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4 - 06 - 02;修订日期:2004 -11 - 09
作者简介:郝朝运(1979 -), 男 , 山东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 E -m ail:haochy79@163. com
*通讯作者:刘 鹏 , 教授 , 博士。 E -m ai l:p liu99@ vip. s ina. com
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
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郝朝运 , 刘 鹏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 ,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分析了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区类型 ,现知磐安共有蕨类植物 34科 、60属 、112种 (包括各
种变种和变型)。磐安蕨类植物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 ,特别是中国 -日本分布类型最多 , 亚热带 、暖温带特征显
著 , 该区应置于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最后 , 文章生成了反映 22个蕨类植
物区系相似性关系的二维投影图和最小生成树图 ,对区系间的相似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 两种方法相
结合能较客观地反映蕨类植物区系间的异同 ,可为多区系比较提供参考。
关 键 词:蕨类区系;地理成分;相似性关系;磐安
中图分类号:Q949.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0690(2005)03 - 0379 -06
  磐安位于浙江中部 ,约在 120°17′~ 120°47′E、
28°49′~ 29°19′N之间 ,地处华夏古陆边缘和江南
古陆南侧之间的凹陷地带 ———钱塘江复向斜构成
的盆地 ,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所经历的
燕山运动形成的现今地貌骨架 。磐安总面积为
1 195. 7 km
2 ,其中山地面积 1 100. 8 km2 ,占总面积
的 91. 5%,山地属大盘山脉的中心地段 ,以大盘山
王峰群为中心 ,主干线向南北伸展 ,海拔高于 1 000
m的山峰有 63座 ,最高峰青梅尖海拔 1 314 m ,是
钱塘江 、瓯江 、灵江 、曹娥江的主要发源地 。本区属
亚热带季风区 ,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春
季来迟而多雨 ,夏季短而易旱 ,冬季干燥而多霜雪。
磐安具有地理位置特殊 ,自然资源丰富 ,珍稀动 、植
物多的特点 。境内的大盘山自然保护区 ,为目前国
内唯一以药用植物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
区 。因此 ,研究磐安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及其
与其它地区蕨类区系的关系 ,可为进一步研究浙江
植物区系的起源 、演化 ,更好地保护 、开发和利用磐
安蕨类植物资源打下基础 ,具有重要的生态 、经济
和社会效益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参考相关文献 ,
对磐安蕨类植物种级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 ,
同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 ,就包括该地区在内的中国
主要蕨类植物区系相互间相似性关系进行研究 ,拓
展了植物区系间相似性关系的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
1. 1 地理分布类型分析
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
可以将其归为若干分布型 ,在此基础上了解某地植
物区系的分布型结构及与其它植物区系的关系 ,是
进一步研究植物区系和地理环境变化的历史起
点[ 1] ,本文以种为单位 ,根据磐安蕨类植物的现代
分布状况 ,参考并采用《中国现代及化石蕨类植物
科属辞典》[ 2] 、《浙江植物志》[ 3]及现在已经出版的
关于分布区类型的分类方法[ 4 ~ 6] ,对磐安蕨类植物
地理分布成分进行了划分 。
1. 2 区系的相似性分析
1 )数据矩阵构建:地理成分比较也是研究区
系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用植物区系
谱( floristic spectrum , FS)的概念揭示包括磐安在
内的国内 22主要蕨类植物区系相互间的相似性关
系 ,以消除调查面积对比较结果的影响。
2 )数据分析:主坐标分析 ( principal coord i-
na te analysis, PCO)是一个从多变量中选出新的综
合变量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主要信息的研究方法 ,
能从整体上较准确了解各变量的综合贡献和研究
对象间的相互关系。最小生成树法 (m inima l span-
ning tree, MST)也是对对象进行分类的数学手段 ,
第 2 5卷第 3期
2 0 0 5年 0 6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IA GEOGRAPH ICA S IN ICA           Vo l. 25 No. 3June, 2 0 0 5
DOI牶牨牥牣牨牫牪牬牴牤j牣cnki牣sgs牣牪牥牥牭牣牥牫牣牥牪牨
其结果侧重于揭示具有最相近关系的研究对象 。
以上数据分析均在 PAST 1. 24b[ 7]统计软件包
中运行 。
2 研究结果
2. 1 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根据野外采集的标本 , 同时参照 《浙江植物
志》[ 3] 、秦仁昌系统 [ 2]和《中国植物志》[ 8] ,本区共
有蕨类植物 34科 、60属 、112种(包括亚种 、变种及
变型 ,以下同 ),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 、属 、种的
54. 0%, 26. 8%, 5. 4%[ 9] ,占浙江蕨类植物科 、属 、
种的 69. 3%, 51. 7%, 20. 6%[ 10] 。
2. 2 蕨类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型
以种为单位对磐安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进行
划分(表 1),由结果可知 ,区系中热带亚热带成分
有 13种 ,占该区除世界分布外总种数的 11. 2%。
虽然该分布型种数较少 ,但在野外调查时发现江南
星蕨 (M icrosorium henryi)、海金沙 (Lygod ium ja-
ponicum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江南卷柏
(Selaginellamoellendorfii)等亚洲热带亚热带成分
个体数量很多 ,分布范围也较广 ,对本区系的性质
和种的分布格局有较大影响。亚热带 -温带成分
有 77种 ,占总种数的 72. 0%,其中中国 -日本成
分最多 ,有 53种 ,分布大多限于长江以南 ,如凤丫
蕨 (Coniogramme japon ica)、华东安蕨 (An isocampi-
um sheareri)、阔鳞鳞毛蕨 (Dryopteris championii)
等 ,有些可延伸到长江以北甚至更远 ,如伏地卷柏
(Selaginella n ipponica)、井栏边草 (P teris multifi-
da)、毛轴碎米蕨 (Cheilosoria chusana)等。中国 -
喜马拉雅分布仅有 4种 。以上事实说明 ,该区系与
华东 、日本蕨类植物区系的关系更密切 ,而与西南 、
喜马拉雅蕨类植物区系的关系稍远 ,可能是东亚成
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 。中国特有成分不高 ,共有
12种 ,占总种数的 11. 6%,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
其以南地区 ,其中除中国广布的 5种和西南组的 2
种外 ,其余的 5种为华中和华东分布 。该区系中国
特有成分较少 ,同时西南组特有成分所占比重很
小 ,这与该地区远离中国的特有属分布中心有关
(表 2)。以上分析可见 ,磐安蕨类植物区系中亚热
带 、暖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 ,应置于中国 -日本森
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
2. 3 PCO分析
表 2为浙江磐安和其它 21个蕨类植物区系谱
表 1 磐安蕨类植物种的地理成分表
Tab le 1 Geograph ic elem en ts of the species
of p teridophytes of Pan′an
分布区类型 种数 占总种数%
1. 世界分布(C) 5 /
2. 泛热带分布(P) 3 2. 8
3.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A) 2 1. 9
4.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O) 1 0. 9
5. 旧世界热带分布(L) 1 0. 9
6. 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T) 6 5. 6
7. 北温带分布(N) 3 2. 8
8. 温带亚洲分布(W) 1 0. 9
9. 东亚分布(E) 20 18. 5
10.中国至日本分布(EJ) 54 50. 0
11.中国至喜马拉雅(EH) 4 3. 7
12. 中国特有分布(B) 12 11. 1
总计 112 -
的成分统计 。将表中数据转化成区系成分比率后 ,
利用 PAST 1. 24b统计软件进行基于欧式距离的
主坐标分析 ,结果见表 3、表 4(表中编号同表 2)和
图 1(图中编号同表 2)。
主坐标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是选择主坐标
的依据 。表 3表明 ,第一主坐标的方差贡献率为
59. 698%,是最重要的主坐标。前两个主坐标的累
积方差贡献率为 77. 604%,表示前两个主坐标可
表达全部信息的 77. 604%,有 22. 396%的信息丧
失。选择前两个主坐标作为排序因子进行排序 ,由
生成的二维排序结果 (图 1)可见 ,大体可把 22个
蕨类植物区系分为两组和一个单独区系:(1)云
山 、丽水 、马头山 、百山祖 、九龙山 、德夯 、三清山 、磐
安 、古田山 、北山 、齐云 、木林子 、后河 、板桥 、天堂
寨 、卧龙 、马鬃岭 、伏牛山 、大别山和太行山组成一
组 ,命名为云山组;(2)薄竹山和花果大箐组成另
一组 ,命名为薄竹山组;(3)后河单独。
2. 4 MST分析
根据上文的欧式距离矩阵 ,应用图论聚类中的
最小生成树法得到表征 22个蕨类植物区系关系的
最小生成树图(图 2,图中编号同表 2)。
图 2简明扼要地反映了不同蕨类植物区系间
的相似性关系 ,当欧式距离系大于 0. 043 8时 , 22
个蕨类区系可区分为 5组。和上文的 PCO结果相
比 ,不同之处在于古田山和百山祖分别从云山组脱
离。在 PCO分析过程中 ,由于存在数据置换和因
素取舍等原因 ,容易使结果产生误差甚至错误 ,而
MST分析不存在这种问题 。本研究应用 PCO和
380                    地  理  科  学                  25卷
表 2 国内 22个山地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区系谱
Tab le 2 F loristic spectrum s of p leu rocarpousm osses of the 22 floras in Ch ina
区系名 纬度
(N)
经度
(E)
种    数
C P A F① O L T N W J② E B
资料
来源
1.薄竹山 23°22′ 103°57′ 1 1 3 2 5 10 99 1 0 0 52 38 [ 11]
2.大箐 23°43′ 105°09′ 4 3 2 5 4 6 110 1 5 0 38 34 [ 12]
3.云山 26°43′ 110°43′ 4 7 0 2 2 1 12 2 3 3 70 30 [ 13]
4.丽水 27°11′ 119°34′ 8 6 1 0 5 0 43 2 8 0 127 125 [ 14]
5.马头山 27°47′ 117°13′ 2 3 2 1 2 0 35 3 0 0 69 25 [ 15]
6.百山祖 27°55′ 119°11′ 15 8 5 3 5 0 36 7 22 0 76 72 [ 16]
7.九龙山 28°21′ 118°52′ 7 2 1 0 2 0 25 1 7 0 97 80 [ 17]
8.德夯 28°29′ 109°38′ 5 4 0 2 2 1 9 1 3 0 55 36 [ 18]
9.三清山 28°55′ 118°04′ 2 5 1 1 6 2 32 1 7 3 80 39 [ 19]
10.磐安 29°04′ 120°32′ 5 3 2 0 1 1 6 3 1 0 78 12 -
11.古田山 29°14′ 118°07′ 4 1 1 0 2 0 6 2 40 0 81 29 [ 20]
12.北山 29°31′ 119°38′ 2 4 1 1 3 0 9 3 1 1 67 15 [ 21]
13.齐云 29°49′ 118°05′ 4 3 3 2 3 3 8 3 0 0 50 12 [ 22]
14.木林子 30°04′ 110°12′ 2 0 0 2 0 0 8 3 0 3 97 57 [ 23]
15.后河 30°05′ 110°32′ 28 25 7 13 0 16 17 7 1 48 32 1 [ 24]
16.板桥 30°31′ 118°38′ 2 2 1 2 1 1 12 2 0 0 44 10 [ 25]
17.天堂寨 31°13′ 115°43′ 2 1 0 0 1 1 4 1 0 0 47 14 [ 26]
18.卧龙 31°15′ 103°08′ 4 1 0 1 2 0 9 12 0 0 93 58 [ 27]
19.马鬃岭 31°15′ 115°40′ 1 1 1 2 2 0 3 5 1 2 59 12 [ 6]
20.伏牛山 33°18′ 112°17′ 2 1 1 2 0 1 5 15 1 3 138 54 [ 28]
21.大别山 - - 4 2 1 1 3 0 8 5 2 4 89 23 [ 29]
22.太行山 - - 3 1 0 1 0 0 1 13 0 4 53 25 [ 30]
  ①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 icalA sian -T rop icalA frican e lem en ts);②旧世界温带(O ldW orld Tem perate e lem en ts)
表 3 区系谱前两个主坐标的方差
统计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Tab le 3 Flora spectrum variance p roportion and cumu lat ive
variance p roportion of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ord inates
主坐标
处理方法
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
累积特
征根
累积方差
贡献率
1 1. 4514 59. 698 1. 4514 59. 698
2 0. 4353 17. 906 1. 8867 77. 604
MST两种方法相结合来揭示各蕨类植物区系间的
相似性关系 ,从结果可见 (图 3,图中编号同表 2),
22个蕨类区系大体可以分成 2组和 3个单独区
系 。
组 Ⅰ:包括云山 、丽水 、马头山 、九龙山 、德夯 、
三清山 、磐安 、北山 、齐云 、木林子 、后河 、板桥 、天堂
寨 、卧龙 、马鬃岭 、伏牛山 、大别山和太行山 ,命名云
山组等 ,欧式距离介于 0. 014 0 ~ 0. 034 8之间。
该组各区系基本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区 ,气候温
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
陆内部的偏北风 ,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来自低
纬度太平洋的偏南风 ,气候炎热多雨 。区系中东亚
和中国特有成分突出 ,两成分百分率之和都在
66. 20%以上 ,而其它成分均较少 。种的分布类型
有明显的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 ,应属于中
国 -日本森林亚区华东地区[ 1] 。该组中卧龙地处
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区 ,与同组
其它区系地理距离较远 。但考虑到卧龙受到了西
风急流南支和东南季风的交替作用的影响 ,和云山
等地具有类似的古地理背景以及现代自然条件 ,所
以卧龙区系处于该组也不足为奇。
  组Ⅱ:包括薄竹山和花果大箐 , Eu为 0. 027 2。
在自然区划上 ,两者地处亚热带南部地带滇东南岩
溶高原地区 。在植物区系区划上 ,应属于中国 -喜
马拉雅亚区的云南高原地区 ,是云南高原向北部湾
地区过渡的主要地带之一 [ 1] 。种的地理成分以亚
洲热带亚热带成分最多 ,其次为东亚和中国特有成
分 ,三者的百分率之和超过 85. 85%,其它成分较
少 ,反映出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 ,间有部
分暖温带成分。
后河:该区系地理位置特殊 ,处于亚热带与暖
温带 、中国 -喜马拉雅与中国 -日本区域以及西南
与华中区域的交替地带 ,各种地理成分相互渗透汇
聚于此 ,导致了蕨类成分组成的分散性和复杂性。
3813期          郝朝运等: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表 4 22个山地蕨类植物区系的欧式距离矩阵
Tab le 4 Euclid ean coefficien tsm atrix on areal-types of species of 22 p teridophy f lora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0 0. 0272 0. 1365 0. 1222 0. 0955 0. 1057 0. 1289 0. 1360 0. 1037 0. 1789 0. 1596
2 0 0. 1593 0. 1432 0. 1192 0. 1226 0. 1509 0. 1583 0. 1266 0. 2020 0. 1773
3 0 0. 0620 0. 0503 0. 0699 0. 0492 0. 0298 0. 0348 0. 0641 0. 0685
4 0 0. 0746 0. 0438 0. 0167 0. 0366 0. 0535 0. 1218 0. 0956
5 0 0. 0742 0. 0684 0. 0633 0. 0296 0. 0854 0. 0926
6 0 0. 0492 0. 0548 0. 0521 0. 1296 0. 0838
7 0 0. 0232 0. 0471 0. 1067 0. 0851
8 0 0. 0412 0. 0885 0. 0748
9 0 0. 0884 0. 0743
10 0 0. 0929
11 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0. 1574 0. 1421 0. 1594 0. 1535 0. 1318 0. 1695 0. 1513 0. 1756 0. 1702 0. 1631 0. 1613
2 0. 1807 0. 1650 0. 1833 0. 1599 0. 1549 0. 1936 0. 1746 0. 1988 0. 1941 0. 1865 0. 1837
3 0. 0409 0. 0330 0. 0410 0. 1441 0. 0388 0. 0464 0. 0385 0. 0551 0. 0425 0. 0399 0. 0436
4 0. 0996 0. 0893 0. 0592 0. 1576 0. 0913 0. 0980 0. 0508 0. 1119 0. 0864 0. 0970 0. 0760
5 0. 0633 0. 0535 0. 0771 0. 1467 0. 0391 0. 0755 0. 0727 0. 0819 0. 0792 0. 0694 0. 0798
6 0. 1069 0. 0900 0. 0870 0. 1285 0. 0939 0. 1132 0. 0746 0. 1205 0. 1034 0. 1062 0. 0865
7 0. 0855 0. 0769 0. 0443 0. 1588 0. 0795 0. 0826 0. 0374 0. 0970 0. 0712 0. 0821 0. 0640
8 0. 0674 0. 0580 0. 0350 0. 1505 0. 0644 0. 0658 0. 0274 0. 0787 0. 0553 0. 0640 0. 0491
9 0. 0638 0. 0511 0. 0631 0. 1375 0. 0475 0. 0733 0. 0571 0. 0810 0. 0715 0. 0664 0. 0675
10 0. 0265 0. 0460 0. 0768 0. 1793 0. 0481 0. 0294 0. 0825 0. 0220 0. 0493 0. 0283 0. 0731
11 0. 0806 0. 0767 0. 0863 0. 1566 0. 0831 0. 0864 0. 0836 0. 0858 0. 0824 0. 0779 0. 0821
12 0 0. 0269 0. 0609 0. 1641 0. 0278 0. 0239 0. 0641 0. 0220 0. 0386 0. 0140 0. 0579
13 0 0. 0631 0. 1443 0. 0237 0. 0420 0. 0606 0. 0410 0. 0479 0. 0311 0. 0540
14 0 0. 1745 0. 0674 0. 0492 0. 0211 0. 0653 0. 0343 0. 0535 0. 0440
15 0 0. 1523 0. 1788 0. 1657 0. 1732 0. 1747 0. 1646 0. 1539
16 0 0. 0445 0. 0671 0. 0462 0. 0547 0. 0363 0. 0649
17 0 0. 0577 0. 0258 0. 0273 0. 0189 0. 0568
18 0 0. 0696 0. 0389 0. 0578 0. 0328
19 0 0. 0349 0. 0173 0. 0571
20 0 0. 0287 0. 0342
21 0 0. 0496
22 0
图 1 22个蕨类区系地理成分的主坐标二维排序图
Fig. 1 P rincipal coord inates analysis ord in ation from
areal-types of species of 22 pteridophy floras
图 2 22个蕨类区系地理成分的
最小生成树图
Fig. 2 M in im al spann ing tree from areal-types of
species of 22 pteridophy floras
382                    地  理  科  学                  25卷
图 3 主坐标和最小生成树的结合分析
Fig. 3 Comb in ing analysis of prin cipal
coord inates andm in im al spann ing tree
但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却占有较大比例 ,且与中国
西南区相似性最高 ,说明它可能处于中国蕨类植物
的川东 -鄂西特有现象中心 ,应属于中国 -喜马拉
雅亚区的西南地区。
古田山: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区系应置于组 Ⅰ ,
但由于其含有较多的温带亚洲成分 ,所以脱离该区
而单独 。分析认为 ,古田山山体呈东北 -西南走
向 ,使该保护区北 、东 、西三面群山环抱 ,对北方冷
空气起到了阻挡作用 ,而南方的暖气团可由西南的
山口迂回入内 ,从而形成独特的小气候 ,属种的分
化与邻近区系产生了较大差异 ,同时该地区仍保存
着大片呈原始状态的天然次生林———常绿阔叶林 ,
是中国东南部保存最好的森林植被之一 ,残留了许
多邻近地区较为少见的蕨类。
百山祖:和古田山类似 ,从地理位置上看应属
于组Ⅰ ,但其除了含有较多东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
分外 ,世界分布成分 、亚洲热带亚热带成分和温带
亚洲成分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与组Ⅰ有所不同 。
3 讨 论
1)磐安共有蕨类植物 34科 、60属 、 112种。
按照秦仁昌的划分原则 , 112种蕨类植物共可分为
12种分布区类型。种的地理成分显示出较强的亚
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 ,其中以东亚成分最多 ,
可能是其分布中心的一部分。东亚成分几乎全为
中国 -日本成分 ,说明该区系与华北 、东北和日本
北方蕨类植物区系更为密切 ,可能是东亚植物区系
的一个关键地区 ,应置于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
2)应用主坐标法和最小生成树法相结合 ,对
包括磐安在内的国内 22个蕨类植物区系谱的相似
性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 22个蕨类区系大
体可以分成 2组和 3个单独区系 ,聚类组大体上是
以地域性为特征 ,但某些地理距离较远的地区 ,如
卧龙和云山等区系 ,由于受到局域小生境 、宏观气
候因子或其它一些相同因素的作用 ,蕨类区系谱关
系较近 ,被划为同一组。同时 ,古田山和百山祖等
区系 ,由于气候 、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与地理位置上
属于同一区的其他区系相似性较小 。
3)在分析中也发现 ,虽然 PCO分析大体能客
观反映原来多个变量所提供的主要信息 ,可以达到
简化数据 ,寻找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的目的 ,但由于
分析过程中进行了数据变换 ,同时一般取前 2 ~ 3
个主坐标进行排序图输出 ,这个过程势必造成了部
分信息的丧失。MST分析侧重揭示最相似的研究
对象间的关系 ,而对不相邻的研究对象 ,图形中并
不能明确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 PCO和
MST相结合进行分析 ,从结果看 ,这种方法不但利
用了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 ,也有效避免了各自的不
足之处。相对于经典的蕨类植物区系比较方法 ,该
方法不但可以提供关于区系相似性程度等的定量
指标 ,也能更为准确揭示不同蕨类植物区系间的的
亲缘关系及起源上的内在一致性 ,适合多区系的比
较研究 ,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1]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2. 1 ~
40.
[ 2]  吴兆洪 , 秦仁昌.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 [M ]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91.
[ 3]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浙江植物志 [M ] . 杭州: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6.
[ 4]  吴兆洪(主编 ). 中国现代及化石蕨类植物科属辞典 [ M ]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 5]  陆树刚 , 张光飞. 滇东南薄竹山蕨类区系研究 [ J] . 云南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16(3):276~ 280.
[ 6]  刘 鹏 ,吴国芳.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
研究 [ J]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2:93 ~
101.
[ 7]   H ammer, D A T H arper, P D Ryan. PAST:Paleon tological
S tatistics S oftw are Package for Edu cation andData Analys is[ J] .
Palaeontologia E lectron ica, 2001, 4(1):9.
[ 8]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M ] .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9.
3833期          郝朝运等: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 9]  Ch ing Renchang, Wang Zhuhao. A B rief Report on th e progress
of P teridophytes in Ch in a[ J] . Am erican Fern Jou rnal, 1982, 71(1):1
- 4.
[ 10] 朱圣潮. 浙江蕨类植物的数量统计分析 [ J] . 福建林学院学
报 , 2003, 23(1):39~ 43.
[ 11] 陆树刚 , 张光飞. 滇东南薄竹山蕨类区系研究 [ J] . 云南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16(3):276 ~ 280.
[ 12] 陆树刚. 滇东南花果大箐及其附近地区蕨类区系研究 [ J]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16(3):271~ 275.
[ 13] 邓云飞. 湖南省云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 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2, 22(2):58~ 61.
[ 14] 朱圣潮. 浙江丽水山地蕨类植物区系 [ J] . 山地学报 , 2003,
21(6):686 ~ 694.
[ 15] 陈拥军 , 宋 宇 , 王 静 , 等. 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蕨类植
物区系 [ J] . 广西植物 , 2003, 23(6):505~ 510.
[ 16] 朱圣潮.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研究 [ J] .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3, 32(2):41~ 44.
[ 17] 朱圣潮 , 陈秉初. 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J] . 浙江师范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4(4):
389 ~ 393.
[ 18] 陈功锡 , 谷中村. 湖南省德夯风景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 J] . 广西植物 , 1996, 16(4):331~ 337.
[ 19] 臧 敏 , 邱筱兰. 赣东北三清山的蕨类植物区系 [ J] . 南昌
大学学报(理科版), 1997, 21(2):137 ~ 142.
[ 20] 丁炳扬 , 曾汉元 , 方 腾 , 等. 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蕨
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 J]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27(4):370~ 374.
[ 21] 刘 鹏 , 郭水良 , 王 丰. 浙江北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J] .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20(3):85 ~ 92.
[ 22] 郭传友 , 刘登义. 安徽齐云山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J] . 西
北植物学报 , 2002, 22(5):1 115~ 1 121.
[ 23] 严兴初 , 陈星球. 鄂西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 J] . 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 29(2):
225~ 230.
[ 24] 邓友平 , 陈星球. 鄂西后河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
究 [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94, 12(2):129 ~ 136.
[ 25] 张光富.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 [ J] . 山地研
究 , 1998, 16(4):303 ~ 308.
[ 26] 张光富 , 沈显生. 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
征 [ J] . 山地学报 , 2000, 18(5):468 ~ 473.
[ 27] 何 飞 , 王金锡 , 刘兴良 , 等.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蕨类植
物区系研究 [ J] . 四川林业科技 , 2003, 24(2):12~ 16.
[ 28] 杨相甫 , 王太霞 , 张晋豫 , 等. 河南伏牛山蕨类植物区系研
究 [ J]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26(4):
65~ 67.
[ 29] 关传云. 皖西大别山区蕨类植物及其园林绿化的应用 [ J] .
生物学杂志 , 2003, 20(3):34~ 37.
[ 30] 杨相甫 , 王太霞 , 李景原 , 等. 河南太行山蕨类植物区系的
研究[ J] . 广西植物 , 2002, 22(1):35 ~ 39.
P teridophyta Geographic Elem ents in Pan′an, Zhejiang Prov ince
and the P teridoflora Smi ilarity Relationships in D ifferent Floras
HAO Chao-Yun, LIU Peng
(Departm ent ofB iolog ica l Science, Zhejiang Norma lUn iversity, J inhua ,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 l ana ly ses, the pteridophyta geog raphical e lements o f Pan′an,
Zhejiang Prov ince w as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re are 112 spec ies (include va rie ties) of p teridophy tes
be longing to 60 genera, 35 fam ilies in Pan′an. A t species leve ls, the EastA sia and endem ic Chinese e lement
takes the largestp 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83. 3%), show ing tha t the reg ion is one part of the cen te r of East-A-
sian e lements(especially China-Japan e lements). So the reg ion shou ld belong to the EastA sia zone and repre-
sents to the fea thure of subtropics transition to wa rm temperated zone. A t last, two-d imensiona l scatter plot of
principal coo rdinates analysis(PCO) and them inima l spanning tree (MST) on the basis o f the flo ristic spectrum
(FS) of Pan′an and o ther tw enty-one p te ridophy tic flo ras are draw n. The resu lt show s that the me thods can ob-
jec tively reflect the sim ilarities o f d iffe rent floras.
Key words:pteridoflora;geog raphic e lements;sim ilar rela tionship;Pan′an
384                    地  理  科  学                  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