated index
功能
Funct ion
人均 GNP GDP per capita( yuan) 反映经济实力 Reflection of e
conomic strength
资源保证度 Assured degree of
resources( % )
资源可利用程度 Available de
gree of resources
科技贡献率 Rate of sciences cont ribu
t ion( % )
反映经济实力 Reflection of e
conomic strength
资源退化程度 Degraded degree
of resources( % )
资源可利用程度 Available de
gree of resources
科技人员比率 Rate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ological staf f
反映经济实力 Reflection of e
conomic strength
单位废水排放 Waste water
drainage per unita(m 3/ yuan)
表示环境质量 Representation
of en vironmental qualit y
就业率 Rate of the employed( %) 政府调控能力 Adjust ing and
cont rolling capacity
单位废气排放 Waste gas given
off per unit ( t / yuan)
表示环境质量 Representation
of en vironmental qualit y
失业率 Rate of the laidof f( % ) 政府调控能力 Adjust ing and
cont rolling capacity
悬浮物日均浓度 Concentrat ion
of floatat ion( mg&m- 3) 表示环境质量 Representationof en vironmental qualit y
基尼系数 Coef ficient of Geordie( % ) 政府调控能力 Adjust ing and
cont rolling capacity
废水处理率 Rate of w aste w a
t er disposed( % )
表示环境质量 Representation
of en vironmental qualit y
资源保证度 Assured degree of re
sources( % )
资源可利用程度 Available de
gree of resources
废气处理率 Rate of w aste gas
disposed( % )
表示环境质量 Representation
of en vironmental qualit y
3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评价结果及粮食主产区确定
31  评价结果
  依据∋200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供
的数据统计资料,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对我国
31个省、市(包括 4个直辖市, 未包括我国的台湾省
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分别进行了数据的分类整理, 每
个待确定辨识的目标先分成两个大系统 6个分系统
36个子系统.然后分别计算最低层的每一辨识目标
值,再计算中间层的每一辨识目标值,最后计算最高
层的辨识目标值.
  经计算得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辨识目标值: 北
京、51. 54;天津、45. 17; 河北、39. 13;山西 31. 40; 内
蒙古 37. 27; 辽宁 41. 38; 吉林 41. 63; 黑龙江 43. 44;
上海 54. 14; 江苏 45. 90; 浙江 46. 31; 安徽 39. 06; 福
建 45. 68;江西 38. 63;山东 42. 99;河南 37. 78;湖北
41. 73; 湖南 42. 30 广东 50. 47; 广西 38. 68; 海南
41. 28; 重庆 35. 36; 四川 36. 88; 贵州 30. 47; 云南
36. 10; 西藏 28. 76; 陕西 35. 02; 甘肃 31. 72; 青海
32. 08;宁夏 30. 33;新疆 36. 74.
32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3. 2. 1 农业资源环境条件优良地区  指标在 47. 85
~ 54. 14之间, 为北京、上海和天津. 这些地区都是
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因素的影响超过
了资源环境对辨识指标的影响. 具备了发展现代农
业的农业综合资源与环境,但是土地资源是这一地
区发展传统农业的最大障碍.
图 2  我国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示意图
Fig. 2 Map of the principle grain product ion area an d the nonprinciple
grain product ion area.
3. 2. 2 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比较优良地区  指标在
41. 56~ 47. 84之间,为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
建、山东、湖北、湖南和广东.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比前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稍差些, 却是我国最
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58. 25% ,粮食生产占全国粮食总量的 50%以上.
222112 期            刘志强等: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3. 2. 3 农业资源环境条件一般地区  指标在 35. 27
~ 41. 55 之间, 为河北、辽宁、安徽、河南、广西、海
南、重庆、四川、云南、新疆、江西和内蒙古地区,尽管
生产的粮食所占比重较高, 但是发展农业的有利因
素比前面各省市相差较多, 有些省份的自然资源遭
受破坏的程度已相当严重.
3. 2. 4 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地区  指标在
28. 76~ 35. 26 之间, 为山西、贵州、西藏、陕西、甘
肃、青海、宁夏地区.这一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农
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极不协调, 长期的自然资源演
化以及多年来人为开垦破坏, 使这一地区农业资源
环境进一步恶化,已不具备单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
基本条件.
图 3  全国粮食主产区示意图
Fig. 3 Sketch map of the m ain foodstuf f region in China.
  综上所述, 我国大陆地区 31个省市的农业资源
环境辨识结果已初见端倪. 尽管上述一些城市的农
业资源环境的辨识指标很高(如北京、天津和上海) ,
但是并不表明这些城市已完全具备了确定我国粮食
主产区的有力条件. 在农业资源环境辨识过程中, 这
些城市发达的经济因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不利的
资源因素.因此,需根据每个省市的历史形成的粮食
产量和品种再根据上述资源环境辨识指标, 运用辨
识矩阵再进行辨识分析[ 8] .公式为:
  A ij = %N
k= 1
( aj kx1 k)
      ( I= 1, 2, 3, ##, 31; j = 1, 2, 3, ##, 31) ( 5)
  计算结果(按得分多少排序)为山东 1. 650; 河
南 1. 550;江苏 1. 426;四川 1. 244;湖南 1. 171;黑龙
江 1. 106;河北 0. 998;安徽 0. 966;湖北 0. 926;广东
0. 888; 吉林 0. 682; 江西 0. 624; 广西 0. 591; 浙江
0. 564;云南 0. 529;辽宁 0. 472;内蒙古 0. 463;福建
0. 391; 重庆 0. 390; 陕西 0. 381; 贵州 0. 354; 新疆
0. 288;山西 0. 268; 甘肃 0. 268; 上海 0. 094; 海南
0. 0824;宁夏 0. 076;北京 0. 074;天津 0. 0561; 西藏
0. 0277;青海 0. 0265.
  刘志强[ 4]曾就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线和粮食
库存安全线问题首次提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线应
占粮食年需求量的 75% ~ 80%, 库存安全线为
15%∗的观点, 再参照两次辨识矩阵的结果, 确定出
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产区、次重点产区和非粮食产
区.
  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湖南、黑龙江、河北、安
徽和湖北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产区, 重点承担国
家下达的商品粮征购任务; 广东、吉林、江西、广西、
浙江、云南和辽宁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次重点产区,每
年可提供部分商品粮的征购任务,需说明的是, 尽管
广东、广西两省为次重点粮食产区,但两省农业的农
业总产值占农、林、牧和渔业总产值比重已不足
50%,前者为 49. 2% ,后者为 48. 9% .这说明两省的
农业生产正向非农产业过渡,国家已逐渐取消了对
这两省的粮食收购任务.
  内蒙古、重庆、福建、陕西、贵州、新疆、山西、甘
肃、上海、海南、宁夏、北京、天津、西藏和青海 15个
省区应为非粮食产区(图 3 中国地图中的网格部
分) ,其土地面积为 650. 4 ∃ 104 km2, 占全国土地面
积的 68% , 人口为 33 000 万,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27%,生产我国每年粮食需要量的 12%左右(其余
的 5% ~ 8%依靠粮食进口) . 为了节省出我国部分
农业资源,使这部分资源得到调养和修整,并随着我
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国际廉价农产品采
购逐年增加, 我国非粮食产区应逐步停止或缩小粮
食生产(缩小至 80%的粮食总量) , 以使我国更多的
农业资源得到调养和修整,并使我国用于农业方面
的资金得到重点投放. 另外 20%的粮食需求量, 将
依据 WT O的框架对国际粮食市场廉价农产品进行
采购[ 4] .
3. 3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重点产业带确定
  在优势粮食生产区内确定出我国主要农作物品
种的优势产业.依据资源优势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构建农业优势产业带. 在已确定的我国优势粮食生
产区中, 还应确定出我国各类农作物品种的主要优
势产业, 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农作物品种的辨识矩阵
模型模拟分析,重点建设几个优势农业产业带: 1)长
江中下游(两湖地区、四川、江苏、两广地区、江西浙
江和安徽等地)稻米产业带; 2)黄淮海地区(山东、河
南、河北等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 3)东北及内蒙
古东部玉米大豆和优质稻米产业带; 4) )三北∗地区
肉类和乳制品加工产业带; 5)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
22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卷
柑橘产业带; 6)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
品产业带.
3. 4  我国非粮食作物的重点产业确定
3. 4. 1 西北部非粮食产区(新疆、内蒙古、陕西、山
西、甘肃、青海和宁夏) 陕西的苹果全国产量第一,
形成了以苹果、梨和葡萄为中心的产、加、销一体化
的集团行业; 加上全国闻名的新疆特产葡萄、哈密
瓜、苹果、梨, 以及山西、甘肃(宁夏少许)省区的苹
果、葡萄和梨,其水果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14. 4%, 其
中苹果占 23. 7% ,葡萄占 30. 5%. 集中发展以水果
为支柱行业的产品项目, 既可解决这些地区严重的
资源环境退化问题,又能促进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的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自动引导农民从单纯粮食种植
转到水果栽培上,保证这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还
湿地计划的认真执行.
  围绕已确定的我国非粮食产区,根据这些地区
的地理、地貌及气候特征, 鼓励发展畜牧业十分重
要.这既符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又与这些地区的传统
农业发展历史相耦合. 黄土高原历史上是一个植被
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经过近 3 000年的
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反复更替, 最终定位于种植业. 生
态环境恶化不仅导致今日的经济落后, 还把人与草
地的依赖关系相互逆反的传统推到了极致, 加剧了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惊动海内外的沙尘暴频繁发
生[ 6] .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
西藏 8 个省区的牛、羊产品仅占全国 15. 2% 和
37. 7%;奶类和羊毛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9. 1%和
52. 5%.
表 3  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产区
Table 3 Detail of cash crop region in China
苹果
Apple
得分
Score
比重
Propor
t ion
柑桔
Orange
得分
Score
比重
Propo r
tion
葡萄
Grape
得分
Sco re
比重
Propor
tion
陕西Shanx i 0. 92 21 浙江Zhejiang 9. 75 23 新疆 injiang 1. 83 25
河南Henan 0. 75 17 福建Fujian 7. 03 16 河北Hebei 1. 42 19
河北Hebe i 0. 69 15 湖南Hunan 5. 67 13 山东Shandong 0. 93 13
辽宁Liaoning 0. 67 15 广东Guangdong 4. 40 10 辽宁 iaoning 0. 80 11
山西Shanx i 0. 35 8 四川Sichuan 3. 94 9 河南Henan 0. 45 6
江苏 Jiangsu 0. 25 6 广西Guangxi 3. 89 9 浙江hejiang 0. 44 6
山东Shandong 0. 24 5 湖北Hubei 3. 54 8 江苏 ia ngsu 0. 31 4
合计T otal 4. 48 87 合计T otal 42. 62 88 合计To tal 7. 38 84
  这些非粮食产区如能使上述产业发展起来, 可
退耕耕地 17. 145 ∃ 106 hm2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8. 1%) ,使 3 457. 3万农业劳动力脱贫(占全国农
业劳动力总数的 10. 66%) . 退耕计划的实施不仅可
改善我国资源环境恶化, 也是我国加入 WTO 后农
产品市场价格竞争的结果. 退耕的土地应有计划地
进行植被恢复, 可开辟人工草场、植树造林.
342 西南部非粮食产区(贵州、云南、海南、重庆和
西藏)  旅游是这一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利润是农
业种植的 3~ 5倍.因此, 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是西
南地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
  我国西南地区多以烟叶种植为主, 云南和贵州
的烟叶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30%以上. 云南、贵州
和广西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岩溶山区, 种植谷类作物,
常因日照不足或旱涝多灾而减产, 但有丰富的饲料
资源和充足的降水. 发展以牛奶加工为主的产业系
统(养羊、养鹿) ,生产潜力十分可观. 估计 5年内可
生产牛奶 7. 0 ∃ 106 t, 牛羊肉 6. 9 ∃ 106 t, 可使 240
万人脱贫[ 6] .
  我国是世界草地资源第三大国, 草地面积约3. 9
∃ 108 hm2, 其中西部地区草地面积 3. 3 ∃ 108 hm2,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84. 4% , 占西部国土面积的
49. 4% .由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复杂影响, 西部
的畜牧业长期依赖于天然草地放牧阶段, 而人工草
地建设在草原农业系统中的作用巨大. 在测定出天
然草地适宜载畜量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人工草地
每增加 1倍, 动物生产层的生产率水平可以提高 4
倍,个别增幅可达 1∀10. 因此,我国西部非粮食产区
应重新定位于发展畜牧业[ 6] .
35  评价效果
  文中确定的我国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省区
布局,同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中宜农耕地与非宜
农耕地的分布相吻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农业
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将发生变化.因此,我国粮食主
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分布状况也将发生变化.运用已
建立的环境辨识软件, 仍能准确地反映出这种变化,
该系统具有动态功能.
  分析评价过程中, 特别是在矩阵分析时,运用最
大特征根检验法分别对 6个评价指标和总评价指标
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C&R= CI / RI (6)
其中, CI = max- n/ n - 1 (7)
  max= 1
n
%n
i= 1
( B . Wb ) i / ( Wb) i ( 8)
结果均为 C&R< 0. 1,一致性得到满足.
4  对策与建议
41  转变农业科研方向,在保证必要的重点农业基
础研究项目的同时,继续搞好粮食单产研究,加强提
高粮食品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可确定 4个重点
农业科研方向: 1)农业优良品种品质的改良和提高
222312 期            刘志强等: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问题; 2)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和机械
设备问题; 3)水土资源环境污染的整治问题; 4)全国
粮食主产区及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42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确定衡量农业结构
调整的系统要素,根据这些要素对待调整的产业进
行综合评价; 2)测定区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规模
程度,即农业经济规模、农业资源利用规模和国际农
产品比较效益规模指数, 并给出衡量各类农业结构
调整项目是否可行的区域标准值(又称指示因子或
脆弱度) . 3)划分出区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综合区
域界面. 4)提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中需采取的
各种战略举措、具体方案,以及满足最佳农业优化结
构调整措施和商品粮基地布局方案所需要的可操作
性强的战略举措和建议: 农畜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与布局、农业人口转移方案及对策、水土资源优化配
置方法和整治措施等.
43  政策方面. 保护和改良耕地、水资源开发和治
理、兴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从事农
业科学研究, 提高农民素质, 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
调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发, 都离不开政府的支
持和投入. 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大小的重要主观因素.
44  对非粮食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给予资金扶持
和技术支撑.这直接关系到非粮食产区的资源环境
能否得到改善和修养, 资金的扶持要选择非粮食产
品项目和无污染项目. 如乳制品和蔬菜水果的开发
项目.
  21世纪的中国农业, 与我国其它行业相比, 在
大家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处于低水平的非均衡
竞争状态, 加入 WT O后, 这种状态将随着国际农产
品的涌入而显得日趋加剧.我国目前单一的依靠市
场、价格和农业技术进步来组织农业生产,已不能解
决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市场以外和价
格以外的其它措施来保障农业的发展[ 1, 2] .
  这种措施即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 ! ! 具有真
正科学依据的和适应各地粮食主产区及非粮食主产
区农业资源环境的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  Guo JX(郭剑雄 ) . 1999. Binary Economy and C hin ese Develop
ment in Agriculture. Beijing: Economy Administ ration Press. 7~ 35
( in Chinese)
2  Li YN(厉以宁) . 1998. NotEven Economy in China. Guangzhou:
Guangzhou Economy Press. 185~ 186
3  Liu ZQ(刘志强 ) . 2001. Developmental st rategy of Chinese agri
culture in face of WTO. S ci New s(科学新闻周刊 ) , 7: 17~ 18( in
Chinese)
4  Liu ZQ(刘志强) . 2001. The situat 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grain
product ion in new century. S ci New s ( 科学新闻周刊 ) , 13: 3 ( in
Chinese)
5  Liu ZQ(刘志强) . 2001.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agroecosystem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S yst S ci Agri c
Compreh S tud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7 ( 3) : 204~ 206( in
Chinese)
6  Ren JZ(任继周) . 2001. Th e cont inual development road for w est
grass agriculture. Sci New s(科学新闻) , 13: 5( in Chinese)
7  Research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h inese Academy of
Scien ces(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 2000. S trategic Pepor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315~
365( in Chinese)
8  Yang WJ(杨万江) . 1999. Crisis an d Way Out: The St ructure of
Grain and New Dissertat ion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 i
na. Beijing: S 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 218~ 270( in Chines e)
9  Yao YF(姚愉芳) . 1998. T he Increase of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Beijing: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 173
~ 186(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刘志强, 男, 1959 年生,副研,主要从事农业系统
科学农业发展经济方面的研究, 发表论文 16 篇. T el : 0451
6602754, Email: dbdnlzhq@ yahoo. com. cn
222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