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SHANGHAI VEGETABLES上海蔬菜
摘要: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
标准化生产,我们开展了鹅掌柴营养袋苗潮汐式灌
溉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与人工喷灌和移动喷
灌相比,潮汐式灌溉可促进鹅掌柴植株生长,各性
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潮汐式灌溉可
大幅降低用水量、用工量和耗电量,分别为人工喷
灌的 30.90% 、15.55%和 46.67%和移动喷灌的
18.82%、9.39%和 11.91%。本文建立的鹅掌柴营养
袋苗潮汐式灌溉栽培生产模式省工增效,可大面积
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关键词:潮汐式灌溉;营养袋苗;鹅掌柴
立体绿化是 1种新兴的城市绿化方式,具有拓
展绿化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的作用 [1~2]。近年来,绿化墙因其结构简单、安装方
便和可选植物种类丰富等优点,成为立体绿化的后
起之秀 [3]。每 m2绿化墙需要固定 35~45株营养袋
苗,大面积建设时袋苗需求量巨大。因此,营养袋
苗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成为绿化工作的研
究重点。
潮汐式灌溉是利用基质或介质毛细管的作用
将水提升至栽培容器中,从底部灌水,具有节水、节
肥、省工和促进植株生长等特点 [4~5]。该项技术已在
蔬菜工厂化育苗 [6]和蔬菜花卉盆栽 [7~9]中应用。张黎
等 [10]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式灌溉可促进八仙花植株
生长,提高成品花的观赏品质,并可节水 33%。马
福生等 [11~12]研究了潮汐式灌溉不同营养液深度对红
掌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液深为盆高 1/
5时红掌成品花观赏效果最佳且耗水量较低。营养
袋苗采用无纺布袋栽培,吸水性好,有利于水分管
理和潮汐式栽培的实现。目前植物墙和专用营养
袋苗均为新生事物,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研究
了潮汐式灌溉、移动喷灌和人工灌溉 3种方式对鹅
掌柴生长产生的影响,比较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
点,以期实现减本增效的生产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营养袋由无纺布制成,规格为 12cm×15cm;采
用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配制的基质 [13],主要由腐
熟中药渣、草炭和珍珠岩构成,pH值为 7.23,EC值
为 1.80;供试植物为鹅掌柴,每袋定植扦插苗 2株,
营养袋放置于 12孔托盘中。
1.2 试验方法
2015年 5月 1日~7月 1日试验设在南京市蔬菜
科技园温室中。试验设 3个处理,分别为潮汐式灌
溉、移动喷灌和人工喷灌,每个处理定植 240株,3次
重复。扦插苗定植后浇灌清水,30d后施用花多多
1号复合肥(N∶P∶K=20∶20∶20)2000倍液,直至试验
结束。潮汐式灌溉为床式灌溉系统,配备了营养液
罐、回水、水过滤和臭氧消毒环节,可实现水肥循环
使用。
1.3 调查统计方法
每个处理随机选择 10株,试验结束时测定株
高、茎粗、地上下部干鲜重等生长指标,记录栽培过
程中能耗和用工量。试验数据用 Excel和 SPSS16.0
软件进行处理和性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鹅掌柴生长的影响
由表 1可知,与人工喷灌和移动喷灌相比,潮汐
式灌溉可有效促进鹅掌柴植株生长,各性状均达到
差异极显著水平。人工喷灌效果优于移动喷灌,各
性状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个别性状的差异达到
了极显著水平。其原因可能为潮汐式灌溉每次可
提供足量的水分,并能充分释放基质中的肥力以满
足鹅掌柴生长过程中对养肥的需求。移动喷灌和
人工喷灌均为顶部灌溉,水分经叶片滑落至基质的
·园林景观·
3种灌溉方式对鹅掌柴营养袋苗生长的影响*
吕 洁 1 周达彪 2** 魏猷刚 3 韩 勇 3 吴志鹏 3 张宗俊 3
(1.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南京 211300;2.南京翠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302;
3.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5)010]。**通讯作者。
2016(2):77~78
-- 77
上海蔬菜 SHANGHAI VEGETABLES
过程中,大量水分落到营养袋外面,导致水分利用
率较低。同时,因不同植株得到的水分量不同,植
株长势不一致,影响了袋苗的品质。移动喷灌的水
压较小,水分流失和分布不均的现象更为严重,植
株生长受影响较大。
2.2 不同灌溉方式的能耗和用工量
由表 2可知,潮汐式灌溉可大幅降低用水、用工
量和耗电量,分别为人工喷灌的 30.90%、15.55%和
处 理
潮汐式灌溉
移动喷灌
人工喷灌
株高/cm
17.15Aa
10.86Bc
12.93Bb
茎粗/mm
8.50Aa
6.53Bc
7.27Bb
叶片数/片
13.57Aa
8.87Bc
10.33Bb
叶片直径/cm
17.86Aa
10.83Bc
13.26Bb
地上部
鲜重/g
46.67Aa
26.37Cc
36.84Bb
地下部
鲜重/g
23.76Aa
16.44Cc
21.07Bb
地上部
干重/g
6.93Aa
4.27Cc
5.68Bb
地下部
干重/g
3.79Aa
2.78Bc
3.24ABb
表 1 不同灌溉方式对鹅掌柴生长的影响
处 理
潮汐式灌溉
移动喷灌
人工喷灌
每株灌溉
水量/mL
35.56
110.21
80.55
每株灌溉
时间/s
0.14
0.87
0.63
水泵功率/kw·h-1
3.3
2.6
1.1
生长期内
灌溉次数/次
7
12
10
生长期内灌溉
水量/mL
248.92
1322.52
805.57
生长期内灌溉
用工量/s
0.98
10.44
6.54
生长期内灌溉
用电量/w
3.23
27.14
6.93
表 2 不同灌溉方式的能耗和用工量
46.67%和移动喷灌的 18.82%、9.39%和 11.91%。与
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潮汐式灌溉除能更好地满足作
物生产水肥需求,增加产量,更显著的优势为减少
了人工和水肥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3 结论与讨论
Catherine A.N[14]等研究表明,植物生长受灌水方
式影响较大。水肥交互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
要因素,潮汐式灌溉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获得潜
在最优长势的灌水技术,与移动喷灌和人工喷灌等
顶部灌溉方式相比,具有以下 3个优势:(1)基质靠
毛细管吸取水分,灌水均匀度高,植株生长整齐;
(2)实现肥水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3)基质底
部灌溉,植株地上部不接触水分,降低了叶片病害
的传播几率。
潮汐式灌溉符合营养袋苗集约化、规模化和标
准化的生产要求,是现代盆栽园艺发展的趋势。移
动喷灌也是 1种较为常见的自动喷灌系统,可较为准
确地控制水肥施用量,但由于其为顶部灌溉,在植株
叶片生长茂密的情况下,灌溉时大量水分顺着叶片
流失,基质中得到的水分较少,较适用于工厂化育苗
和冠幅较小的植物。人工浇灌无需建立复杂的灌溉
系统,节约了前期设备的投入成本,但其较粗放的操
作方式导致灌溉不均,植株生长参差不齐,且较费人
工,大面积栽培时管理成本急剧增加。
参考文献
[1] 顾江洪,李丕,张玄兵 .浅谈室内绿化空间的开拓
[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8(4):38~41.
[2] 杨志强,刘滔,宋勇军,等 .长沙市立体绿化降温节能
效益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9):152~156.
[3] 王燕,谢云,顾叶 .室内立体绿化方法探析[J].绿色
科技,2012(12):51~53.
[4] 杨铁顺 .谈地面潮汐灌溉[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
艺),2009(4):23~24.
[5] Chase R,Conover C A.Algae control in an ebb and
flow irrigation system[J].Proc.Fla.Stete Hort.Soc.,1993(106):
280~282.
[6] 刘宏久,高艳明,沈富 .西葫芦穴盘育苗潮汐式灌溉
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42(14):3414~3418.
[7] 韩勇,魏猷刚,甘小虎,等 .小青菜潮汐式灌溉栽培
技术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29(4):61~64.
[8] Poole R T,Conover C A.Fertilizer levels andmedium
affect foliage plantgrowth in an ebb and flow irrigation system[J].
J.Environ.Hort,1992,10(2):81~86.
[9] 齐海鹰,张淑霞,宋朝玉,等 .不同基质和供水方式
对基质理化特性和一品红观赏品质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
境学报,2009,18(3):74~80.
[10] 张黎,王勇 .盆栽八仙花潮汐式灌溉试验初探 [J].
北方园艺,2011(20):77~79.
[11] 马福生,刘洪禄,杨胜利 .无土栽培红掌潮汐灌溉
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115~120.
[12] 马福生,刘洪禄,吴文勇,等 .不同灌水下限对设施
滴灌无土栽培红掌水分利用和生长的影响 [J].农业工程学
报,2012,28(8):65~70.
[13] 王东升,陈欢,唐懋华,等 .不同基质配方对辣椒苗
期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81~183.
[14] John M D,Janet C C,Sharon L B.Growth of Poinset⁃
tias,nutrient leaching,and water~use efficiency respond to irri⁃
gationmethods[J].Hortscience,1994,29(8):858~864.
2016(2):78
-- 78